通气调节功能障碍性疾病
睡眠和呼吸是人体重要的生理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一生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是恢复体力及维持心理、生理健康必备的条件。睡眠发生严重障碍,就会产生心理、生理功能的紊乱,进而导致一系列的疾病。迄今为此,已注册的睡眠疾病已达84种之多。临床上在睡眠实验室诊断的睡眠疾病中,睡眠呼吸障碍性疾患约占睡眠疾病的70%以上。
目前认为,睡眠分为非快速动眼(NREM)睡眠(或称安静睡眠)、快速动眼(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又称积极睡眠)及微醒觉。正常成年人NREM和REM睡眠呈周期性改变,REM睡眠每次持续约10~20分钟,发生在入睡90~120分钟。呼吸暂停或低通气发生在NREM浅睡期,脑电图(EEG)可出现微醒觉改变。NREM和REM睡眠对呼吸产生种种重要的生理影响,特别是影响呼吸驱动的稳定性和通气的机制。
正常人睡眠时肋间肌活性下降,全身肌张力抑制,横膈肌抑制,胸腹肌联合活动降低,因此可引起通气进一步下降及功能残气量减少。与觉醒时相比,睡眠时上气道阻力增高,REM睡眠时增加更明显。此种情况在正常健康人中很少引起不良后果,对呼吸结构和功能紊乱的患者可有重要的不良影响,对有代谢性呼吸缺陷的患者则可产生重要的临床不良后果。
对原发性肺泡低通气患者撤除醒觉刺激,能引起大量的低通气或呼吸暂停。横膈肌乏力或瘫痪,肋间肌和辅助呼吸肌在REM睡眠期受抑制,可引起大量的低通气。在咽腔结构小的患者,REM睡眠期上气道肌活动受抑制,则可发生上气道塌陷,导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从睡眠到觉醒或微觉醒是皮质和网状结构对呼吸刺激的反应活动,是有关睡眠呼吸紊乱反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产生反应的生理影响是复杂的。在呼吸暂停或低通气微觉醒时立即增加呼吸驱动、增加通气,有益于纠正既往出现的低通气,使上气道扩张和外展肌活性增加,有益于终止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引起咳嗽的反射活动有益于保护下气道和肺免于吸入。微醒觉反应过多(如有睡眠呼吸障碍的患者呼吸暂停和低通气频繁,引起的醒觉和微醒觉较多),则能干扰睡眠结构,使睡眠时间减少、沉睡减少,引起睡眠结构紊乱,导致白昼困倦、嗜睡;如长期干扰睡眠,还可引起更多或更严重的后果。
睡眠呼吸紊乱的不良后果如下:
①频繁微觉醒引起睡眠片断和慢波睡眠减少,可表现为反复觉醒、睡眠不宁、睡醒后无爽快感、晨起头痛、白天嗜睡、个性改变;
②反复夜间低氧或窒息,可表现为夜间心律失常、肺动脉高压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红细胞增多症。
临床常见的睡眠相关疾患有上气道阻力综合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central sleep apnea syndrome,CSAS)、全身疾病引起的睡眠呼吸障碍、中枢性肺泡低通气综合征、呼吸神经肌肉疾患等,临床上以OSAHS最为常见。上述疾患可独立存在,也可合并存在;如为合并存在,则夜间出现低氧血症更为严重,对机体的危害更大,临床常称之为重叠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