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纵横录——斯大林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08 属于: 世界大战


参加革命锤炼钢铁般意志

斯大林1879年12月21日出生于在格鲁吉亚一个叫哥里的小城里。他的父亲给他取名为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朱加维里。

二战纵横录——斯大林

1894年,斯大林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第比利斯正教中学,并获得了学校的奖学金。

入学不久,斯大林就加入了一个秘密的学习小组。他们偷偷地把禁书带到学校里秘密阅读。后来,他加入了“麦撒墨达西”社,这是一个第比利斯首批社会民主党小组之一。俄国社会民主党是后来的苏联共产党的前身,他们宣传克思主义,要求推翻沙皇专制制度,进行社会革命。

1899年5月,20岁的斯大林从第比利斯正教中学不辞而别,他没有等到中学毕业。一个多月后,学校以无故不参加考试且原因不明为理由作出了开除他的决定。

斯大林从此永远地离开学校,开始一种新生活——职业革命者。

1901年11月11日,第比利斯社会民主党召开代表大会。斯大林当选为这个委员会的委员,并派他到巴统去建立党组织。

巴统位于黑海沿岸,是个有两三万人的城镇。这里交通便利,是俄国的一个工业中心。

斯大林到巴统后组织发动工人,并办了一个秘密印刷所。

印刷所就设在他的住所。铅字都放在火柴和香烟盒里,斯大林坐在桌子旁写传单,然后就交给排字工人,各种传单和宣言书很快就从这个印刷所散发到工人手中。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用柯巴作为化名,并且一直用了很长时间。

在斯大林的宣传、鼓动下,巴统的工人开始罢工,上街游行。

警察千方百计想找到秘密印刷所,为了躲避侦查,斯大林把印刷机转移到巴统郊区一个阿布哈兹人村庄。为了保密,到这里来领传单的工人都穿上高加索妇女的服装,戴着面纱。左邻右舍起初怀疑印刷机在印钞票,因此要求分一份。斯大林费了好大才向他们解释明白是怎么回事,并得到当地村民的帮助。

1902年4月5日,星期五晚上。斯大林和几个同志在一个朋友家聚会、联欢。联欢会正在进行中,有人猛然发觉,巴统警卫队不仅包围了这座房子,而且在地下室里安插了密探。

斯大林抽着香烟,正与一位朋友谈话。他没动声色只平静地说:“没事儿。”说完,继续抽他的烟。过了不久,警察闯进屋里,逮捕了屋里所有的人,包括斯大林。

这是斯大林在他的职业革命生涯中第一次被捕。

几经流转,一年多后他被判处3年流放。流放地是在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省的新乌拉村。经过4个月押送,才到达目的地。但他很快就从流放地逃跑,1904年1月斯大林又偷偷地回到第比利斯。

那时他已经24岁了,正是婚爱的年龄。斯大林在第比利斯的秘密接头点遇见了亚历山大·斯瓦尼泽。亚历山大后来介绍他同自己的妹妹相识,她叫叶卡捷琳娜·斯瓦尼泽。

姑娘和斯大林的母亲同名,都叫叶卡捷琳娜。斯大林很快地和叶卡捷琳娜结了婚。婚礼是在一所东正教堂秘密举行的,母亲特地从哥里赶来操办了这次婚礼。

儿媳与婆婆一样是个虔诚的教徒。她一心一意的服侍她的丈夫。每天晚上在等待她的忙于开会的丈夫时不停地祈祷,祈求他丢掉得罪上帝的想法,在家劳动、安分守己,平平静静地过日子。斯大林从不干涉妻子的宗教活动。

叶卡捷琳娜·斯瓦尼泽是一位非常漂亮的姑娘,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本分的家庭主妇。对她来说,家庭是她的全部生活。斯大林总是很忙,东奔西跑,但斯大林是爱她的。她也很爱丈夫,每当丈夫回到家,她总是用她那双大大的眼睛含情脉脉地望着他,希望丈夫能在自己的身边多待些时光。

斯大林每次回家都风尘仆仆,两人在一起的时间尽管短了些,但很甜蜜。1907年,他们有了一个男孩,取名为雅可夫。不幸的是,孩子生下不满1岁,年轻的叶卡捷琳娜·斯瓦尼泽就病故了。

1905年12月,斯大林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高加索联盟代表的资格出席了在芬兰举行的全俄布尔什维克第一次代表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列宁和斯大林第一次直接会面了。

许多年以后,斯大林在一次讲演中谈到这次会面:

我本来希望看见我们党的山鹰,看见一个伟人,这个人不仅在政治上是高大的,而且可以说在体格上也是高大的,因为当时列宁在我的想象中是一个身材匀称和仪表堂堂的巨人。

当我看见了他原来是一个和凡人毫无区别,最平常的,身材比较矮小的人的时候,我是多么失望啊……

通常,“大人物”照例是开会迟到,让会场上的人望眼欲穿地等看他出现,而且在“大人物”就要出现之前,会场上的人彼此告诫说:“嘘……静一点……他来了。”

我当时觉得这一套并不是多余的,当我知道列宁比代表们到得更早,躲在一个角落里朴实地同那些参加代表会议的最普通的代表进行最普通的谈话的时候,我是多么失望啊!

后来我才明白,列宁这样朴质谦逊,这样不愿表现自己,至少是不想惹人注目,不摆架子的特点,正是他的最大长处。

斯大林赞叹列宁演说中“那种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非凡的说服力,简单明了的论据,简短通俗的词句”。

1905年的俄国第一次革命失败后,沙皇制度重又站稳脚跟,工人运动急剧衰落,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许多人脱离了党的队伍,党的组织成员大大减少。

就在这种形势下,斯大林来到巴库,领导当地的工人继续斗争。他在自己参与编辑的《汽笛报》上发表许多文章,坚持认为石油公司必须同整个产业的代表进行谈判。

工资制度必须改变,工人需要的不是更多一点的奖金,而是欧洲的工资制度。他和战友奥尔忠尼启则、伏罗希洛夫等人一起领导石油工人同雇主进行斗争,在工厂主同意与整个产业的代表进行谈判之后,他号召50000名巴库石油工人来选举他们的代表,当局答应给工人代表以豁免权。

斯大林等人还组织了多次石油工人的罢工,迫使工厂主向工人做出让步。

巴库的斗争引起了列宁的重视。特别是那些有着积极斗争情绪的人使列宁表示十分钦佩。斯大林在巴库的名气越来越大了,反动派对他恨之入骨,派出大量的警察,侦探来寻找跟踪他。

1908年3月25日,斯大林和他的战友奥尔忠尼启则同时被捕,囚禁在巴库的拜洛夫监狱。

拜洛夫监狱原来只能容纳400人,可现在是十月革命前沙皇俄国统治最黑暗的时期,到斯大林被捕时这里却关押了1500人。

囚犯们睡在拥挤不堪的牢房里,走廊上或楼梯上。除个别罪行严重的犯人的房门锁着,其他的门都敞开着,刑事犯和政治犯可以在院内,房子之间自由地走来走去。

死囚和其他犯人吃住都在一起,而处决的地点就在监狱的院子里。所以牢房里总能听到被处死者的哭喊和绝望的叫声。

当人们看着可能是刚刚待在一起的人被带到院子里绞死的时候,他们的神经就非常紧张,但斯大林却镇静自若。跟他关在同一个监狱的维列沙克回忆说:“柯巴睡得很熟,要不就安安静静地念世界语。”

在狱中,斯大林除了学习世界语,还利用闲散时间读书,并继续注意着巴库石油工人的斗争,不断地为《汽笛报》和《巴库无产者报》撰写评论。

在这里他被关押了7个半月,然后被判处流放沃洛格达省索利维切戈茨克两年。在押解流放地的途中因患斑疹伤寒,直至1909年年底才到达流放地。不久他从流放地逃了出来,回到首都彼得堡又开始了他新的战斗。

从1908年斯大林在巴库被捕并判处流放,至1912年这段时间,他又先后3次被捕、流放。但他每次都逃了出来,在斯大林的革命生涯中真是多灾多难。

在1911年的一次服刑中,他在缺席的情况下被选为中央俄国局委员。

1912年年底,斯大林再次奉召到克拉科夫参加列宁主持的联席会议。经过一番艰辛后,斯大林终于到了克拉科夫,并如期参加了会议。

由于叛徒的告密,斯大林又一次被捕了。

斯大林在彼得堡监狱中住了5个月后,被判处流放到图鲁汉斯克边疆区,由警察公开监视,期限4年。图鲁汉斯克边疆区是一个著名的流放地。斯大林在那里受到极其严密的监视,起初他还打算逃出流放地,但敌人对他越来越严的监视使他放弃了逃跑的念头。1917年2月,俄国爆发了著名的二月革命。沙皇制度被彻底推翻,斯大林的流放生涯随着二月革命的胜利也就结束了。斯大林一生被捕7次,6次流放,而且集中在1902年至1917年期间,真正是百炼成钢。二月革命结束后,资产阶级又发动了七月事变。警方指控列宁和季诺维也夫是德国间谍,布尔什维克又遇到了新的挫折不得不转入地下。临时政府极力迫害列宁,说他是德国派来的奸细,要他到政府自首,列宁无法公开露面了。斯大林承担了安排列宁转入地下的工作,列宁先被隐藏在老布尔什维克阿利卢耶夫家中,暂时躲避几天。中央讨论了列宁和季诺维也夫是否接受临时政府提出的“出庭受审”的要求,大家意见很不一致,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列宁也犹豫不决,因为他担心,如果逃避审讯,会使那些不明真相的人相信对他们的指控。相反,斯大林却建议他们隐藏起来,他说,士官生不可能把列宁押送到监狱,在路上就会被打死,必须把列宁可靠地掩护起来。

事实证明斯大林是对的,一旦列宁同意出庭受审,后果是很严重的,最后列宁和季诺维也夫下决心隐藏起来。天黑以后,化妆后的斯大林亲自将列宁送上火车,列宁隐居在离彼得堡34千米处一个小火车站附近的草棚内。

斯大林成了列宁和中央委员会的秘密联络员。十月革命越来越临近了,党的队伍又不断地扩大,斯大林肩上的任务更繁重了。他是《真理报》的负责人,又是全俄苏维埃执行委员会的委员。斯大林紧张地工作着,整日整月没有好好睡过觉。他时常记得巴库石油工人们常夸奖他有坚强的意志。因此,他早就用斯大林这个词做他的笔名,在俄语中,斯大林是钢铁的意思,斯大林一生确实具有钢铁般的意志。

1917年10月7日,列宁秘密地回到彼得格勒,党中央举行秘密会议,列宁在会上强烈地坚持“武装起义不可避免,时机完全成熟”的判断。

大家的意见很不一致,有的认为列宁的计划太急迫,太突然,而且有危险性。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表现得尤其惊慌,极力反对列宁的主张。

在这场辩论中,斯大林没有过多地表态,但是在投票的关键时刻,他站在了列宁一边,列宁的举行武装起义的提议以多数票获得通过。

会后,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仍然坚持己见,甚至在《新生活报》上发表了他们反对起义的声明,泄露了党的机密。这使列宁和他的支持者非常气愤,他们认为反对和泄露党的决议是一种叛变,列宁向党中央提出把他们两人开除出党。

二战纵横录——斯大林

在中央的会议上,列宁、托洛茨基、斯维尔德洛夫坚决要求开除,还有一些中央委员也同意开除。只有斯大林主张从宽处理,认为他们只要承认错误,就应给予改正的机会。

在斯大林的影响下,会议撤销了开除他俩党籍的建议,但要把加米涅夫调离《真理报》编委会。斯大林同样提出反对意见,并提出“辞职”以示抗议。中央委员会没有接受他的辞职,加米涅夫仍留在《真理报》编委会里。斯大林在组织上保护了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但在路线方针上坚决地站在了列宁一边。

1917年10月24日,列宁再次秘密地来到了斯莫尔尼宫,参与指挥武装起义。在托洛茨基的直接组织和指挥下,武装起义成功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人苏维埃独掌政权。

在十月革命中,列宁是公认的领袖,托洛茨基的作用仅次于列宁。1918年11月6日,为了纪念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斯大林在《真理报》发表了《十月革命》的一文,文中说:

起义的鼓舞者自始至终都是以列宁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委员会,弗拉基米尔·伊里奇那时秘密住在彼得格勒维堡区。

10月24日晚上,大家要他到斯莫尔尼宫去领导总的运动。起义的一切实际组织工作是在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托洛茨基同志直接指挥下完成的。

我们可以确切地说,卫戍部队之所以迅速站到苏维埃方面来,军事革命委员会的工作之所以做得这样好,党认为这首先要归功于托洛茨基同志。

十月革命胜利了,斯大林担任民族事务人民委员。根据托洛茨基的建议,新的人民政权不沿袭临时政府各部部长的名称,各部部长都改称人民委员,以增加新政权的人民性。

斯大林开始组建新的民族事务人民委员部。虽说是个民族事务人民委员部,但现在他连一个房间也没有。没有办公桌和椅子,列宁只配给他一个助手——波兰人培斯特柯夫斯基。

那时候,革命刚刚胜利,大家都很忙。什么都没有,一片混乱,一切都得靠自己动手。

培斯特柯夫斯基在斯莫尔尼宫一个没人占用的房间里,发现了一张空桌子。他把这张桌子推到边上,靠墙放下,又到别的房间找了两把椅子放在边上。在门上的墙上贴了一张纸,上写“民族事务人民委员部”。

斯大林又让培斯特柯夫斯基到外交人民委员托洛茨基那里借了3000卢布,作为必要的经费。就这样,民族事务人民委员部成立了。

这个办公室的唯一优点是:离列宁很近,使斯大林有机会接触列宁并向他学习,也使列宁有可能了解和帮助斯大林。

的确,在初握权柄的日子里,斯大林成了列宁的得力助手。他的冷静、果断和卓有成效的办事能力受到列宁的赏识。

培斯特柯夫斯基曾经回忆说:“列宁连一天都离不开斯大林……一天中,列宁总是没完没了地叫走斯大林,或到我们办公室把他带走。一天中的多半时间,斯大林是同列宁在一起度过的。”

召开立宪会议原来是列宁及其战友们的一贯主张,他们认为这是实行民主的一种措施。

但是在立宪会议临近召开时,列宁却忧虑起来:他担心布尔什维克在选举中不能占优势,因此新生政权的力量将被削弱。

选举结果确实不出列宁所料:布尔什维克只占25%的席位。这使列宁等人感到不能容忍。于是决心取消立宪会议,对此,列宁进行了精心的策划和准备。

立宪会议在塔夫利达宫开幕。在立宪会议举行的第一次会议上,斯维尔德洛夫代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宣读《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并要求会议予以批准。

可是,参加立宪会议的大多数人却拒绝讨论这个《宣言》。于是,布尔什维克党团和左派社会革命党团要求休会,以便各党团能分别讨论《宣言》。

休会期间,列宁在布尔什维克党团会议上提议:复会后宣读他起草的布尔什维克党团声明并退出立宪会议。列宁的倡议得到了布尔什维克党团的一致赞同。

复会后,所有布尔什维克党团的代表和左派社会革命党人陆续离开了会议大厅,退出了立宪会议。

当其余的代表来到塔夫利达宫门前,准备继续开会时,却被卫兵挡在了门外。负责警工的德宾科向卫兵下达了命令:“禁止立宪会议继续开会。”

面对布尔什维克的强硬态度,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的代表十分气愤,他们立刻组织示威游行以示抗议。列宁对此早有准备,布尔什维克的赤卫队员们鸣枪驱散了游行队伍。

列宁当即宣布:“兹命令在塔夫利达宫内执行卫生勤务的卫兵和水兵同志不得对立宪会议中的反革命成员采取任何暴力行动。应准许所有人自由离开塔夫利达宫。但非经特别批准,任何人不得入内。”

这样,立宪会议于1918年1月19日停止了活动。

斯大林从解散立宪会议这一迅速而果断的行动中再一次受到深刻启示。他充分体验到在政治斗争中,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具有极大的威力,即使行动显得粗鲁,但它最能迅速而有效地达到预期目的。

十月革命后,斯大林作为中央特使去了赫尔辛基,参加芬兰社会民主工党大会。他在会上发言时强调芬兰应按民族自决权原则解决它自己的问题,并且与列宁共同签署了关于芬兰国家独立的法令。

但是芬兰独立后,社会民主工党没有掌权执政,政权转到了芬兰资产阶级手中。

因为这,斯大林所坚定维护的民族自决权原则遭到了党内一些人的指责,他们认为这是向小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屈服。

面对种种压力,斯大林在1918年1月10日召开的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上作关于民族问题的报告时,对民族自决权原则作出了新的解释。

他说:

必须把自决原则解释为这个民族的劳动群众的自决权而不是资产阶级自决权。自决原则应当是争取社会主义的手段,应当服从社会主义的原则。

他的新原则在其后的乌克兰建国一事上得到了验证。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于1917年12月12日,当时在乌克兰还存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政党和团体的联合机关——中央拉达。乌克兰苏维埃政府与中央拉达进行了艰苦斗争。

乌克兰终于没有独立,而是以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的形式加入俄罗斯联邦。

十月革命的胜利响彻欧洲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极大仇视和恐慌。他们纷纷出兵武装干涉,企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消灭在摇篮之中。

国内被推翻了的统治阶级也不甘心他们的灭亡,纷纷组织自卫军举行叛乱,全国烽烟四起。到1918年夏,苏维埃共和国四分之三的领土陷入敌人手中,苏维埃国家处于四面包围之中。

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岌岌可危,面对严峻的现实,列宁提出“一切为了前线”,宣布全国进入战时体制。把首都从彼得堡迁到莫斯科,彼得格勒的市民每人每天只能得到八分之一磅的面包。

战时体制包括:成立了15个方面军以应付战争;实行军事共产主义;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取消市场和私人贸易,实行供给制;实行余粮征集制,成立武装征粮队,强制征收农民手中的“余粮”;成立了以托洛茨基为主席的革命军事委员会,指挥全国的各个战场。

1918年6月6日,列宁派斯大林作为中央特派员到俄国南方的察里津去征集粮食。列宁委以斯大林全权,当地的各级政府、军队、铁路、邮电、粮食等部门均须执行斯大林的命令。

斯大林到达察里津的第二天,就向列宁转告说:那里一片混乱,投机盛行。

他马上采取了有力措施:对粮食实行配给制和固定价格,把那些腐化堕落和办事不力的官员撤职,解散一些不必要的委员会,严厉打击抢劫运粮火车的人。他向列宁保证过一个星期向莫斯科运送100万普特的粮食。

二战纵横录——斯大林

他果断地下命令说:如果有人敢抢粮食,就把他们的村庄烧成灰烬,使他们不敢再袭击火车。

斯大林在这里为收集粮食进行了紧张的工作,并且在5天内向莫斯科发运了5列车粮食。

此外,斯大林还直接参与了军事领导。他领导区军事委员会,将分散的部队联合起来,组建了一些新的师团、特种部队和装甲列车纵队,建立工人民兵队伍。在危险面前,斯大林没有惊慌失措,表现出独揽大权的气魄和坚毅果敢的精神。

卫国战争刚开始组建红军时,鉴于布尔什维克党内缺少大量的军事专家,托洛茨基提议让沙皇时的旧军官补充到红军中,担任各级指挥官。列宁同意并采纳了这个提议,但斯大林不理解列宁的用意,心里是不同意此举的。

在察里津手握大权的斯大林,极不信任旧军官,撤销了由旧军官组成的北高加索军区司令部大多数人的职务。然后把他们抓起来,囚禁于伏尔加河上的一艘轮船上。

托洛茨基闻讯后立即发来了一封电报,要求释放他们,但斯大林“不予理会”。最高军事委员会派调查团奔赴察里津,专门调查此事。结果,仅军区司令一人被释放,被捕的其余人连船带人沉没于伏尔加河中。

此后斯大林和旧军官的分歧越来越大,摩擦逐渐升级,终于导致斯大林和托洛茨基之间的直接对抗。

双方互不相让,列宁从大局出发,支持托洛茨基的主张,派斯维尔德洛夫亲自乘专列代表中央到察里津接斯大林回莫斯科。为了安抚斯大林,列宁又让斯大林兼任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1919年春天,彼得格勒局势严峻。尤登尼奇率领的白军对彼得格勒发动疯狂的进攻,形势很危急,驻守在那里的第七集团军未能阻挡住敌人的进攻,敌人攻占杨堡,随后又占领了普斯科夫和亚姆市。第七集团军且战且退,撤向彼得格勒。彼得格勒是战前的首都,是全国的文化、政治中心,地位重要。

就在这时,中央决定派斯大林以国防委员会特派员的身份前往彼得格勒战线,以便采取一切必要的紧急措施。

1919年5月19日,斯大林到达彼得格勒。当天召开了由总司令、西方战线司令员、第七集团军司令员参加的会议,研究彼得格勒的战况。后来,列宁又致电斯大林,要他在后方和前线注意“有组织的叛变活动”,一旦发现,即采取“紧急措施”。

斯大林按照列宁的指示,号召保卫彼得格勒的部队同逃兵和叛徒作斗争。

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不胜任的人撤职,把他认为对失利负有责任的军官交送军事法庭,调整供给系统。这些措施使彼得格勒战线的情况明显好转,部队加强了纪律,提高了战斗力。

1919年6月13日,彼得格勒的海防要地红兵炮台和发马炮台发生反革命叛乱。红军立即从陆上和海上对叛乱者展开进攻,16日红军占领了这两个炮台。

6月21日,第七集团军开始对白卫军实施反攻。在维德利察战役中,红军把白卫军赶到了边境。

8月5日,第七集团军主力解放了杨堡。8月26日,第十五集团军向西北发动进攻,夺回了普斯科夫。

由于保卫彼得格勒有功,斯大林和托洛茨基一样,获得了红旗勋章。

从保卫彼得格勒前线回到莫斯科以后,斯大林又曾被派往南方战线,领导那里的保卫莫斯科的重任。

1920年10月16日,斯大林又受命前往北高加索和阿塞拜疆,指导那里的党和苏维埃的工作,直至11月20日才返回莫斯科。

1919年3月,斯大林参加了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他以多数票当选为中央委员,并在大会之后的中央委员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和组织局委员。紧接着,他又被任命为国家监察人民委员,在党内的地位和威信上升很快。

1920年年底,内战以弗兰格尔的失败而终结。1920年11月,莫斯科庆祝了自己的胜利。

在斗争中斯大林常以全权代表或政治委员的身份征战于各个战场,显示出斯大林的献身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斯大林的表现,列宁也看在眼里:斯大林是一个冷静的现实主义者,这在战争期间很重要。在战争以后,这样的人更是党和国家所需要的。

风云变幻加紧战争准备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它长期处于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

斯大林在1925年就说过:战争的前提日益成熟而使战争的爆发不可避免。这种看法构成了斯大林内外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他相信战争已迫在眉睫,而且很可能在苏联还未来得及积聚力量之前就把它摧毁。

正是出于这一考虑,他主张立即实现农业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加强自身的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围绕着尽可能地避免战斗而展开活动。

二战纵横录——斯大林

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战争的乌云开始在欧洲上空集结。希特勒公开表示对苏联的敌视,并提出对乌克兰的领土要求。但在表面上,又与苏联示好,以实现其首先侵占西欧的计划。

1933年,苏联同波兰、芬兰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在同一年,苏联和美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1934年夏季,苏联分别同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签约,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西南边界的安全。1934年9月,苏联加入了国际联盟,这是为寻求和平采取的一个步骤。

1935年,斯大林寻求与英、法两国结盟,但遭到英、法两国的拒绝。

1936年10月,德国—意大利轴心形成。纳粹分子不断发出敌视苏联的叫嚣。在东方,日本不断在苏联东部边界上挑起事端,这使斯大林的压力越来越大。

1938年3月,希特勒占领了奥地利。接着发生了苏台德日耳曼人危机。德国的好战吓坏了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统达拉第,他们急忙同希特勒磋商,两国同意向捷克斯洛伐克施压,让捷克斯洛伐克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

斯大林立即建议:

由英、法、苏三国建立一个反德联合阵线,在德国进攻捷克时三国共同出兵制止德国的扩张。但英、法两国都不想得罪希特勒,希望用让步政策来换取西方的和平,牺牲捷克斯洛伐克,把战争的祸水引向苏联。

他们不接受斯大林的建议,在臭名昭著的慕尼黑会议上,逼捷克斯洛伐克把苏台德地区拱手让给了希特勒。

斯大林毫不怀疑,英法同意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动机,显然是怂恿希特勒在东方放手大干,以换取西方的和平。

英法两国的短视和自私自利,使斯大林失去了对他们的信心。为了苏联免遭战争,斯大林转而采用实用主义的政策,同希特勒媾和,时间越长越好。因为,他的国家现在还没有准备好战争。

为了保证社会主义的苏联在世界上的存在,1939年8月,苏联和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侵入波兰。两天后,英法两国向德国宣战,战争已成为现实。斯大林加速了苏联的备战。征兵年龄从21岁降至19岁,苏联军队的人数增加至420万以上。

按照与德国达成的协议,苏军进入了波兰东部,把波兰与苏联接壤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居住区占领,并归入苏联版图。

10月,斯大林指示莫洛托夫向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提出签订互助条约的建议。

条约签订后,红军进入这些国家,1940年2月后,把这三个国家也纳入了苏联的版图,保证了苏联波罗的海通道的安全。在西北部,列宁格勒离芬兰边境只有32千米,在炮火的射程之内,苏联曾向芬兰提出以交换土地的方式让芬兰向北迁移30千米,但遭到芬兰的拒绝。

11月,苏军进攻芬兰,受到芬兰的顽强抵抗,苏军伤亡惨重。斯大林很恼火,命令增兵大举进攻,芬兰屈服了,同意将边境向北移动30千米。

1940年,德国的机械化闪电部队很快占领了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撤退。

法国的马其诺防线也不堪一击,德国人占领了巴黎。这实际上意味着希特勒可以腾出手来攻打东方了。

斯大林让总参谋部制订国家防御计划和武装部队部署计划。总参谋部的华西列夫斯基先后两次制订出防御计划,他把红军主力部署在西线,计划呈报给斯大林。斯大林不同意这个计划,令其重新制订。

第三次,总参谋部把主力部署在西南面,斯大林同意了。事后证明,华西列夫斯基的前两个方案是正确的,因为斯大林的失误,使战争初期苏军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希特勒已经准备好进攻苏联,各种消息源源不断地送到斯大林那里。斯大林不相信,也不愿意承认战争马上就会爆发,他希望再拖上几个月,他的部队没有进入战争状态。

但是,1941年6月21日夜间,朱可夫从基辅打来的电话里获悉:一名德军司务长越过了边防线对苏军指挥员说,德国军队将在次日凌晨发动进攻。朱可夫立即给斯大林和铁木辛哥打电话。斯大林把他们召到克里姆林宫。斯大林听了朱可夫报告后的第一个反应是:“也许是德国将领把这个逃兵送过来,是为了挑起冲突。”“不,我们认为这逃兵说的是真话。”他们回答说。政治局委员都来了,斯大林询问他们的意见,但是大家没有回答。沉默了一阵后,铁木辛哥说话了:“应该立即命令边境军区所有部队进入一级战备。”

朱可夫把在总参谋部队订的命令读了一遍。命令强调必须根据打退敌人进攻的作战计划采取坚决行动,但斯大林仍没有放弃他的希望,以为这也许是一场虚惊。

他说:“现在下达这样的命令还太早,也许还可以和平解决。”斯大林让人重新起草命令,发往列宁格勒、波罗的海、西部、基辅和敖德萨各军区的前线部队,要他们立即做好准备,准备抗击德国可能发动的突然袭击。

1941年6月22日0时30分,这项命令下达完毕。但许多集团军尚未接到命令时,德军已发动了全线进攻。

德国以162个师,30万人、3400辆坦克、7000门火炮,分三路进军——北路指向列宁格勒、中路指向莫斯科、南路指向乌克兰,向苏联发动进攻。苏联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仓皇应战的。

德国的大规模突然进攻,出乎斯大林的意料之外。由于他判断和部署的失误,使苏联在战争之初遭受极大损失。

通信联络中断,莫斯科几乎失去了同各军区之间的联络。斯大林和他的统帅部并不知道,在战争第一天,苏军共损失了1200多架飞机,大部分飞机是被德军炸毁在机场上的。

德军掌握了制空权并从宽约1500千米的广大地区向苏联发起正面进攻。德国的坦克部队和摩托化步兵师潮水般冲向苏联各边防要塞和城市。苏军在边境地区的军用仓库、武器弹药及其他军需物资,几乎全部落入德军手中,苏军官兵虽然奋力反击,但无法阻挡德军的快速推进。在战争的头几天,苏联西部边境各条战线都是乱糟糟的,有时简直是一片混乱。统帅部不断发出新的指示和命令,但这些指示和命令又都落后于急速变化的形势。在战争的头五六天里德军就深入了苏联国土150千米至200千米。

率领军民誓死保卫莫斯科

纳粹德国与其盟友入侵苏联,使苏联及苏联红军领导层大吃一惊。德军以闪电战战术快速深入苏联领土。德国的大规模突然进攻,出乎斯大林的意料之外。他一度心情沮丧,但很快从消沉的情绪中摆脱出来,振作起来,重新肩负起他身上的重任。

11月6日是十月革命纪念日,庆祝活动安排在地下铁道的马雅可夫斯基车站举行,斯大林在会上发表了广播讲话。在首都岌岌可危的时候,斯大林的演讲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斯大林说: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苏联并不孤立,英国和美国已表示支持。他用充满激愤的语调说:

这一群丧尽天良、毫无人格、充满兽性的人,恬不知耻地号召消灭伟大的俄罗斯民族,消灭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普希金和托尔斯泰的民族!德国侵略者想对苏联各族人民进行歼灭战。

好吧,既然德国人想进行歼灭战,他们就一定会得到歼灭战!今后我们的任务就是把侵入我们祖国领土的所有德国占领者一个不剩地歼灭掉。

在这些关键的日子,斯大林非常重视从精神上鼓舞苏联人民必胜的信心。他决定第二天照常举行传统的阅兵式。11月7日,斯大林命令在红场举行纪念十月革命的阅兵式。斯大林在讲话中最后号召:

你们进行的战争是解放战争,正义的战争!让我们伟大的先辈英勇的形象在这次战争中鼓舞着你们,让伟大的列宁的胜利旗帜引导你们,消灭德国占领者!

我们光荣的祖国,我们祖国的自由,我们祖国的独立万岁!在列宁的旗帜下向胜利前进!

斯大林在11月6日和7日的两次讲话的文本迅速在军队和人民中散发。这些讲话极大地振奋了军队和老百姓的士气,它表达了他们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和对残暴、狂妄的敌人的仇恨,同时也产生了重大的国际影响。

参加阅兵的队伍在克里姆林宫前检阅后,直接开赴前线。首都保卫者的口号是:“俄罗斯虽大,但已无处可退,后面就是莫斯科!”德军因战线过长,补给不足,战役中消耗过大,没有防御阵地和战役预备队,又无在冬季条件下作战的准备。

11月上旬,虽然道路能够使用,但德军的冬季装备不足,由于认为在入冬前就能结束战事。保暖衣服和白色伪装服都不足,坦克和其他车辆都因为低温而不能动弹。

德军士气严重受挫。而苏军则士气高涨。11月15日,德军再次向莫斯科发动攻击。德军不顾一切,不惜一切代价,用坦克在前头开路,妄图冲进莫斯科。德军的先头部队已冲到离莫斯科20千米远的地方,指挥官用望远镜已能看到克里姆林宫顶端的红星了。斯大林打电话给朱可夫:“你坚信我们能够守住莫斯科吗?我怀着内心的痛苦在问你这个问题,希望你作为共产党员诚实地回答。”朱可夫答道:“毫无疑问,我们能够守住莫斯科。但是至少还需要增加两个集团军和200辆坦克。”

“你能有这样的信心,这不错。你打电话到总参谋部去接洽一下,把你所要的两个预备队集团军集中到哪里?他们在11月底将准备好,但是坦克现在还不能给。”

苏军的顽强抵抗迫使德军未能再前进一步。德国的进攻也就慢慢停了下来。德军一停下来,斯大林、朱可夫和铁木辛哥就立即计划冬季的反攻。苏军转入反攻并粉碎莫斯科城下德军的条件已经具备。斯大林任命华西列夫斯基中将担任代理总参谋长,并命令他立即拟订反攻作战计划。苏军反攻的指导思想是,粉碎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分别从北面和南面威胁莫斯科的最危险的突击集团。

二战纵横录——斯大林二战纵横录——斯大林

反攻的基本任务赋予了西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分别在其北面和南面实施突击。12月5日,朱可夫带领苏军发动大规模反击。此时德军进攻能力显然已经衰竭。12月6日,攻势在莫斯科地区全面展开。秋季期间,朱可夫从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调回了一些装备精良的部队到莫斯科,但一直留待反击之用。

他相信苏联间谍佐尔格的情报,指日本不会攻击苏联东部,在此之前佐尔格已经预计到“巴巴罗萨”计划。

此时德军已经非常接近莫斯科中心,他投入大量援军以对抗德军的攻势,包括新建造的T-34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苏军部队已经为冬季战事准备好,包括多个滑雪营。

1942年1月8日,西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和重建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实施了进攻战役进攻维亚济马。

由于缺乏实施大规模进攻行动的经验以及缺少快速兵团,因而未能全部完成所赋予的围歼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基本兵力的任务。

2月初,来自西欧的德军增援部队和中央集团军群北翼部队,分别实施反突击,苏军的态势恶化。

4月20日,苏军最高统帅部命令西方向军部队转入防御,撤回外线作战部队,保卫战至此胜利结束。

莫斯科保卫战彻底打击了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使德军再也无力在全线发动进攻,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纳粹德国企图快速征服苏联的计划破产,莫斯科保卫战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其遭到无法弥补的物质损失。

德军的失败使德军士气更加低落。在冬季战局中,德军有35名高级将领被撤职,其中包括布劳希奇元帅、博克元帅、古德里安上将、施特劳斯上将等。

浴血奋战夺取列宁格勒胜利

1941年6月22日,德国纳粹的北方集团军群在勒布元帅指挥下,以赫普纳第四装甲兵团为中路,屈希勒尔第十八集团军为左翼,布歇第十六集团军为右翼,在第一航空队支援下,从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向陶格夫匹尔斯、普斯科夫、列宁格勒方向实施进攻。

德军先头部队装扮成后撤的苏军伤兵,瞒天过海,骗过苏军守桥部队,完整地夺获了西德维纳河上的两座大桥,使北方集团军群主力顺利渡过宽阔的西德维纳河,攻占了陶格夫匹尔斯城。

陶格夫匹尔斯的失守,使普斯科夫、列宁格勒一线因失去了天然屏障而完全暴露在德军面前。斯大林按捺不住愤怒,下令了撤销了库兹涅佐夫上将的西北方面军司令员职务,由第八集团军司令索宾尼科夫少将接任,并任命瓦图京中将为方面军参谋长。

7月4日,德军突破了苏军在拉脱维亚—俄罗斯边界的防线,接着又于7月9日占领了苏军弃守的普斯科夫,打开了通往列宁格勒的大门。

列宁格勒北面芬兰一侧的芬军东南、卡累利阿两个集团军,也于6月底分别在彼德罗扎沃茨克和维堡方向,对苏军北方方面军发起猛烈的进攻。列宁格勒已经处于德芬两军的南北夹击之中。

斯大林打电话给西北方向总司令伏罗希洛夫元帅,严肃地责问道:“普斯科夫怎么丢了?你们打算撤到哪里?撤到北冰洋去吗?”

伏罗希洛夫表示:“斯大林同志,我清楚我的职责,我会不遗余力去完成党和人民对我的嘱托!”

然而,战局并未扭转。苏最高统帅大本营决定组建列宁格勒方面军,由原大本营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大将出任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

9月9日晚,斯大林紧急召见朱可夫,对他说:“你到列宁格勒去,接替伏罗希洛夫指挥方面军和波罗的海舰队。”

9月10日清晨,朱可夫带着助手霍津中将、费久宁斯基少将和科科佩夫少将飞抵列宁格勒。此时,伏罗希洛夫等人正在开会,讨论一旦守不住列宁格勒,应采取什么措施。朱可夫立即提出,必须坚决保卫列宁格勒,直至最后一人。随后,朱可夫对方面军进行了改组。

纳粹德国的炸弹可摧毁列宁格勒人的家园,但摧毁不了他们的坚强斗志,严寒和饥饿也不能。

在1941年冬季那段最艰难的日子里,列宁格勒人奇迹般地在拉多加湖冰面上开辟了一条冰上公路,通过这条与外界联系的唯一一条生命之路,运进粮食,运出伤员,从而战胜了严寒和饥饿的威胁,挫败了德军困死列宁格勒人的企图。1942年12月8日,苏军最高统帅部统帅斯大林下达了突破列宁格勒封锁的作战命令,战役代号称“火花”。

二战纵横录——斯大林

1943年1月12日9时30分,苏军集中2000门大炮和迫击炮向施吕瑟尔堡地域内的德军阵地进行了两个小时的猛烈炮火打击,随后,苏军六十一集团军和第二突击集团军分别从南面和北面发起进攻,经过7天激战,突破德军阵地纵深14千米。1月18日,列宁格勒和沃尔霍夫两个方面军胜利会师,从而突破了德军对列宁格勒长达17个月的围困。

1944年1月,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对列宁格勒和诺夫哥罗德的德军实施一次歼灭性打击,以彻底将这一地区的德军驱逐出去。这也是史称斯大林式“十次打击”中的第一次。担任作战任务的是戈沃罗夫大将指挥的列宁格勒方面军、梅列茨可夫大将指挥的沃尔霍夫方面军和波波夫大将指挥的波罗的海第二方面军。

1944年1月14日,苏军三个方面军向列宁格勒和诺夫哥罗德的德军发起大规模进攻,至1月27日,苏军向西和西南方向挺进150千米至200千米,歼灭德军2个师,击溃23个师,收复红村、乌里茨克、普希金、诺夫哥罗德和卢加等城市,打通了列宁格勒通往莫斯科的十月铁路线,使列宁格勒从德军的长期围困中彻底解脱出来。当天,英雄城市列宁格勒以20响礼炮欢庆他们的胜利。美国军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料片中评价列宁格勒战役说:“一个将军可以赢得一次战役的胜利,但是,只有人民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

英国的《旗帜晚报》也称颂道:

列宁格勒的抵抗乃是人类在经受不可思议的考验中取得辉煌胜利的一个榜样。在世界历史上也许再也不能找到某种类似列宁格勒的抵抗。

惨烈抗争赢得斯大林格勒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

会战从1942年7月17日开始至1943年2月2日结束。

斯大林格勒即原来的察里津,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1941年,德军占领乌克兰后,斯大林格勒成为苏联中央地区通往南方重要经济区域的唯一交通咽喉,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德军在莫斯科会战失败后,被迫放弃全面进攻,于1942年夏在苏德战场南翼实施重点进攻,企图攻占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切断苏军的战略补给线。5月,德军在哈尔科夫战役中挫败苏军的进攻。7月中旬,德军“B”集团军群前出到顿河大弯曲部,逼近斯大林格勒。

起初,由保卢斯上将指挥的德军第六集团军受令攻占斯大林格勒的任务,该集团军辖13个师约27万人,火炮和迫击炮约3000门、坦克约500辆,由第四航空队负责支援。

会战中,德军统帅部不断增加该方向的兵力,先后参加会战的还有第四装甲集团军、第二集团军,匈牙利第二集团军,罗马尼亚第三、第四集团军和意大利第八集团军。

苏军最高统帅部为保卫斯大林格勒,于7月12日组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辖第六十二、第六十三、第六十四、第二十一集团军和空军第八集团军,后第五十七、第五十一集团军和第一、第四坦克集团军相继编入该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任务是,在巴甫洛夫斯克至上库尔莫亚尔斯卡亚520公里正面上组织防御,基本力量集中部署于顿河大弯曲部。

方面军开始进行保卫斯大林格勒任务时仅有12个师16万人、火炮和迫击炮2200门、坦克约400辆、飞机454架,由远程航空兵和防空航空兵第一○二师负责支援。

1942年7月17日,苏德双方在斯大林格勒接近地展开了激烈的交战,会战正式开始。

对于斯大林和希特勒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事关成败的关键一战。苏军指挥部将战略重点从莫斯科转移到了伏尔加河地区,并且调动了全国所有的空中力量支持斯大林格勒。

1942年11月19日,苏联红军开始实施“天王星”行动。就在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向斯大林汇报这一大胆而果敢的构想时,斯大林格勒已进入残酷的巷战。

德国军队攻进了城里,守城部队和工人并肩战斗拼死抵抗。在以后的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日日夜夜都在进行空前激烈的搏斗。

瓦图京的西南方面军和罗科索夫斯基的顿河方面军在纷飞的大雪中发起了反攻,瓦图京中将指挥的主攻部队得到空军的有力支援。

由于在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并且缺乏精良装备,仅仅在战斗发起一天之内,纳粹方面的罗马尼亚第三集团军阵地便被苏军突破。

斯大林立即指示华西列夫斯基集中力量开始实施“天王星”作战计划,这是对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再加上一层合围圈的大胆攻势。这样,在苏联军队掌握了罗斯托夫以后,在高加索的德军的退路就被封堵了。

22日,苏军西南方面军开始分批渡过顿河。23日,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卡拉奇会师,从而完成了对斯大林格勒的包围。

至30日,苏军3个方面军将德第六集团军的5个军,罗马尼亚和意大利部队以及部分克罗地亚军队共约27万人合围在斯大林格勒的地域内,第六集团军只有约50000人的部队被分割在包围圈之外。苏军在不断加强对斯大林格勒的包围圈,并开始缩小包围圈。

二战纵横录——斯大林

1943年1月,苏联红军发起了又一轮攻势,代号为“木星”行动,试图突破顿河地区的意大利军防线,并攻取罗斯托夫。如果这次行动成功,德军南部集团军的余部将被完全围困在高加索地区。

苏军虽然始终未能接近罗斯托夫,但是这次行动迫使德军与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内的德军相隔250千米以上的距离。

1月8日,苏顿河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中将向德第六集团军司令保卢斯上将发出最后通牒,敦促其投降。保卢斯电告希特勒,要求准予他随机行事,被希特勒驳回。

10日,罗科索夫斯基的顿河方面军向被围的德第六集团军发起了代号为“指环”的进攻,深陷重围的德军开始从斯大林格勒郊区向城区收缩防守。1月22日,苏军占领了古门拉克机场,德军第六集团军的空运补给运输和伤员撤退行动的彻底中断了。

1月30日,希特勒授予保卢斯德国陆军元帅节杖,以鼓励其继续抵抗下去,也希望保卢斯能够战斗到底或自杀殉国。但是,当苏军攻入德军设在百货商场内的司令部时,保卢斯选择了投降。同日,苏军打到了保卢斯的司令部。

2月1日,被包围的德军第六集团军司令部发报员自己决定向柏林发出了最后一封电报,最后用国际电码写上“CL”,表示本台停止发报。苏军在地下室外叫第六集团军司令部人员投降。保卢斯无话可说,只好投降。

1943年2月2日,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城北的第十一军残部也宣布投降。

至此,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让苏军大为惊喜并同时让德军极为失望的是,战俘中包括22名将军。希特勒对保卢斯这位新陆军元帅极为失望,并公开说:“保卢斯差一步就要跨入光荣的殿堂,但是他还是选择了退却。”

无论从什么角度评论,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甚至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

整个战役持续199天。由于战役规模太大,伤亡者人数始终无法得到准确统计。

1943年2月4日,罗科索夫斯基和沃罗诺夫奉召从前线回到克里姆林宫。斯大林热情地欢迎他们,祝贺他们所取得的胜利。

连续作战攻取德国首都柏林

1945年春,苏军距柏林仅60千米,斯大林指挥各路大军,准备给德军以最后歼灭性打击。

斯大林在准备对德军的最后一战即强击柏林时,严守反希特勒同盟各国商定和宣布的迫使德国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无条件投降的政策。斯大林采取一切措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进攻的速度和规模。

斯大林为了制订进军白俄罗斯的计划,废寝忘食,征求了所有司令员的意见,时而单独讨论,时而共同商量。斯大林频繁地同各个方面军和最高统帅部的代表们进行联系,有时一天要给他们打好几次电话。

斯大林在局面已经扭转,红军节节胜利,捷报频传的情况下,作出了一项特别的规定,要求现在不要低估敌人而要格外小心。

斯大林的心情也同样很急切,想尽快地把敌人赶出去,把他们消灭在德国的国土上。但是,斯大林不允许放松准备工作,也不允许那种会导致冒险行动的过分乐观情绪。他要求指挥员胆大心细,勇猛顽强,周密计划,不打无准备之仗。

斯大林作为苏联最高统帅部统帅,指定参加柏林战役的部队有:白俄罗斯第一、第二方面军,乌克兰第一方面军,波罗的海舰队一部,空军远程航空兵第十八集团军,国土防空军及第聂伯河区舰队。此外,还有波兰第一、第二集团军。苏军共有兵力250万人,这就造成了数倍于德军的优势。

斯大林确定的柏林战役目的是,粉碎防守柏林方向的德军集团,攻占德国首都柏林,并于战役结束前使苏军前出易北河与盟军会师。

战役企图规定,在宽大正面实施数个猛烈突击,合围柏林集团,同时予以分割,逐一消灭。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特别重视时间这一因素,要求战役高速度进行,在12至15个昼夜内结束。

各方面军司令根据大本营的企图定下了决心。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奉命以第四十七集团军、突击第三集团军、突击第五集团军和近卫第八集团军的兵力,从屈斯特林登陆场实施主要突击,于战役第一日突破第一、第二防御地带,保障近卫坦克第一集团军、近卫坦克第二集团军进入交战。

至战役第六日,方面军主要集团攻占柏林,尔后,突击第三集团军辖坦克第九军务必第八昼夜进至柏林以西地域;第四十七集团军则于第十一日前出易北河一线。第六十一集团军和波兰第一集团军的兵力在屈斯特林以北,而第六十九、第三十三集团军和近卫骑兵第二军的兵力在屈斯特林以南分别实施辅助突击。第三集团军为方面军第二梯队。

近卫骑兵第七军担任预备队。步兵和坦克应利用夜暗于拂晓前一两个小时内,在30分钟炮火准备之后发起冲击。为了冲击时对地面照明,共准备了140多部探照灯。

苏军计划以三路进击柏林:以朱可夫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作为最强大的集团和攻击的先头部队,突破奥德河东、西两岸防线和附近若干地段,从东面攻击。

以科涅夫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前出到尼斯河东岸的南部直至苏台德山麓,从南面攻击;以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前进到奥德河下游,从北面攻击。

4月16日5时整,朱可夫下达了攻击命令,苏军的炮弹呼啸着倾泻到德军的防御阵地上,轰炸机轰鸣着向德军头顶投掷下大量炸弹,整个大地都在可怕的颤抖之中。

20分钟后,100多个探照灯一下子全部亮了起来,把德军阵地照得通明。德军士兵们目眩眼花,苏军乘机向对方阵地冲去。

很快,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突破了德军在柏林外围的第一道防御地带。与此同时,南面科涅夫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亦于4月16日晨在尼斯河畔发起进攻,迅速渡过了尼斯河。

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突破了德军第一道防御地带后,当天中午即进抵到德军第二道防御地带,继而歼灭守敌,并继续向柏林城挺进。

20日晨,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先头部队第三突击集团军在库兹涅佐夫上将的率领下,抵达柏林近郊,使整个柏林城市区处于榴弹炮和加农炮的射程之内。20日1时30分,苏军的地面炮兵群首次向柏林城内轰击。

鉴于苏军已兵临柏林城下,希特勒决定德军统帅部撤离柏林,他本人则留下“与柏林共存亡”。他下令军事机关的所有参谋和文职人员都毫无例外地参加战斗,并决定对按兵不动的指挥官要在5小时内处决,对退却的官兵不仅要处死,还要在他们的尸体上挂起“逃兵”、“胆小鬼”、“他背叛了国家、玷污了德意志民族”的牌子示众。

苏军从后方调来了大口径要塞炮用于摧毁德军坚固据点,在后面13天的战斗中,要塞炮共发射约180万发炮弹,战斗到了空前惨烈的地步。

德军防御部队在先前的战斗中遭到惨重损失,已极度疲惫,无法阻挡占据优势的苏联红军的强大攻击。

此时,几乎与世隔绝的希特勒,待在总理府的地下暗堡里仍在做不切实际的幻想,仍不断地发出由他签署的无线电报,调兵遣将。实际上,一些将领已不再那么坚决地执行他的命令了。

4月27日,苏军已攻入柏林市。柏林守备司令魏德林向希特勒提出了守军从首都突围的计划,并保证国家元首安全撤离柏林。但是,希特勒意识到他已彻底输掉了这场由他发动的战争,他拒绝离开柏林,他要在这里坚持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4月29日凌晨,希特勒宣布与爱娃·布劳恩举行婚礼。婚礼之后,希特勒口述了他的遗嘱,指定海军元帅邓尼茨为他的接班人,他决定自杀并希望他们夫妇的遗体在总理府进行火化。

4月30日15时30分,希特勒与结婚才一天的妻子在地下暗堡的寝室里双双自杀。

4月30日21时50分,苏军战士将胜利的红旗插上柏林国会大厦圆顶。

5月1日凌晨,朱可夫往莫斯科打电话给斯大林,向他报告了关于希特勒自杀和收到戈培尔建议停战信的情况。

斯大林指示:“除无条件投降外,不要同克列勃斯或其他希特勒分子进行任何谈判。”

1945年5月1日10时,苏军开始对柏林市中心敌特别防御地区,对帝国办公大楼展开最猛烈的射击。

二战纵横录——斯大林

至天色刚暗下来的时候,朱可夫忽接到第三突击集团军的报告,说刚才在近卫步兵第五十二师的地段上,有一群德国坦克突出了包围,高速度向柏林西北郊驶去。

“有什么人逃离柏林?”这事引起了各种各样的猜测。有的人甚至说,突围的那一群坦克,可能带走了法西斯头子戈培尔和鲍曼。

方面军司令部随即发出了战斗警报,动员部队阻止任何一个活着的人逃出柏林地区。并命令坦克部队组织追击,要找到并歼灭突围的坦克。

至5月2日黎明时,这一群坦克在柏林西北15千米处被发现,并迅速被苏军坦克兵消灭。在被击毙的坦克乘员中,没有发现任何一个希特勒分子的头目,烧毁的坦克中的尸体则无法辨认。

在苏军强大炮火的打击下,负隅顽抗的德军已无法招架。5月2日1时50分,柏林城防司令部的无线电台,曾多次用德语和俄语作了如下内容的广播:“我们派使者到俾斯麦的桥上去。我们停止军事行动。”

6时30分,柏林城防司令宣布投降并向其部队下达了如下的停止抵抗的命令:“4月30日,元首已经自杀,他抛弃了我们这些曾宣誓效忠于他的人。根据元首的命令,我们德国军队还应该为柏林继续作战,尽管我们的弹药已消耗殆尽,尽管总的形势已使我们继续抵抗变得毫无意义。我命令:立即停止抵抗。”

5月2日早晨,德军柏林城防司令官魏德林上将前往朱可夫的前沿指挥所,签署了投降令。至中午时分,柏林守军全部投降。至此,苏德战争最后一次决战,即柏林会战结束。

尽管停止抵抗的命令已下,但个别城区有些战斗还在继续进行。步兵第三○一师和第二四八师,进行了争夺帝国办公大楼的最后战斗。

这个大厦附近和内部的战斗特别激烈。步兵第九军政治部的女指导员尼库利娜少校,在沙波瓦洛夫营的强击组的编成内,穿过屋顶的破口向上攀登,从上衣中取出红旗,并用电话线把红旗固定在楼顶的金属尖上。苏联的战旗在帝国办公楼上空飘扬。至5月2日下午,仍进行抵抗的德军被彻底解决。残余的柏林守备部队,共13万余人投降就俘。柏林巷战结束了。这一天是苏联人民、苏联武装力量以及全世界反法西斯的国家和人民取得伟大胜利的日子。最高统帅斯大林在命令中说道:

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部队,在乌克兰第一方面军部队协同下,经过顽强的巷战,彻底粉碎了柏林德军集群,并于5月1日,全部攻占了德国首都柏林市这一德国帝国主义的中心和德国侵略的发源地。

在攻占帝国办公大楼之后,朱可夫和别尔扎林上将及其他参战部队将领前往该处视察,以查清希特勒、戈培尔和法西斯当局其他头目自杀问题。待他们正要结束对帝国办公楼的检查时,得到报告说,在地下室发现了戈培尔6个孩子的尸体。

“坦率地说,当时我没有足够的勇气,下到那里去看那被父母亲杀死的子女,”朱可夫在回忆录中写道,“不久,在地下室附近,又发现了戈培尔和他妻子的尸体,让弗里切博士来辨认时,他证明这确是他们。”

大部分法西斯头目,包括戈林、希姆莱、凯特尔和约德尔在内,事先都离开柏林逃往四面八方。直至最后的时刻,他们还同希特勒一道,像输红了眼的赌徒一样,把希望寄托在似乎能拯救法西斯德国和他们本人的一张王牌上。

1945年4月30日至5月1日,纳粹分子的头目们仍然企图延迟其彻底失败的时间,他们想出的办法是提出谈判,要求把邓尼茨新政府的成员召集到柏林,似乎在这之后才能对德国的投降作出决定。

克列勃斯将军是一位有经验的军事外交家,他千方百计地企图拖延谈判的时间。由于希特勒分子当时没有接受无条件投降的要求,苏军奉命立即将敌人彻底消灭。

5月3日晨,朱可夫和柏林卫戍司令别尔扎林将军等人,一起视察了国会大厦,以及这一地域内发生过战斗的各个地点。

伴随他们并作解说的是威廉·皮克的儿子阿尔图尔·皮克,战争时期他在红军队伍中作战。他对柏林十分熟悉,这就使得朱可夫能够比较容易地研究苏军当时作战的条件。

朱可夫说,这里你跨过的每一个地面,这里的每一块土地、每一块石头,都比任何言语更能清楚他说明,在帝国办公楼和国会大厦附近以及在这些建筑物内部所进行的,是怎样的一场殊死的搏斗。

5月7日,斯大林从克里姆林宫打来电话通知朱可夫说:今天德国人在兰斯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是苏联人民,而不是同盟国,肩负了战争主要重担,因此,投降书应在反希特勒联盟所有各国的最高统帅部面前签署,而不是只在同盟军最高统帅部面前签署。

“不在柏林,不在法西斯侵略的中心签署投降书的这种做法,我是不同意的。”斯大林说道,“我们已与各同盟国商定,把现在法西斯签署投降书一事只当做投降仪式的预演。明天德国最高统帅部的代表和盟军最高统帅部的代表要来柏林。苏军最高统帅部的代表由你担任。维辛斯基明天就会到达你那里。在投降书签署后,他将留在柏林,充任你的政治助理。”

5月8日清晨,维辛斯基乘飞机从莫斯科来到柏林。他带来了处理德国投降所必需的全部文件,以及盟军最高统帅部代表的组成名单。

从这天早晨起,世界各大报刊的记者、撰稿人和摄影记者开始到达柏林,以便记下从法律上肯定法西斯德国灭亡这一历史性时刻,记下希特勒德国承认自己的一切法西斯计划、仇视人类的目标遭到无可挽回失败的这一历史性时刻。

当天中午,盟军最高统帅代表到达柏林。代表盟军最高统帅部的是英国空军上将特德、美国战略空军司令斯巴兹将军和法军总司令塔西厄将军。

德军凯特尔元帅、弗雷德堡海军上将和什图姆普弗空军上将,也在英国军官的护卫下,从弗伦斯堡乘飞机前来柏林,他们由邓尼茨授权前来签署德国无条件投降书。

在柏林东部的卡尔斯霍尔斯特,在德国军事工程学校原为饭厅的一幢两层楼房里,准备了一间厅堂,投降的签字仪式就在这里举行。

盟军统帅部代表们稍事休息后,即来到朱可夫司令部讨论与希特勒分子投降有关的一系列问题。这时,凯特尔同他的伙伴们待在另一幢房子里。

据苏联军官们说,凯特尔和德国代表团的其他成员神情异常不安。凯特尔曾对他身旁的人说:“从柏林街道经过时,我为柏林所受破坏的程度,感到极为震惊。”

苏方人员回答他说:“元帅先生,当按照你的命令消灭了成千上万的苏联城市和村庄的时候,当千百万苏联人,包括无数的儿童,压死在这些城市和村庄的废墟的时候,你曾感到过震惊吗?”

凯特尔脸色发白,他神经质地耸了耸肩,什么也没有回答。

当盟军代表们进入大厅时,朱可夫元帅代表盟军最高统帅部宣布,受降仪式正式开始。

他说:“我们,苏军最高统帅部和盟军最高统帅部的代表,受反希特勒同盟各国政府的委托,来接受德国统帅部代表德国无条件投降。请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进入大厅。”

所有在场的人都转过头来注视着门口,曾向全世界吹,说他们能够以闪电的速度,并能在6个星期至一个半月消灭苏联,进而征服全世界的人,现在就要露面了。

头一个跨进门槛的,是希特勒的主要助手凯特尔元帅。他慢慢地走着,努力保持着镇静。他举起拿着元帅杖的右手,向苏军和盟军最高统帅部的代表致敬。跟随凯特尔之后进来的,是什图姆普弗上将。他是低矮个儿,眼睛里充满着凶狠而又无能为力的表情。一同进来的还有未老先衰的弗雷德堡海军上将。

德国人被安置坐在离门不远,专为他们准备的一张单独的桌子旁边。凯特尔不慌不忙地坐下来,并抬头凝视着坐在主席团桌旁的盟军统帅部的代表们。什图姆普弗和弗雷德堡也紧靠凯特尔坐下。随从军官们则站在他们椅子的后面。

二战纵横录——斯大林

朱可夫问德国代表团:“你们手里有没有无条件投降书?你们是否已研究过它并有全权签署它?”

“是的,我们已研究过并准备签署它。”凯特尔元帅用嘶哑的嗓音回答说,同时随手交出邓尼茨海军元帅授权他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的证件。如今凯特尔已经完全不像是在接受被征服的法国投降时那个目空一切、骄横十足的元帅了。现在他显得十分狼狈,虽然他还力图保持某种将帅姿态。

朱可夫说:“德国代表团到桌子这儿来签署德国无条件投降书。”

凯特尔用不友善的眼光向大厅扫了一下,马上站起来,垂下眼睛,慢慢拿起他的元帅杖,迈着迟缓的步子走到桌子跟前。他的单片眼镜掉了下来,挂在镜绳上。脸上满布着红斑。

什图姆普弗上将、弗雷德堡海军上将和随从德国军朱可夫元帅(油画)官,也跟他一起走到桌子跟前。凯特尔戴上单片眼镜,坐到椅子边上,用颤抖着的手签署了5份投降书。什图姆普弗和弗雷德堡也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投降书上写着:

我们,这些代表德国最高统帅部的签字者,同意德国一切陆、海、空军及目前仍在德国控制下的一切部队,向红军最高统帅部,同时向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部无条件投降。

签署完毕之后,凯特尔从桌旁站了起来,戴上右手的手套,这时他又想显示一下他的军人的姿态,用他的元帅手杖行了个礼,昂起下巴,大步走出了房间。

此时此刻,在弗伦斯堡,希特勒的继承人邓尼茨元帅坐在一张办公桌后面,写完了给全体军官的告别书。

这个告别书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到,法西斯分子不肯服输,仍妄图东山再起,但是在觉醒的全世界人民面前,他们的阴谋不会轻易得逞,而且永远不会得逞。

1945年5月9日0时10分,受降仪式宣告结束。朱可夫随即以苏联最高统帅部的名义,为这一长久期待的胜利,向所有在场的人表示衷心的祝贺。大厅里响起了一片难以形容的欢呼声。大家都在互相祝贺、握手,许多人的眼里涌出了欢乐的泪水。这一天,被宣布为反法西斯胜利日。朱可夫对他的战友们说:

亲爱的朋友们:伟大的荣誉落到了我和你们身上。人民、党和政府信任我们,要我们在最后的交战中,率领英勇的苏军强击柏林。苏联军队,包括你们这些在争夺柏林的交战中指挥部队的人,光荣地实现了这一信任。

遗憾的是,有许多人已不在我们中间了。否则,他们将为这长久盼望的胜利而多么欢欣鼓舞啊!他们正是为了这个胜利而毫不动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当想起未能活到这一欢乐日子的亲人和战友们时,这些习惯于毫不畏惧地正视死亡的人们,不管如何控制自己,也不禁流出了热泪。1945年5月9日凌晨,这是一个庄严的时刻,经过艰苦的奋战,经过重大的牺牲,欧洲战争终于结束了。

谁也无法辩驳的事实是,苏联肩负了对德国法西斯武装力量进行斗争的主要重担。这是苏联历史上所进行过的一切战争中最残酷、流血最多和最艰苦的一场战争。

在战争期间,有2000多万苏联人死亡。在反希特勒同盟国中,没有一个国家和一国人民曾像苏联一样,遭受到如此重大的牺牲,并为击败威胁全人类的敌人,而贡献过这样大的力量。受降仪式一结束,斯大林就于当天发表了《告人民书》。《告人民书》说:

战胜德国这一伟大的日子来到了。法西斯德国被迫向红军和我们盟国的军队屈膝,承认自己被战败并宣布无条件投降了。

我们为了我们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遭到的巨大牺牲,我国人民在战争进程中所经受的无数苦难,为了祖国而在后方和前线进行的紧张劳动,这一切都没有白白过去,而是获得了完全战胜敌人的结果。

各斯拉夫民族长期以来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终于以战胜德国侵略者和德国暴政而告终了。从此,各国人民的自由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和平的伟大旗帜,将飘扬在欧洲上空。

为了庆祝在伟大卫国战争中取得的对德国的胜利,斯大林定于1945年6月24日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作战部队、海军部队和莫斯科卫戍部队的阅兵式,即胜利阅兵式。6月22日,卫国战争爆发四周年的这一天,斯大林发布阅兵式命令。

1945年6月24日,在红场举行了规模盛大的胜利阅兵。斯大林站在列宁墓上,身旁是朱可夫元帅。阅兵由罗科索夫斯基指挥。

在阅兵首长致词之后,苏联海、陆、空部队和部分参战人员,迈着整齐的步伐,成分列式从列宁的陵墓前,从政府和党的领导人面前,从灰色的克里姆林宫前次第通过。

这天正下着倾盆大雨,但丝毫没有使庆祝的盛况减色。步兵、骑兵和坦克兵通过泥泞的道路,由红场急驰而过。斯大林作为苏联各族人民的领袖,作为红军的最高统帅,最终领导苏联人民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