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实录——德军在苏联战场受挫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08 属于: 世界大战


1.英德双方争夺战略主动权

莫斯科会战和苏军发动冬季总攻后,德军的力量受到很大削弱,冬季作战结束时德军伤亡总数达116万余人,病员尚不包括在内。尽管如此,1942年春,他们尚拥有860万人的庞大兵力。在苏德战场,部署着德军及其仆从国军队近620万人,坦克和强击炮3229辆,火炮和迫击炮约5.7万门,作战飞机3395架。

而苏军取得两大战役的胜利之后,实力却有了很大增强。到1942年5月,苏军作战部队共510万人(海军和国土防空军除外),坦克约3900辆,火炮、迫击炮4.49万门,作战飞机2200多架。与此同时,盟国对苏军的援助越来越大,并且对德军采取的行动也越来越积极,日本北进威胁苏联的可能性则越来越小。从总的态势看,苏德战场的形势已朝着对苏军有利的方向发展。

1942年4月5日,德军统帅部发布东线作战第41号训令,希特勒被迫放弃一贯奉行的全线进攻战略,采取逐次进攻战略,要求“歼灭苏军残存的有生力量,尽可能多地夺取它的最重要的战争经济资源”,重新夺取战略主动权。作战的基本方针是:“中路陆军放慢进攻速度;在北面,应攻陷列宁格勒,并与芬兰军队建立陆上联系;在陆军战线南翼,应楔入高加索地区。”考虑到冬季会战的结果、可供使用的兵力兵器和运输状况,只能逐步实现上述目标。

苏联红军发动反攻,图为一名苏联士兵在向母亲告别。希特勒确定的先后顺序是:“目前应把所有可以动用的兵力集中到南段主要作战方向,以歼灭顿河前面的敌人,接着占领高加索地区的油田和通往高加索山脉的通道。一俟包围地区形势发展允许,或者从别的地方抽出足够的兵力,就应最后攻占列宁格勒和夺取英格曼兰。”

为实现上述目标,并为夏季作战做好准备,希特勒决定,首先在克里木肃清刻赤半岛的苏军,占领塞瓦斯托波尔,在哈尔科夫地域铲除苏军在巴尔文科沃的突出部。

1942年,就在希特勒磨刀霍霍准备打败苏联的时候,苏军最高统帅部也在酝酿于1942年彻底粉碎希特勒军队的计划。

苏军最高统帅部认为,1942年夏季,德军可能在莫斯科和南线发动大规模进攻,其中莫斯科方向将是德军的主攻方向,此线将决定1942年夏季战局的成败。为此,苏军将战略预备队的大部兵力集中到布良斯克地域。

到5月中旬,布良斯克方面军编成内的兵力达到4个坦克军、7个步兵师、11个独立步兵旅、4个独立坦克旅及大量炮兵。此外,第5坦克集团军也在布良斯克方面军后方展开。西南方向则只配置了很少的预备队,而且没有制订应急的行动方案。

由于苏军在冬季攻势之后,必要的预备队尚在组训之中,兵力兵器不足以展开大规模进攻战役,因而关于今后一个时期的行动计划,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近期采取积极的战略防御,但同时应在克里木、列宁格勒和杰米扬斯克、哈尔科夫地域、斯摩棱斯克方向、利沃夫—库尔斯克方向实施局部性进攻战役,在夏初消耗、疲惫敌人,待积蓄足够的预备队后,再展开大规模进攻。

4月下旬,苏军最高统帅部批准西南方面军在南方面军部分兵力协同下实施哈尔科夫进攻战役。计划规定,从沃尔昌斯克、巴尔文科沃屯兵场对哈尔科夫发动向心突击,粉碎德军哈尔科夫集团,夺取哈尔科夫,尔后调整部署,从东北面实施突击,夺取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锡涅利尼科沃,使德军失去第聂伯河上的重要渡口和锡涅利尼科沃铁路枢纽,为解放顿巴斯创造条件。为了在临近的夏季进攻中便于指挥南翼的军队,苏军最高统帅部于4月21日任命布琼尼为北高加索方向总司令,统一指挥克里木方面军、塞瓦斯托波尔防区、北高加索军区、里海和亚速海区舰队。

苏德双方争夺战略主动权的作战行动,是从1942年春德军进攻刻赤半岛开始的。

德军进攻刻赤半岛前,这里的形势十分复杂。在这一地域与德军对峙的是苏军克里木方面军,它拥有第47、第51和第44三个编有加强兵器的集团军,共计21个步兵师、3577门火炮和迫击炮、347辆坦克和400架飞机。与德军第11集团军拥有的10个半步兵师、2472门火炮和迫击炮、180辆坦克以及不到400架飞机相比,苏军占据明显优势。

2月到4月,克里木方面军曾3次试图突破德军防线,均未成功,被迫转入防御。但是,方面军的战役部署却仍按进攻态势部署,不适于进行防御。2/3的兵力集中在北部直到基特的突出的弧形阵地上,南部的第一线只有3个师加上预备队的两三个师,不足6个师,兵力薄弱。

针对苏军的兵力布置,德军曼施泰因制订了代号为“鸨”的作战计划。“鸨”计划的基本企图是:第30军以3个师的兵力沿黑海海岸对苏军薄弱的南部防线发动出其不意的攻击,突破防线后迅速向北部苏军后方和侧翼迂回,会同在北部担任佯攻任务的德军第42和罗尼亚第7军围歼北部苏军集团。与此同时,德军计划从费奥多西亚派出1个营的兵力,乘突击艇在苏军后方登陆。

1942年5月8日,德军第11集团军发起“鸨”作战行动,航空兵对克里木方面军进行了密集突击。担任主攻任务的德军第30军首先向苏军薄弱的第44集团军发起攻击,担任偷袭任务的德军也在苏军后方登陆成功。第44集团军由于缺乏充分的准备,没有建立纵深梯次防御,防线很快被突破。德军随后迅速向北部的苏军第47、第51集团军迂回,企图合围北面的苏军。

鉴于局势严重,苏军最高统帅部5月10日清晨命令克里木方面军撤至土耳其壁垒,组织顽强的防御。但是,方面军领导没有执行最高统帅部的命令。

5月11日,最高统帅部责成北高加索方向总司令布琼尼急速前往克里木方面军司令部所在地刻赤市,整顿该方面军军事委员会,“使用一切防御手段,一切部队,空军和海军的兵器,不让敌人向土耳其壁垒以东推进”。由于克里木方面军错过了时机,推迟两昼夜才撤退,未能在土耳其壁垒组织起坚强的防御。

5月13日,土耳其壁垒被突破。

5月14日,德军突至刻赤城西部和南部。布琼尼在征得最高统帅部的批准后,被迫下令克里木方面军撤出刻赤半岛。15日,德军占领刻赤半岛。5月15至19日,苏军一面反击德军的攻击,一面横渡刻赤海峡撤往塔曼半岛,几天内共撤出近12万人。未及撤出的人员,则留在刻赤半岛的许多采石场内坚持战斗,最后大都壮烈牺牲。

刻赤半岛一战,在兵力兵器方面占有很大优势的苏军克里木方面军损失约17.65万人、347辆坦克、3476门火炮和迫击炮、400架飞机。这是苏军自莫斯科保卫战胜利以来的第一次严重失利。苏军最高统帅部对此十分重视,于1942年6月4日专门发出训令,总结了苏军失利的原因。训令指出:克里木方面军领导“不理解现代战争的性质”,是苏军失利的基本原因。这突出表现在,他们把各师展开成一线,没有建立第二、第三梯队,在敌人突破防线后,未能派出足够的兵力抗击敌人,封闭突破口;而且,不顾开阔平原的地形特点,让全部步兵和炮兵过分接近敌军;不能有效地组织各集团军之间、地面部队与航空兵之间的协同;撤退时缺乏组织;在战术上,当德军对左翼实施主要突击时,苏军不是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右翼,而是消极待战,结果使德军轻易突破防线,达成合围。此外,官僚主义和文牍主义也是苏军失利的重要原因。

德军第11集团军夺取刻赤半岛之后,转而将全部兵力用于攻打塞瓦斯托波尔,共集结约20.4万人、450辆坦克、2000多门火炮和迫击炮以及600架飞机的强大兵力。与驻守塞瓦斯托波尔的苏军10.6万人、600门火炮和迫击炮、38辆坦克和53架飞机相比,德军占有明显优势。

6月2日至7日,塞瓦斯托波尔遭到德军地面及航空炮火的猛烈攻击。6月7日拂晓,德军转入进攻。德军第54军从北面和东北面对北湾东端实施主要突击,第30军从卡马雷地区越过萨莲山向塞瓦斯托波尔东南郊实施辅助突击,罗马尼亚山地军在中段进行牵制。头5天,苏军顶住了德军的疯狂进攻。由于德军成功地从海上封锁了苏军的交通补给线,塞瓦斯托波尔守军的补给日益困难,弹药日缺,兵力消耗也很大。相反,德军在得到第17集团军的加强后,突击力大大增强。至6月18日,德军在付出巨大代价后推进到北湾、因克尔曼和萨蓬山等地。6月29日,德军楔入塞瓦斯托波尔市区。6月30日,苏军被迫从坚守8个月之久的塞瓦斯托波尔撤退。

塞瓦斯托波尔的失守,使苏军失去了黑海舰队的主要基地,整个克里木落入德军之手。这对苏军来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进一步恶化了总的形势;而对德国来说,自然是有利的,因为这样就使德军能腾出1个有作战能力的集团军和相当数量的加强兵器。

德军在刻赤发动进攻后的第5天,即1942年5月12日,苏军西南方面军在哈尔科夫方向转入进攻。

德军当时也正准备进攻,目的是守住哈尔科夫,消除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地域德军南翼交通线的危险,并占领北顿涅茨河以西、哈尔科夫东南地区,为尔后渡河东进创造条件。为此,德军在哈尔科夫地域集结了大量兵力。

苏军西南方面军的进攻开始时很顺利,各突击集团3天内就突破了德军第6集团军的防御,在哈尔科夫以北推进18~25公里,以南推进25~50公里,德军第6集团军处境危急。苏军如将快速兵团及时投入突破口,即可迅速扩大战果。但是,西南方面军领导被所谓兹米约夫地域有德军坦克重兵集团的情报所迷惑,直到17日才将各坦克军投入战斗,延误了战机。德军得以从容调集援军,封闭突破口,并在后方组织起顽强的防御,苏军进攻速度锐减。

5月17日晨,德军“克莱斯特”集群以15个师的兵力,在斯拉维扬斯克、克拉马托尔斯克地区转入反攻。这一情况完全出乎苏第9集团军和整个南方面军的预料。经过一昼夜激战,德军突破了第9集团军防线,向前推进20公里,很快对第57集团军和从南面进攻哈尔科夫的西南方面军突击集群的后方构成威胁。西南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对这一严重威胁,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苏军最高统帅部也未能认清形势,没有接受苏军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提出的立即停止对哈尔科夫进攻、以消除来自南面的威胁的建议。

5月18日,西南方面军的形势急剧恶化,华西列夫斯基再次建议停止进攻,抽调巴尔文科沃突击集团的主要兵力肃清楔入之敌,恢复第9集团军的态势,但再次遭到最高统帅部的拒绝。

5月19日,情况更趋恶化。直至下午德军楔入苏军后方、企图在巴尔文科沃突出部合围苏军时,苏军才下令停止对哈尔科夫的进攻,调转南部集团对付楔入的敌人,但是为时已晚。此时,德军已重创第9集团军,并将其赶过了顿涅茨河。随后,德军“克莱斯特”集群和第6集团军迅猛楔入苏军第6、第57集团军和博布金将军的集团军战役集群后方。23日,在巴拉克列亚以南10公里地域会合,合围了这些苏军。与此同时,德军还加强了在沃尔昌斯克方向的突击,并成功地合围了苏军第28集团军。

为了打破德军的合围,西南方向指挥部指令第38集团军从外部实施突击,但没有多大成效。被围苏军除小部突围成功外,大部坚持到29日被歼。

此战是苏军自刻赤失败后遭到的一次更为惨重的失败。苏军牺牲和被俘达23万人,损失坦克755辆、火炮和迫击炮5000多门。西南方面军副司令员科斯坚科中将等众多高级将领阵亡,而德军仅损失2万人。

苏军在刻赤、哈尔科夫的失利,使苏德战场南翼的形势和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德军的急剧变化。德军不仅守住了哈尔科夫,而且消除了苏军对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地域德军南翼交通线的直接威胁,占领了北顿涅茨河以西、哈尔科夫东南地区,战役态势十分有利,重新夺得了主动权,并为夏季进攻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相反,一度处于主动的苏军不仅没有夺得哈尔科夫,而且还被迫放弃了那些对夏季战役十分有用的重要地域和登陆场,兵力损失也很大。苏军在列宁格勒附近和杰米扬斯克地域的作战行动,以及西方向的作战行动也没有成功。这样,苏德战场的整个局势至6月底发生了不利于苏军的急剧变化,战略主动权重又落到德军手中。苏军只好转入战略防御。

2.德军的夏季进攻

德军统帅部在1942年春季夺得苏德战场的战略主动权后,决心利用有利形势加紧进行夏季进攻的准备,并于6月初制订了为在苏德战场南翼发动攻势而首先采取的两个大规模进攻战役计划,即沃罗涅日进攻战役和坎捷米罗夫卡进攻战役,统称“蓝色”行动。此时,苏德战场南翼已移至奥廖尔以东、沃罗涅日、米列罗沃、罗斯托夫,以及亚速海东岸一线。

沃罗涅日战役,预定在向心方向实施两个突击:一个从库尔斯克东北地域向沃罗涅日突击(代号“蓝色1号”),另一个从沃尔昌斯克向奥斯特罗戈日斯克方向实施突击(代号“蓝色2号”)。德军企图通过此役粉碎沃罗涅日方向上防御的苏军集团,将其围歼于旧奥斯科尔以西地域,前出到沃罗涅日至新卡利瓦特地段的顿河一线,并在顿河东岸占领登陆场。坎捷米罗夫卡战役(代号“蓝色3号”,亦称“克劳塞维茨”行动),则预定在德军推进到沃罗涅日地域以后开始。

根据制订的计划,德军实施第一个战役的突击集团于6月下半月在库尔斯克东北地域和哈尔科夫东北地域基本完成集结和展开。与此同时,在顿巴斯也开始集结兵力,准备实施第二个战役。为了保证夏季进攻战役的顺利实施,德军统帅部从德国、法国以及苏德战场其他方向抽调约29个师的兵力加强沃罗涅日方向的突击力量。

这样,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集团军总数增加到8个。此外,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也正在向乌克兰调动。

为适应在西南方向实施重点进攻的需要,德军统帅部在夏季进攻前夕,对德军东线部队的指挥结构进行了调整。德军南方集团军群被分为B、A两个集团军群:B集团军群由博克元帅指挥,下辖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第2、第6集团军和匈牙利第2集团军;A集团军群由利斯特元帅指挥,下辖德军第21装甲集团军、第17和第11集团军,以及意大利第8集团军。这次改编于7月上旬最后完成。在B集团军群中又建立了由德军第2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匈牙利第2集团军组成的“魏克斯”集团军级集群。

截至1942年6月底,德军在苏德战场的兵力总共达11个野战集团军、4个装甲集团军、3个战役集群,共计230个师又16个旅,共560余万人、9000多门火炮和迫击炮、37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3200余架作战飞机。德军最大的重兵集团A、B两个集团军群,配置在苏德战场西南方向。这里展开了当时德军在苏德战场上的37%以上的步兵兵团和骑兵兵团,53%左右的装甲和摩托化部队。这两个集团军群的编成内共97个师90万人、12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7万余门火炮和迫击炮、1640架作战飞机。与德军这些部队相对峙的苏军,在人员和坦克的数量上与德军大致相等,但飞机、火炮较德军落后。

苏军经过5月和6月的数次战役后,尚未获得时间进行补充休整和调整部署。6月底,苏军在苏德战场北段和中段的部署基本未变,南翼较之5月初稍有变动。苏军撤销了西方向、西南方向、北高加索方向指挥部,布良斯克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改由苏军最高统帅部直接指挥。布良斯克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的任务是固守现有阵地,在沃罗涅日、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方向组织防御。新组建的高加索方面军负责掩护亚速海和黑海东岸。西方向和西北方向的苏军部队,基本任务是改善现有态势,牵制德军兵力。

6月28日,德军发起侵苏战争第二年的夏季进攻。德军B集团军群的“魏克斯”集群向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左翼突击,从苏军第13集团军和第40集团军的接合部突破了苏军防御。6月30日,德军第6集团军从沃尔昌斯克地域发起进攻,突破了苏军第21、第28集团军的防御。到7月2日,德军突破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左翼和西南方面军右翼的防御,并向纵深推进约80公里,给苏军造成了前出顿河、占领沃罗涅日的威胁。

为阻止德军进攻,苏军最高统帅部将大本营预备队中的3个集团军调至顿河地区,并将新编第5装甲集团军集中到北面的耶列茨地区,对进攻沃罗涅日的德军集团后方和侧翼实施反突击。苏军第5装甲集团军的反突击,迫使德军统帅部将沃罗涅日地域的突击集团分兵北调,从而削弱了德军对沃罗涅日的进攻。苏军的反突击措施,虽然降低了德军的推进速度,但德军仍于7月6日楔入沃罗涅日。

为便于指挥在沃罗涅日方向作战的部队,苏军最高统帅部于7月7日将布良斯克方面军左翼各集团军编为沃罗涅日方面军,并赋予其肃清顿河东岸德军并扼守东岸的任务。此时,德军向沃罗涅日方向的进攻虽被制止,但这个方向的形势仍十分危急。布良斯克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的防御地带正面约300公里、纵深150~170公里被德军突破,德军已前出到顿河,并在沃罗涅日以西强渡了该河,由北向南对苏军西南方面军右翼实施深远迂回,从而对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后方构成极大威胁。

德军统帅部决定沿向心方向分两路向坎捷米罗夫卡实施突击。7月7日,德军A集团军群第1装甲集团军展开进攻,防守顿巴斯的苏军南方面军右翼和中央的部队有组织地向东南实施后撤。同日,德军第6集团军强渡黑卡利特瓦河,向东南发起进攻。至7月11日,进入顿河大弯曲部,从东北和东面包围了苏军西南方面军主力。苏军被迫在坎捷米罗夫卡以南和西南苦战。由于驻卡拉奇的西南方面军指挥部从7月7日起同所属部队大部失去联系,苏军统帅部决定西南方面军中央和左翼部队转隶南方面军。

德军前出顿河中游后,希特勒命令第4装甲集团军转隶A集团军群,从斯大林格勒方向转向罗斯托夫方向推进,以便对苏军南方面军实施更大合围。至7月15日,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先头部队已前出到莫罗佐夫斯克和米列罗沃地域,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先头部队则前出到卡缅斯克地域,苏军南方面军在顿河西岸的情况日益严重。为免遭合围,苏军统帅部决定将南方面军从顿巴斯撤过顿河,协同北高加索方面军部分兵力在上库尔莫亚尔斯卡亚至巴加耶夫斯卡亚一带的顿河东岸,以及罗斯托夫以北接近地组织防御。7月15日,苏军南方面军开始后撤,7月23日,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楔入罗斯托夫,守卫该市的苏军第56集团军退至顿河东岸。至24日,南方面军主力已撤至顿河东岸。

6月28日至7月24日,苏军在沃罗涅日方向和顿巴斯进行的防御战役以失利告终,防御部队在德军突击下被迫后退150至400公里。德军突破布良斯克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的防御后,推进到顿河大弯曲部,攻占了重要战略据点罗斯托夫,强渡了顿河下游,从而对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构成直接威胁。苏军最高统帅部对德军1942年夏季攻势主要突击方向判断失误,又无法及时调整部署做好防御准备,结果遭到失利。但是,德军合围并歼灭苏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的基本目的并未达到。苏军经过顽强抵抗,被迫后撤,随后进行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斯大林格勒会战,以及高加索会战。

3.斯大林格勒会战

苏军士兵冒着炮火出击1942年春至1942年7月,苏军在哈尔科夫战役和克里木战役中的失利,使德军凭借其在西南方向的优势兵力向斯大林格勒方向和高加索方向迅速发起进攻。苏军在抵抗失败后,忍痛放弃了在经济上和战略上都具有重要意义的南部地区,退至伏尔加河和高加索山前地带。德军于7月中旬以前前出到顿河大弯曲部,威逼斯大林格勒附近的伏尔加河。于是,一次规模宏大的决定性会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拉开了帷幕。

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顿河大弯曲部以东约60公里处,是苏联欧洲部分东南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铁路和内河运输枢纽、欧亚两洲的咽喉,也是苏联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战前人口约60万。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为广阔的顿河下游地区、库尔班河流域和高加索,这些地区是苏联粮食、石油和煤炭的主要产区。

1941年乌克兰被德军占领后,斯大林格勒便成为苏联中央地区通往南方重要区域的唯一交通线的咽喉,战略地位更趋重要。斯大林格勒市区沿伏尔加河西岸延伸,呈狭长形,地势起伏不平,市内有许多高大建筑。城西近郊地势较高,城东河岸陡峭,城南多长条形湖泊。市区附近的伏尔加河河宽1~2公里,水深3~24米。

德军的战略企图是:集中主力于苏德战场南翼,迅速攻占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占领巴库和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夺取丰富的石油资源、粮食和工业设施,尔后北取莫斯科,南出波斯湾。德军最初将主力集中在高加索方向,企图首先以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进攻行动保障对高加索的突击。

德A集团军群越向高加索推进,斯大林格勒地域的战斗对其后方的威胁也越大。陷入斯大林格勒的作战后,德军甚至想作短时间的摆脱都不可能,哪怕想在这里转入防御也不行了。对德军来说,摆脱当前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击溃苏军,夺取斯大林格勒地域。不解决这两个问题,要想稳定南方法西斯德军的整个战略战线,尤其是保障高加索方向,是不可能的。

由于防守斯大林格勒方向的苏军顽强作战,打乱了希特勒的计划,迫使其将主力转移至斯大林格勒方向进行决战,从而使这一方向很快就从辅助的地位变成了整个苏德战场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方向。

苏军最高统帅部正确分析了形势,决心在苏德战场南翼组织坚强防御,阻止德军进攻,坚守斯大林格勒,逐步消耗德军突击集团,为组训和调遣预备队赢得必要的时间,在条件具备时,即转入反攻,以歼灭德军重兵集团,扭转整个苏德战场的形势。

德军统帅部最初指定由B集团军群的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担任斯大林格勒方向的突击任务。但是,当B集团军群前出到顿河大弯曲部后,希特勒认为斯大林格勒方向无须用那么多兵力,遂命令第4装甲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方向南下,转隶A集团军群,以便向罗斯托夫发起进攻。为使第6集团军集中最大限度的兵力进攻斯大林格勒,又向B集团军群调拨了意大利第8集团军,该集团军前出到顿河沿岸,在顿河西岸的巴甫洛夫斯克至韦辛斯卡亚地段展开。在斯大林格勒方向担任空中支援任务的是得到德军第8航空军加强的第4航空队部分兵力。这样,截至7月17日,在斯大林格勒方向进攻的德军部队计有实力较强的德军第6集团军的14个师(约27万人)、3000门火炮和迫击炮、近500辆坦克和1200架飞机。

为了建立新的防线,苏军从纵深前出后,从行进间就地占领了没有构筑防御设施的阵地。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大多数部队都是新建部队,又非常缺乏歼击航空兵、反坦克和防空火器,许多师弹药不足。

鉴于斯大林格勒方向所形成的独立性和双方在这里已集结大量兵力,为便于统一指挥防御部队抗击德军进攻,苏军最高统帅部遂于7月12日决定在西南方面军原有基础上组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担负斯大林格勒方向的防御任务。铁木辛哥元帅被任命为方面军司令员(7月22日起,方面军司令员改为戈尔多夫中将)。

实际上,到7月17日,在德军第6集团军当面对峙的主要是苏军第62、第63集团军的12个师约16万人、2200门火炮和迫击炮、约400辆坦克和454架飞机。此外,苏军远程轰炸航空兵和国土防空军歼击航空兵可提供一定的空中支援。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任务是:(1)固守巴甫洛夫斯克至上库尔莫亚尔斯卡亚一线,阻止德军向伏尔加河推进,消耗、削弱德军的有生力量;(2)坚决守住斯大林格勒,钳制德军突击集团主力,为尔后转入反攻歼灭德军重兵集团创造条件。鉴于要以有限兵力防守很长的防线,方面军决心集中主力于左翼的顿河大弯曲部,并掌握强大的战役预备队,准备适时向西南和西方实施强大的反突击,粉碎德军进攻。

为了保卫斯大林格勒及其市区,苏军在顿河与伏尔加河之间还构筑了4道防御地带(防御围廓),即外层围廓、中层围廓、内层围廓和市区围廓。会战开始前,尽管这些围廓的工程仅完成40%至50%,但仍对城市防御起到不小的作用。18万余名斯大林格勒居民参加了防御围廊和方面军机场的修建。

斯大林格勒城防委员会和州党委,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民兵和城市消防,组织了由工人、农民组成的许多民兵营。

苏军统帅部采取的措施,改善了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形势,消除了德军突然冲至伏尔加河的威胁。

为攻占斯大林格勒,德军第6集团军司令决定:对斯大林格勒市中心实施两路突击,即以4个师的兵力从亚历山大罗夫斯克地域向东,以3个师的兵力从萨多瓦亚车站地域向东北,分别实施突击,分割苏军防线。斯大林格勒西北和以南的其余德军部队,则采取牵制行动。

截至9月12日,苏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有6个集团军防守从巴甫洛夫斯克到耶尔佐夫卡一线;东南方面军有4个集团军防守斯大林格勒市区和南部的湖泊地带。

9月13日,德军第6集团军开始对市区中部大举进攻。从9月13日到26日,德军向市中心的第62集团军所属部队反复发动冲击。9月14日,德军进攻马马耶夫岗和及号火车站,在不到4公里宽的正面集中了4个师。1号火车站的争夺持续一周之久,反复易手13次。截至26日,德军以惨重代价在一个宽约10公里的地段击退苏军,占领了市中心区一部和城市南部,从库波罗斯诺耶地域前出到伏尔加河岸,切断了苏军第62集团军与第64集团军的联系。

9月28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顿河方面军,东南方面军改称斯大林格勒方面军。

10月27日,经补充后的德军开始发动第二次大规模强攻,主要突击指向在北部工厂区和奥尔洛夫卡地域防御的苏军部队。结果,双方在这里形成胶着状态,展开了反复争夺战。10月14日和11月11日,德军先后攻占了拖拉机厂和“街垒”工厂南部,并从这两处突至伏尔加河河岸。苏军第62集团军被分割成3个孤立部分,但在市区仍固守着3个登陆场,面积分别为14平方公里、1.28平方公里和1平方公里。第62集团军依托这3块被分割的阵地,顽强死守,阻止德军进攻,一直坚持到防御战结束。

德军为攻占斯大林格勒,仅10月份就向斯大林格勒地域增调约20万人、近90个炮兵营(5万人和1000多门火炮)、约40个受过专门攻城训练的工兵营。在苏军第62集团军的防御正面上,德军主要突击兵团达8个师,约9万人,并配备有300余辆坦克。德军不但实施猛烈的地面进攻,而且对斯大林格勒进行了大规模空袭。在市区争夺的67天中,德军共出动飞机7万余架次,平均每昼夜1000至1500架次以上。苏军航空兵在市区战斗期间,共出动飞机4.5万余架次,平均每昼夜670余架次。

苏军为增加城防兵力,确保第62集团军不断得到新锐部队补充,以便长久地与德军反复争夺,从9月14日至10月16日的33天中,陆续向市区增派了10个步兵师、2个坦克师和1个步兵旅。伏尔加河区舰队在从伏尔加河东岸向斯大林格勒运送人员、弹药和粮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区舰队的舰艇经常在德军炮兵和航空兵的袭击下渡过伏尔加河,把数万名战士和数万吨物资送到斯大林格勒。区舰队的渡河拖船、渡轮和装甲艇,在保卫斯大林格勒市期间,共完成约3.5万次航行。

9月中旬至10月4日,苏军先后在城北以及城南湖泊之间阵地发起反攻,迫使德军不断从突击斯大林格勒的部队抽调兵力应付苏军的这些突击。为减轻德军对斯大林格勒市区的压力,苏军顿河方面军突击队于10月19日从斯大林格勒以北转入进攻。10月25日,第64集团军也从南边对德军侧翼实施反突击。这一系列攻势行动有效地改善了第62集团军的困难处境。朱可夫元帅在其回忆录中指出:斯大林格勒以北苏军地面部队和航空兵的作战行动,对第62、第64集团军固守斯大林格勒给予了不可估量的帮助。

到1942年11月18日,斯大林格勒会战的防御阶段共持续4个月。德军先后调来50多个师的兵力,但始终未能实现其战略企图。德军在夺取斯大林格勒的作战中遭受巨大损失,死伤近70万人,损失火炮和迫击炮2000多门、坦克和强击炮1000多辆、战斗机和运输机1400多架。德军完全被苏军钳制在斯大林格勒城下,陷入被苏军半包围的态势。在这种形势下,苏军已悄悄地完成大反攻的准备。

苏军最高统帅部规定了1942年底至1943年初的战略任务:彻底改变苏德战争进程,解放南方重要工农业地区,粉碎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稳定莫斯科—斯摩棱斯克方向。鉴于德军并未耗尽其全部进攻力量,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逐次消灭德军集团,首先消灭伏尔加河与顿河之间的德军重兵集团,进而击溃德军在南翼的全部军队。

苏军大本营和总参谋部从1942年9月起即开始拟制由3个方面军实施的围歼斯大林格勒地域德军的反攻计划。11月13日,苏军统帅部批准代号为“飓风”的反攻计划。计划总企图是,利用苏军对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所形成的有利包围态势,以3个方面军对德军两翼实施突击,合围德军,尔后消灭伏尔加河与顿河之间的德军主力。

截至反攻开始前,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方向共展开3个方面军:即西南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总兵力达110余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55万门,坦克1500辆,作战飞机1300余架。

转入反攻的日期规定为: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11月19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11月20日。这是因为,各方面军突击集团必须同时抵达卡拉奇和苏维埃茨基地域。西南方面军的突击集团应在3昼夜内向前推进110~140公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应在2昼夜内向前推进90公里。

为了牵制苏德战场其他地段的德军,使德军不能在苏军反攻期间向斯大林格勒方向调遣兵力,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于11月下半月和12月,以加里宁方面军部分兵力在大卢基方向展开进攻,以西方面军的军队在加里宁方面军部队协同下,对尔热夫和维亚兹马的德军实施突击,以外高加索方面军的军队向莫兹多克方向进攻。

11月19日拂晓,在持续80分钟的炮火准备后,苏军西南方面军以及顿河方面军右翼部队开始突击,揭开了反攻的序幕。苏军主要突击首先指向战斗力较弱的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在苏军第5坦克集团军和第21集团军突破罗马尼亚军队防御后,配置在罗军后方的德军企图以强大的反突击阻止苏军前进,但被苏军粉碎。在达成对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突破后,苏军即快速向纵深推进。到日终时,进入突破口的苏军各部队已向德军纵深推进30~35公里,并继续向卡拉奇推进。作战第一天,苏军顿河方面军只有第65集团军参战。该集团军切断了德军从顿河小弯曲部向西的退路,楔入德军防御纵深3~5公里。11月23日,西南方面军所属第5坦克集团军第26坦克军和第21集团军的第4坦克军,攻占了顿河东岸重要支撑点卡拉奇。11月24日,西南方面军围歼了被围在拉斯波品斯卡亚地域的罗马尼亚集团。

11月20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51、第57集团军以及第64集团军左翼部队在斯大林格勒以南转入反攻,当日突破德军防御。第51集团军的第4机械化军,于11月22日前出到苏维埃茨基。23日,该机械化军与西南方面军第4坦克军在卡拉奇和苏维埃茨基会合,合围了斯大林格勒附近德军集团的基本兵力(德军第6集团军以及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共计22个师,约33万人。苏军很快构成了绵亘的合围对内正面。11月24日,顿河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向被围在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军集团展开进攻。

为加强合围对外正面上的兵力,苏军开始调整部署。从11月24日到30日,苏军航空兵在斯大林格勒地域共出动飞机5760余架次,平均每昼夜824架次,比德军出动架次多4倍,并取得了制空权。到11月30日日终前,德军被压缩在方圆不到1500平方公里(东西40公里,南北30至40公里)的地域内。在此期间,苏军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成功地击退了德军新建的“霍利德”战役集群的突击,并沿克里瓦亚河、奇尔河、顿河、科捷尔尼科沃以北之线组成了宽达500余公里的合围的对外正面。

苏军统帅部企图于12月初即对被围德军进行割裂、歼灭,由于准备不够充分,加之德军收缩了战斗队形,并利用了苏军1942年夏季构筑的工事,2个方面军围歼德军的企图没有成功。因此,苏军最高统帅部命令合围对内正面的苏军暂停进攻,着手进行进一步的周密准备。

德军统帅部为解救其被围集团和恢复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原有态势,决定在科捷尔尼科沃和托尔莫辛地域集结新锐部队,并向斯大林格勒实施突击,突破苏军合围的对外正面,解救其第6集团军和第4坦克集团军,然后恢复顿河防线。

为此,德军统帅部于11月初将在合围圈对外正面作战的德军改编为顿河集团军群(司令为曼施泰因元帅),并从德、法和苏德战场其他方向抽调部队加强该集群。顿河集团军群下辖“霍利德”战役集群(由德军第17军及5个德军师、5个罗马尼亚师编成)、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残部、“霍特”战役集群(由重新组建的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组成)。被围在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军第6集团军名义上也归顿河集团军群指挥,但实际上由希特勒直接控制。顿河集团军群司令部是在德中央集团军群第11集团军司令部基础上建立的。

顿河集团军群在韦慎斯卡亚至马内奇河的600公里战线上共展开30个师(不包括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附近的集团),其中有6个装甲师和1个机械化师。这些部队严重缺员,战斗力很差。苏军攻占卡拉奇以后,切断了德军向斯大林格勒地域被围部队运送补给的主要通路,德第6集团军唯有依赖空运勉强维持。但希特勒仍下令第6集团军死守斯大林格勒,不得撤退。

在希特勒的严令下,德军计划从托尔莫辛地域和科捷尔尼科沃地域这两个方向对苏军实施突击,但由于缺少足够的预备队同时组建2个突击集团,以及苏军在合围对外正面的积极作战,德军无法实现这一意图。于是,12月12日,德军“霍特”集群不待托尔莫辛突击集团集结完毕,就沿科捷尔尼科沃通往斯大林格勒的铁路转入进攻,突击沿140公里正面上防守的苏军第51集团军,企图解救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军集团。前2天的进攻,德军在一个狭小地段上突破苏军防御,并楔入纵深40公里。

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先实施防御,粉碎德军增援,尔后再歼灭被围之敌。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迅速将兵力、兵器从合围的对内正面向合围的对外正面机动,以第57集团军第13坦克军以及方面军预备队的1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旅加强第51集团军,又将统帅部预备队第5突击集团军的3个步兵师调至梅什科瓦河北岸设防。

苏军积极而顽强的防御,消耗了德军科捷尔尼科沃集团,并将其阻止在梅什科瓦河畔。

为迅速消灭德军科捷尔尼科沃集团,苏军最高统帅部从预备队中抽调近卫第2集团军(原定用于消灭被围德军集团,属顿河方面军编成),配属给斯大林格勒方面军。

12月19日,德军增调1个装甲师后再度发起攻击。23日前,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的第57装甲军进抵梅什科瓦河,一度与被围德军集团相距不到40公里。德军在进攻中付出了沉重代价。

12月24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转入反攻。计划规定:近卫第2集团军向科捷尔尼科沃实施主要突击,第51集团军以其右翼从斯大林格勒—科捷尔尼科沃铁路实施突击,第5突击集团军沿顿河西岸向南实施突击。

12月29日,苏军攻占科捷尔尼科沃,德军向西和西南方向退却。至12月底,苏军歼灭了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并重创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的第57装甲军,将德军击退到距斯大林格勒200公里远的集莫尼基地域。这次作战的成功,粉碎了德军科捷尔尼尔科沃集团解救被围德军的计划,也为尔后向罗斯托夫方面发起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另外,苏军在托尔莫辛方向也采取了积极行动。西南方面军12月初的原计划是在顿河中游实施进攻战役,并向米列罗沃、罗斯托夫方向发起进攻。根据德军12月12日从科捷尔尼科沃地域发起进攻等新的情况,苏军最高统帅部对原计划做了一些修改,于13日决定:西南方面军放弃向罗斯托夫的深远突击,从上马蒙地区不再向南,而改向东南,向下阿斯塔霍夫方向实施主要突击,以歼灭德军顿河集团军群。当前任务是以近卫第1、第3集团军围歼意大利第8集团军和“霍利德”战役集群的部队,尔后进攻莫罗佐夫斯克。沃罗涅日方面军的第6集团军从西面保障西南方面军突击集团的进攻,为此,应从上马蒙以西地域向坎捷米罗夫卡总方向实施突击。

12月16日拂晓,西南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突击集团同时发起进攻。为尽快突破德军防御,苏军近卫第1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所属各坦克军第一天即全部投入了战斗。17日,近卫第3集团军的机械化军也投入战斗。经3天激战,苏军在5个方向上突破了德军防御,德军200公里的防御正面被分割成4个孤立的地段。在苏军从后方和翼侧的突击下,意军和德军向南方和西南方向退却。苏军近卫第1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所属各坦克军,以及近卫第3集团军的1个机械化军,一面歼灭德军退却纵队和后方机关,一面迅猛向南和东南发起进攻。12月24日,苏军近卫第1集团军坦克第24军出敌不意地楔入塔钦斯卡亚,夺占了德军向斯大林格勒实施空运的机场,以及300余架军用飞机和后勤仓库。这一举措,使德军失去了空运补给基地,同时也切断了德军运送补给和部队的唯一铁路交通线。

21日至24日,苏军突击集团各部队协同作战,在麦什科夫斯基卡亚地域合围并歼灭意大利第8集团军主力。12月底,西南方面军已推进100~200公里,抵达新卡利特瓦、马尔科夫卡、米列罗沃、伊林卡、莫罗佐夫斯克、奥勃利夫斯卡亚一线,并在此设防固守。至此,德军托尔莫辛集团基本被歼。苏军西南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的任务遂告完成。此次胜利,不仅粉碎了德军从顿河中游解救被围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德军集团的企图,也削弱了德军从科捷尔尼科沃方向对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压力,并为苏军尔后向伏罗希洛夫格勒和沃罗涅日实施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至1943年1月初,斯大林格勒地区的合围对外正面已向前推移200~250公里,被围德军人数已从33万减员到25万,近8万人已在战斗中被歼或被俘。被围德军所占地区受到苏军炮火控制。弹药、油料和粮食储备已消耗殆尽。苏军航空兵还对合围地域进行了空中封锁,粉碎了德军向被围部队空投补给的企图。被围德军的覆灭已成定局。

早在1942年12月底,苏军最高统帅部就制订了歼灭德军第6集团军的进攻作战计划,代号为“指环”,由得到加强的苏军顿河方面军负责实施。

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有9.1万名德军官兵被俘,图为部分德军俘虏。1943年1月8日,苏军向被围德军发出最后通牒,敦促其停止抵抗,缴械投降,遭到德军拒绝。1月10日拂晓,顿河方面军经炮火准备后发起进攻。尽管德军进行了顽强抵抗,方面军突击集团仍于日终前在许多地段突破德军防御,向纵深推进6~8公里。在发起进攻过程中,苏军于1月12日夺取了马里诺夫卡突出部,消灭该地德军近3个师。1月25日,苏军楔入斯大林格勒西郊。1月26日日终,分别由东西两个方向进攻的苏军第26集团军和第21集团军在红色十月新村、马马耶夫岗地域会师,将德军分割成南、北两个部分。德军南部集群被压缩在市中心,北部集群被压缩在拖拉机工厂和“街垒”工厂区。1月27至31日,苏军对德军南、北两个集群实施了突击。德军战斗力已急剧降低,开始大批投降。1月31日,德军南部集群停止抵抗,刚被希特勒提升为元帅的德军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及其参谋长被俘。2月2日,在苏军炮火猛烈袭击下,德军北部集群也被迫停止抵抗。苏军顿河方面军最终完成了歼灭斯大林格勒被围德军集团的任务,斯大林格勒会战至此全部结束。在“指环”战役中,苏军顿河方面军各部队共俘敌9.1万余人,其中包括保卢斯陆军元帅在内的2500余名军官和24名将军。在各战场则收集了约14万具被击毙德军官兵尸体。

在斯大林格勒反攻作战过程中,苏军共消灭德军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和意大利第8集团军。德军一方共损失32个师和3个旅,另有16个师遭重创,损失人员80余万、坦克和强击火炮近2000辆、火炮和迫击炮1万余门、作战和运输飞机约3000多架,以及汽车7万多辆。苏军把德军从伏尔加河和顿河打退几百公里。

在200个日日夜夜的斯大林格勒会战中,苏联军民充分表现了大无畏的英勇气概,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顽强作战,计损失113万人,终于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德军在整个会战中,总共损失150万人,占其当时在苏德战场作战总兵力的1/4。德国由于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惨败,宣布致哀3天。

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后,从南到北的苏军各个方向的反击作战也频频告捷:列宁格勒、顿河流域、北高加索等地的德军先后败退。

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大大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扩大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影响,巩固和扩大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进一步坚定了世界人民共同打败法西斯集团的信心,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新高潮。1942至1943年,苏联同澳大利亚、古巴、埃及、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等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还同卢森堡、墨西哥和乌拉圭先后恢复了外交关系。会战的胜利,促进了在反法西斯同盟国团结合作道路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苏美英三国首脑第一次会议——德黑兰会议的召开。

4.1942年冬季攻势

苏军统帅部根据此时的形势,提出了1942年底至1943年初实施冬季战局的战略企图,即:在从拉多加湖到大高加索山麓的广阔正面上依次实施一系列进攻战役,击败德军强大集团,夺取战略主动权,取得卫国战争的决定性转折。斯大林格勒的反攻则被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根据苏军最高统帅部的战略企图,苏军应首先消灭伏尔加河与顿河之间的德军集团,尔后在北高加索、顿河上游和列宁格勒实施突击。为牵制敌人,使其无法调动兵力,还计划在大卢基、尔热夫和维亚兹马等地域实施进攻战役。一旦顺利完成上述任务,即在库尔斯克方向、哈尔科夫方向和顿巴斯发展战略进攻。

苏军把主突方向放在西南战略方向并把基本力量集中在这一地区,系出于多种考虑。一是这里聚集着德军兵力最大、威胁最大的集团(占苏德战场敌步兵兵团的18%和坦克兵团的29%),粉碎这一集团,就能使苏军重新夺取战略主动权,并为其他战略方向发起进攻创造有利条件。二是解放重要的经济区将增加苏联的物质和人力资源,解除敌军对巴库的威胁。三是斯大林格勒方向是敌军战略防御的弱点,敌军基本兵团都已投入攻城作战,在翼侧仅部署有战斗力不强的罗马尼亚和意大利军队。此外,在西南方向向罗斯托夫和塔甘罗格展开进攻,能分割敌A集团军群,从而使顿河中游敌军翼侧暴露。

在苏德战场南翼,德军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和北高加索作战的突击集团还没有来得及建立强固的防御,而且是分散在从沃罗涅日到厄利斯塔和从莫兹多克到诺沃罗西斯克的广阔正面上。因此,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作战第一阶段,在斯大林格勒—罗斯托夫方向集中重兵,投入坚决的反攻,合围并歼灭斯大林格勒地域的敌军主要集团;尔后,将增调的预备队投入交战以扩大战略反攻正面,击溃顿河中游的敌军,并向卡缅斯克—沙赫亭斯基、罗斯托夫总方向实施突击,切断北高加索敌军庞大集团撤向顿巴斯的退路,进而击溃德军在苏德战场南翼的全部军队。苏军决定,首先把兵力集中在伏尔加河与顿河之间,实施当前作战的主要战役斯大林格勒—罗斯托夫方向的进攻战役,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反攻则是当前作战的最重要的战役。

在展开斯大林格勒方向反攻准备工作的同时,苏军其他方向的方面军也受命做好进攻准备: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要做好突破敌人对列宁格勒围困的准备;西北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面军应于1942年10至11月在莫斯科方向共同实施进攻战役,以击溃尔热夫地域和诺沃索科耳尼基地域的敌人;外高加索方面军固守占领地区,其北方集群应于11月初完成进攻准备,准备击败德军莫兹多克集团。

由于一年半的战争消耗损失,战时生产走上轨道不久,而且战线太长,不能在短期内在斯大林格勒方向集中很多兵力,因而苏军进攻的兵力优势并不很大。

冬季战局是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顿河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在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反攻开始的,结果歼灭德军重兵集团约33万人。

为发展斯大林格勒反攻的胜利,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展开战略总攻。进攻主要方向仍选在西南战略方向,目的是击溃德军B、顿河、A集团军群,解放第聂伯河东岸乌克兰地区。同时,在正西方向上对德中央集团军和在西北方向上对杰米扬斯克突出部的德军展开进攻。

从1943年1月开始,在苏军顿河方面军围歼德军第6集团军的同时,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南方面军(原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外高加索方面军等也相继展开进攻。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实施反攻时,苏军外高加索方面军也在那尔契克、莫兹多克和土阿朴谢方向对德军进行了多次反突击,牵制了德军A集团军群的兵力,有力地支援了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方向的作战。1942年年底,高加索战场主动权已转入苏军手中。到1943年1月1日,北高加索德军已没有战役预备队。斯大林格勒附近苏军的反攻,为高加索苏军造成了合围德军集团的有利形势。因此,德军统帅部从1943年1月1日起,就仓促将其第1装甲集团军沿北高加索铁路向西北撤退。1月5日,又开始撤退其在高加索山脉一带的军队。德军对受威胁最大的克拉斯诺达尔方向,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防御的措施。

苏军歼灭德军北高加索集团的总企图是:以2个方面军的部队从东北、南面和西南实施协调一致的突击,分割并歼灭德军A集团军群主力,不让其撤出北高加索,解放顿河、库班和捷列克等工业区和农业区。为实现总企图,苏军的具体部署如下:

南方面军以右翼第5突击集团军和近卫第2集团军实施主要突击,沿顿河下游进入罗斯托夫地域,以切断德军整个北高加索集团北撤退路。为了合围德军A集团军群的基本兵力,计划实施两个突击:一个是以外高加索方面军黑海集群左翼部队向克拉斯诺达尔、季霍列茨克方向实施;另一个是以南方面军左翼各集团军(第51、第28集团军)向萨尔斯克、季霍烈茨克方向实施。尔后,这两支部队向罗斯托夫发展突击。此外,黑海集群还向诺沃罗西斯克进攻,消灭德军第17集团军右翼诸兵团,攻占塔曼半岛。外高加索方面军的北方集群右翼应向莫兹多克、阿尔马维尔进攻,阻止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各兵团有组织的撤退。西南方面军左翼拟向伏罗希洛夫格勒方向突击,保障南方面军右翼各部队向罗斯托夫方向的突击。

1月1日,苏军北方集群在斯达夫罗波尔方向开始追击德军。此前,德军已将其第2装甲集团军向西北撤退。1月3日,北方集群收复莫兹多克,5日,收复普洛赫拉得内依,8日日终,前出到库马河、马尔卡河和绕尔克河沿岸。10日,北方集群突破德军沿这几条河流建立的中间防御地区,并继续向前追击。11日,收复屯积有大量物资的矿水城车站,同时解放了疗养地吉斯洛沃得斯克和彼阿提哥斯克。21日,收复斯达夫罗波尔边区首府斯达夫罗波尔。24日,前出到普利弗尔诺耶、阿马维尔、苏维特一线。同一日,北方集群根据苏军最高统帅部的决定,改编为北高加索方面军。

黑海集群于1月11日在个别方向上发起进攻,其主要突击集团则于1月16日拂晓在克拉斯诺达尔方向发起进攻。至1月22日,黑海集群各部队向北推进了20公里,于2月1日前出到法秀林斯卡姬至道赫塔姆卡依的库班河沿岸一线。黑海集群的进攻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恶劣的天气和复杂的山地,给后勤补给和航空兵支援造成很大困难。集结在克拉斯诺达尔方向的德军部队又是德军的主力。这一切使苏军前进异常迟缓。直到12日,黑海集群各部队才解放克拉斯诺达尔边区首府克拉斯诺达尔。

接着,苏军北高加索方面军以及外高加索方面军的黑海集群,发起了合围并消灭德军集结在库班河附近集团(约23至24个师)的战役。由于德军的顽强抵抗,苏军未能歼灭德军集团,但将其压缩至塔曼半岛,至1943年秋季才将其驱走。

苏军南方面军于1月1日开始实施罗斯托夫进攻战役,所属部队向罗斯托夫和萨尔斯克方向转入进攻。2月6日,解放了巴达依斯克,2月14日,解放罗斯托夫。

在进攻过程中,苏军重创德军。1至4月,前进160至600公里,解放了北高加索(塔曼半岛除外)、罗斯托夫州一部、库班全境、乌克兰一部,前出到亚速海,然而未能合围北高加索德军集团。德军统帅部将其第1装甲集团军5个师经罗斯托夫撤至顿巴斯,而A集团军群主力则于6月初撤至库班河下游地区和塔曼半岛固守。6月初,北高加索方面军根据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命令转入防御,并开始为拔除德军塔曼登陆场准备最后一战。

苏军高加索会战的防御阶段以及反攻阶段前期,是与斯大林格勒会战同时进行的。两个会战互相配合,互相影响。高加索防御战牵制了德军兵力。而斯大林格勒附近苏军转入反攻,又为高加索方向的苏军造成了合围德军集团的有利态势。

在实施解放北高加索各次战役的同时,苏军还向库尔斯克和哈尔科夫方向以及在顿巴斯展开了进攻。进攻于1943年1月中旬开始,由沃罗涅日方面军,在西南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两个方面军部分兵力配合下,对德军B集团军群主力沃罗涅日集团(德军第2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以及意大利第8集团军的左翼)先后实施了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什战役和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战役,旨在歼灭德军B集团军群主力。

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什战役于1月13日发起,沃罗涅日方面军所属部队向罗索什和奥斯特罗戈日斯克实施相向突击,18日日终前在伊洛斯夫科耶、阿列克谢耶夫卡地域合围了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什集团(匈牙利第2集团军、德军第24装甲军和意大利阿尔卑斯步兵军)。至24日,被围集团大部被歼。至27日,完全歼灭冲出合围圈逃到瓦卢伊基以东的罗索什集团残部。

此役,苏军在德军防御上打开一个宽250公里的缺口,向纵深推进了140公里,从敌军手中解放约2.2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包括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什、科洛特亚克、阿列克谢耶夫卡、瓦卢伊等城市和铁路枢纽,击溃敌军15个师,重创6个师,俘敌8.6万余名。由于在敌防线上打开一个大的缺口,因而为实施沃罗涅日一卡斯托尔诺耶战役和向哈尔科夫方向进攻创造了条件。

沃罗涅日一卡斯托尔诺耶战役由沃罗涅日方面军会同布良斯克方面军左翼部队,于1月24日至2月2日实施。

1月24日,苏军第40集团军所属第4坦克军首先发起进攻,于次日日终前楔入敌防御纵深20至25公里,对沃罗涅日德军造成合围威胁。德军统帅部开始将军队撤向顿河对岸。25日,苏军第60集团军在追击敌人过程中解放了沃罗涅日。第38集团军和第13集团军也先后于25日和26日转入进攻,向卡斯托尔诺耶总方向实施突击。1月28日,苏军各部队突击集团会合于卡斯托诺耶地域,切断敌军集团西撤主要道路。与此同时,苏军第13、第40集团军一部顺利西进,构成合围对外正面。德军第2集团军基本兵力和匈牙利第3军(共约9个师)在卡斯托尔诺耶东南地域陷入合围。1月29日,沃罗涅日方面军开始歼灭被围敌军。任务最初由第38集团军以及第40集团军部分兵力实施。沃罗涅日方面军主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左翼,则奉命开往提姆河和奥斯科耳河地区,以便向库尔斯克和哈尔科夫方向实施新的进攻。2月2日,布良斯克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开到指定地区。至此,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战役实际上已经结束。

由于苏军对德军估计不足,用于歼灭被围集团的兵力不够,无法构成绵亘的合围对内正面,加之没有组织好参加歼灭被围之敌的部队之间的协同,肃清被围集团战斗一直拖延到2月17日。经多次激战,被围集团损失惨重,但部分兵力得以突围西逃。通过此役,苏军夺取了沃罗涅日突出部,解放了沃罗涅日州大部和库尔斯克州一部,粉碎了德军第2集团军主力和匈牙利第2集团军第3军,为向库尔斯克和哈尔科夫两个方向发起进攻创造了条件。

由于苏军在北高加索、顿河上游和列宁格勒等地的进攻战役取得胜利,苏军战略进攻的正面显著扩大。德军在苏德战场南翼的防线被摧毁达2000公里,即从利夫内直至大高加索山山麓。苏军在西方方向推进约300公里,在北高加索推进达700公里。苏军顿河方面军此时已粉碎斯大林格勒地域被围德军集团,可以腾出手来在新的方向发展总攻。1943年2月5日,顿河方面军改名为中央方面军,并将一部兵力调往库尔斯克地域。到1943年2月初,苏德战场上已经出现有利于苏军在宽大正面上展开进攻的条件,西南方向的情况则更为有利,德军在那里的防线已被摧毁。因此,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于2月初在苏德战场的整个西南方向继续采取攻势,以便解放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地区;同时计划在正西方向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和在西北方向对杰米扬斯克德军集团实施进攻,以便向北扩大苏军进攻正面。

在西南战略方向,苏军在库尔斯克、哈尔科夫、顿巴斯、罗斯托夫和克拉斯诺达尔等方向同时展开进攻。参加进攻的有布良斯克方面军左翼部队、沃罗涅日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南方面军、北高加索方面军和黑海舰队。其中大多数兵团在过去1个月至2个半月期间连续实施进攻作战,人员和技术装备缺额很大。

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以及西南方面军右翼部分兵力的任务,是解放哈尔科夫工业区。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部队应从旧奥斯科耳、瓦卢伊基地域沿向心方向对哈尔科夫实施主要突击。正在库尔斯克方向作战的布良斯克方面军第17集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第60集团军,则分别向马汉阿尔汉格尔斯克和库尔斯克2个方向发起进攻,从北面保障沃罗涅日方面军主力对哈尔科夫方向的突击。沃罗涅日方面军在收复库尔斯克、别尔哥罗德和哈尔科夫以后,应进一步向西发起进攻。

苏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的任务,是歼灭德军顿河集团军群和解放顿巴斯。战役计划规定:西南方面军主力负责切断德军顿巴斯集团向西的退路,尔后会同在伏罗希洛夫格勒方向进攻的方面军左翼各集团军以及南方面军将顿巴斯集团歼灭;南方面军应首先完成粉碎德军罗斯托夫集团的任务,尔后沿亚速海北岸向西发起进攻,与西南方面军部队协同作战,消灭德军顿巴斯集团并解放顿巴斯东南部地区。

苏军统帅部规定,在苏德战场南翼实施大纵深作战的同时,在西方方向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也实施几次进攻战役。在西北方向清除德军杰米扬斯克突出部并扩大列宁格勒与内地相通的走廊。

在此期间,德军统帅部也在采取紧急措施在苏德战场南翼建立强大突击集团,力图改善德军在苏德战场南翼的态势,阻止苏军继续向西推进,并企图重新夺回战略主动权。

1943年1月,德军统帅部为加强苏德战场南方集团,从西线调来6个师和2个步兵旅,并把从高加索撤退下来的第1装甲集团军加强给顿河集团军群。此外,还决定通过缩短战线从杰米扬斯克和尔热夫两地域抽调部分兵力,组建新的预备队。2月上旬,仅从尔热夫—维亚兹马突出部就抽调了7个师。

苏军在南翼的进攻,未经间歇即在库尔斯克、哈尔科夫和顿巴斯等几个方向同时展开。

沃罗涅日方面军于2月2日至3日转入进攻,在2个方向作战。第40、第69集团军和近卫第5坦克军计划前出到哈尔科夫以北地域,并从西北迂回该城。第3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6骑兵军则实施机动,从南面绕过该城。右翼第60集团军与布良斯克方面军第13集团军协同动作,在库尔斯克-利哥夫方向进攻。

在获悉德军企图向库尔斯克地域调遣预备队后,苏军第60集团军决定加速解放该城,以2个突击集团从南、北两面迂回库尔斯克。2月8日晨,苏军收复库尔斯克,并继续向西面的利哥夫发起进攻。

沃罗涅日方面军主力第40、第69集团军和第3坦克集团军,在哈尔科夫方向的作战行动也很顺利。它们粉碎德军在奥斯科尔河地区的抵抗后,向哈尔科夫迅猛推进,但越接近城市,遭到的抵抗越激烈,德军将新锐预备队投入了交战。2月9日,苏军第40集团军主力解放了别尔哥罗德。10日,第40集团军所属各兵团已进抵广阔的战役地区,前出到距哈尔科夫城北55公里处。这对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部队行动非常有利。为免遭包围,德军哈尔科夫地域的部队开始从北顿涅茨河一线撤至哈尔科夫。2月15日,苏军从3个方向同时向哈尔科夫城突击,激烈巷战持续1个昼夜。苏军于16日中午肃清哈尔科夫的德军,收复哈尔科夫。

在向库尔斯克和哈尔科夫两个方向发起进攻的同时,苏军以西南方面军为主,进行了解放顿巴斯的战役。为完成任务,西南方面军专门成立了主要由第6集团军、近卫第1集团军和波波夫将军的快速集群组成的突击集团。

1月29日,西南方面军第6集团军率先向巴拉克列亚总方向发起进攻。翌日,方面军其他部队也先后投入战斗。

最初,西南方面军进攻发展十分迅速。第6集团军占领巴拉克列亚和伊久姆两城市后,至2月19日,已推进140至180公里,德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曼施泰因元帅(左一)同其他军官一起看作战地图进入克拉斯诺格勒郊区。近卫第1集团军在第6集团军左侧行动,于2月11日攻占洛佐瓦亚车站。快速集群的近卫第4军,进抵克腊斯诺阿尔美伊斯科耶地域。

2月9日,德军开始撤离北顿涅茨河下游和顿河地区。德军从北顿涅茨河下游撤到米乌河,并把装甲师和机械化师从罗斯托夫地域调到克腊斯诺阿尔美伊斯科耶、苏军西南方面军司令员获悉与其右翼对峙的德军各装甲部队正在转移的情报后,错误地认为德军顿巴斯集团很快将放弃顿巴斯,向第聂伯河对岸撤退,并将错误的判断报告苏军最高统帅部,同时通知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发现,德军党卫坦克军从哈尔科夫地域向克拉斯诺格勒方向撤退,也误认为德军将从沃罗涅日方面军地带内撤向波尔塔瓦。西南方面军司令请求大本营批准方面军“倾全力发起神速的进攻,以彻底粉碎北顿涅茨河与第聂伯河之间的敌人,并在春季的泥泞开始之前前出到第聂伯河”。苏军最高统帅部也犯了西南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同样的错误,没有料到德军能发起进攻战役,不仅同意两位司令员关于发展下一步进攻的建议,甚至还扩大了2个方面军的计划。结果,西南方面军根据错误的判断,决定全线发起进攻,先敌赶到第聂伯河,并特别强调部队务必推进至第聂伯河弯曲部,攻占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扎波罗日耶渡口,结果,方面军各部队不断向西方和西南方向边战斗,边前进,逐日扩大进攻正面宽度,在敌人反攻开始时,宽度已达400多公里。2月18日,西南方面军所属部队抵达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扎波罗日耶附近。

当西南方面军开始遂行受领的任务时,参加顿巴斯战役的南方面军也开始追击退却之敌。苏军从冰面上渡过顿河,于2月14日解放罗斯托夫和诺沃切尔卡斯克。17日,南方面军追击德军,进抵米乌斯河。德军利用预先构筑的阵地迅速组织了强固防御。南方面军几次试图突破德军防御,均未成功。

2月上半月,沃罗涅日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的部队在800多公里宽的地带内发起进攻,向前推进150至300公里,解放了库尔斯克、哈尔科夫、别尔哥罗德、罗斯托夫等城市,并使德军遭受较大损失。

正当苏军准备实现自己的企图时,德军统帅部已于2月中旬完成兵力集中和对苏军西南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实施反攻的准备。德军统帅部取消了在1至2月的作战中遭到严重损失的B集团军群和顿河集团军群的建制,以其残部为基础,补充人员和武器,建立了新的南方集团军群,组建了拥有800多辆坦克的突击集团。在苏军西南方面军当面,德军在兵力上拥有1倍的优势,坦克拥有6倍的优势,航空兵拥有2倍的优势。

2月19日,德军重新组建的南方集团军群转入反攻。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以东和东北同苏军展开了遭遇战,最后以苏军受挫而告终。德军向哈尔科夫西南地区变更部署后,于3月4日对沃罗涅日方面军暴露的翼侧实施突击。3月16日和18日,德军重新攻占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德。至3月底,德军将沃罗涅日方面军诸兵团击退到北顿涅茨地区。在这种形势下,苏军最高统帅部被迫全面修改计划,为击退德军反攻,从其他方向调来了2个集团军,从预备队抽调了3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和第1坦克集团军,派往哈尔科夫以东地域。从3月20日至25日,德军企图往北奥博扬方向发起进攻。德军数次试图北进,突破苏军别尔哥罗德防线,未获成功,不得不于3月22日开始转入防御。到3月25日,奥博扬方向的战线就在克腊斯诺波利耶、别尔哥罗德,再沿顿涅茨河岸直到楚古耶夫一线稳定下来。沃罗涅日方面军着手组织阵地防御,构成了所谓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南部正面。

综上所述,苏军向第聂伯河实施深远突破后,在艰苦条件下抗击德军优势兵力的反突击,遭受了相当大的损失,但终于使战线沿北顿涅茨河以及在别尔哥罗德附近稳定下来,双方都没有达成预定目的。

对于苏德战场南翼德军反攻的结果,斯大林在1943年5月1日第195条命令中评价时指出:“德国人指望合围哈尔科夫地域的苏军,并为我军安排一个‘德国的斯大林格勒’。但是,希特勒德军指挥部想报斯大林格勒一役之仇的企图破产了。”德军未能夺回战略主动权,也未能转入其反攻的第三阶段并围歼苏军重兵集团于库尔斯克地域。

在西方战略方向,苏军的计划是:以布良斯克方面军以及西方面军左翼部队,沿向心方向对奥廖尔和布良斯克实施突击,击溃德军奥廖尔集团(德军第2装甲集团军);尔后,等苏军中央方面军所属各集团军到达,即向斯摩棱斯克方向发起进攻,进至德军尔热夫—维亚兹马集团后方,并协同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面军围歼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主力。1943年2月6日,苏军各有关方面军接到准备进攻的训令。

德军统帅部为掩护其中央集团军群的右翼,不仅计划固守奥廖尔突出部,而且计划从这里向南对库尔斯克实施突击,接应第4装甲集团军,扩大德军在哈尔科夫地域内发起的进攻的正面。为此,德军统帅部急忙由尔热夫—维亚兹马突出部和战场其他地段抽调兵力加强第2装甲集团军。到2月12日,该集团军已得到调来的7个师的加强,这些师大部在奥廖尔以南展开。

德军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在其正面大多数地段建立了组织完善、工事坚固的防御。苏军西方方向和西北方向所属各集团军,因长期采取进攻行动,战斗能力已有所下降。

西方方向各方面军投入战役时间先后不一,首先开始进攻的是布良斯克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左翼部队进展缓慢,两周内仅向北和西北推进10~30公里。至2月24日日终,前出到诺沃西耳、马洛阿尔汉格尔斯克和布良策沃一线。

应从北面突击布良斯克的西方面军第16集团军,到2月22日才发起进攻。在突破德军第一防御地带并推进13公里后,遇到德军由尔热夫调来的2个装甲师有组织的抵抗,无法继续推进。西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主力直到3月初才转入进攻。这时,德军为腾出兵力投入奥廖尔地域,决定放弃尔热夫—维亚兹马突出部,实际上已开始从尔热夫—维亚兹马登陆场主动撤出自己的军队。

2月24日,苏军中央方面军基本集结完毕,并在库尔斯克以西和西北展开。因此,苏军最高统帅部将原先计划由布良斯克方面军担负的进攻布良斯克的任务转交给中央方面军实施。布良斯克方面军奉命直接歼灭德军奥廖尔集团(德第2装甲集团军左翼),解放奥廖尔。

展开在布良斯克方面军和奥罗涅日方面军接合部的中央方面军,从2月26日开始,以主力向布良斯克总方向,以骑兵、步兵集群向谢夫斯克和斯塔罗杜布总方向发起进攻。由于遇到兵力不断增强的德军有组织的抵抗,方面军主力进展缓慢。德军统帅部因苏军中央方面军骑兵、步兵集群前出到杰斯纳河而深感不安,急忙从预备队中抽调9个师的兵力进行阻击。骑兵、步兵集群在遭到德军南北夹击的情况下,被迫退至谢夫斯克地域,沿谢夫河设防固守。

从3月21日起,苏军中央方面军在姆岭斯克、诺沃西耳、布良策沃、谢夫斯克和雷耳斯克一线转入防御,构成了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北部正面。

由于苏德战场南翼苏军情况已开始恶化、德军防御的巩固,以及德军从尔热夫—维亚兹马突出部迅速机动大量兵力进行反击,苏军在西方方向的进攻未能奏效。但这一方向的行动,却粉碎了德军从奥廖尔突击库尔斯克、接应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扩大进攻正面的企图。

在西北方向,苏军统帅部打算使用列宁格勒方面军、沃尔霍夫方面军和西北方面军的部队,击溃德军北方集团军群。

1942年,德军曾多次从南面向列宁格勒进攻,但始终未能进一步楔入,被迫转入防御。苏军也多次发起进攻,企图打破封锁,也未达到目的。苏联军民因长期遭受围困,直到1943年初生活条件和斗争条件仍十分艰难,“街道和广场不断遭到轰炸和炮击,人员时有伤亡,建筑物常受破坏。由于与内地的陆路交通断绝,工厂所需燃料和原料运输极为困难,军队和居民迫切需要的食品也得不到保证”。

苏军在南翼的大举进攻,牵制了德军的基本兵力和预备队,使德军统帅部无法加强其列宁格勒方向的军队集团。苏军统帅部决定利用这一有利形势,在列宁格勒附近实施进攻战役,以粉碎德军对列宁格勒的长期封锁。1942年12月初,苏军最高统帅部命令沃尔霍夫方面军和列宁格勒方面军准备实施突破列宁格勒封锁的战役。

1943年初,德军第18集团军共26个师从南面和东南面包围着列宁格勒,芬兰集团军以4个师以上的兵力,在卡累利阿地峡,从北面封锁列宁格勒。德军在什利谢利堡—锡尼亚维诺突出部,部署了密度很大的兵力(达5个师,各师的人员和技术装备充足),并在这一地区构筑了许多防御枢纽部和支撑点。

1943年1月12日晨,两个方面军同时发起进攻。苏军由于在突破地段集结了大量火炮和坦克,而且行动迅速,所以进攻第一天就在2个方向达成了突破。德军统帅部抽调预备队和其他方向的部队,力图恢复态势,但在苏军各集团军将第二梯队投入交战后,德军统帅部这一企图被粉碎。苏军冲破德军抵抗,继续向敌防御纵深发起进攻。1月14日日终,苏军两个方面军相隔已不到2公里。

1月18日,沃尔霍夫方面军与列宁格勒方面军在锡尼亚维诺以北地域会师,从而在拉多加湖以南形成了一条宽8至11公里的走廊。通过这条走廊,列宁格勒军民便可以从陆路直接与内地联系。至此,苏联军民终于突破了德军对列宁格勒的长期封锁。此后,苏军试图在锡尼亚维诺—姆加方向上继续进攻,但未获进展。

在战役进行过程中,苏军航空兵出动飞机9000余架次,积极配合两个方面军突击集团的进攻。红旗波罗的海舰队的舰炮提供了有效的火力支援,以火力破坏敌方防御工事,压制对方炮兵,共发射1.5万余发炮弹。

苏军突破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具有重要的意义。德军妄图占领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摇篮的计划彻底破产。从这时起,列宁格勒方向的作战主动权转到苏军手中。德军和芬兰军队在拉多加湖以东会合的威胁已经解除。突破封锁和恢复通向列宁格勒的铁路、公路交通以后,军民的粮食和武器弹药供应明显好转。列宁格勒的工业得到了开工生产所必需的原料和燃料。从2月起,市内发电量和工厂武器产量都明显增长。

此后,苏军西北方面军所属各部队,在不同的时间发起进攻。对德军杰米扬斯克集团的进攻由此开始。苏军主要突击集团此时尚未完成战役准备,2月下旬才发起进攻。这时,德军已用退下来的杰米扬斯克集团的部队加强了突出部的底部。

2月21日,德军开始把部队撤离杰米扬斯克突出部。苏军追击后退德军,遭到有计划的抵抗。随着德军向洛瓦特河对岸撤退,其防守达17个月之久的所谓杰米扬斯克登陆场便不复存在。

1943年春季,在从芬兰湾至亚速海的广阔战场上,战事停顿下来,苏军暂时转入防御,但仍保持着主动权。

苏军在包括斯大林格勒反攻战役在内的1942年11月至1943年3月底的冬季战局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德军被歼灭100多个师,占其对苏作战全部兵力40%以上。德军共损失火炮2.4万门,坦克3500余辆、飞机4300架。苏军将德军向西驱赶600~700公里,解放了德军1942年夏季侵占的全部地区。苏军的反攻大大改善了战略战役态势,为尔后展开广泛的进攻战役创造了有利局面。

5.库尔斯克会战

苏军在1942年底至1943年初的冬季进攻之后,于3月底暂时转入防御,但仍保持着战略主动权。苏德战场出现了“平静的春季”,仅在库班继续进行着争夺制空权的激战。苏军要实现战争的根本转折,尚需做出巨大努力。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对宁静的1943年春哪一方能更迅速地弥补损失,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更好地做好下一步作战的准备。1943年4月至6月这段战略间歇,交战双方都用来制订新的战略决策和准备夏季的行动。

在苏德战场,苏军在包括斯大林格勒反攻作战在内的冬季进攻中,取得一系列胜利,进攻力量进一步增强。德、意军队1943年5月在北非的作战中败北。意大利已濒临被迫退出战争的前夕。大西洋交通线的斗争于春季取得有利于同盟国的转折。日本在太平洋已成强弩之末。反法西斯一方的军事力量迅速增长,整个大战的战略形势对反法西斯联盟十分有利。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会战和1942年底至1943年初苏军冬季攻势中的失败,以及在其他战场的不利形势,使德国内部情况更趋恶化,其国际地位,特别在其盟国和仆从国中间的地位显著降低。为了改善德国的处境和防止法西斯集团崩溃,德军统帅部决定在苏德战场发动大规模夏季攻势,以重新夺取战略主动权,扭转不利的战争态势。进攻计划于3月初开始制订。

关于在苏德战场作战的战略方针和1943年夏的具体军事行动计划,在德军武装部队东线与西线的将领之间,陆军总部与德军最高统帅部之间存在意见分歧。但是,最终德军统帅部的计划是:坚决削弱苏军将在夏季发动攻势的突击力量,尔后向东方展开胜利的进攻,从苏军统帅部手中夺回战略主动权,力求战局发生对德军有利的转变。德军统帅部考虑到其军队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的有利态势,决定把库尔斯克突出部作为进攻出发地段。为准备在库尔斯克附近实施代号为“堡垒”的进攻战役,希特勒于1943年4月15日签署了第6号作战命令。德军的进攻企图是:从北面的奥廖尔和南面的别尔哥罗德向库尔斯克突出部根基部实施向心突击,围歼苏军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尔后向东南方向,亦即苏军西南方面军的后方突击。此后,预定向东北方向发起进攻,以图进至苏军中央方面军后方,威胁莫斯科,并计划重新向列宁格勒进攻。

对于德军统帅部来说,主要问题在于补充兵员和武器的损失,并建立相应的进攻集团。为了补充军队和组建新的兵团,德国不得不从1943年1月13日起实行总体动员,征召大量军工企业和交通运输部门的工人,以及老年男子和16~18岁的青年入伍。新入伍的人员在后备军和正在整编或组建的师里经4至6个月的训练即被送往作战部队,有的甚至仅进行6至8周训练即被派往前线。根据总动员令应征入伍的士兵,无论身体条件或战斗素质都大不如以前。但是,动员毕竟使苏德战场上受到严重削弱的德军部队得到了补充。实行总体动员的结果,征召了200余万人。这使德军在1943年上半年得以新组建一批师,并对1942年底至1943年初遭受损失的一些兵团进行补充。

1943年,德国的工业加紧发展,军火产量比往年得到增长。1943年,德国火炮、坦克和迫击炮产量比1942年增加1倍多,作战飞机产量增加70%。但是,由于德军作战损失很大,超过其军工生产和人员的补充能力,德军统帅部仍被迫缩减了许多步兵师的编制规模。

截至1943年7月,由于实行总动员和加紧生产技术装备,德军在苏德战场共集中530余万人、5.4万多门火炮和迫击炮、5800多辆坦克和强击炮、近3000架飞机,以及277艘舰艇,但仍未能补足其全部损失,使其苏德战场部队总人数达到1942年秋季的水平(约620万人)。不过,德国此时仍是个强大的对手。在英美尚未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情况下,德军还能够从西线向东线抽调兵力。

为实施“堡垒”战役,德军在库尔斯克方向集中了苏德战场德军全部装甲师的近70%、作战飞机的65%以上。实施“堡垒”战役的各突击集团共编有50个精锐师,其中包括16个装甲师。集中于库尔斯克突出部以南和以北的德军中央和南方两个集团军群(司令分别为克鲁格元帅和曼施泰因元帅),总兵力达90余万人。实施战役的德军各集团共装备火炮、迫击炮约1万门、坦克和强击火炮约2700辆、飞机2000余架。德军突击集团还装备了新式“”式和“豹”式坦克以及“裴迪南”式强击火炮。

然而,到1943年7月库尔斯克会战前,整个苏德战场的兵力兵器对比已发生根本性变化。苏联国民经济纳入战时轨道后,更加广泛地展开了军火生产,新式武器产量有了很大增长。军事经济迅速发展和部队作战技能的提高,使苏军各军兵种从1943年春季到夏初这一期间得以进行大规模组织整编,组建了大量的坦克集团军和空军集团军,基本完成了在全军中建立军一级编制的工作。苏军装备了各种新式武器装备,诸如改进型坦克、自行火炮、飞机,以及大量火炮、迫击炮、自动步枪和弹药等。至7月初,苏军已取得对德军优势:人数多0.2倍,火炮多0.9倍,坦克多0.7倍、飞机多2.4倍。许多武器装备的主要质量指标,已超过德军同类武器装备。

1943年3月末,冬季战局结束后,苏军最高统帅部即着手制订1943年夏秋作战计划。最初计划先敌转入进攻,在西南战略方向实施主要突击,战局一开始就展开广泛的进攻行动。但是,在查明德军准备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采取大规模进攻行动的企图后,苏军最高统帅部于3月末至4月初进行了多次讨论,对夏季攻势计划做了重大修改,并于4月12日召集会议,定下了实施有计划防御的预先决心。决心规定:在库尔斯克突出部集中重兵集团,暂时转入有组织的坚守防御,在防御交战中疲惫、消耗德军集团,尔后转入反攻,粉碎德军进攻企图;在粉碎库尔斯克方向德军后,计划在正西方向和西南方向全线出击,摧毁德军从斯摩棱斯克到亚速海的防御。为牵制德军部队并使其无法机动预备队,还规定在苏德战场南部一些方向上和西北方向上实施局部进攻。会上也研究了另一种方案:倘若德军统帅部近期内不在库尔斯克附近发动进攻,则苏军将转而采取积极行动。

为进行库尔斯克会战,苏军在库尔斯克地域建立了由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瓦杜丁将军)和中央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将军)组成的军队集团。截至7月初,该集团编成内共有133万余人(与德军对比为1.4∶1)、火炮和迫击炮1.9万门(1.9∶1)、坦克和自行火炮3444辆(1.2∶1)、飞机2172架(1∶1)。在两个方面军后方配置的大本营战略预备队——新编草原方面军(司令员科涅夫将军),准备随时采取防御或积极的进攻行动。部署在这里的苏军占其整个作战部队人员约1/3,火炮和迫击炮的近26%,坦克和自行火炮的46%以上,作战飞机的1/3以上。

库尔斯克会战,从7月5日德军发起进攻开始至8月23日苏军胜利结束进攻,历时50天。

为实施防御,苏军预先做了大量周密充分的准备工作。4月,苏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展开了坚守作业,接近前线地区的居民给苏军以巨大支援。6月份,计有30余万库尔斯克市、州的居民参加了防御工事的构筑。为实施稳固的防御,苏军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在库尔斯克方向建立整个纵深为250~300公里的多地带防御;将大本营战略预备队(草原方面军)调到库尔斯克以东地域;向库尔斯克地域进行了整个战争期间规模最大的一次物资器材和部队的集中;组织了专门破坏德军交通线和夺取制空权的空中战役;加强游击队的活动,在德军后方开展大规模破坏活动和搜集重要情报的活动;从4月起,部队利用战斗间歇进行战斗训练,特别是反坦克训练;实施一整套措施,以便保证苏军即将开始的行动。

防御作战从7月5日拂晓苏军实施炮火反准备开始,共有2460门火炮、迫击炮和火箭炮参加了炮火反准备,平均每公里正面的火炮密度达30~35门,在最重要的地段上达60~70门。炮火反准备使德军的首次突击力量遭到重大损失,已做好进攻准备的德军战斗队形和指挥系统被打乱,因此,德军被迫推迟2.5~3个小时才发起进攻。

7月5日5时30分和6时,德军在炮火准备后分别由奥廖尔以南地域从北向南和从别尔哥罗德地域由南向北对库尔斯克发起进攻。

德军在苏军中央方面军地带内向3个方向实施了突击:向奥利霍瓦特卡实施主要突击,向小阿尔汉格尔斯克和格尼列茨实施辅助突击。

德军第9集团军在奥利霍瓦特卡主突方向上,将300多辆坦克同时投入战斗,大批轰炸机轮番轰炸,为坦克开路。苏军航空兵和炮兵对德军坦克实施了猛烈突击。德军步兵也遭到防御部队猛烈射击。7月5日日终,主突方向的德军在付出重大代价后,楔入苏军第13集团军防御纵深6至8公里。

苏军中央方面军判明德军主突方向后,于6日以第13集团军的近卫第17军和第2坦克集团军的第16坦克军向北,以第19坦克军从萨莫杜罗夫卡向东北,分别对德军主要集团实施反突击,阻止了德军的进攻。随后几天,德军向波内里增调兵力,但通过这一方向向库尔斯克突破的企图也未成功。

7月9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被迫把突击集团全部兵力投入战斗。至7月11日,德军在付出重大代价后只前进9~12公里,未能突破苏军防御的战术地幅,被迫转入防御。苏军在奥廖尔方向转入反攻的时机已经成熟。

在库尔斯克南面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地带内,德军共集中了约1000辆坦克同时投入战斗,其中700辆配置在奥博扬公路的主要方向上。

7月5日晨,德军向奥博扬实施了主要突击,在科罗恰方向实施辅助突击。沃罗涅日方面军以3个集团军和1个坦克集团军抗击德军的进攻。在防御的关键时刻,苏军及时调整部署,加强兵力,实施反突击,终于在奥博扬方向阻止了德军的进攻。

7月10日,因在奥博扬方向未能继续前进,德军被迫将主力调到普罗霍洛夫卡方向实施进攻,企图绕道向库尔斯克推进。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肯百夫”战役集群实施了这次进攻。苏军决定从2个方向对雅科夫列沃实施向心反突击,即以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和近卫第5集团军从东北,以第1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6集团军的近卫步兵第22军从西北,分别实施反突击。第2和第17空军集团军对反突击实施空中支援。

7月12日,在普罗霍洛夫卡以西和以南地域,双方约12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展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坦克遭遇战。同时,双方飞机在空中也展开了激战,仅7月12日,苏军空军即出动飞机299架次。普罗霍洛夫卡地域的坦克战以苏军的胜利告终,德军被迫停止进攻,并后退8~10公里,德军损失坦克400多辆。德军由南面向库尔斯克的进攻已陷入困境,在楔入苏军防御纵深近35公里后被迫转入防御。

库尔斯克会战示意图从7月16日起,在进攻计划已被彻底挫败的情况下,南面德军开始撤回出发地区。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在德军后卫阻击下追击撤退之敌,于7月23日日终前出到交战开始前所占地区,并根据苏军统帅部指示就地做反攻的准备。

反攻的目的是歼灭德军奥廖尔和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两个集团,并为转入总的战略进攻创造条件。苏军中央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以及西方面军负责实施奥廖尔进攻战役。沃罗涅日方面军、草原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一部,负责实施别尔部德—哈尔科夫进攻战役。苏军的这次反攻在300余公里正面进行。苏军最高统帅部代表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分别负责协调沃罗涅日方面军与草原方面军、西南方面军与南方面军之间的行动。

7月12日,经航空火力和炮火准备之后,苏军首先对奥廖尔突出部北部正面和东部正面发起反攻。西方面军左翼各兵团向霍特涅茨和博尔霍夫方向展开进攻,布良斯克方面军向博尔霍夫和奥廖尔方向展开进攻。

进攻第一天,西方面军近卫第11集团军为夺取主要防御地带与德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第二天日终前已突破德军防御的战术地幅,向纵深推进近25公里。

布良斯克方面军地带内的进攻十分艰难,德军竭力扼守博尔霍夫,因为这是从北面掩护通往奥廖尔集团后方的重要防御枢纽。布良斯克方面军所属第61集团军在2天的进攻中接连击退德军的反冲击,楔入敌防御纵深5~8公里。进攻第一天,方面军第3、第63集团军的部队未能突破德军主防御地带。近卫第1坦克军在第63集团军地带投入交战后,进攻速度才有所提高。7月13日日终前,第3、第63集团军楔入德军纵深已达14至15公里。

西方面军不断扩大和加深突破口,摧毁了博尔霍夫德军集团的抵抗,从西面包围了该城,并从北面和西北进一步威胁到奥廖尔城。布良斯克方面军从东北和东南向奥廖尔实施主要突击,布良斯克方面军所属第61集团军则由东面和东南面对博尔霍夫实施包围。

7月15日,中央方面军右翼各集团军(第48、第13、第70集团军和第2坦克集团军)转入反攻,向西北方向的克罗梅实施主要突击。至17日,中央方面军完全恢复了自己在德军进攻前所处的态势。

为阻止苏军的进攻,德军急忙从第9集团军和苏德战场其他地段调来7个装甲师、1个机械化师和4个步兵师。

为了增强突击力量,发起进攻,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将战略预备队投入交战。采取此举的另一个原因是,战斗至第7天日终时,苏军进攻的总正面已大大加宽,随着部队日益楔入德军防御纵深,各兵团之间开始出现间隙,翼侧逐渐暴露。7月19日至26日,布良斯克方面军将最高统帅部预备队加强的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西方面军把最高统帅部加强的第11集团军、第4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2骑兵军,先后投入交战。战略预备队投入交战后,大大提高了苏军的进攻速度。

7月29日,布良斯克方面军攻克博尔霍夫。结果,奥廖尔德军集团被苏军3个方面军从北、东、南三面包围,苏军的3个坦克集团军又构成了切断德军西撤道路的威胁。7月31日夜,德军为免遭全歼,开始由奥廖尔向西撤退。8月3日,布良斯克方面军所部楔入奥廖尔。8月5日晨,布良斯克方面军在西方面军和中央方面军的两翼配合下,经过激战解放该城。就在同一日,实施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进攻战役的草原方面军,解放了别尔哥罗德。苏联首都莫斯科鸣放礼炮,以表示对解放这两座城市的苏军的敬意。

消灭奥廖尔集团以后,苏军转入追击。至8月18日,苏军前出到德军在布良斯克以东构筑的防御地区。此时,为了准备实施解放布良斯克的战役,苏军抵达该地域后便停了下来。

通过奥廖尔战役,苏军拔除了德军的重要战略基地,击溃德军15个师,向西推进150公里,为尔后苏军向白俄罗斯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8月3日,苏军向德军占领的遏制着苏军通往乌克兰和顿巴斯进攻道路的别尔哥罗德西北地域发动进攻。进攻第一天,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取得很大胜利。主突方向德军防御的整个战术纵深被突破。8月5日,草原方面军攻占别尔哥罗德。苏军在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方向上的进攻,迫使刚被调走抗击苏军在顿巴斯方向进攻的德军几个装甲师又匆忙调回哈尔科夫地域。

沃罗涅日方面军进攻较顺利,所属第1坦克集团军在实施战役的5天中,推进100多公里。到8月7日日终,已攻占德军战役纵深内的重要抵抗中心和交通枢纽博戈杜霍夫市。此时,方面军近卫第5坦克师也攻占了德军从西北方向掩护哈尔科夫的两个重要枢纽位洛切夫和卡扎契亚洛潘。至此,德军已被分割为两个部分。8月11日,沃罗涅日方面军向西和西南方向扩大突破口,并切断了哈尔科夫至波尔塔瓦铁路。此时,草原方面军各集团已逼近哈尔科夫德军防御外廓。西南方面军第57集团军已强渡北顿涅茨河,从东和东南逼近哈尔科夫。

为了粉碎沃罗涅日方面军的突击集团,消除包围哈尔科夫的最大威胁,德军决定使用从顿巴斯调到哈尔科夫方向的基本兵力,对楔入博戈杜霍夫以南地域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实施反突击。从8月11日至17日,双方在博戈杜霍夫以南地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德军将3个装甲师投入战斗后,把苏军向北击退20公里,但未能实现楔入博戈杜霍夫地域、前出到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主要集团后方的企图。8月17日,在苏军打击下,该方向德军被迫停止进攻,转入防御。德军在这一企图失败后,又企图从阿赫特尔卡地域由西北方向突击博戈杜霍夫,计划切断阿赫特尔卡以南的战线突出部,由西北方向楔入博戈杜霍夫地域,粉碎沃罗涅日方面军突击集团的基本兵力。为此,德军在阿赫特尔卡及其以西地域集中了“大日尔曼”机械化师和第19、第11、第7装甲师的基本兵力。同时,德军在科帖尔瓦以南集中了党卫“骷髅”装甲师的基本兵力,企图从南面突击前出到科帖尔瓦地域的苏军后方。经激战,沃罗涅日方面军粉碎了德军的企图,德军被迫转入防御。

当沃罗涅日方面军抗击德军反突击时,草原方面军逐步摧毁德军的顽强抵抗,从东、北、西三面包围了哈尔科夫。德军迟滞苏军反攻的企图遭到失败。为免遭歼灭,德军于8月22日开始向西南撤退。8月23日,草原方面军在沃罗涅日方面军协同下攻占哈尔科夫。此次战役,使苏军向南和西南方向前进140公里,击溃德军15个师,为解放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和前出第聂伯河创造了条件。

苏军在反攻中肃清了奥廖尔地域和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地域的德军集团,胜利结束了连续50天的。会战结果是:德军损失50万人、1500辆坦克、3000门火炮、3700余架飞机,德军30个师被粉碎。当然,苏军也付出了重大代价。

如果说斯大林格勒会战预告了德国法西斯军队的覆灭,那么库尔斯克会战就把它推到了覆灭的边缘。此战役使希特勒的进攻战略彻底破产,被迫在整个苏德战场完全转入战略防御。库尔斯克会战,如同莫斯科会战和斯大林格勒会战一样,成为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苏军在库尔斯克地域的胜利,使苏军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为尔后在苏德战场全线展开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6.第聂伯河会战

苏军经过库尔斯克会战以及同时在西方和西南方向实施的一系列进攻战役,使德军受到沉重打击,预备队消耗殆尽。

德军统帅部为了阻止苏军的进攻,稳定战线,保住第聂伯河以东的重要经济区,决定在苏德战场全线转入战略防御。为此,德军在纳尔瓦河、维帖布斯克、奥尔沙、索日河、第聂伯河中游、莫洛奇纳亚河,直至克里木半岛东岸一线,急速构筑了一道战略防御地区,即所谓“东方壁垒”,第聂伯河一线为该防线的主要部分。德军企图在这一战略地区阻挡苏军进攻,尔后转入反攻。

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为苏军在广阔战场转入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1943年秋,苏军最高统帅部正确判断了德军稳定战线、转入阵地战的企图,决定不给敌人以喘息机会,不失时机地在大卢基至黑海1500公里的战线上展开战略进攻,并决定在西南战略方向实施主要突击,按统一的战略企图实施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进攻战役,即第聂伯河会战。第聂伯河会战在战略进攻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此外,在战略进攻中,苏军在西方方向上,计划以加里宁方面军、西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发起进攻战役,使德军无法抽兵南下;在南翼,计划以北高加索方面军收复塔曼半岛,并在刻赤半岛夺取登陆场。

第聂伯河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掩护着乌克兰的首都基辅和顿涅茨克—克里沃罗格两个战略方向,控制着盛产农产品的乌克兰地区和贮存有丰富煤炭资源的顿巴斯地区,同时又能随时对距离较近的苏联首都莫斯科构成威胁。因此,德军统帅部对第聂伯河地区非常重视,企图依托这一天然屏障阻止苏军的进攻。然而,由于时间仓促,德军整个防御未能做好准备,有些地段尚未构筑工事,防御纵深没有强大的预备队,防御后方也不巩固,防御部队的士气因一连串的失败而日趋低落。

德军在这一地区集中了中央集团军群的第2集团军、南方集团军群的第4装甲集团军、第8集团军、第1装甲集团军、第6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共62个师,其中包括14个装甲师和摩托化师,共124万人、1.26万门火炮、21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100架飞机。。

苏军最高统帅部的会战企图是:彻底摧毁西南战略方向上的敌人,解放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地区、顿巴斯、基辅,并在行进间强渡第聂伯河,夺占河西岸的战略登陆场,为尔后解放白俄罗斯和西岸的乌克兰创造条件。

1943年8月26日,在进行了45分钟的猛烈炮火和航空火力准备后,苏军中央方面军开始向德军防御阵地发起进攻。中央方面军在谢夫斯克、诺夫戈罗德—谢韦尔斯基方向投入了3个集团军的兵力。由于德军的顽抗,经过一天的激战,位于主突方向上的苏军第2坦克集团军和第65集团军进展缓慢,仅向前推进了3~8公里。次日,经过顽强战斗,苏军解放了谢夫斯克,但后因遇到德军激烈抵抗而前进受阻。在左翼辅助突击方向作战的第60集团军则进展顺利,很快就突破德军宽45公里、纵深40公里的防御正面,于8月29日解放了格卢霍夫,并继续向科诺托普推进,进入乌克兰北部地区。这样,该集团军就在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接合部上打开了一个很大的缺口。

为了扩大战果,加快推进速度,中央方面军出敌预料,把主突方向上的基本兵力第13集团军、第2坦克集团军,以及最高统帅部调来的第61集团军集中到左翼,在科诺托普方向上发起进攻,取得重大胜利。至8月31日日终前,突破口的正面扩大到100公里,纵深达60公里。德军由于无力阻止苏军的进攻,被迫于9月1日撤至杰斯纳河和第聂伯河的对岸。苏军中央方面军发现敌军撤退,立即追击。方面军左翼在行进间强渡谢伊姆河,9月9日解放了重要铁路枢纽巴赫马奇,9月15日,又解放了通往基辅道路上的德军重要支撑点涅任,9月19日在切尔尼戈夫以南强渡杰斯纳河,9月21日解放了切尔尼戈夫市。次日,在基辅以北前出到第聂伯河。方面军右翼部队也强渡了杰斯纳河,并在9月16日解放了诺夫哥罗德市。

9月22日拂晓,为了出敌不意,方面军左翼第13集团军不等制式渡河器材运达,便开始在宽大正面上强渡第聂伯河。第一批强渡的是携带轻武器的步兵,接着是团属炮兵。师属炮兵在河东岸提供火力保障。至日终前,集团军夺占了一个正面宽25公里、纵深2至10公里的登陆场,前出到切尔诺贝利、高查雷至普里皮亚季河口地区。次日,登陆场正面扩大到35公里,纵深扩展到20公里。同一天,第13集团军左翼部队又在普里波亚季河右岸占领一个登陆场。德军调来若干个师,向苏军登陆部队实施多次反突击,均被苏军击退。与第13集团军几乎同时在基辅以北强渡第聂伯河的,还有方面军的第60集团军和近卫第7军机械化部队。当中央方面军左翼部队在哥美尔以南进行紧张的战斗时,方面军右翼和中路各兵团也分别向日洛宾和哥美尔展开了进攻。至9月底,中央方面军巩固了第聂伯河、普里皮亚特河和索日河上已夺占的登陆场,并继续扩大登陆场战斗。

沃罗涅日方面军原计划在8月27日转入进攻。由于中央方面军在基辅方向上的胜利进攻,对防守在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正面的德军第8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构成威胁,加之不久前沃罗涅日方面军在阿赫特尔卡地区击退了德军的反突击,德军为免遭合围,便于8月25日开始从阿赫特尔卡突出部撤退。战场形势的变化促使沃罗涅日方面军右翼部队提前于25日转入追击,于当天解放了阿赫特尔卡,并向前推进15至20公里。9月2日,右翼部队解放了苏梅,继而向罗姆内、朴里卢基和基辅进攻。方面军左翼部队与草原方面军配合,在哈尔科夫西南进行战斗。9月10日,方面军各部队突破了罗姆内东南的德军防线,3天后在宽大正面强渡了苏拉河。9月21日,加强给沃罗涅日方面军的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先遣支队,在布克林附近强渡第聂伯河,并夺取1个登陆场。22日,方面军突击集团第40、第27、第47集团军利用坦克集团军的战果也开始了强渡行动。

草原方面军的情况与前两个方面军不同,它在8月底以前在哈尔科夫以西和西南进行了多次战斗,在解放哈尔科夫以后,应向克拉斯诺格勒、上第聂伯罗夫斯克方向继续进攻,并前出到第聂伯河。但是,德军调来15个师,竭尽全力阻止苏军在该方向上的进攻。草原方面军在打退德军反突击后,直到9月初才向克拉斯诺格勒、上第聂伯罗夫斯克方向展开进攻。9月6日,苏军最高统帅部调整了该方面军的任务,令其向波尔塔瓦和克列缅丘格方向实施主要突击,阻止德军在该方向上建立稳固的防线。到9月20日,方面军在追击敌人过程中,前出到距第聂伯河70~120公里处。23日,解放了波尔塔瓦,6天后又解放了克列缅丘格。到9月底,草原方面军已全线推进到第聂伯河,肃清了东岸的德军,并准备强渡第聂伯河。

当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在阿赫特尔卡和哈尔科夫地域进行战斗时,西南方面军于8月13日从伊久姆地域向巴尔文科沃方向展开了进攻。但8月份进展不大,仅扩大了伊久姆地域北顿涅茨河右岸的登陆场。

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司令员瓦图京大将(右二)在基辅前线8月18日,南方面军各兵团在伏罗希洛夫格勒西南地域发起进攻。南方面军第5突击集团军和近卫第2集团军突破了德军米乌斯河一线的防御。近卫第4机械化军和近卫第4骑兵军组成的方面军骑兵机械化集群,前出到亚速海沿岸地区,切断了塔甘罗格防御之敌的退路。8月23日,苏军解放阿姆夫罗西耶夫卡,尔后继续向南发起进攻。8月30日,解放塔甘罗格。这样,南方面军就在顿涅茨克、阿姆夫罗西耶夫卡和塔甘罗格湾之间的德军防线上打开了一个缺口。9月初,西南方面军左翼部队在伊久姆东南的北顿涅茨河地区重新发起进攻,突破了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的防线。这样,两个方面军的进攻很快汇合成一个强大的突击。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担心被包围,遂于8月31日开始把第6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右翼撤往戈尔洛夫卡、日丹诺夫一线的后方预设阵地,而以后卫部队顽强抵抗。9月8日,苏军南方面军粉碎德军后卫部队的抵抗,解放了顿巴斯州首府斯大林诺。9月15日,德军统帅部担心部队被围,遂命令南方集团军群放弃顿巴斯,全线撤至梅利托波尔、第聂伯河一线后面的“东方堡垒”。苏军两个方面军向西南和南方进一步发起进攻,于9月22日前出到扎波罗日耶以南和莫洛奇纳亚河一线,并解放了顿巴斯。9月25日,西南方面军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以南强渡第聂伯河。9月底,南方面军进抵莫洛奇纳亚河地区。

至9月底,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草原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解放了除莫洛奇纳亚河以西和扎波罗热以东的小部分地区以外的整个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地区,在洛耶夫至扎波罗热之间近750公里宽的正面上先后进抵第聂伯河。部分部队还不失时机地实施了强渡,在第聂伯河西岸夺取23个登陆场。

11月10日11时,苏军白俄罗斯方面军第48、第65、第61集团军向当面德军发起进攻,日终前推进15公里。在苏军猛烈进攻下,德军于14日开始向西北方向退却。方面军乘机追击,于15日切断了戈梅利至加林科维契的铁路线。17日,攻占德军重要防御枢纽部列奇察,并对列奇察以南的德军形成包围之势。德军为了解救列奇察以南的部队,于18日在列奇察以南和马洛多什以南两个方向上实施反突击。经激烈战斗,苏军于21日击退德军,并将列奇察以南德军大部歼灭。11月22日,苏军方面军右翼第3集团军在普洛布斯克以南转入进攻,当天突破德军防御正面20公里、纵深10公里。24日,第50集团军也转入进攻,与第3集团军协同作战,至25日将突破正面扩大到70公里,并前出到新贝霍夫附近,从而造成对戈梅利地区德军的包围之势。当日夜,德军从索日河与第聂伯河河口地带撤退。苏军追击退却之敌,于26日解放戈梅利城。至11月30日,白俄罗斯方面军在强渡第聂伯河后向前推进130公里,解放了白俄罗斯东部一部分领土,扩大和巩固了登陆场,有力地配合了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基辅战役。

乌克兰第1方面军实施基辅进攻战役于11月3日开始,根据方面军的最初企图,为解放基辅,决心实施两个突击:从布克林登陆场实施主要突击;从基辅以北的登陆场实施辅助突击。

由于德军指挥部在10月初已集中30个师,其中在布克林登陆场苏军正面就有10个师,加之基辅以南的大起伏地给苏军的进攻、尤其是坦克部队的行动造成很大困难,方面军突击集团在10月份实施的2次突击均未成功。于是,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由基辅北面的柳捷日登陆场实施主要突击;在基辅南面的布克林登陆场实施辅助突击。

乌克兰第1方面军迅速采取措施,将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和第7炮兵军从布克林登陆场隐蔽地调到柳捷日登陆场。由于集中了兵力兵器,方面军在主突方向达成了对德军的优势:兵力3倍于敌,火炮和迫击炮4.5倍于敌,坦克9倍于敌。

为了最大限度地达成战役突然性,方面军在主要集团发起进攻之前,首先命令第40、第27集团军于11月1日由布克林登陆场发起进攻。这一行动迷惑了德军,牵制了德军大部兵力。

11月3日凌晨,方面军主力(第60、第38集团军以及近卫第5坦克军部分兵力)经过40分钟的炮火和航空火力准备,从柳捷日登陆场发起进攻,第一天即楔入德军防御纵深5至12公里。为了达成突破并向西南方向发起进攻,4日中午,刚调来不久的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在第38集团军的进攻地带内投入战斗。为阻止德军撤离基辅,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连夜发起进攻。德军防御部队开始撤退,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乘势突破德军战术防御地幅,切断了基辅至日托米尔的公路,并继续向法斯托夫方向进攻。11月4日至5日,近卫第1骑兵军、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的第二梯队和预备队均投入了交战。此时,第38集团军和近卫第5坦克军已接近基辅北郊和西郊。6日晨,乌克兰首都基辅解放。同时,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解放了瓦西里科夫,7日,解放法斯托夫。方面军其他部队也乘势向西、西南和南方推进,至11月13日,苏军前出到拉杰卡、日托米尔、法斯托夫地区。基辅登陆场12日已扩大到正面宽140公里、纵深150公里的范围。

德军统帅部决定实施反突击,拟合围并消灭苏军在日托米尔地域的集团,尔后向基辅发起进攻。主要突击由南面,即从法斯托夫西南地域向布鲁西洛夫实施;辅助突击由日托米尔西北地域向拉多梅什利实施。参加反突击的是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的15个师(含7个装甲师和2个摩托化师)。

苏军在查明德军企图和主要装甲集团在法斯托夫以南和西南集中的动向后,于11月12日停止了日托米尔以西的进攻。从13日起,方面军以第38、第40、第27集团军和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等部队,在中央和左翼组织纵深梯次防御,并向该地调派了方面军预备队;第13、第60集团军协同白俄罗斯方面军在右翼继续发起进攻,牵制德军兵力。在抗击德军反突击过程中,苏军力量不支,被迫回撤到有利防御地区。11月20日,德军以沉重的代价占领日托米尔等地。

12月6日~14日和19日~22日,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两次企图以数个装甲师在苏军第60集团军地带突向基辅,均被苏军击退。德军在伊格纳特波尔、梅列尼、斯塔维谢一线的进攻亦被阻止。德军通过近一个半月的进攻,在基辅方向仅前进35~40公里,突击力量遭到了疲惫和消耗。12月24日,乌克兰第1方面军得到加强后,转入反攻。12月31日,苏军攻占日托米尔。至月底,苏军收复了德军反攻中夺占的全部土地。

第聂伯河会战于1943年年底结束。经过此次会战,苏军重创了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基本兵力和中央集团军群一部。经过4个月的进攻,苏军消灭了第聂伯河接近地的德军防御部队,肃清了德军在左岸的全部桥头堡,并且在右岸建立了两个战略登陆场和数十个战役战术登陆场,粉碎了德军恢复沿第聂伯河进行防御的企图。如果说库尔斯克会战彻底埋葬了希特勒的进攻战略,那么,第聂伯河会战则粉碎了德军统帅部建立坚固阵地防御并在这一方向扼守重要经济区的企图。苏军在第聂伯河会战中的胜利,还为尔后在白俄罗斯的进攻和完全解放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以及将侵略者驱逐出境奠定了基础。

苏军不仅在第聂伯河会战中,而且在苏德战场的其他方向上也取得了胜利。北高加索方面军在黑海舰队、亚速海区舰队的协同下,于9~10月解放了新罗西斯克和整个塔曼半岛。塔曼解放,高加索会战即告结束。10月31日~12月11日,苏军进行了刻赤—埃利季根登陆战役,并在刻赤半岛夺占了登陆场。布良斯克方面军发起的布良斯克战役,西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实施的斯摩棱斯克战役,也给德军以沉重打击,牵制了德军部分兵力,支援了第聂伯河会战。

由于苏军在库尔斯克、第聂伯河,以及在苏德战场其他地区的胜利,从斯大林格勒反攻开始的苏联卫国战争的根本转折遂告完成,军事战略形势和力量对比发生了对苏联有利的和不可逆转的变化。毫无疑问,“这场战争已进入了把侵略者从苏联土地上完全驱逐出去和消灭法西斯欧洲新秩序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