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纵横录——丘吉尔
从随军记者到内阁大臣
温斯顿·丘吉尔生于1874年11月30日。他在18岁时考入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骑兵科。
1896年秋,丘吉尔随第四骠骑兵团到了印度,被编入班加罗尔驻防部队。在班加罗尔的岗位上,丘吉尔有不少自由支配的时间,他决定好好地利用。他往往连续打几小时马球,最后成了一名优秀的马球手。他也开始给自己补上在学校中未能学到的那些知识。
丘吉尔刻苦努力,专心致志,在短短的时间内阅读了历史、哲学宗教和经济方面的书,从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
加之他有出类拔萃的才干,所以后来他不仅成为著名的国务活动家,而且成为举世闻名的著作家。
1899年10月,英布战争拉开了序幕。丘吉尔作为《晨邮报》记者随军奔赴南非。
丘吉尔一来到前线,就迫不及待地随部队参加了一次侦察行动。他们乘装甲列车深入布尔人占领区,遭到了狙击,几节车厢脱了轨,机车和部分车厢被阻塞。
丘吉尔不是军人,但他奋力使机车和剩下的车厢脱离火力网,抢救伤员,并把装甲列车上的人员带到安全地带。他还趁着他的老朋友、步兵指挥官霍尔登用火力掩护装甲列车的时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枪林弹雨中排除了道路的阻塞,使机车带着几节剩下的车厢往回开动了。
但是撤退并不顺利,先是霍尔登和他的士兵被俘,接着丘吉尔也被南非民兵俘虏了。
丘吉尔被带到了敌军的俘虏营,后来随一批英国俘虏被送到司令部,大难不死,辗转到了比勒陀利亚,关在国立师范学校里。
丘吉尔再三要求把他作为随军记者予以释放,但毫无结果。于是他同霍尔登和另一名军官准备逃走。
一天晚上,趁着卫兵打瞌睡的时候,丘吉尔爬出了学校的围墙。他的两个同伴没有来得及跟他逃出来。
丘吉尔落在敌人的这座城市里,没有伙伴,没有武器,远离前线。他决定奔向铁路,以便乘火车穿过布尔人控制区,逃往葡萄牙殖民地。在比勒陀利亚街上,没有人拦他。
他来到铁路旁,爬上缓缓开来的货车,藏在一堆装过煤的空袋子下面。黎明时分他下了火车,因为担心白天卸煤袋子时会被人发现。
他的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布尔人正在竭力搜寻逃跑者。他的脑袋被悬赏25英镑,钱倒是不算多。
第二天晚上,丘吉尔未能像他打算的那样爬上过往的火车继续赶路。夜里,他忍受着饥饿,疲惫不堪、垂头丧气地向着一所窗口亮着灯的房子走去。
他这样做,冒着重新落到布尔人手里或者被告密的巨大危险。但是他这次很幸运,原来这是在几十千米之内唯一的一个英国人居住的房子。
布尔人留下这个英国人是要他照料已被封闭的煤矿的。这个英国人同自己的朋友们一起把丘吉尔藏到矿井里。过了几天,布尔人不再搜寻了,这个英国人就把他藏到开往葡萄牙殖民地的一节货车车厢里。
1899年12月19日,丘吉尔逃到了葡萄牙控制的殖民地。
在南非的奇遇出乎意料地给温斯顿·丘吉尔带来了巨大的政治资本。他一获得自由,就立即向《晨邮报》发了一份描写他从战俘营逃跑的详细报道。丘吉尔没有提及那位把他藏起来的英国人,以免给他带来危险。这篇报道被当做惊险小说阅读,吸引了公众的注意。
丘吉尔回到南非的德班时,英军司令部把他当做英雄热烈欢迎。欢腾的人群争先恐后地向他涌来。
围绕丘吉尔出现的这种喧闹场面,不是没有原因的。在他出逃的一周内,英国军队在南非又遭到一连串的严重失败。这是英国人自克里木战争以来遭到的最大损失。
在英国和布尔人的战争史上,这一周被称为英国军队的“黑暗的一周”。丘吉尔英勇无畏地、成功地逃脱危难,是“黑暗的一周”中唯一的亮点。
为了转移各界的注意力,英国报刊抓住丘吉尔的奇遇大做文章。报刊把他逃出俘虏营的事当做轰动一时的新闻刊登,过分地夸大了他的冒险经历,甚至杜撰了一些绘声绘色的细节。一个投降被俘的记者,就这样摇身一变成了民族英雄。
丘吉尔的传奇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不利局面。布勒将军不但接见了他,还不顾禁令将他编入了部队。
丘吉尔从南非归来,成了英国的民族英雄,同时也获得了政治资本,为自己跻身议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11个选区询问他是否愿意代表他们去当选议员。因此丘吉尔的名字,不仅传遍了英国,而且随着电波扩散到了全世界。
1908年,丘吉尔进入内阁,担任贸易大臣。在随后的数年间,他担任过五六种内阁职务,他带着无穷的兴致与巨大的活力来对待每一项任职。
作为贸易大臣,丘吉尔带头提出一系列倡议,为现代英国奠定了基础。
尤其是任内务大臣期间,他改革制度,规定煤矿工人8小时工作制,提出井下应安装安全设备;他禁止秘密雇用14岁以下的童工,规定店员有权工间休息,设定最低工资线;在全国设立职业介绍所以减少失业,并对监狱制度作了重大改革。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英德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1911年7月的一天,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乘坐“豹子号”炮艇来到摩洛哥渔港阿加迪尔,派了一些人登陆视察,接着又悄然离去。此举不仅是警告法国在非洲的扩张,而且是表明德国觊觎非洲的强烈意向。
此时,伦敦正沉浸在一片欢乐饮宴、歌舞升平之中。一向爱管闲事的丘吉尔,惯于对本部职权以外重大问题发议论,提建议。于是,他给内阁成员送去了厚厚的一摞备忘录。
丘吉尔认为英国海军盖世无双,不把后起的德国海军放在眼里。两年前在议会中他曾把海军大臣提出要造6艘装备13.5英寸口径大炮的主力舰计划视为惊慌失措,并且因担心实行社会改革计划缺钱而激烈地反对增加海军预算拨款。
现在,丘吉尔猛转180度,得出英德战争不可避免的结论,成为未雨绸缪的积极备战派。
1911年8月23日,帝国防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听取陆军部和海军部关于战略计划的报告。会议同意了丘吉尔备忘录中关于战争主要将在法德两国陆军之间进行,战争一爆发,英国即向法国派遣远征军的意见。
帝国防务委员会议还证实,海军在保证英国远征军安全渡过英吉利海峡赴欧洲大陆与法国并肩作战这一问题上,没有作任何计划。为此,首相阿斯奎斯决心更换海军大臣麦克纳。
阿斯奎斯决定加强海军部,拟调丘吉尔去接替海军大臣麦克纳。尽管丘吉尔行为有些古怪,过分热心地对别人主管的工作评头品足,引起比他年长得多的内阁成员的反感,但他在贸易和内政大臣岗位采取的积极行动,显示出他是个富有坚强毅力、决心和组织能力的治国人才。
1911年9月下旬,阿斯奎斯征求丘吉尔对改任新职的意见。
丘吉尔觉得大战将临,海军部的工作大有用武之地,加之舆论对他镇压劳工运动大加挞伐,自己名声已臭,不想在内政部再待下去,宁肯改任官阶较低的海军大臣,便满口答应了首相。
1911年10月25日,丘吉尔以一个工作狂的面目出现在海军部。他一上任,立即在海军部建立了参谋人员值班制度,规定值班人员在必要情况下应发紧急警报。他极力造成一种临战气氛,促使部内各级人员相信来自德国的进攻已迫在眉睫。
丘吉尔在办公室的墙上挂了一幅北海大地图,他让参谋人员用小纸旗在图上标出德国海军兵力部署的变动情况。他认为这不仅可以使自己一上班就能详细了解敌方舰队的活动情况,还可以使自己和海军部的同事“经常保持敌情观念”。
丘吉尔把家搬进了海军部大楼。他经常乘坐皇家海军的“魔女号”快艇外出视察海军部队,几乎走遍了所有最主要的海军基地,视察了所有的大型军舰,详尽地掌握了海军各方面的第一手资料。
丘吉尔仿效陆军,在海军创设作战参谋部,把指挥权集中到自己的手中。他接连更换了年老资深但观念陈旧的第一、第二部务委员。他在朴茨茅斯开办海军作战学院培训参谋人员。
丘吉尔将大臣同几位部务委员集体决策的传统工作方式,改变为向部务委员发号施令,引起一些将领的不满。但是他的改革却在下级军官和水兵中大得人心:提高了下级军官的待遇,取消了对犯轻微过失者的体罚,提高了士兵的薪饷,让优秀士兵有机会升任军官。
海军《舰队》月刊主编说,英国“海军历史上没有一位大臣比丘吉尔更确实地对海军士兵的处境表示过同情”。
丘吉尔决定改用昂贵的石油替代煤炭作为军舰燃料,从而大大提高了航速。英国当时不产石油,丘吉尔说服政府,以200万英镑之巨资成立英国-伊朗石油公司并购得其控制权。
丘吉尔还决定改进舰艇装备,包括将主力舰上13.5英寸口径炮换成15英寸的。后来实践也证明了他的决定的正确性。
丘吉尔本来不懂海军,但他“在养兔场内到处打洞”的一系列举措却搞得有声有色,短期内就大大提高了英国海军战斗力。他成功的秘诀是请学识渊博的海军上将约翰·费希尔当顾问,虚心请教,在实践中学习,迅速地使自己从外行变成了内行。
后来,当丘吉尔离开海军部时,原陆军大臣基奇拿对他说:“您永远可以引以自豪的是,您已使英国舰队做好了充分的战争准备。”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大战爆发前,丘吉尔就在7月中旬把一年一度的例行军事演习改为战争动员训练,通过动员训练,舰只和全体海员都做好了打仗准备。
1915年1月,丘吉尔批准了海军攻占达达尼尔海峡的计划,但最后海军却无法攻下该海峡,并付出了巨大代价,使得英国在战事之初的优势丧失,丘吉尔成为保守党猛烈攻击的对象。
1915年5月,决定要与保守党人共组联合政府的阿斯奎斯首相免除了丘吉尔海军大臣的职务,派他出任内阁中地位最低的不管部大臣。
被排挤在政治圈之外的丘吉尔决定辞职,赶赴法国前线亲自参加战争。从见习到带兵,丘吉尔在部队基层生活了。在风雪交加的肮脏战壕里,白天冒着敌人炮火袭击的危险,晚上蜷手缩脚躺进睡袋,他似乎享受到了同士兵们在一起过艰苦生活的乐趣。但他渐渐意识到,自己的战场应该是在内阁,而不应是真正的战场。所以,1916年5月,丘吉尔卸任皇家苏格兰毛瑟枪团第六营营长,并放弃了中校军衔,回到议会。
1916年9月,达达尼尔海峡战事调查委员会成立,次年1月该委员会发表报告,将事件的主要原因归咎于首相阿斯奎斯和陆军大臣,而丘吉尔在事件中的责任被认为不是那么重大,这份报告的发表为丘吉尔重新在政坛崛起提供了契机。
1917年7月,自由党党魁劳合·乔治宣布任命丘吉尔为军需大臣。乔治原本准备让丘吉尔担任更高的职务,但是因与自由党组联合政府的保守党人的坚决反对而作罢。即使是任命丘吉尔为军需大臣也引起了一场大风波,舆论与保守党人士都表示强烈的反对,但是在首相的坚持下丘吉尔照常上任。
丘吉尔在军需大臣任内推动了多项对今后战争产生深远影响的新发明,包括坦克、飞机和化学毒气。在丘吉尔的提议下,英国迅速扩大了坦克的生产规模,推动飞机在战争中的应用。
1918年11月,英国举行一战后的首次大选,选后丘吉尔在内阁内兼任陆军大臣和空军大臣两项职务。他开始对英国军队进行调整,并且主张积极干预俄国内战。
1921年,丘吉尔转任殖民地事务部大臣,兼任空军大臣,开始与爱尔兰新芬党谈判,最终允许爱尔兰成为英帝国内的一个自治领。
1922年的大选中自由党惨败,丘吉尔本人也在自己的选区中意外失利。多年的战争使得选民变得左倾,原本支持自由党的选民大批大批地倒向工党。
1923年的选举中丘吉尔再度落败,工党则获得胜利,组建了第一个工党政府。丘吉尔意识到自由党的势力已经开始衰败,很难再成为政坛上可以与保守党抗衡的政治势力,于是他逐渐疏远自由党,转而向保守党靠拢。
1924年3月的补选中,丘吉尔以“独立的反社会主义者”身份参选,提出自由党等其他所有反对党都应该向实力较强的保守党靠拢。最后选举结果丘吉尔还是以43票之差落败。著名的社会主义者、剧作家萧伯纳在竞选期间写了一封信给丘吉尔,讽刺他的对俄政策,称他为无法支持花了英国人“1亿英镑试图将俄国的时钟拨回封建时代”的人。
1924年夏,刚刚成立了9个月的工党政府倒台,丘吉尔代表保守党参选以高票当选,并被首相斯坦利·鲍德温任命为财政大臣,这是内阁中地位仅次于首相的职位,也是丘吉尔父亲曾经担任过的职务。但是丘吉尔本人对财政一窍不通,在任内推动了英国重新采用金本位制,这一决策后来被著名的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凯恩斯批评,给英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金本位制最终在1931年被取消。
1929年5月,英国再度举行大选,这次选举中丘吉尔本人虽然险胜,但是保守党和自由党在全国范围内惨败,拉姆齐·麦克唐纳的工党政府重新执政。这段被称为“在野岁月”的日子是丘吉尔政治生涯中的最低潮,他在议会中除了批评政府提出的印度自治方案,并决定与国大党谈判外,大部分时间用于写作,包括已经在连载中的《世界危机》以及《我的早年生活》,还有一本关于祖先马尔巴罗公爵一世的传记。
督促政府抑制德国霸权
20世纪30年代对英国和丘吉尔来说都是苦难的年代。这时英国经历着经济大萧条,丘吉尔返回政府工作的前途渺茫。他只好带着家人去美国旅游,或是住在郊区的别墅里写作。
他在美国遇到了车祸。当时,他正在纽约第五大街徒步行走,他忘记了纽约的交通规则和伦敦不一样,不是靠左而是靠右通行。横过马路时他只管往右侧看,看右前方没有车就只管往前走。就在这一刹那,丘吉尔听到了刺耳的刹车声,同时感到被汽车撞上了。
他被抬到人行道上时已经失去了知觉,骨头断了15根,遍体擦伤体内出血。他被救护车送往医院。在医院他不得不度过一些不愉快的时光。值班医生首先要问清楚患者的家庭收入,以判断他是否有能力支付医疗费。
丘吉尔忍着巨大的伤痛,总算说清了自己的支付能力,才被抬到了手术台上。
丘吉尔很快康复了,他不甘心就此在政治上寂寞下去。一个人在战场上阵亡就完了,而在政治上下野却能东山再起。丘吉尔的经历无疑证明了这一点。
20世纪30年代,丘吉尔曾几次试图返回政府,并为此进行了处心积虑的斗争,可是他都失败了。但他还是不放弃。丘吉尔是不知道“放弃”一词为何意的。
当然,20世纪30年代的丘吉尔仍然是下院议员,他经常去议会演讲,发表自己的政见。
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丘吉尔讲演的话题和注视的重心由印度转到德国。
在此期间,德国的纳粹党正勃勃兴起,他们在复仇和准备新战争的旗帜下,攫取了德国政权。当时英国许多人考虑这将威胁英国在欧洲的利益。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出任总理,给德国以至欧洲带来了严重的不安。他强烈反对共产主义,反对民主主义,反对犹太主义,并叫嚷着要把日耳曼民族统一在德意志帝国周围。
与此同时,希特勒还在加紧扩军备战。根据《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只准许拥有10万陆军。但是,1933年10月,希特勒退出了世界军备会议和国际联盟,继而又废除了《凡尔赛条约》中限制军备的条款,他还明目张胆地以挑衅的姿态向全世界宣告,德国拥有36个师团计55万陆军。
不仅陆军如此,《凡尔赛条约》规定不得拥有飞机的德国空军,也具备了英国空军的三分之二的力量,并具有很快超过英国的潜力。
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后,丘吉尔越来越多地在思考纳粹的威胁这个问题。他意识到,纳粹分子上台后,德国军国主义复活,这不光给苏联,也给英国利益带来致命的危险。
在日内瓦裁军会议上,有些英国政治家要求给予德国以“平等的军备”。
丘吉尔反对说:“德国要求军备平等是危险的。只要德国的怨恨和不满尚未消除,它获得与其邻国完全平等的军备,欧洲大战的重新爆发就指日可待了。”
1933年,德国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使丘吉尔感到从此可以放手重整英国军备。这方面,丘吉尔认为技术装备在20世纪的战争中具有决定力量。他把注意力放在空军上。他考虑到,巨大的水上障碍——英吉利海峡把英国和欧洲大陆分开,这种情况使英国最担心的是德国空军。
丘吉尔非常注意德国空军的发展,并尽力促使迅速改组英国空军。丘吉尔在下院发表的有关这个问题的演说是合情合理的,也是成功的。
丘吉尔的演说证明,他无论是对德国的动向还是对英国军事装备的现状都了如指掌。丘吉尔在政府中没有任何正式职务,却能掌握确实可靠的现实资料,并能根据这些资料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些结论日后证实是正确的。
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一些讲话以《英国仍在沉睡》为题汇集成册发表了。这个集子出版后,在英国人民中间产生了巨大反响。
丘吉尔一再强调德国空军的严重威胁。他说:
过去海军是英国的可靠后盾,现在不能这样说了。可恶的空战方法的发明和改进,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地位。我们已经不是20多年前那样的国家了。
1934年11月,丘吉尔向国王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英国国防中的空军实力不充实,他认为德国不足一年将在空军上赶上我们,甚至超过。鲍尔温起初不赞成,但半年后他公开承认丘吉尔的看法是对的。
1936年3月底,丘吉尔在保守党外交委员会阐述了他多年来所遵循的欧洲外交政策的原则。
丘吉尔说:
英国400年来的对外政策就是反对大陆上出现最强大、最富于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国家,特别是防止比利时、荷兰、卢森堡落入这些国家手中。从历史上看,在这4个世纪中,人和事,环境和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而这个目的却始终如一。
根据这一原则,丘吉尔提出一个问题:今天究竟哪一个国家是最强大的并且力图称霸欧洲呢?
丘吉尔认为:“德国正在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扩充军备,他们很快就不得不在经济财政崩溃或者发动战争这二者之间作出选择,而这个战争的唯一目的,如果取胜的话,其唯一结果,就是纳粹统治下的德意志化的欧洲。”
丘吉尔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必须再一次联合欧洲的一切力量来约束、抑制,必要时挫败德国的霸权。
丘吉尔当时不在政府,但他的演讲影响了许多人,为日后英国做好战争准备产生了作用,也为他自己以后东山再起创造了条件。
1937年5月28日,鲍尔温由于年迈辞去首相职务,继任他的是内维尔·张伯伦。丘吉尔希望借此机会进入政府。于是他一反常态,在发言中称赞张伯伦是杰出的议员和活动家。
然而丘吉尔仍被排斥在政府之外。之后他和张伯伦的分歧越来越大。
张伯伦自以为找到了一个一箭双雕的办法。他主张推动德国同苏联交战,这样既会消灭苏联,又可以使德国筋疲力尽,没有能力为争夺欧洲霸权而同英国作战。丘吉尔则认为德国不仅对苏联是个威胁,而且对英国和其他国家也是威胁。
张伯伦对同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谈判寄予毫无根据的希望。他认为只要同法西斯独裁者坐下来谈判,就能立刻说服他们接受符合英国利益的条件,并和德、意达成协议。实际上张伯伦正是这么做的。
1938年,国际问题的焦点是捷克斯洛伐克问题。希特勒要求瓜分这个国家,张伯伦打算满足他的要求。
9月28日,张伯伦在下院发表演说,在他讲了将近一个小时之后,有人递进一张纸条。这时张伯伦的脸和整个表情都突然变了样,好像年轻了十来岁。
张伯伦宣布希特勒同意把军队动员令推迟24小时,并同英国、法国、意大利首脑在慕尼黑会晤。下院对这一消息报以热烈的欢呼。
在走出了会议厅时,丘吉尔走到张伯伦面前,语含讥讽地说:“祝您成功,您真幸运。”
于是,张伯伦前往慕尼黑,参加了四国首脑会议,最后签订了《慕尼黑协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几个月之后,捷克斯洛伐克很快被德国完全吞并。
丘吉尔一直反对和德国妥协,他反复地谈论着同苏联达成谅解以中止德国扩张的必要性。
在张伯伦到达慕尼黑的第二天,伦敦萨伏伊饭店举行了一次午餐会。到会的有工党领袖艾德礼和保守党人丘吉尔等人。丘吉尔劝说他们立即联名给张伯伦拍电报,要求不要破坏捷克斯洛伐克的安全,可其他人一个接一个地表示自己不能签名。
当聚会者什么事情也没做就决定离去的时候,丘吉尔的眼里噙满了泪水。
张伯伦一回到英国就声明:“我相信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
丘吉尔清楚,《慕尼黑协定》是英国和法国的失败。他说,《慕尼黑协定》和保障和平毫无共同点,而且会对英国产生十分不利的后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了。战争爆发时,英国政府迟早要把能够领导抗德的坚强有力的人吸收进来。随着客观局势的发展,丘吉尔参加政府取得政权的希望与日俱增。
1939年春夏之际,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屡遭挫折,但他仍然希望同希特勒谈判取得成功,这导致他在英国人民中威信扫地。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临危受命组阁战时新政府
丘吉尔利用各种机会批判张伯伦的对外政策,同时他的预言屡被证实,因此广大民众将重任寄托在了他身上。
波兰遭到德国和苏联入侵,英、法两国本应该根据他们同波兰订立的同盟条约给波兰提供一切援助。而张伯伦却试图同德国谈判解决波兰问题。但1939年9月2日,下院发表了一场危及政府的辩论。议员们要求英国履行对波兰的义务。
就在德国进攻波兰的当天,丘吉尔接到了张伯伦的邀请,请他晚上到唐宁街10号。会见时,张伯伦提议他进入政府工作并成为战时内阁阁员。丘吉尔立即表示同意。
在他们谈论战时内阁人选问题时,丘吉尔乘机把自己的几个追随者拉进内阁。
9月3日,张伯伦被迫在下院宣布英国同德国处于战争状态,丘吉尔在政府内任海军大臣和阁员。丘吉尔并不满足于此,他想得到首相职位。他认为,能否取得首相职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院压倒多数的保守党。
因此,开战后,他不再批评保守党领袖张伯伦,他极力表明,他在内政、外交以及战时政策的一切问题上都要同张伯伦真诚合作。
虽然同德国宣战,但张伯伦不想打这场战争,历史上把1939年9月至1940年5月这段时间称为“奇怪战争”时期,这时英国对德战争并未采取实际上的行动。
丘吉尔对这条路线并不赞赏,可是他并没有公开批评张伯伦。他只是小心翼翼地进行着抗德工作。他在海军部的工作非常紧张。
“奇怪战争”期间,海军的活动最积极。丘吉尔每天工作18小时,在他的领导下,把商船队编入海军护航舰队,制订了对德国的海上封锁计划,组织建造新军舰和搜索德国潜艇。
丘吉尔还同美国总统罗斯福建立了直接联系。
罗斯福沉着、冷静、明智而富有远见,他预见到英国政治的未来属于丘吉尔。从那时开始,丘吉尔和罗斯福便长期通信,直至欧洲战争结束为止,双方通信达千封之多。
“奇怪战争”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苏联在德国进攻波兰的第二天便从东边入侵波兰,最后苏德瓜分了波兰。1939年年底,苏军又侵入芬兰。
在丘吉尔的敦促下,英法政府对芬兰提供了各种援助,并派援军支援芬兰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本来,张伯伦希望看到苏德二虎相争,但出人意料的是苏德竟结成了事实上的同盟,对英法及其盟国构成威胁。
紧接着,希特勒又下令占领了挪威和丹麦,这种局势激起了英国人民和下院对张伯伦的强烈不满。
1940年春天,多数下院议员都迁怒于张伯伦,表示政府无能是显而易见的,应当辞职。在对政府的信任投票中,张伯伦惨遭失败,政府必须辞职。
丘吉尔成为首相无可争议的继承人。张伯伦本想支持哈利法克斯组阁政府,但由于得不到丘吉尔的支持,因此不敢轻举妄动。
与此同时,德国在西线发动了进攻,袭击了法国、比利时、荷兰。张伯伦本来想利用这一局势握住首相大权不放,他认为战争紧急的情况下,任何人不能强行改组政府。但下院拒绝了他,他只好到白金汉宫向国王递交了辞呈。
国王终于在1940年5月10日下午授权丘吉尔组阁政府。
丘吉尔终于取得了梦寐以求的大权。后来他回忆当时的心情时写道:
我在大约3点钟上床时,强烈地感到自己如释重负。我终于获得了指挥全局的大权。我觉得我是幸运的人,我以往的全部生活不过是为了这个时刻,为了承担这种考验而进行的一种准备罢了。
丘吉尔对自己充满信心:“我想我对全局了如指掌,深信自己不会失败。因此,虽然我迫切地盼望天明,但我却睡得很熟,而且不必在梦中去追求安慰,因为现实比梦想更加美妙。”
5月13日,丘吉尔在下院发表了简短演说,他说:“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贡献给你们。”
接着他又说:“你们要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的回答是,竭尽一切可能和投入全部力量在海上、陆上和空中进行战争,这就是我们的政策。你们要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
丘吉尔除了任首相以外,还接受了下院领袖和国防大臣的职务,实际上掌握了最高军事领导权。
丘吉尔是个性格果断、意志坚强、精力充沛的人,而且是个雄辩的演说家。在对德作战时期,他充分运用这些素质来领导国务活动。
他的大量演说都能准确地分析局势和英国民众的心理,他抨击希特勒及其党羽并号召本国人民积极抗战。丘吉尔的这些演说受到了人民群众的赞扬,也终于得到军事将领们的拥护。
丘吉尔取得政权后的最初阶段困难很多。德军突破了英法前线,战火向法国北部蔓延,危及巴黎,英国远征军有被歼的危险。
丘吉尔政府需要立即着手解决几个问题。要千方百计延长法国的抵抗时间以便给德国军队造成最大创伤,同时也为英国加强国防——训练陆军、空军并为准备生产武器赢得时间。
不久,在法国北部的英法两国的大部队被德军截断。这时丘吉尔政府主要关心的是撤退英国远征军。
1940年5月22日,丘吉尔再飞往巴黎参加最高军事委员会会议;还在万森城堡的法军总司令部会见了魏刚,对他留下了“坚定、果断和出奇的活跃”的印象。丘吉尔与法国领导人进行了讨论后,同意了魏刚南北军队会合的计划,又于第二天飞回伦敦。
但是,从索姆河南部地区发起的攻势未能奏效,由戈特勋爵指挥的英国远征军的北翼阵地也因比利时军队的溃退而陷于困境。
5月25日,英法联合在阿腊斯北部举行的反攻被德军挫败;5月26日,临时被任命为准将的戴高乐率第四装甲师和6个营的步兵向阿布维尔发动了成功的进攻,但由于缺乏增援和空中掩护,他所取得的战果未能巩固。
5月27日,比利时投降。
5月30日,戴高乐被迫南撤。由于战事发展不利,英国陆军部已于5月26日命令戈特勋爵打开通向海边的通道,命令驻守加来的英军坚守到底,从南边给予保护,以便从敦刻尔克“撤出尽可能多的人”。
此时,沿海的许多港口不是已落入德军手中就是处在德军炮火的射程之内。
约有40万英法盟军被迫收缩在敦刻尔克周围的一小块袋形地区,前有大海,后有追兵,假若德军继续追击,40万英法联军就有可能被歼灭。
但奇怪的是,在1940年5月24日,希特勒发出了要坦克部队停留在运河一线,停止向前推进的命令,使盟军获得了一个意外的重要喘息机会,争取时间巩固了敦刻尔克周围的袋形阵地。
5月26日晚上19时许,英国海军部根据丘吉尔的指示,发出开始执行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通知。
当时有861艘从巡洋舰、驱逐舰到小帆船等各种类型、各种动力的船只都投入了从敦刻尔克撤退盟军的紧急行动。
德军最高统帅部的公报曾反复宣称,“在阿托瓦的法军的命运已经决定了”,“被迫退入敦刻尔克周围地区的英军在我们集中进攻之下正走向毁灭”。
德国人原以为,只有一些小船对希望撤离的盟军作用不大;但到了5月30日,德国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和总参谋长终于发现了这些小得可怜的船的重大作用和意义。
在拼命进攻和猛烈轰炸下,盟军袋形阵地仍岿然不动,德国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盟军部队在他们的眼皮底下逃到英吉利海峡对岸去。
由于敌人已经察觉而无保密的必要了,英国海军部干脆公开号召沿海居民都投入营救活动。
许多有船的人纷纷自愿前来,更加快了撤退速度,以至于5月31日这一天撤退人数达到68000多人。
同一天,丘吉尔第三次飞往巴黎出席最高军事委员会会议。这次会议决定了盟军从挪威纳尔维克撤退以避免更大的损失;以及一旦意大利参战就对其进行海空联合袭击的计划。
丘吉尔在会上还努力避免法国人产生误会,强调在敦刻尔克的英军和法军“撤退必须相互臂挽着臂合力进行”。
他发现,法国方面继续战斗的热情和信心比上次有所减弱,尤其是贝当元帅反应冷淡甚而怀有敌意。
敦刻尔克的撤退仍在继续进行。甚至海军部地图室主任皮姆海军上校和他的两三个同事也在四天时间里驾着一艘荷兰小船运回800多人。
刚晋升为少将的蒙哥马利指挥第三师在鲁贝突围后,命令全师600辆军车都在后栏板下装个微弱的小灯。靠着这一点微弱灯光的指引,顺利完成夜间转移,于5月29日进入敦刻尔克桥头堡左侧阵地。次日一早,上司前来通知,他升任第二军军长。
5月30日,远征军总司令戈特召集担任后继任务的两个军长商议,决定蒙哥马利的第二军先撤回英国,巴克的第一军最后撤退,不得已时巴克可自作决定向敌投降。
会后蒙哥马利单独向戈特建议:要避免向敌投降,指挥官应有镇静而清醒的头脑。
巴克并非适宜人选,第一军第一师师长亚历山大更为合适。戈特于是调巴克回国,由亚历山大接管第一军。
蒙哥马利率部于5月31日晚上到达海滩时,那里的临时码头已经塌陷,只好连夜徒步赶往敦刻尔克,于黎明前登上驱逐舰回国,慌乱中连自己的钢盔也失落了。
亚历山大在1940年6月3日指挥最后一批英军登船。6月4日“发电机”计划结束,22万多英军全部撤出,大大超过原来指望撤出的人数,另有11万多法军等盟军也撤往英国,只有少数法国后卫部队无法脱身。
在救援敦刻尔克的九天九夜中,丘吉尔昼夜不眠,全神贯注,亲自指挥。他向政府官员发布通令:
在这黑暗的日子里,如果政府中所有的同僚以及重要官员能在他们的周围保持高昂的士气,首相将不胜感激;这不是说要缩小事态的严重性,而是要我们对我们的能力表示信心,我们有坚定不移的决心继续作战,直至把敌人企图统治整个欧洲的野心彻底粉碎为止。
至1940年6月4日,共有33万多名英法盟军从敦刻尔克撤到了英国。但由于条件所限,这些部队只携带了步枪等轻武器,而大部分重武器以及大批军需品和装备都不得不丢在了敦刻尔克,英国继续同德国作战的前景十分暗淡。
丘吉尔在这个不寻常的时刻表现坚定、勇敢。当6月4日召开下院会议的时候,首相向英国人民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说:
尽管我们失利,但我们决不投降,决不屈服。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上作战,我们将充满信心在空中作战,我们将越战越强。
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在敌人登陆的地点作战,在田野和街头作战,在山区作战,我们任何时候决不投降。即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我从来不相信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的由英国舰队武装和保护的海外帝国也将继续战斗。
5月下半月,丘吉尔曾经想把墨索里尼争取到自己方面来。他以个人名义给这个法西斯独裁者写了一封信,叙谈他对墨索里尼以往的友情并希望他不要站在德国一方作战。这一尝试毫无结果。法西斯的意大利急急忙忙地出来声援胜利者。于是,英国在南欧、地中海和北非又多了一个新的强大敌人。
在法国苦苦支撑期间,丘吉尔主张英法联合成一个国家,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但因1940年6月22日法德停战协议而未达到目的。从此,英国几乎失掉了所有同盟国,只好孤军作战。
这时,英国人民意识到国家、民族遇到了致命的威胁,从而表现得异乎寻常的英勇顽强,准备焕发精神,继续坚持抗德斗争。
丘吉尔写道:“在法国被击败之后,英国凭借岛屿多的有利地势,从失败的痛苦和致命的威胁中产生出一种不亚于德国的民族果敢精神。”
丘吉尔表达了英国人民的战斗意志,因而显著提高了他的群众威望。丘吉尔成了民族战争的领袖,人民相信他能够采取有力措施把战争进行下去。
6月18日,丘吉尔在下院发表讲话时说:“法兰西之战已告结束。不列颠之战就要开始……因此让我们勇敢地承担起我们的责任,而且我们应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英帝国就是存在一千年之后,人们还能说‘这是他们最光辉的时刻’。”
在法国崩溃之后,英国领导人认为:“只有采取综合手段才能击败德国,就是施加经济压力,空袭德国的工业和交通枢纽以及居民点,在德国占领区广泛组织反抗运动。”
后来的战争进程表明,仅用这些手段还不足以赢得胜利。但是英国当时没有其他手段可使。制订战略计划的人可能当时就知道,这种战略无济于事,可是他们想不出别的办法。
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学家约翰·巴特勒写道:“谁都说不出应当怎样做才能保证取得胜利……才能在最近的危急岁月使国家免于灭亡。”
1940年夏天,德军开始空袭英国,英国空军给以坚决回击。在空战中英国人损失惨重,可是德国人也蒙受重大伤亡。在这一战斗中,英国人民的意志锻炼得更加坚强。
英国政府在法国失败之后仍坚持作战,这一举动提高了丘吉尔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声望,也逐渐改变了他在保守党内的地位。保守党员渐渐懂得丘吉尔是他们的唯一希望,只有利用他日益提高的威信,方可挽回这个党在人民群众当中的声誉。
9月底,张伯伦因健康状况恶化而辞职,不久即去世。因此需要选举新的保守党领袖。这时大家已经很清楚,只有丘吉尔能够胜任。《星期日泰晤士报》写道:
丘吉尔是我们的秘密武器。在这个伟大的时刻我们在伟大领袖的英明领导下战斗感到无比幸福。今天,丘吉尔不仅是英国精神的化身,而且是我们的坚强领袖。不仅英国人,整个自由世界都对他无比信任。
这份报纸表达了当时英国保守党领导人的观点。
丘吉尔懂得,英国孤军作战必须设法摆脱不易避免的迅速失败。因此,他采取许多坚决措施:根据抗敌需要动员国内各类资源,扩大军火工业,建立民防队,进行反击德军的训练以防德军入侵英国岛屿时措手不及。
与此同时,他还积极设法争取新的盟友。德国是可怕的劲敌,所以新的盟友必须具备同德国旗鼓相当的或者超过德国的实力。当时只有两个具备这种条件的国家没有参战,就是苏联和美国。丘吉尔的注意力转向这两个国家。他继续保持并加强同罗斯福总统的个人书信往来,共同商讨最重要的英美关系和世界局势问题。丘吉尔在信中仍然署名“前海军人员”。他非常喜欢使用华丽的辞藻,在战时也是如此,他总是给各种会议和战役冠以名目繁多的代号。丘吉尔积极设法说服罗斯福,要他相信英国取胜对美国有利,而德国取胜必将给美国带来不幸和灾难。他千方百计鼓动美国参加抗德战争。
他终于同罗斯福谈妥,英国以租让西印度群岛的基地来换取美国的50艘旧驱逐舰。这一交易与其说使英国海军得到补充,莫如说在推动美国参战的路程上取得重大进展。
与此同时,美国在1940年下半年和1941年上半年给予英国的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援助是对处于困难时期的英国的有力支援。
领导英国进行不列颠之战
1940年6月22日,贝当政府与德国签订了停战协定。
在法国被击败之后,英国凭借英吉利海峡的有利地势,从失败的痛苦和致命的威胁中产生出一种民族果敢精神。这种精神使普通老百姓都敢于蔑视不可一世的纳粹战争机器,决心同德国法西斯决一死战。
前后两任本土军陆军总司令艾恩赛德将军和艾伦·布鲁克将军,指挥部队在岛山构筑坚固的防线,挖掘反坦克壕,修建钢筋混凝土掩体,还组建了直接打击登陆敌军的机动部队。
1940年7月,罗斯福总统不顾许多人的激烈反对,给英国运来了约50万支步枪、80000挺机枪、1.3亿发子弹、900门75毫米的大炮、100万发炮弹以及炸弹、烈性炸药和无烟火药。这些物资几乎把美国军火库的家底搬空了。
丘吉尔立即指示以“有计划的军事行动”组织分运,并立即发放给近100万国民自卫军。英国人现在有了武器弹药,更感觉自己不可战胜。
比弗布鲁克在飞机生产方面作出了很大成绩,“喷火式”和“旋风式”战斗机从大撤退时的331架增加至620架,后备飞机从36架增加至289架。海军也把大部分驱逐舰从执行护航任务中调回来对付德军入侵。
为了避免“打另一场战争的危险”,丘吉尔还不顾中国等国家抗日战争的需要,宣布关闭缅甸通道3个月。这一姑息日本的行动,实际上为英国后来在东南亚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丘吉尔对可能遭入侵的地区进行了一系列视察,在肯特郡和苏塞克斯郡观看了军事演习,在哈里奇和多佛尔视察了防御工事。他还到东北沿海一带视察,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士气。
丘吉尔还借助于广播,利用其前任从未用过的方式直接向全国军民发表演说,以坚强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激发大家的战斗勇气。据估计,全国有64%以上的成年人收听了他于7月14日发表的广播讲话并被感动。
德国人对英国的第一次猛烈袭击是从1940年7月10日开始的,人们通常把这一天作为空战开始的日子。
7月16日,希特勒发出了“关于准备在英国登陆作战”的第十六号令,即所谓的“海狮”计划。命令准备工作应在8月中旬完成,其作战目的是“清除英国本土作为对德作战的基地,并且在必要时,全部予以占领”。
希特勒知道,要入侵英国,先决条件是德国空军必须取得英伦三岛的制空权。所以希特勒计划用4个星期摧毁英国空军,取得制空权,为德国登陆铺平道路。然后,9月中旬到英伦三岛作战,9月底占领英国南部,10月初就能在伦敦举行胜利大游行了。
拟订这样的计划并非毫无根据,因为当时的英国尽管在努力增产飞机上取得很大进展,但它的空军力量仍不足以抗击德国空军的进犯。所以当“不列颠之战”战幕拉开时,英国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
当伦敦和其他英国城市遭受德国的狂轰滥炸时,英国政府曾打算迁往中西部。然而,丘吉尔却认为那样做利少弊多,因为他目睹过法国政府迁出巴黎后造成的混乱。
著名的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是一座并不坚固的老建筑,虽然已在花园里加建了一个防空壕,可是仍不够安全。于是,首相办公室搬到了斯多瑞门一座名叫安尼克斯楼的附属建筑物内,那座建筑物有防空设施,内阁会议也可以在那里召开。
丘吉尔一般是白天在唐宁街10号,晚上在安尼克斯楼,周末到契克斯首相郊区官邸。到了盈月之夜,他往往去稍微远一些的牛津郡的一位保守党议员罗纳·屈瑞家中居住。
在德国人的进攻中,有3个相互重叠连接的阶段。第一阶段从1940年7月10日至8月18日,对英国护航舰队和南部港口进行轰炸,并引出英国空军,试图把它消耗光,从而取得制空权,这是渡海登陆的先决条件。因此,德国空军在这一阶段里的空袭行动日益频繁。
但英国皇家空军只出动了部分战斗机应战。这样虽然使港口和船只受了一些损失,有4艘驱逐舰和18艘商船被击沉,但是保存了空军实力,也使德军付出了惨重代价。英国空军丧失了148架飞机,而德国空军有296架飞机被击落,135架飞机被击伤。
由于天气恶劣,空战在8月19日至23日停止了5天。
1940年8月24日开始的第二阶段中,德国空军首先打算摧毁英国空军的地面通讯指挥中心——扇形站。
从8月24日至9月6日期间,德国空军平均每天出动1000多架飞机,使英国南部的5个前沿机场遭到严重破坏,7个扇形站中的6个几乎被彻底摧毁;446架飞机被击落或受伤;103名飞行员遇难,128名飞行员受重伤,占当时全部飞行员的四分之一。
丘吉尔为此“感到十分焦虑”。
就在英国空军遭受严重损失难以支撑局面的关键时刻,戈林犯了第二个也是更严重的战术错误,9月7日,德国空军转而大规模夜袭伦敦。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空战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英国空军得以缓过气来,这次战术改变给希特勒和戈林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1940年9月7日这天,德国空军投入了625架轰炸机和648架战斗机,对伦敦进行了大规模的轮番轰炸。
德国飞机向瓦尔维治兵工厂、煤气厂、发电厂、仓库以及泰晤士河上几公里长的码头扔了大量炸弹,伦敦顿时成了一片火海。第二天,又像这样轰炸了一整夜。据估计,仅这两天夜里,伦敦约有842人死亡和2347人受伤,城市遭到巨大的破坏。但在空战中德军也损失了不少飞机。
9月11日,丘吉尔向全国军民发表了广播讲话,他指出:
无可怀疑的是,希特勒先生正在很快地消耗他的战斗机队,如果他再这样继续几个星期,就会把他这部分重要的空军力量消耗殆尽,完全毁灭。这对我们就大为有利了。
丘吉尔还提醒道:
德国人正以他们一贯具有的周密性和条理性进行准备,要向我们这个岛屿发动大规模入侵。如果真的试图入侵的话,看来不会拖延很久。
因此,我们必须把下星期或下星期前后看作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可以和当年西班牙无敌舰队逼近英吉利海峡,德雷克快要打完一场木球的时候相比,也和纳尔逊在布洛涅为我们抵挡拿破仑大军的时候不相上下。所有这些,我们在历史上是读过了。
但是,当前正在发生的事情,就它的规模和对全人类的生活和未来以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来说,都远远不是过去那些勇敢的日子所能比拟的。
9月15日,德国空军集中了最大力量对伦敦进行空袭。两百多架轰炸机和三倍于此的战斗机群飞向伦敦。英国空军也全力以赴地迎击,双方展开了激烈交锋。
丘吉尔当天在设在阿克斯布里奇的皇家空军第十一战斗机司令部里,亲眼目睹了空战情况,英国飞行员的英勇顽强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当晚,他的私人秘书约翰·马丁报告说,这天“一共击落了183架敌机,而损失还不到40架”。丘吉尔在后来写道:
最突出的是,我们的战斗机驾驶员们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的最大的毅力和勇气。不列颠得救了。所以我在下院这样说:“在人类战争的领域里,从来没有过这么少的人对这么多的人作过这么大的贡献。”
丘吉尔的这句话后来曾反复播出,广为流传。
从8月24日起,伦敦在连续85个夜晚中有82个夜晚遭到空袭。从9月7日至11月3日,平均每天晚上有200架德国飞机轰炸伦敦,对伦敦的轰炸不间断地持续了57天。
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经受住了最严峻的考验。
作为报复,英国空军也轰炸了柏林。由于距离较远,轰炸柏林的规模较小,德国人的伤亡和损失都不算重,但对德军士气和老百姓心理的影响则是至为巨大的。
在伦敦遭受轰炸期间,丘吉尔几乎每星期都要抽时间到被炸现场视察,亲眼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每当看到饱受摧残的普通英国民众仍表现出抗战决心,丘吉尔总是深受感动。
9月初,他视察了伦敦港船坞的一个被炸现场,群众对他表示了发自内心的热情欢迎。陪同他视察的战时内阁秘书处军事负责人伊斯梅将军后来写道:
他们哭喊道:“好心的老温斯顿,我们想,你是会来看我们的。我们能够经受得住,给他们狠狠地回击。”丘吉尔失声痛哭。当我使劲让他穿过人群时,我听到一位老年妇女说,“你看,他真关心我们,他哭了。”他镇定了一下情绪,以极快的速度穿过码头走了。
丘吉尔也对此回忆说:
在瓦砾堆中这时已经插起了许多小小的英国旗,使人百感交集。当居民认出了我的汽车时,他们从四面八方跑来,很快就聚集了一千多人。这些人的情绪都很高昂。
他们围在我们的周围,一面欢呼,一面用各种形式表示对我的热爱,想摸摸我的衣服。人们可能认为我给他们带来了某些改善他们生活命运的美好的实际利益。
我实在忍受不住,我流下了眼泪。当时同我在一起的伊斯梅记述道,他听见一位老太太说,“你们看,他真的关心我们,他在哭呢!”我这不是悲哀的眼泪,而是赞叹和钦佩的眼泪。
为了减轻空袭造成的危害,丘吉尔指示建立了他所说的“杰姆乌鸦”紧急警报制度,为了救助房屋财产和在轰炸中严重受损的人,他抓紧制订了战争保险方案。他还通过林德曼教授组织科学家运用科学技术破坏德军的空中攻势,使来袭的敌机误入歧途。
11月间,空战进入第三阶段。德国人又一次改变了他们空袭的主要目标,试图摧毁英国工业生产中心。这一行动是从14日轰炸考文垂开始的,但持续的时间不那么长,也没能实现德国人的目的。
在1940年间,英国飞机的产量不仅没有下降,还以其9224架对8070架的比数,超过了德国人。由于英国人民在丘吉尔为首的政府领导下,精诚团结,万众一心,英勇顽强,决死抗战,使希特勒入侵英伦三岛的计划彻底破产了。
1940年9月19日,希特勒决定无限期地延缓空袭计划;10月12日正式宣布把入侵推迟到第二年春天。1941年7月,希特勒再次把入侵推迟到1942年春天。到了1942年2月13日,在雷德尔海军上将的劝告下,希特勒终于同意将空袭计划完全搁下来。
举世瞩目的不列颠之战以英国人民的彻底胜利而结束。
依靠盟友度过艰难岁月
由于成功地领导了英国人民抗击法西斯德国的斗争,丘吉尔此时在全国军民心目中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鉴于空战之后德军有立即入侵的可能,所以丘吉尔在给罗斯福总统的多次电报中都竭力向他说明:英国一旦被击败,如果出现一个吉斯林式的政府,以交出英国舰队从德国换取宽大的条件,那么希特勒就成了欧洲的霸主,将会掌握欧洲全部造船厂和海军,而这对美国是极其危险的。
美国人如果坐山观虎斗,以为坚持孤立主义还可以捡到英国舰队的残余,这样想是十分可怕的。丘吉尔这种说法对美国高级官员以至孤立主义者都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因为存在这种危险的可能性是显而易见的。
1940年8月3日,丘吉尔发电报给英国驻华盛顿大使洛西恩侯爵说:“把英国拥有的一些基地让与美国,可以答应,不过我们宁愿无限期地租借而不愿意卖出。”
美国方面已准备同意英国以基地换取驱逐舰,但同时要求英国保证,一旦美国参战,则英国必须在万一战败时将英国舰队或其残部驶往美国,否则这一做法要想获得美国公众舆论支持是极端困难的,而这又是国会是否同意的前提。
8月6日,罗斯福通过洛西恩侯爵传来信息说,他希望得到如下保证:如果英国被占领,英国舰队将在海外为帝国继续战斗,决不投降,也决不凿沉。这一保证对美国国会将最有说服力。
8月15日,丘吉尔在给罗斯福的电报中说:
我们要用舰队战斗到底,我们谁也无意用舰队的投降或凿沉去购买和平。当你引用我这一再提及的保证时,请记住,如果竟使人们产生一种印象,认为很容易就能征服英伦三岛及其海军基地,那么,我认为这种观点是有害的。
8月16日,罗斯福在记者招待会上透露了就获得海、空军基地而与英国政府磋商的消息。罗斯福竭力说明,美国用几只陈旧的驱逐舰便可在危急时刻换取无限安全是非常有利的。
9月5日,丘吉尔以谨慎的措辞将此事正式通知了下院,并且“获得了他们的默认——实际上是全体同意”。50艘驱逐舰很快交到了英国海军手中,这批舰艇使英国战时计划中新造舰只交付使用之前,英国海军可以极其顺利地度过舰艇短少的时期。11月6日,罗斯福第三次当选总统的消息传来,丘吉尔深感庆幸,立即致电表示祝贺。
而罗斯福在重新当选后的第三天就公开宣布,按“据实际经验得来的办法”分配军火产品,即大致上一半分给美国军队,另一半分给英国和加拿大军队。
美国战时物资优先分配同意在英国已定购的飞机之外,再供应12000架。使丘吉尔头疼的问题是这笔钱怎么付。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在柏林签署了《三国条约》。国际形势的这种变化,预示着战争冲突可能不会再局限于原有的地区范围。12月30日,罗斯福发表了著名的“炉边谈话”。他指出:
危险就在眼前,我们必须防患于未然。但是我们深知,我们不能爬上床去,用以被蒙头的办法逃避危险……如果大不列颠一旦崩溃,所有我们整个美洲的人即将生活在枪口之下,枪膛里装满一触即发的子弹,经济的和军事的子弹都有。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就我们所能支配的人力和物力,生产武器和舰只。
最后,他推出一个广为传诵的著名论断:
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大兵工厂。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英国的战况和与丘吉尔交换意见,1941年1月初,罗斯福派霍普金斯作为自己的私人代表飞往伦敦。霍普金斯与丘吉尔之间建立了亲密关系,也对丘吉尔留下了深刻印象。
霍普金斯在英国待的时间比预定时间长得多,他直至2月中旬才返回美国。当3月8日美国参议院以60票对31票最终通过了《租借法案》以后,罗斯福即指定由霍普金斯负责援助英国的事务。
在哈利法克斯于1941年1月赴华盛顿就职后,美国也于2月派出约翰·怀南特为英国大使,结束了这一职务近两个月的空缺状态,从此英美之间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更为密切的新阶段。
而这一局面的形成,是与丘吉尔以政治家的深邃远见和外交家的巧妙手腕,经过多方面坚持不懈的努力难以分开的。
由于《租借法案》在支援英国抗击德国法西斯的战争中发挥了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后来丘吉尔把罗斯福总统的这次胜利,称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三个转折点”。
美国虽然提供支援,但并不急于参战。英国领导人担心,在美国还没有坚决地同英国并肩战斗之前,就出现悲惨的结局。因此,他认为利用苏联同德国之间的斗争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因此,丘吉尔试图把苏联拉入自己一边。
1940年夏天,他任命工党领袖克里普斯为驻苏大使,责令他努力改善英苏关系,并说服苏联参加对德战争。丘吉尔就像需要空气一样需要苏德开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苏联变成自己的盟友。
1941年春天,希特勒派鲁道夫·赫斯访问英国。赫斯是从自己驾驶的飞机上跳伞后被英国当局抓获的,英国政府代表与赫斯举行了秘密谈判,赫斯建议英德签订和约,共同对付苏联,并建议丘吉尔离职,由亲法西斯分子组织新政府。
丘吉尔当然不会接受赫斯的这些建议,但他却没有明确拒绝,而是保持了沉默。这种态度使舆论界开始怀疑政府对德国的立场,而丘吉尔却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打消这种疑虑。
丘吉尔是在暗示德国人,在他们进攻苏联时可以得到英国的某种支援,从而推动希特勒去冒险攻打苏联。
希特勒一旦真去冒险,则他将给予坚决的回击。赫斯是希特勒丢给丘吉尔的诱饵,而丘吉尔却要让希特勒自己吞下这个诱饵。希特勒和德国其他领袖都坚决反对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英国的态度使他们没了后顾之忧。
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曾不止一次地愚弄过英国的首相和其他国务活动家,尤其是张伯伦曾多次被希特勒愚弄。而这次,丘吉尔却愚弄了希特勒,并给他带来了毁灭性的后果。
1941年6月22日凌晨4时,英国外交部接到德国进攻苏联的消息。丘吉尔曾严令身边的工作人员,除非是德国进攻英国,不能在8时之前叫醒他。
8时整,工作人员才叫醒了丘吉尔并向他报告了德国进攻苏联的消息。丘吉尔感到非常兴奋,因为这是他任首相以来得到的最好消息。
英国广播公司9时广播了丘吉尔的演讲,他说:
我们要给予俄国和俄国人一切可能的援助。俄国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
在这个时刻,丘吉尔表现出了一个大政治家的风度。1941年7月12日,英苏签订了《在对德战争中采取共同行动的协议》,英国准备向苏联提供军事援助。
8月,丘吉尔和罗斯福在大西洋的一艘军舰上会晤,这是他们第一次会晤。在此次会晤中,双方拟定了《大西洋宪章》,决定共同援助苏联,向苏联提供武器和战略物资。双方还声明英美两国在战胜德国和它的附庸国之后致力于建立公正和民主的世界。
9月,英美军需供应会议在伦敦召开。英国同意将原定提供给英国的各种军用物资转拨给苏联。
丘吉尔希望美国尽快参战。在远东,日美关系日益紧张。日本已经同德国结盟,日美冲突终将导致美德开战。因此,丘吉尔尽一切可能促使美国政府对日本表现强硬,但罗斯福仍然没有表态。
1941年12月7日,震惊世界的珍珠港事件爆发了。日本海军出动6艘航空母舰,载有400多架飞机,对美国檀香山的海军基地珍珠港发动了凶猛的突然袭击。
这次打击使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有18艘军舰被击沉或遭到重创,188架飞机被炸毁,159架飞机严重损坏;美国海军官兵死亡2403人,失踪和受伤2233人。
幸亏当时美国太平洋舰队的航空母舰不在港内,而日本飞机的轰炸又漏掉了海军船坞里的油库和潜艇库,否则美国海军的损失还要更惨重一些。
珍珠港事件发生的当天丘吉尔在契克斯度周末,他从随身携带的小收音机中听到了令他和所有人“都不胜惊讶”的消息,丘吉尔立即拨通了罗斯福总统的电话,得到了对这一消息最权威的证实。
对此他感到十分激动,因为长期以来他极力促成而未果的美国参战一事,现在由日本人替他促成了。
12月14日,丘吉尔冒着狂风巨浪和遭遇德国潜艇的危险,经过漫长的8天航程,于12月22日抵达华盛顿,受到罗斯福总统的热烈欢迎。
英美两国领导人进行了不拘礼仪而亲切友好的会谈,双方人员共同举行了代号“阿卡迪亚”的全体会议,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会议决定成立总部设在华盛顿的联合参谋长委员会;会议确认战争的主要敌人是希特勒德国,同时认为阻击日本侵略的太平洋战争是这场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便于联合作战,统一指挥,会议决定在太平洋战区建立ABDA,即美国、英国、荷兰和澳大利亚联军司令部,根据罗斯福总统的意见,由英国的韦维尔将军出任联军总司令。
丘吉尔与罗斯福会谈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是建立世界性的反法西斯大联盟。经过大量的电报往返,由26个国家参加发起的这个世界组织的成立准备工作基本就绪,罗斯福总统提出以“联合国”替代原来拟议中的“协约国”作为这一世界组织的正式名称,丘吉尔对此表示赞同。
1942年1月1日,罗斯福到丘吉尔下榻的房间,两人对《联合国宣言》草稿最后敲定。随后,在总统书房里,由罗斯福、丘吉尔、李维诺夫和宋子文分别代表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签署了这个庄严的历史性文件。
《联合国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性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对粉碎纳粹和日本军国主义称霸全球的幻想,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军北非开辟国外战场
1940年7月,就在英国本土处于危急之时,意大利乘机在非洲大陆进行扩张。墨索里尼妄图以所占利比亚、厄立特里亚、阿比西尼亚和意属索马里为基地,动用40多万意大利和土著军队去夺取英国在东非和东北非的殖民地和保护国,建立一个自恺撒以来未有的以意大利为宗主国的大帝国。
意军侵入了苏丹和英属索马里,英属肯尼亚处于意军从阿比西尼亚南下威胁的惊慌之中。
意大利在利比亚靠近埃及边境一带,早就集结和部署了拥有大量现代化装备的七八万军队。到秋天,连地方部队一起增至30万人,悍然向埃及发动了大规模进攻。英国中东总司令韦维尔将军统帅的英、印、澳军,起初不战自退。
12月9日,个个身体瘦削、面目黧黑、在沙漠中经受长期训练的完全机械化装备的英印联军开始反攻,以攻克西迪巴拉尼为起点,沿着地中海海岸从东向西挺进。
在英国舰队和海军飞机的配合下连战皆捷,先后占领利比亚境内巴尔迪亚、托卜鲁克、班加西和贝达夫姆,前进了500公里,歼灭意大利9个师,俘虏11.3万人,击毁意大利飞机几百架,粉碎了墨索里尼称霸非洲的迷梦。
在这些战役进行过程中,丘吉尔接连不断地向前线将士发出祝捷电报,鼓舞士气。他引用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的话勉励他们再接再厉:
每一个成功的果实,无论它是多么圆满,都将带来一些需要我们投入更大的战斗才能加以解决的问题。
1940年12月23日夜,丘吉尔又通过广播向意大利人民发表讲话,在追述了英意两国人民长期友谊之后,揭露墨索里尼掌权18年来,把国家带到了可怕的毁灭边缘,他表示将等到意大利民族能再次创造自己命运的那一天,这一天必定要到来。
1941年春,英军主攻方向是摧毁意大利在东北非的武装。他们将意军逐出苏丹,收复英属索马里,攻占意属索马里,又发动阿比西尼亚武装起义进行配合。
惨败的墨索里尼向希特勒苦苦乞援,纳粹头子派隆美尔率两个装甲师组成非洲军团开往北非,任命隆美尔为北非德意联军司令。
隆美尔曾任绰号“鬼怪”的装甲师师长,在以闪电战进攻法国时俘获大批英法部队,并最先追到敦刻尔克海边,迫使未及撤往英国的3万多法军投降。他彪悍泼辣,敏捷狡诈。2月12日他带两个先遣营在利比亚东北的黎波里登陆,他的大部队由于英国拥有地中海制海权一时还到不了。
隆美尔了解到这时韦维尔的英军一部分已去东非,一部分到希腊战场增援,剩下的主力调回埃及休整,以素质和装备均差的新兵去前线换防,便带领小部队长驱近千公里,越过水源缺乏的沙漠,3月31日到达前线并发起进攻。
他把大众牌小汽车乔装成坦克以壮声势,吓得刚来前线增援的英印新兵心惊胆战。隆美尔旋风般在两周内挺进600多公里,连克阿盖拉、班加西、塞卢姆等地,逼近埃及马特鲁。
英军正在新旧交接中的两个中将前线司令在乘车逃跑时一同被俘。丘吉尔下令死守的托卜鲁克港口要塞,已被包围在犬牙交错的前线的敌方一侧。在中东前线视察工作的陆军大臣艾登说:“韦维尔一夜之间老了10岁。”
丘吉尔听到韦维尔组织反攻的“战斧”计划失利后,在卡特维尔庄园郁郁不乐地徘徊于幽谷之间数小时之久,心想:“韦维尔已经是一个心力交瘁的人了,我们已把这匹驯良的马骑得走不动了。五六个各不相同的战区的任务都压到他一人身上。”
为了扭转战局,丘吉尔和内阁及军界商量之后,决定进行人事调整,将韦维尔同印度总司令奥金莱克互调,并派利特尔顿为内阁驻中东主持非军事事务的国务大臣。
经过5个月休整,在兵力和装备上都明显强于德意联军的英军,发动代号为“十字军战士”的大规模进攻。11月18日傍晚,大雨滂沱,10万英军上万辆军车浩浩荡荡开始西征。
隆美尔早已筑好地堡,里面密布机枪大炮,构成坦克陷阱,把英军装甲部队打得晕头转向,损失惨重。但鉴于兵力不足,补给困难,隆美尔撤去对托卜鲁克的包围,退回阿盖拉。补充一批装备和人员后,他又在1942年1月下旬发动进攻,占领班加西。
丘吉尔认为隆美尔是个棘手的人,他在下院陈述战况后说:“我们遇到了一位非常勇敢善战的对手,而且如果我们可以撇开战争造成的破坏来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将领。”
隆美尔继续进攻,6月21日重又攻占托卜鲁克,3.3万英国守军向不到他们人数一半的德军投降。正在华盛顿参加会谈的丘吉尔接过罗斯福递给的电讯时几乎晕倒。
英军全线溃退,7月1日,隆美尔率部进抵埃及阿拉曼,距亚历山大港只有60多公里。英国海军撤向红海,开罗英国军政机构销毁文件准备逃走。这时的隆美尔因立大功而晋升为元帅。
丘吉尔又一次改组中东地区司令部,8月初任命亚历山大为总司令,蒙哥马利为第八集团军司令,并又一次充实兵力和武器,达到德意联军的三倍。
隆美尔苦于部队补给非常困难,想先去拔除袭击德意舰船的马耳他岛上英军的这根刺,但是未获得希特勒的同意,他便抱着侥幸心理,于8月30日晚进攻阿拉姆哈勒法阵地英军。
天明后,德意舰船受英机轰炸损失很大,3艘油船被英军炸沉,迫于燃料补给无靠,不得已于9月3日全面撤退。由于隆美尔一贯善于诱敌落入陷阱,非常谨慎的蒙哥马利没有追击。
墨索里尼在入侵北非的同时,1940年10月28日又向地中海北岸的希腊发动全面进攻。丘吉尔果断地命令英国海空军接管希腊克里特岛防务,想将这个战略要地变成支援埃及的空军基地。紧接着,丘吉尔又从利比亚调4个师的陆军开往希腊。
希腊军队英勇反击,将意大利侵略军驱逐到阿尔巴尼亚境内。墨索里尼只好又搬来纳粹兵。德军占领雅典。
丘吉尔调印度军到伊拉克,联合戴高乐自由法国部队攻入叙利亚,防止希特勒进入地中海东部。
英美联合实施“火炬”计划
1942年,是决定反法西斯战争胜败的关键一年,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同他的参谋部拟订了开辟第二战场的计划,以便减轻苏联战场的压力。
但是英国统治集团的传统政策是尽可能借用他人之手进行战争。为扭转苏德战场的局面,斯大林曾一再提出英美在西线开辟第二战场,丘吉尔却一再拒绝。
美国同意1942年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1942年4月,罗斯福总统便派私人代表哈里·霍普金斯和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到英国,与丘吉尔商讨在西欧登陆的问题。
当时商定,1942年小部分英美部队首先在西欧登陆,然后在1943年再向西欧投入大部队。这一决定不符合丘吉尔的愿望,没过多久他便拒绝执行这一决定,使美国人感到受了丘吉尔的愚弄。
1942年5月,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访问伦敦。他问丘吉尔苏德前线的前景如何。
丘吉尔详细地谈了登陆的条件、地点、意义,但绝口不谈登陆的时间和登陆军队的规模等具体内容。丘吉尔知道,莫洛托夫还要前往华盛顿访问,所以他建议莫洛托夫从华盛顿返回后再来伦敦,那时他将根据华盛顿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情况给予具体答复。
5月30日,莫洛托夫同罗斯福会谈。最后,罗斯福请莫洛托夫转告斯大林:“我们希望在今年开辟第二战场。”
丘吉尔在焦虑地注视着苏德战场,他担心苏联不愿单独对德作战,而同德国签订和约退出战争。莫洛托夫从华盛顿返回伦敦时,英国政府同意1942年内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这一决定已正式写入英苏联合公报。
1942年7月,丘吉尔和罗斯福举行了单独会谈。他们决定1942年在北非登陆而不是在欧洲。丘吉尔准备亲自向苏联政府通报上述决定。
1942年8月10日深夜,丘吉尔乘坐飞机,直接从开罗飞往莫斯科,准备当面向斯大林通报关于改变在法国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的决定。
这是一个微妙的、困难的,然而又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丘吉尔对于会受到何种对待心中无数,但对自己将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则十分明确。在飞向苏联的途中,丘吉尔反复思量着到这个布尔什维克国家去的使命。
8月12日17时许,丘吉尔的座机降落在莫斯科的首都机场。苏联人给予丘吉尔以最高规格的接待,安排他住进了城郊一座豪华别墅。当天晚上,丘吉尔前往克里姆林宫拜会了斯大林。
丘吉尔首先坦率地告诉斯大林:英美两国政府认为,1942年不可能在法国北部登陆以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他提醒斯大林,在莫洛托夫访英时,英方已通过备忘录说明不能就1942年的行动作出承诺。
斯大林则加以反驳,表明了他对这一决定的不赞同态度。随后,丘吉尔又谈到轰炸德国,继而又谈到开辟第二战场的另外选择,即准备10月份在北非实施的“火炬”计划。丘吉尔以鳄鱼作比喻,说明“火炬”计划是打击鳄鱼柔软的下腹部。
斯大林此时又转而高兴起来,与丘吉尔长时间地讨论了这一计划的意义和理由。此后双方又就英美空军在苏联军队南翼取得制空权进行支援进行了讨论。
会谈直到午夜才结束,此时丘吉尔欣慰地感到:“冰块已经打开,通人情的接触已经建立起来。”
这次英苏首脑会晤,使丘吉尔与斯大林之间建立起并在战争中一直保持着一种“密切而又严肃”的关系,对双方之间加强联系、增进理解、相互配合、保证取得战争胜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战前互不信任的苏联和英国面对共同的敌人逐渐走到了一起。有一份综述双方在这个问题上立场的备忘录写道:
1942年在欧洲组织第二战场是莫洛托夫访问伦敦时业已决定并写入今年6月12日公布的双方一致同意的英苏公报。
双方也都清楚,在欧洲组织第二战场的目的是把德军从东线引向西线,在西线建立抵抗德国法西斯军队的重要阵地,从而缓和1942年苏德前线的苏军处境。
很容易理解,英国政府拒绝在1942年内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对于指望开辟第二战场的苏联公众舆论是一个精神上的打击,它使前线红军的处境更困难并且破坏了苏军统帅部的计划。
拒绝在1942年开辟第二战场不仅给苏联红军造成困难,毫无疑问,也使英国和所有其他盟国的军事形势受到影响。
斯大林进一步明确指出:
1942年具备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最有利的条件,因为几乎所有的、而且是精锐的德军都被吸引在东线,而西线只有为数不多、战斗力也不强的德军部队。
很难预料,1943年是否还像1942年那样具备开辟第二战场的有利条件。因此,我们认为,在1942年有可能,而且应当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非常遗憾,我未能就此说服英国首相先生,而美国总统代表哈里曼先生在莫斯科会谈中完全支持首相先生。
丘吉尔原来深怕由于盟国的不诚实行为使苏联同德国单独媾和。他在莫斯科没有发现这方面的任何迹象,因此非常满意地向英国战时内阁报告:
“在整个会谈期间他们丝毫没有不想作战的迹象。”
丘吉尔同苏联政府会谈结束之后,英国国王向他祝贺:“您作为传达不利消息的使者担负非常不愉快的任务,我祝贺你精明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苏联政府出于巩固和发展同英国友好关系的愿望作出了重大让步,决定暂不坚持关于边界的正当要求,在同英国签订同盟条约时可以不涉及这个问题。
1942年5月26日在英国外交部大楼签订了苏英条约,丘吉尔出席了签字仪式。
苏英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在对德国及其附庸国作战中,彼此给予军事的和其他各种形式的援助与支持。并确定了双方在战后时期的相互关系。
在为加强反希特勒的联盟而签订的许多协定中,苏英同盟条约具有重要意义,它从根本上改善了英苏关系,并为两国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加强反法西斯同盟的事业也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条约签订以后,苏英以及一切反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和人民的国际地位得到了加强。正因为如此,它受到了苏联、英国和反希特勒联盟的所有国家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苏联于1942年6月18日批准了这一条约,英国也于6月24日批准了这一条约。
莫斯科之行给丘吉尔留下了深刻印象。从莫斯科回国后,他立即开辟北非战场,并建议罗斯福任命艾森豪威尔将军为总指挥,副总指挥由亚历山大将军担任。
从1942年秋冬起,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酝酿和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在东线,斯大林格勒大会战以苏联红军的伟大胜利而告结束,成为苏德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在西线,则有英美在法属北非登陆的“火炬”计划的胜利实现以及在这前后进行的重要战斗。
8月间,英国突击队和一个加拿大师在蒙巴顿将军带领下,在法国第厄普海岸登陆。这次反攻,既是向苏联显示开辟第二战场的一个象征性姿态,又是向德意发射一颗迷惑性的烟幕弹,以便悄悄准备在北非登陆。
位于地中海中心的英属马耳他岛,在英国与德意的北非拉锯战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英国飞机和舰船从这个中途基地出发,既可以向埃及运送兵员和给养,又可以轰炸利比亚的德意联军,切断他们补充兵力和物资的咽喉。
1942年春,德意海空军一齐出动,对马耳他岛进行猛烈袭击,使英国运输船队遭到重大损失。岛上面临饥馑危险,海空军基地作用陷于瘫痪,这片“地中海的钥匙”眼看将被敌人占去。
这时罗斯福命令“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两次给马耳他岛送去几百架战斗机,英国派遣一个庞大的护航舰队开赴这个被围困的海岛。
从6月中旬开始,马耳他又发挥了它军事基地的重大作用,此后接连几个月都有击沉隆美尔供应船只的记录。
正是在这切断德意联军“输血管”的有利条件下,蒙哥马利以10多万大军在10月23日夜发起阿拉曼战役,1000多门大炮齐声怒吼。德意联军的代理指挥官施图姆在乘车了解战况时遭到伏击,跌下车来,心脏病发作猝死。
正在奥地利养病的隆美尔被希特勒急令催回前线,但他面对优势敌人已无法抵抗,于11月4日退到富卡。蒙哥马利穷追不舍,1943年1月23日占领的黎波里,席卷利比亚北部沿海各地,德意联军损失近6万人。隆美尔摆脱英军切断退路的多次袭击,仓皇逃到突尼斯。
丘吉尔在回忆录中写道:
在阿拉曼战役之前,我们从未打过一次胜仗,而在阿拉曼战役之后,我们从未打过一次败仗。
他命令英国全国敲钟,庆贺这次大捷。紧接阿拉曼战役的是筹划已久的“火炬”计划,即美英联军在法属北非三城市登陆。
法属北非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三国当时受法国维希伪政权统治,当地官员都听命于贝当总理、达尔朗副总理兼总参谋长为首的卖国政府。流亡于伦敦的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是他们的死敌,而美国同维希政权仍有外交关系。
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为了减少战斗的阻力,丘吉尔决定这次军事行动打着美国旗号,在艾森豪威尔、克拉克指挥下进行,英国参战人员也都穿起美国军服。英国提供直布罗陀作为集结军力、就近指挥的盟军司令部。
英美又将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从德军监禁中越狱成功的吉罗将军送到直布罗陀,寄希望于他能说服北非的法军同盟军合作。
11月8日,盟军665艘军舰和运输舰载运13个师,在1700架飞机提供空中保障的情况下,在首尾相距800公里的摩洛哥的奥兰、卡萨布兰卡和阿尔及利亚的阿尔及尔三处同时登陆。美国外交官在北非进行的策反工作和吉罗的劝说都没起作用,盟军遭到激烈地抵抗。
此时,长期投靠德国的达尔朗因探视生病儿子正在阿尔及尔,在大兵压境情况下,他的态度才慢慢有所松动。8日晚,阿尔及尔法军抵挡不住投降了,达尔朗落在美军手里。
丘吉尔曾经说过:“如果我能见到达尔朗的话,尽管我极恨他,但我如能匍匐在地上爬行一公里路而使他把舰队带到盟军这边来,那我也欣然照办。”
贝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有名的“凡尔登英雄”。由于不少北非的法国军政要人视贝当为偶像,而达尔朗又被视为贝当的直接代表,为减少流血起见,盟军承认达尔朗为法属北非行政长官,吉罗被任命为军队总司令。
以此为条件,达尔朗发出停火命令,摩洛哥总督宣布投降。盟军10日占领奥兰,11日占领卡萨布兰卡,到月底,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全境都在盟军的控制下。
丘吉尔认为战争的转折点到来了,他在一次午餐会上兴奋地说道:“我们战士头上的钢盔闪闪发光,温暖和振奋了我们所有人的心。”
美英与达尔朗达成的协议公布后,不仅戴高乐一派法国战士,而且英国广大人士都普遍不满,认为此人无耻亲德,劣迹多端,声名狼藉,为利用他而让他在北非掌权,乃是卑鄙龌龊的勾当。
丘吉尔和罗斯福面对呼声连忙声明,未来的法国政府只能由法国人民自己来成立,目前的安排“仅仅是由于战事紧迫而不得已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
罗斯福还为此引用希腊东正教会的一句格言:“我的孩子们,在大难临头之际,你们可以与魔鬼同行,直到你们脱离险境。”达尔朗听后惶惶不可终日,他在给克拉克的信中说:“我仅是一个被美国人挤干后将要扔掉的柠檬。”
盟军在北非登陆令希特勒感到意外和震惊,他决定踢开贝当傀儡政府,全面占领法国。11月中旬,德意联军迅速攻占法国南部和科西嘉岛,并在突尼斯集结重兵。当德军将要攻占土伦港时,法国水兵将73艘舰艇全部凿沉。
盟军在1943年3月20日至5月13日发动突尼斯战役,亚历山大担任前线总指挥,一路从利比亚西征,一路从阿尔及利亚东进,东西夹击,俘敌25万人,将德意军队赶出整个北非。
针对“火炬”计划的成功实施,丘吉尔称“挽回了一个大陆的局势”。
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943年,反法西斯战争各主要战场形势发生根本转折,盟国已经取得战略进攻的主动权。为了协调盟军的下一步反攻计划,丘吉尔迫不及待地要去美国访问。
5月12日,丘吉尔一行到达华盛顿,两国首脑及其参谋长们,在白宫举行了以“三叉戟”为代号的秘密军事会议。双方商定,要打破轴心国潜在的威胁,加强军事优势,采取必要而实际的措施,援助苏联和中国。
双方还商定,要在地中海地区实施大规模作战,以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同时准备于1944年春在法国登陆,对德国实行决定性的攻击。
7月3日,盟军开始进攻西西里。
7月25日,墨索里尼下台。
10月13日,意大利宣布加入盟军一边,对德作战。
为商讨加速战争进程和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美英苏三国首脑于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德黑兰举行会晤。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三巨头”第一次“像一家人一样”围坐在德黑兰的会议桌旁。
丘吉尔说这次会议“也许象征着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世界力量的聚会”。
会议讨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开辟第二战场,即实施“霸王”计划。斯大林宣称,“霸王”计划应提前到1944年5月实施,同时进攻法国南部给予支援,苏联则在东线发动攻势予以配合,阻止德军调往西线。丘吉尔同意进行“霸王”行动。会议决定“霸王”行动在1944年5月开始。
会议还就战后成立一个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问题交换了意见;就战后如何处置德国的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三国提出不同的分割方案;三国一致赞成战后重建独立的波兰,其边界西移,将德国东部的部分地区并入波兰。
这次会议还讨论了苏联对日作战问题。苏联表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参加对日作战,并提出归还整个库页岛等条件。
会议签署了《苏美英三国德黑兰宣言》和《苏美英三国德黑兰协定》。三国表示今后将“共同协作”,“力求所有大小国家的合作。全心全意抱着消除暴政和奴役、迫害和压制的真诚”。
德黑兰会议是反法西斯联盟三大盟国首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首次直接会晤。加上后来召开的雅尔塔会议以及波茨坦会议,对推动战争进程和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德黑兰会议讨论的“霸王”行动大部分由美军担任,罗斯福挑选在北非崭露头角的艾森豪威尔担当西北欧盟军远征军总司令,但是随后丘吉尔还是为英国争得了部分指挥权,即“霸王”行动初期由蒙哥马利领导。
地中海区域大部分是英国或由英军控制的军队作战,丘吉尔委派威尔逊当总司令。还在离开英国时,丘吉尔就患了重感冒,服药得到缓解。经过一系列会议和旅行劳累,12月12日飞抵突尼斯时病情转重,经诊断为肺炎,还患有心房纤维性颤动,便放慢工作节奏,由女儿读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给他听,夫人从伦敦飞来照料。27日以后,他又到马拉喀什疗养三周,同国内外来访者商谈工作。
1944年1月21日,盟军在罗马以南40公里的安齐奥登陆,但前进受阻,正如丘吉尔所说,“原希望我们抛上岸的是一只野猫,结果只是一条搁浅的鲸鱼”,直到6月4日才攻进罗马。
“霸王”行动的准备工作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盟国的反潜艇措施日渐奏效,飞机上装的雷达能在浮现前发现潜艇。英国对德国进行大规模空袭,美国空军集中消灭德国战斗机。两国轰炸机还摧毁德国“无人驾驶飞机”的发射基地,空袭法国的运输网,包括铁路、公路和机场,以阻止“霸王”行动开始后德军增援部队的迅速调动。
在军需部议会协调大臣、丘吉尔大女婿邓肯·桑兹提议下,空军对德国秘密武器的几处试验基地进行了猛烈的轰炸。通过这些战略轰炸,摧毁和打乱了德国的军事、工业和经济体系,瓦解了德军的士气和斗志。
丘吉尔每周主持一次会议,研讨“霸王”行动计划的实施。登陆的地点选在诺曼底,这里地势开阔,可同时摆开二三十个师,距英国西南海岸各主要港口又较近,便于输送部队运送物资,德军在这里的兵力也较薄弱,有利条件胜过加来。加来距英国海岸近、而距英国海港远,又是英国重点设防之地。
诺曼底的缺点是没有良港,丘吉尔提出用人造港来代替的创见,召集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设计。人造港是用一百多万吨钢筋水泥来建造一批巨大的码头,将它们安放在海滩上,向海的一端浮在海面。再用沉入水中的混凝土结构和沉船在外围筑成巨大弧形的防波堤加以掩蔽。这样,尽管浪高流急、狂风骤起,吃水深的舰船也能够停泊和卸载,登陆艇能够自由来往于海滩。
为了迷惑敌人,还广泛采取疑兵之计,使德军摸不准登陆方向。丘吉尔在德黑兰会议上创造了“保镖行动”语,即“真相经常要由虚假相伴来作保镖”。
根据丘吉尔的建议,在肯特郡海边集结了一支假舰队,发出大量电讯,又让以勇猛著称的美国巴顿将军闲步肯特街头,登陆地点在与肯特郡隔海相对的加来。在进攻前夕,英国飞机撒下大量锡箔片,在德军海岸雷达看来酷似一支舰队正沿英吉利海峡向东驶往加来。
此外,由于英国尚需依靠美国的军事援助,特别是登陆艇,丘吉尔承认,他对颇有主见的罗斯福,有时还“不得不抓住适当时机扮演一个阿谀奉承的角色”。千呼万唤,“霸王”行动终于就要开始了。整个英国南部变成了一座大军营,聚集了287万三军官兵和后勤人员,1.1万架飞机和6000艘舰艇。
诺曼底登陆前夕,70岁的丘吉尔走访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要求随英舰“贝尔法斯特号”参战,艾森豪威尔不答应。
丘吉尔说:“虽然参战的各部队均归您指挥,但是参战人员并不由您确定。”艾森豪威尔点点头。
丘吉尔继续说:“那么,我可以以英舰水兵的名义签名参战,将军无法阻挡。”
艾森豪威尔无可奈何地苦笑着说:“话是这么说,但是首相阁下,您这样做会给我肩上增加沉重的责任。”
丘吉尔决心不变,艾森豪威尔只好派参谋长史密斯将军晋见英王。乔治六世说:“丘吉尔的问题由我来处理。”他召见丘吉尔说:“如果您决心参加战斗,我也有义务与您一同参战。”丘吉尔只得罢休。
6月6日凌晨1时许,蒙哥马利统领的英、美、加三国军队,以3个伞兵师空降于登陆阵地后方为前导,在大量轰炸机和战舰狂炸、炮击海岸德军炮兵阵地和防御工事后,黎明时分,运输舰送来的陆军改乘登陆艇和小型攻击艇,利用拖来的人造港,在诺曼底海滩大举登陆。
由于守卫这一带海岸的是纳粹杂牌军,加之登陆前几天英吉利海峡接连出现20年未遇的风急浪高恶劣天气,他们更是疏于防范,因此德军尚未完全建成的从挪威到西班牙沿海的“大西洋壁垒”很快被突破。仅在6日这一整天,盟军就出动1.46万架次飞机、17个师团和2万辆军车登上了陆地。
到12日,5个占领的滩头连成一片,有近30多万人和5万多辆军车、10多万吨物资登上诺曼底,德军死伤16万多人。
11日深夜,斯大林向丘吉尔和罗斯福致电祝捷说:
就其规模、就其宏大的布局,以及杰出的执行计划情况来讲,战争史上从来也没有过足以与之类比的事业。只有我们的盟军才光荣地、胜利地实现了强渡海峡的庞大计划。历史将把这一业绩当作一项最高的成就记载下来。
空降着陆和步兵登陆都非常成功。德军组织了反攻,但规模有限,无法把盟军赶下海去。而且盟军后续部队源源而来,补给物资不断增加,滩头阵地逐渐扩大,逐渐向纵深发展。在盟军的强力推进下,法国迅速被解放了。
与此同时,苏军在1944年夏季已经开进中欧和东欧。
然而1944年年底,西线出现了对盟军不利的战况,德军在阿登地区反扑,突破盟军防线向前推进了90千米。
这种情况迫使丘吉尔于1945年1月6日向斯大林求援,请求苏联在东线发动强大攻势。
苏军于1月12日重创德军,德军只好中止在西线的攻势。这次苏军进攻到了离柏林只有70千米的地区。
德国当局败局已定,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于1945年2月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再次会晤。会议决定由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并在柏林设置管制委员会。
四国首脑还就波兰边界和政府的组成问题达成协议。最后,还就成立联合国的问题和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问题作出了决议。4月16日,苏军发起进攻柏林的战役。25日,苏军在波茨坦以西包围柏林,并在柏林西南的托尔高地区与美军
会师。27日,苏军进入柏林。30日,希特勒自杀身亡。5月2日,柏林守军投降,各地德军也相继投降。5月7日,德国代表同艾森豪威尔签订投降书;5月8日,又在柏林向苏军元帅朱可夫签订投降书。欧洲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被战争拖得精疲力竭的英国人民终于等待到了庆祝胜利的日子。在5月7日这天,人群聚集在白厅前面,目睹丘吉尔乘着一辆敞篷汽车满怀欣喜地从人群中间经过。
丘吉尔领导全英人民进行战斗,为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为战后英国的地位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