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实录——德国无条件投降
1.欧洲西线盟军的最后攻势
1945年新年伊始,德军处境更趋恶化。在东线,苏联红军1月中旬全线发起强大攻势,给当面德军以重创。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已从华沙北进到波罗的海沿岸,将东普鲁士从德国孤立出来。与此同时,科涅夫元帅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向西冲过波兰南部强攻到奥得河,并建立了几个桥头堡。这次突击使德国上西里西亚地区的工业遭到严重破坏。在这两个方面军之间,朱可夫元帅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从华沙通过罗兹并越过波兹南向西突进,超过其侧翼友军,其先头突击部队已突至距柏林160公里内的各点。南部战线的红军各部,虽遭到盘踞在匈牙利境内德军的顽抗,进展较慢,但还是压倒了德军。在红军进攻的第三周,朱可夫元帅的先遣部队已向西推进了450公里,每天平均推进达22公里。苏军的这次攻势对西线的作战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西里西亚工业区的丧失迫使德军在更大程度上依赖鲁尔和萨尔的工厂,不得不对其重点防守;另一方面,由于苏军的强大压力,德军又不可能从连线抽调援军用于西线,从而使防御更加捉襟见肘。
在西线,虽然年初的战线仍大致维持了1944年秋季的态势,德军仍据守着“齐格菲”筑垒防线,但双方的力量对比已发生重大变化。经阿登一战,德军不仅一线部队皆遭重创,而且预备力量也消耗殆尽。同时工业体系也陷入瘫痪,武器供给日渐匮乏。反观盟军,虽部分部队在德军的反攻中损失较大,但以每周1个师的速度运抵欧洲大陆的援军,很快弥补了战斗人员。阿登战役后,为便于指挥作战,盟军在兰斯设立了前方司令部,并将临时划归蒙哥马利的美第1集团军返归于布莱德雷,但美第9集团军仍暂留在第21集团军群内。
从表面上看,对峙双方的部队编制没有重大变化。盟军最高司令仍由艾森豪威尔上将担任。战线北部为蒙哥马利元帅的第21集团军群,下辖克里勒上将指挥的加拿大第1集团军、登普西中将指挥的英国第2集团军、辛普森中将指挥的美国第9集团军和布里尔顿将军指挥的第1空降集团军;布莱德雷中将的第12集团军群位于战线中段,面对德国“齐格菲”防线最坚固的部分,该集团军群下辖霍奇斯中将指挥的美第1集团军和巴顿中将指挥的美第3集团军;德弗斯中将的第6集团军群位于战线南部的萨尔盆地,辖德拉特尔上将指挥的法国第1集团军和帕奇中将指挥的美第7集团军。西线盟军总兵力约90个师,其中60个步兵师、25个装甲师和5个空降师,装备坦克达6000辆。
德军西线总指挥为龙德施泰特元帅,其麾下名义上有65个步兵师和8个装甲师,但其实际人数仅相当于盟军兵力的1/3,坦克不足盟军的1/6,空军差距更大。按照希特勒的指令,西线德军应继续为每一寸土地进行战斗,即应坚守前几次战斗后形成的许多突出部。这意味着德军将扼守科尔马地域的大登陆场;在荷兰南部不能从下莱茵河退守到短得多的须德海南岸、阿纳姆一线,这就更增加了德军防御的难度。在龙德施泰特统帅的3个集团军群中,新成立的H集团军群情况最好,该集团军群由布拉斯科维茨上将指挥,辖战斗力较强且齐装满员的第l伞兵集团军和受创较轻的第25集团军,其防守区域为马斯河和下莱茵地区。坚守摩泽尔河至马斯河漫长战线的为莫德尔元帅的德军B集团军群,该集群辖第7集团军、第5装甲集团军和第15集团军,共26个师,但除6个师外其他各部均已在阿登战役中遭重创。据德军估计,其战线每1公里的实际兵力为26名步兵、1~2门火炮和不到1门反坦克火炮。整个C集团军群的装甲车辆不足200辆,但情况最糟的应首推战线南端的G集团军群,它由防守上莱茵河与科尔马地域的德第19集团军和掩护莱茵河与摩泽尔河之间地区的德第1集团军组成,曾遭到过盟军第6集团军群的重创。
综上所述,1945年初德军在东西两线的形势都处于极为被动的状态。尽管德军在西线据守着“齐格菲”防线的筑垒工事,但仍无法阻挡住拥有强大优势的盟军的推进。
1944年秋,艾森豪威尔已初步拟定了莱茵河地区的作战方案。
2月8日晨,克里勒将军统帅的加拿大第l集团军发起了代号为“真实”的战役行动。在进行大规模航空火力准备和炮火准备之后,其下辖的英第30军一马当先,从马斯河和奈梅亨东南面的莱茵河之间的狭窄颈部穿出,直扑由德军1个师防守的10余公里长的正面。为迅速实现突破,军长霍罗克斯中将集中了5个步兵师的大部兵力,外加3个装甲旅和11个特种装甲团。在这个巨大的攻击兵团之后,还有2个师的预备队,以供扩张战果之用。
在加军正面,虽然“齐格菲”防线的原有工事并未向北延展到赖希斯瓦尔德森林,但德军却利用间歇的5个月时间大大加强了这个森林地区的防御。他们掘毁了莱茵河的堤岸,放水淹没了田地,从而使狭窄的颈部变得更加狭窄。此外,德军还加强了戈赫和克莱沃两镇的防御力量,并在更南地区布置了1个机动军,准备迎击越过鲁尔或马斯河的攻击。因此,霍罗克斯军长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在德军预备队北调阻塞瓶颈之前,使他的部队冲过赖希斯瓦尔德森林,直入下莱茵河地区。
战役发起后,尽管遇到德军顽抗和泥泞的困扰,霍罗克斯的部队仍于进攻当日突破德军多处防御阵地,不过,随后却未能按预计的那样顺利发起进攻。这一方面是由于为数众多的地雷场、越来越严重的泥泞和德军的顽抗阻滞了进攻的速度,另一方面由于道路狭窄所造成的拥塞和混乱也大大影响了部队的前进。在这期间,德军大批援军赶到,从而使战斗更加激烈。直到2月13日,加拿大军队攻占克莱沃并进至德军赖希斯瓦尔德防线后方以后,第一阶段的突破战斗方告结束。这时,德军已将2个装甲师和2个伞兵师的援军调至北冀,为英加军队的进一步突破带来困难。
德军统帅部之所以能够厚集兵力于赖希斯瓦尔德地域,是同美第9集团军的受阻分不开的。按原定计划,代号为“榴弹”的南翼突破应于加拿大第二集团军发起进攻后48小时实施。然而,由于德军在此时炸毁了鲁尔河大坝,使河水大涨,从而阻止了美军定于10日开始的进攻,这才使德军能够无所顾忌地调动兵力于北翼。在这种情况下,英加军必须单独作战,以待水位下降后南翼的协同。当然,这种苦战并非徒劳。在随后的14天中,他们在德军1个师的战线上,一共吸引住了德军9个师的兵力,这无疑为美第9集团军尔后的行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月23日拂晓,推迟了两个星期之久的“榴弹”行动终于拉开帷幕,美第9集团军的4个师和第1集团军的2个师开始横渡鲁尔河。为了阻滞盟军的推进,希特勒严厉命令德军未经允许禁止一人一枪撤过莱茵河,即使如此,也无法阻止盟军合围圈的紧缩。随后,被美军逐退的第15集团军残部与伞兵第1集团军被盟军逼在一起。到3月5日,美军已攻占诺伊斯到奥尔索伊的莱茵河西岸,并迫使德军向韦瑟尔方向退却。3月8日前,德伞兵仍在北翼顽强地扼守着克桑膝,并在韦瑟尔地域掩护留在德军手里的最后一个莱茵河渡口。次日,德军9个师的残部被逼退在莱茵河大桥附近不大的桥头堡里。3月9日夜,德军逃到了东岸,并炸毁大桥。至此,蒙哥马利的第21集团军群肃清了下莱茵河地区的德军,全线推进到莱茵河西岸。
根据艾森豪威尔的命令,第12集团军群的任务是以不间断的冲击牵制正面德军各部并迫其东退,为第21集团军群的主攻创造有利条件。它应在蒙哥马利发起战役后(约2月10日),再向整个莱茵河战线发动冲击,并从北向南逐次夺占“齐格菲”防线各段。
3月1日,布莱德的第12集团军发动了第二阶段的攻势。霍奇斯将军的第1集团军重新渡过了埃尔夫特河并快速利用其桥头堡扩大战果,很快击垮了德第15集团军的右翼,切断了其与科隆和杜塞尔多夫的联系。3月4日,该集团军攻进了奥伊斯基兴。5日,其先头装甲部队冲进了科隆,次日全面控制了这座遍布大教堂的城市。在科隆的南面,霍奇斯将军对其集团军的其他部队下达的任务是突向莱茵河,尔后折向南面渡过阿尔河,同此时正放手突击北进的美第3集团军一部会合。3月7日,美第1集团军中央和南翼转向东南,迅速向波恩和巴特戈德斯贝格推进。位于集团军最右翼的美第9装甲师奉命向雷马根进攻。该师先遣部队越过屏蔽莱茵河的最后一个高地后,突然发现前面莱茵河上的“鲁登道夫”大桥仍完好无损。该部指挥官霍格准将在获悉这一情况后立即命令所部夺取这座桥梁。该桥当时未遭摧毁是因为被指定炸桥的守卫部队正在等待仍在莱茵河以西的德国部队渡河。当美军先头部队到达桥头时,守桥德军点燃了炸药包,由于炸药量不足,仅破坏了一个桥墩。随后,迅速冲上去的美军巡逻队切断了爆破用的电缆,然后冒着德军火力冲过大桥,到达莱茵河东岸并建立了阵地。
美军这一夺桥行动在双方的统帅部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布莱德雷闻知欣喜若狂,并前往兰斯晋见艾森豪威尔。最高司令虽然考虑到以后巩固桥头堡的行动将需要大量支援从而影响其他方面的作战,但他还是批准了布莱德雷拟将美第1集团军可利用的一切力量投入到莱茵河对岸以扩张桥头堡的部署,同时又调拨给他几个师的预备队。希特勒的反应更为强烈,他一面命令严惩失职者,一面调集空军和远程火炮尽全力摧毁“鲁登道夫”大桥。3月10日,龙德施泰特因此被革职,由凯瑟林接替西线指挥权。虽然承担责任者受到了严惩,但大桥并未被如期摧毁。待3月17日桥墩终于坍塌时,美军已在莱茵河上架起一座便桥,并在东岸站稳了脚跟。
3月15日,在盟军第12战术空军司令部的支援下,帕奇的美第7集团军从阿尔萨斯北部地区开始了萨尔河地区的作战。在北面的美第3集团军所发动的进攻支援下,美第7集团军的右翼在进攻的前5日内推进了30多公里,且未遇到重大抵抗,但中央和左翼则由于当面“齐格菲”防御工事所阻,进展缓慢。与此同时,巴顿的装甲部队强渡摩泽尔河后长驱直入到帕拉蒂纳特三角地带的敌人后方,一部占领了科布伦茨,另一些部队则冲过巴特克罗伊茨纳赫向美因茨挺进。至3月18日,美第3集团军已逼近美因茨与沃尔姆斯之间的法兰克福走廊,而右翼部队则已插至德军萨尔河防御工事后方的圣文德尔,并支援美第7集团军于3月19日开进萨尔布吕肯。随后,帕奇将军的部队攻势越来越猛,并于3月20日突破了“齐格菲”防御阵地。次日,该部与美第3集团军部队会合。至3月25日,萨尔河——帕拉蒂纳特三角地带已被占领,美第7集团军抵进莱茵河西岸。与此同时,巴顿的进攻仍势头不减。3月21日,他的3个军已进抵莱茵河岸。22日,所部占领了兰道和美因茨。濒临午夜时分,巴顿出人预料地命令第5师在奥彭海姆附近强渡莱茵河。23日黎明前,美第5师的6个步兵营以仅伤亡34人的微小代价抵达东岸。48小时后,他们的第一座浮桥已经建成且4个师已从桥上过河,装甲车辆也正开始过桥。此外,在距此以北65公里处的博波德,该集团军的另一座浮桥也在架设之中。
法国第1集团军在美第7集团军进攻期间执行防御任务,对帕奇将军部队的作战做出了重大贡献。根据德弗斯将军3月10日的命令,法军把装甲部队和炮兵部队调给了美第7集团军,并把其他装甲部队留作第6集团军群的预备队。在此期间,德拉特尔将军的部队担负了防守德昌瑟内姆以南一段莱茵河的任务,这对于仅剩4个师的法国第1集团军来说,任务相当艰巨。
至此,西线盟军彻底肃清了位于莱茵河西岸的德军,远征军已从荷兰到瑞士边境的漫长战线上抵达莱茵河岸。此役,德军共伤亡6万余人,被俘达25万人,另有大批作战物资落入盟军手中,而盟军伤亡还不到2万人。
在西线,尽管霍奇斯的第1集团军和巴顿的第3集团军后来居上,出乎意料地抢先渡过了莱茵河,但蒙哥马利并不为之所动,仍按原计划扎实地进行着渡河准备。自3月10日结束下莱茵河地区作战行动后,第21集团军一直秣马厉兵。由于得到统帅部从意大利经马赛海运来的5个师的加强,蒙哥马利的实力已扩增至29个师。
3月23日晚9时整,第21集团军群强渡莱茵河的战斗打响,英国第2集团军率先渡河。在雷斯附近,英军几个突击营仅用7分钟就抵达了莱茵河对岸,1小时后,又一批英军在韦瑟尔地域渡过该河。由于盟军在发起进攻前进行了猛烈的空中和地面炮火袭击,守河德军阵地遭到严重破坏,故英军在突击上岸时只遇到微弱抵抗。次日晨2时,美第9集团军在莱茵贝格地域开始强渡莱茵河,并顺利上岸。辛普森的部队在第一天仅付出了亡41人、伤450人、失踪7人的代价。这点损失对于这样大规模的作战行动来说,无疑是微不足道的。但随着德军预备队的投入,抵抗随之加强。
3月28日,第21集团军群的2个集团军夺占了由博特罗普经多尔斯腾和博霍尔特几乎延伸到埃默里希的一个大登陆场。至此,第21集团军群强渡莱茵河战役的主要阶段已经完成,接着便可以从这一登陆场实施其攻占鲁尔地区和前出到易北河的突击。
按照艾森豪威尔的最初计划,第12集团军群强渡莱茵河的行动应在第21集团军群过河后发起,此前主要执行牵制任务,保障蒙哥马利部作战行动的顺利实施。然而,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霍奇斯和巴顿表现出色,不仅按计划完成了前出到莱茵河西岸的任务,而且还分别在莱茵河东岸夺取了一个登陆场。到3月24日,霍奇斯已将下属的3个军大部送过莱茵河,他的雷马根登陆场已扩至北起波恩南达柯布伦茨的整个地域,并且在莱茵河上架设了12座桥梁。随后,美军第1集团军击退了德军从北面实施的反击,开始从雷马根大登陆场转入进攻。
与此同时,渡河后的美第3集团军一直处于不间断的进攻之中。3月24日,巴顿的部队攻占了达姆施塔特,其坦克进抵阿沙芬堡,并在那里夺占了几座完好无损的美因河大桥,抢占了哈瑙、吉森一线并准备向卡塞尔继续前进。次日,美第3集团军的部队占领了法兰克福郊区。到3月29日,该集团军左翼在威斯巴登附近同第1集团军部队取得了联系,清除了法兰克福地域之敌。
在北面的部队巩固桥头堡后,第6集团军群强渡莱茵河的行动也拉开了帷幕。美第7集团军横渡莱茵河的行动于3月26日凌晨2时30分在沃尔姆斯南北两面发起。尽管德军在城北进行了激烈抵抗,但到第二天结束时已有4个师的美军到达了莱茵河东岸。由于当面德军兵力薄弱,该集团军加强了攻势,其北翼很快与巴顿的部队在达姆施塔特地域会师,同时登陆场也向南扩至曼海姆。
到3月底,西线盟军3个集团军群的主力皆已渡过了莱茵天险,在他们前进方向上德军已不可能再组织起一条完整的防线。德国的末日已指日可待,盟军以后的任务仅仅是对残余德军的追击和围歼。
在盟军正面,数度遭受重创的西线德军虽然从编制上仍保留着过去的番号,但实则只能称其为残部。由于得不到兵员和装备的补充,德军士气低落,战斗力已大打折扣,其l个集团军群的作战能力甚至远逊于盟军的单个集团军。
鲁尔工业区是盟军渡过莱茵河后的首要作战目标。尽管持续数月的空袭已使该区丧失了作为德国经济动力基地的地位,但由于德军B集团军群盘踞其间,同时又是盟军蓄谋已久的战略目标,故艾森豪威尔对其特别重视。为了全歼德国B集团军群,盟军最高统帅部命令美第9集团军和第1集团军协同完成这一任务。
美第1集团军对鲁尔的攻势于3月25日展开。不到24小时,美军装甲部队即推进了90公里,抵达德军装甲部队的摇篮巴德尔布恩装甲学校。很快,军校的训练场变成了战场,德国教官率领学生们进行了顽强阻击。这是美军推进中所遇到的一次最激烈的抵抗,直到4月1日,美军才占领巴德尔勃恩。
在鲁尔区的北翼,美第9集团军也冲出桥头堡按计划发起进攻。与此同时,遭受沉重打击的德军H集团军,向德军最高统帅部提议允许其从受到合围威胁的地区撤退,并请求准许阻拦危及其南翼的美第1集团军对B集团军群的突破,以构筑威悉河防御阵地。此外,它还请求从荷兰大部分地区撤走部队和补给品,以便在该国东北端建立一条新的防线。德军最高统帅部断然拒绝了这些请求,不仅如此,希特勒还命令西线所有德国部队利用一切手段原地坚守。
鲁尔战役中被俘的部分德军在德军最高统帅部的命令约束下,西线德军的命运已无可更改。4月1日,美第1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的装甲部队终于在双方约定的帕德博恩会合点正西的利普施塔特取得了联系,从而完成了对鲁尔工业区的合围。在这个被包围的鲁尔口袋中,有莫德尔的B集团军所辖的第5装甲集团军以及第15集团军大部,此外还有隶属于H集团军的第1伞兵集团军的部队,约25万人,此外再加上10万余人的防空部队,总人数达35万余人。这个口袋南至锡格河,北至得用河,南北宽约90公里,东西长约110公里,总面积近9900平方公里。
4月6日,鲁尔战役的第二阶段开始实施。在南翼,美第1集团军以2个军的兵力向被围德军发起猛烈攻击;在北翼,美第9集团军以1个军及另1个军的一部开始收缩鲁尔区口袋。与此同时,这2个集团军的其余部队则向易北河挺进,使合围对外正面迅速东移。其间,德军13集团军群司令莫德尔元帅指挥被围德军在北面经哈姆、在南面经锡根分别实施反击,进行最后的突围尝试,但均被美军击退。随后,合围圈迅速缩小,德军的指挥和物质保障因美军的强攻和空袭变得越来越困难,致使其抵抗进一步减弱。4月中旬,从北部、东部和南部推进的盟军各师已把德军控制的区域缩小到一个直径45公里的地区。此时德军的弹药和食品已不够坚持3天,但莫德尔元帅仍然拒绝其参谋部成员劝其投降的建议。4月14日,美第9集团军结束了德军在鲁尔河以北地区的所有抵抗,并协同美第1集团军把鲁尔河以南地区的被围德军分割成两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德军最高统帅部才发出让B集团军群突围的命令,但为时已晚。4月15日,美第1集团军在扩大了同第9集团军接触点的同时,折向西面和东面,以求尽快摧毁被分割的德军集群。次日,较小的东部集群被歼灭,美军在消灭该集群之前一昼夜内俘德军达8万多人。在德军全军覆没之前,莫德尔采取了一种避免正式投降的新奇做法。4月17日晨,这位集团军群司令宣布解散B集团军群,对于德军中的年幼和年迈士兵,令他们放下武器,自行回家,而对余下官兵,则做出了或投降或自行突围的决定。随后,莫德尔带领几位随从离开部队,不久自杀身亡。
4月18日,鲁尔区内德军有组织的抵抗结束。此役盟军共俘德军31.7万余人,其中包括24名将军。虽然在德国境内仍有部分德军在分散的地域内进行着狂热而徒劳的抵抗,但从前强大的德国军队已不复存在。
1945年4月2日,即美军合围鲁尔后的第二天,艾森豪威尔将军命令盟军各部全速东进,由此拉开了西线盟军大追击的战役序幕。
4月4日,美国第9集团军回到美军建制序列后,蒙哥马利元帅的第21集团军群仅剩下2个集团军的兵力,即由克里勒将军指挥的加拿大第1集团军和登普西将军指挥的英国第2集团军。按照集团军群的作战计划,克里勒集团军的作战任务是开辟一条通过阿纳姆的补给线,向北占领荷兰的东北部和西部,同时沿英国第2集团军左侧的海岸地带前进,以夺取埃姆登—威廉港半岛;登普西将军的集团军仍然向其地段内的易北河前进,并攻占不来梅和汉堡各港口。
就在美国第9集团军重归于第12集团军群建制的同一天,蒙哥马利的加拿大第1集团军所属的3个军在韦瑟尔地域兵分三路向东北、正北和正西转入进攻。到4月下旬,除了埃姆斯河入海口一带的小袋形阵地以外,荷兰东北部德军的一切抵抗部队都已被消灭。5月3日,该方向的所有残余德军均缴械投降。
为切断驻扎在丹麦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德军的退路,艾森豪威尔命令蒙哥马利按预定计划向吕贝克快速进攻,5月2日,英军一支装甲先头部队推进约60公里,未遇到任何抵抗就进入了吕贝克。与此同时,另一支装甲纵队向东北前进了65公里,先于苏军几小时进入了维斯马。5月3日,随着汉堡守军投降,第21集团军群的作战行动结束了。
到1945年4月4日,布莱德雷的第12集团军群北部的辛普森第9集团军,在留下近2/3的兵力与霍奇斯的部队协同歼灭鲁尔区德军之后,以另外1个军的兵力于4月初从该地段北部的阵地出发向东推进。
此间,还未全部完成组建工作的德军第12集团军开抵西线。该集团军主要以步兵学校、装甲兵学校和工程部队的技术人员及德国第2、第3军区内剩余的各级指挥人员作为骨干组建而成。其主要任务是防守维膝贝格、莱比锡之间阻挡美军经易北河与穆尔德河的进一步推进。4月14日,该集团军一部奉命向美第9集团军在易北河上的第一个桥头堡发起反击,以阻止其可能向柏林方向的推进。次日夜,辛普森的部队在德军的猛烈反击下被迫在这一地段退回到易北河左岸。而马格德堡南面的第二个桥头堡却坚守下来。
由于美第9集团军处于向柏林进攻的极有利位置,故在抵达易北河之后辛普森将军向布莱德雷提出了继续向柏林推进的请求。鉴于最高司令的态度,布莱德雷立即拒绝了这一建议,并命令第9集团军固守易北河一线,等待与苏军建立联系。辛普森随后的主要任务只是消灭易北河西岸该集团军地带内的德军残余力量。
在第12集团军群的中部,霍奇斯的第1集团军在主力围歼鲁尔区德军的同时,也以1个军的兵力插向易北河。该军除在哈茨山地域遇到顽强抵抗延误一星期之外,大部分时间内进展都顺利。考虑到集团军正面地段的易北河向东南急转的地理状况,艾森豪威尔和布莱德雷均认为原定将停止线划在易北河西岸有所不妥,因为这样会在第1集团军的左翼形成一个延伸的突出部,所以必须在更靠西面的地方找到另一条停止线。最后,艾森豪威尔将这条线定在穆尔德河。该河在德绍流入易北河,并与其南北衔接在一起。4月12日,第12集团军群颁布命令,规定美第1集团军的部队未经其司令允许不得渡过穆尔德河。
巴顿的第3集团军位于集团军群的右翼,自4月初以来,该集团军一直向东南进军,几乎未遇抵抗。这主要因为在美军当面除萨林格尔瓦尔德的密林地区以外,地理条件不适于防御。4月11日,布莱德雷为第3集团军的部队在捷克斯洛伐克边境西侧划定一条限制线。14日,该集团军的部队前进到距捷克边境16公里以内的各点。此时,巴顿接到重新编组部队以准备执行开进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并向南进入巴伐利亚和奥地利的一项新任务的命令。17日,第3集团军的巡逻队越境进入捷克斯洛伐克,但其主力却在随后的几天里才奉命向南移动,并由第1集团军接管其北翼的部分地段。22日,第3集团军向多瑙河和奥地利边境方向全速推进。由于德军抵抗极其微弱,美军的前进仅付出了轻微的代价。4月23日,整个集团军仅亡3人,伤37人,另有5人失踪,但却俘获近9000名德军。
4月底,巴顿的部队突破了德军在伊萨尔河和因河上仓促构筑的防御工事,于5月4日进入奥地利并占领林茨。次日,第3集团军接管了第1集团军的占领区和它的1个军,因为该集团军已奉命将司令部迁回美国,以便在国内进行重组后用于太平洋战区对日作战。根据艾森豪威尔和苏军最高统帅部最近达成的协议,西线盟军应前进到比尔森、捷克市杰约维策、卡尔斯巴德一线。当巴顿将军的部队攻到新分界线上所有各点时,西线德军已在兰斯签定了投降书。5月8日,第3集团军的部队同苏军取得了联系。这是西线盟军最后一支停止行动的部队。
2.轰炸德国本土
随着盟军地面部队陆上作战的一个又一个胜利,美英战略航空兵开始按照自己的既定方针,有计划地将作战重点转移到对德国本土的战略轰炸上来。其作战目标首先放在打击德国的合成石油工业,后转向德国本土铁路运输系统。通过对这两个目标系统进行卓有成效的打击,美英战略航空兵最终重创了德国的战时经济体系。
1944年7月4日,英战略轰炸机部队作战部长巴夫顿空军准将告诉英空军参谋长波特尔,英国轰炸航空兵已开始对德国的盖尔森基兴、斯特克拉德、韦瑟尔、汉堡等城市的石油目标进行轰炸,其中大部分作战行动是由为数不多的“蚊”式飞机实施的。仅有两次作战行动规模较大,每次都出动了近300架重型轰炸机,共投弹1000余吨。其中,第一次作战行动是在1944年6月12日夜间进行的,英国轰炸航空兵出动了294架重型轰炸机,突击了德国盖尔森基兴的诺斯顿工厂,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使其产量急剧下降。6月18日,这是美军第8航空队第一次深入德国本土进行大规模轰炸作战。这一天,第8航空队的3个轰炸师几乎倾巢出动,总共有378架重型轰炸机参加了这次行动。其中,第1轰炸师的146架B—17重型轰炸机和第3轰炸师的88架B—17重型轰炸机分别轰炸了汉堡和汉诺威的炼油厂,共投弹581.5吨。在6月的最后10天里,美第8航空队又出动重型轰炸机521架次,突击了德国的鲁兰、不来梅、博兰等地的合成石油工厂,还突击了蒙特巴蒂尔和达格尼两地的油库。
1944年下半年的前3个月里,盟军逐步加大了对德国石油工业的打击力度。美第8航空队在7月7日、18日、28日和29日,先后突击了德国的卢茨肯多夫、哈雷、博兰、梅泽堡、莱比锡、基尔、不莱梅等地的石油目标。整个7月,美第8航空队、第15航空队和英国轰炸航空兵投在德国石油目标上的炸弹共计2.1万吨。盟军对德国石油工业规模日益增大的突击使德国合成石油产量急剧下降。7月份德国氢化法和费化法合成石油产量只有8.6万吨,仅及1944年头4个月平均月产量的1/4。
在两个月内,盟军投在德国石油工业目标上的炸弹总计为3.7万吨,致使德国合成石油生产状况进一步恶化。9月份,德国氢化法和费化法合成石油产量与1944年头4个月平均月产量相比,下降了92.2%。
美英空军最初对夺取德国上空的战略制空权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致使在战略轰炸初期和中期的空中作战中屡遭挫折。随着经验教训的不断积累,他们逐步重视战略制空权的作用,但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也仅限于突击德国的飞机制造工业,且收效甚微。只是在美英对德国合成石油工业实施战略轰炸后,才使美英战略航空兵收到出乎意料的战果。美军对德国氢化法合成石油工厂的轰炸,很快就使德国空军航空汽油的供应严重恶化。在对石油目标轰炸前的5个月,德国航空汽油平均月产量为16.8万吨,遭轰炸后的7个月的平均月产量降到2.99万吨,下降了82%。
施佩尔在7月28日给希特勒的报告中就已经提及:“如果对合成石油工厂的空袭继续进行,敌人像现在这样成功地节制我们的航空油料的生产,那么,到9月或10月空军按计划使用将是不可能的。”事实正是如此。从1944年秋季起,德国的战斗机对美英的轰炸机已无法进行有效的抗击。它们只能按兵不动、积蓄油料,间隔几日才能出动一次。油料短缺使德军飞行员的训练也受到极大影响,训练水平大大下降。他们每周分配到的油料只够飞行1小时,致使德军新飞行员的补充日益困难。
美英战略航空兵对德国合成石油工业的打击还严重地影响了德军装甲部队的作战活动。1944年12月,德军发动阿登战役时,因油料短缺,只能提供1.5个基数,不足德军装甲部队组织进攻所需要的正常供应量的1/3。由于缺少油料,德军进攻开始后,有一半火炮无法跟进,只能留在进攻出发地。坦克因缺油常常不能机动作战,只能做固定堡垒用,致使德军在进攻巴斯托尼的战斗中,火力严重不足,陷入被动,从而使盟军取得了防御作战的决定性胜利。
苏德战场上的德军装甲部队也同样受到缺油之苦。德国的西里西亚地区是德国武器生产的重要工业区。这一地区的得与失对苏德双方都有重大意义。为了夺取这一地区,苏军曾进行了半年的准备。德军为了阻止苏军的进攻,在维斯瓦河西岸建立了防线,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在桑多梅日到巴拉诺夫的滩头阵地上集中了1200辆坦克准备固守,但由于油料严重短缺,坦克无法机动,很快被苏军消灭。1945年2月至3月,美英的轰炸造成德军油料短缺,严重地妨碍了德军航空兵和装甲部队的作战使用,大大加快了苏军在西里西亚的胜利。为此,斯大林曾评价说,美英对德国石油工业的轰炸,对加速苏军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在对德作战的最后几个月中,美英战略航空兵在继续对德国石油工业突击的同时,又对另一个对德国经济产生严重影响的目标——德国的交通运输系统展开了大规模突击。
德国铁路运输是德国交通运输系统的骨干,战争爆发后,其运输负担极重。由于石油严重短缺,德国不可能用汽车担负长途运输任务,因而在德国交通运输中,铁路运输量居首位,占运输总量的72%,水路运输占25%,公路运输仅占3%。德国的原煤产地集中在鲁尔区,这里采掘的煤不仅用于满足鲁尔区内的工业生产的需要,而且还要运往德国其他地区。仅煤炭运输一项就占铁路运输总量的40%。再加上为了应付美英的战略轰炸,德国曾将大批工厂疏散,造成零部件和半成品的运输量大幅度增加,又进一步加重了铁路运输的负担。
1944年9月以前,美英对德国本土铁路系统的月投弹量最高不足5000吨。此后,美英开始对德国铁路运输系统进行大规模轰炸,月投弹量最高时超过5万吨。
9月5日,美第8航空队出动B—24重型轰炸机218架,其中,有183架突击了地处莱茵河畔的德国西南边陲小城卡尔斯鲁厄的铁路调车场,投下高爆炸弹463吨。9月8日,美军第8航空队出动300架B—24重型轰炸机,对这座小城的铁路调车场又投下了665吨高爆炸弹。
9月9日,美第8航空队又顺莱茵河北上,突击了莱茵河畔的曼海姆和美因茨,第8航空队出动419架B—17和337架B—24重型轰炸机,其中有387架B—17轰炸机和265架B—24轰炸机到达这两个目标上空,共投弹1798吨。9月10日,美军又掉转方向回师南下,突击德国南部小城乌尔姆的铁路调车场,此战共出动B—24重型轰炸机247架,投弹630吨。
在尔后的10天内,美军重点打击德国的合成石油工厂和其他目标。9月下旬,美军又围绕着鲁尔工业区,突击了德国西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广大地区内的众多铁路目标,主要有科布伦茨、林堡、达姆施塔特、哈姆、索斯特、明斯特、路德维希港等地,其中规模最大的是突击路德维希港。在这次作战中,美军第8航空队出动534架B—17重型轰炸机,共投弹1133吨。
10月,美军的作战重点仍然是切断鲁尔区与德国其他地区的交通联系,作战地域是德国的西北部、西部和西南部,也就是说,仍围绕鲁尔工业区展开攻击。10月上旬盟军轰炸机突击了哈姆、奥芬堡、赖内、赫尔福德、美因茨、科布伦茨、奥斯纳布吕克等地的铁路调车场。10月14日开始,美军重点打击鲁尔工业区南部最重要的铁路枢纽,也是鲁尔工业区的最重要的南出口——科隆。这一天,美第8航空队的第1轰炸师和第3轰炸师有640架B—17重型轰炸机突击了科隆的两个调车场,总计投弹1740吨,作战中损失飞机2架。10月15日,美第8航空队的3个轰炸师一同前往科隆,这在第8航空队的作战中是前所未有的。美军这一天共出动各型轰炸机1212架,其中903架重型轰炸机到达科隆上空进行了突击,共投弹2500吨。10月17日,第8航空队再度出动,有1248架重型轰炸机再次突击了科隆,投弹2913吨。第2天,美军又出动少量轰炸机对科隆进行了补充轰炸。
10月下旬,美军又突击了德国的美因茨、哈姆、明斯特等地的铁路调车场。哈姆和明斯特是鲁尔工业区通往德国北部重要城市不来梅和汉堡,以及柏林方向上的重要枢纽。科隆是鲁尔工业区通往德国西南部和南部城市的最重要南出口。科布伦茨是鲁尔工业区通往德国西南部和南部广大地区的重要通道。美军突击鲁尔区这些与外界联系的最重要的交通枢纽,无疑给德国战时经济的正常运转以最沉重的打击。
11月7日,英军下达了打击德国本土交通系统的第2号交通计划。
1945年1月,英国轰炸航空兵投在德国交通运输系统的炸弹近2.3万吨,是整个战争期间英军投在交通运输系统最多的1个月。美军在这个月中,投在德国交通运输系统的炸弹约3.2万吨,其任务主要是破坏德国人对交通运输系统的抢修工作。在这个月中,美军对每一个交通目标突击时所用的兵力都不大,但打击的面很广,频率很高。1月上旬,美军作战8天,中旬和下旬,美军各作战6天,全月美军共作战18天,平均每1.7天就突击一次德国交通目标。美英战略航空兵在这个月里投在德国本土交通目标上的炸弹总数约5.5万吨,是对德国交通运输系统轰炸作战中投弹最多的一个月。
在美英战略航空兵持续打击下,德国铁路运输能力急剧下降,并严重影响到煤炭运输。在正常情况下,鲁尔区煤的外运量是每天2.2万车皮,1945年1月下降到每天9000车皮,仅达正常运量的40.9%。到1945年3月15日,情况更为恶化,施佩尔给希特勒的报告中说,每天只有2000~3000车皮离开鲁尔区,仅及正常运量的9.1~13.6%。早在1944年11月,德国各生产部门储备的煤已经由于铁路运输困难而入不敷出。德国优先保证的铁路用煤的储备量到11月5日比9月10日下降了44.2%。其他部门下降得更多。为此,施佩尔在11月11日给希特勒的报告中称:“我们正处在开战以来最严重的煤炭生产危机的边缘。”
美英战略航空兵对德国石油和铁路系统卓有成效的打击,使这两个系统基本上陷于瘫痪,并由此造成了石油、煤炭、煤气、电力等能源供应极度短缺,进而使各个生产部门都无法正常运转,生产急剧恶化,导致了德国战时经济的全面崩溃。
3.欧洲东线苏军进攻德国本土
到1944年底,苏军已把德军逐出苏联国土,在东普鲁士地域进入德国国境,解放了波兰部分领土和一些东南欧国家。英美军队正向德国西部边境推进。
1945年4月25日,苏、美两国士兵在托尔高胜利会师。柏林岌岌可危,4月22日午后,敌人在帝国总理府举行了最后一次作战会议。希特勒、凯特尔、约德尔、博尔曼、克雷布斯等出席了会议。会上,约德尔建议从西线战场撤回全部军队来守卫柏林,希特勒表示同意。根据这一建议,守卫易北河防线的第12集团军将奉命回师东进,开赴波茨坦和柏林,以便接应从柏林东南地域突围的德军第9野战集团军。为了阻止苏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向柏林的进攻,德军指挥部从格奥尔利茨地域向方面军突击集团的后方实施了反突击。敌人集中兵力后,向苏军第52和波军第2集团军的左翼实施了突击,到4月23日楔入苏军防区达20公里,但到4月24日日暮时分,法西斯德军的前进被遏止。4月24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近卫第8集团军和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在柏林东南与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和第28集团军会师,并于次日在城西封闭了合围圈;近卫第5集团军则在易北河岸的托尔高地域与美军第1集团军会师。这样,至4月25日日暮时分,柏林的50万敌军集团已被合围并分割成两部分:柏林东南的法兰克福—古宾集团和城区集团,从而为全歼敌军集团创造了条件。
鉴于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乌克兰第1方面军成功地实施了包围敌军柏林集团的机动,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已不必从北面迂回柏林。因此,4月23日,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命令其执行战役的最初方案,即向西和西北方向发展攻势,并以部分兵力从西面对斯德丁实施迂回突击。
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主力的进攻从4月20日开始,方面军强渡奥得河后,到4月25日日暮便突破了敌主要防御地带,推进20~25公里,牵制了敌坦克集团军,使之无法由北向合围柏林的苏军实施反突击。
鉴于法兰克福—古宾敌军集团力图向西突围与第12集团军会合,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员命令第28集团军和近卫第3集团军的一部兵力转入防御。这些部队在敌人可能突围的路线上准备了三道防御地带,布下地雷,筑起坚固的工事,其余集团军则实施向心突击,消灭被围敌军集团。
德军利用密林在狭窄地段集中了5个师,拼凑起较大的兵力兵器优势。4月26日晨,德军向苏军第28、近卫第3集团军的接合部实施了突击,突破了仓促构筑的防御。苏军坦克和步兵兵团在航空兵支援下连续实施反击,分割并歼灭了突入之敌。近卫坦克第4集团军和第13集团军的部分兵力也顺利地粉碎了敌第12集团军为接应法兰克福集团而实施的突击。4月26日至至28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各集团军不断紧缩合围圈,德军面临被全歼的威胁。4月29日凌晨,德军在付出重大代价后从两个方面军的接合部突破了苏军主要防御地带。当天下午,近4.5万名德军在第28集团军近卫第3步兵军的防御地段,突破了防线,打通了约2公里宽的走廊,并穿过走廊向卢肯瓦尔德撤退。与此同时,德军第12集团军也从西面向这一方面发起冲击,从而出现两个敌军集团可能会合的危险局面。但到日暮前,苏军以坚决的行动终于阻挡了敌人的前进,并把敌人分割、合围在三个独立的地域。4月30日,战斗更趋激烈。德军不惜任何代价继续突围,一天之内向西推进了10公里。日暮时,突围部队大部被歼。但是,另一股敌人约2万人于4月30日夜间终于在苏军第13集团军和近卫第4坦克集团军的接合部突围,并前出到伯利兹地域,距离德军第12集团军仅3~4公里。在空军第2集团军的支援下,苏军两个方面军实施了坚决的突击,到5月1日日暮便消灭了法兰克福—古宾敌军集团,致使德军统帅部使柏林解围的所有希望都成了泡影。苏军共俘虏敌军官兵12万人,缴获坦克和强击火炮300余辆、火炮1500余门、汽车1.7万余辆和其他各种军用物资。敌人被击毙的就有6万人。只有零星的几股敌人钻进森林向西逃窜。德军第12集团军部分未被击溃的部队通过美军架设的桥梁逃到易北河对岸,在那里向美军投降。
在德累斯顿方向,德军指挥部并未放弃在鲍岑地域突破苏军防线并迂回到乌克兰第1方面军突击集团后方的企图。调整部署后,于4月26日晨以4个师的兵力发起进攻,但损失惨重,未达预期目的。德军的进攻被苏军挡住。双方激战一直持续到4月30日,各自的地位也未发生根本变化。该方向的德军已无力再次发动进攻,被迫转为守势。
这样,苏军通过顽强而积极的防御,不仅粉碎了敌人迂回到乌克兰第1方面军突击集团后方的企图,而且占领了迈森到里萨地域的易北河沿岸登陆场,这些登陆场后来成为突击布拉格的有利出发阵地。
这时,柏林的战斗已达高潮。被围的柏林卫戍部队共有官兵30万人、3000门火炮、250辆坦克。4月25日日暮前,敌人占据了整个首都市区和郊区,面积总共325平方公里。柏林东郊和东南郊的防御最为坚固。大街小巷里牢固的街垒纵横交织。一切东西,甚至连炸毁的房屋在内都被用作防御工事。防空掩蔽部、地铁车站和隧道、地下排水道等大量地下建筑也都被用作防御工事。德军还使用钢筋水泥建造了许多坚固的库房,其中最大者可容纳300~1000人。此外,还建造有大批钢筋水泥碉堡。
苏军将苏联国旗插上德国国会大厦。4月25日和26日凌晨,苏军航空兵第16和第18集团军共出动飞机2049架次对柏林军事目标实施了3次密集突击。4月26日晨,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4个合成集团军和2个坦克集团军,以及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2个坦克集团军和1个步兵军向柏林发起强攻,对市中心实施了向心突击。至4月26日日暮,被围德军集团已被分割成两部分:大部分在柏林,小部分在波茨坦。次日,波茨坦之德军被歼,柏林的德军被逼退到一个宽2~3公里、东西长16公里的地带。4月28日日暮,被围集团又被分割为三部分。城防司令主张向西突围,而希特勒眼看突围不会成功,遂下令死守。市中心的战斗异常激烈。4月29日,夺取帝国大厦的战斗打响。经反复冲击,步兵第171、第150师各分队于4月30日傍晚冲进大厦。5月1日晨,苏军士兵把胜利的旗帜插上国会大厦的楼顶。法西斯头目惊慌失措,德军指挥瘫痪,柏林德军集团陷入绝境。至5月2日15时,敌抵抗完全停止。仅在这一天苏军就俘虏敌军官兵13.5万名,企图向西突围的个别独立集群到5月5日被歼于城郊。5月3日~8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一面消灭各个孤立的敌军集群,一面向易北河推进。乌克兰第1方面军开始解放捷克斯洛伐克。至5月2日日暮前,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已前出到波罗的海沿岸,第二天在维斯瓦、易北河一线与英军第2集团军建立了联系。在战役结束阶段,该方面军与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协同,在舰队航空兵支援下沿海岸进攻。在攻占斯维涅缨德海军基地的作战中,舰队与突击第2集团军保持了密切协同。登陆兵也顺利完成了在丹麦波恩荷尔姆岛登陆的任务,俘守军1.2万人。
1945年5月8日深夜,德国最高统帅部代表在柏林卡尔斯霍斯特苏军司令部举行了一次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苏联元帅朱可夫主持仪式,同盟国最高统帅部的代表英国空军上将泰德、美国战略空军司令斯巴兹、法军总司令塔西尼参加了仪式。德军代表凯特尔等人在德国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投降书从1945年5月9日零时生效。欧洲战争到此结束。
柏林战役结束后,对粉碎继续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顽抗的德国集团形成了极为有利的军事政治形势。H.C.科涅夫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以中央各集团军前出至德累斯顿以北及其东北30~50公里后,对敌中央集团军群左翼实施了深远包围。
5月1日至5日,捷克斯洛伐克各地爆发了人民起义。5月5日晨,布拉格也爆发了人民起义。德军统帅部调遣中央集团军群重兵镇压捷首都起义。起义者的处境极其困难。他们向苏军和盟军统帅部求援。为了支援布拉格劳动人民的起义。会议要求在最短期限内粉碎仍在抵抗的敌军集团。
救援布拉格劳动人民起义的战斗是于5月6日打响的。5月6日晨,乌克兰第1方面军突击集团在进攻地带进行了战斗侦察,发现在这个方向上的敌人防御并不严密,而且在一些地段上敌人正在向南撤退。方面军司令员果断下定决心,直接投入主要兵力,在同一些地带同时投入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和坦克集团军,利用敌在一些地段撤退之机转入追击,迅猛地发展先头部队的战果。当天下午,在短暂而猛烈的炮火准备之后,担任方面军右翼的第13集团军、近卫第3集团军的主力,以及在该地带作战的第25坦克军、近卫第4坦克军和近卫第3、第4坦克集团军的兵团立即投入进攻。黄昏时分,近卫第5集团军也投入战斗。近卫第4坦克集团军和第13集团军的进攻最为顺利,5月6日日暮时,已推进23公里。有4万多兵力的布雷斯劳卫戍部队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向乌克兰第二方面军第6集团军投降。
苏军的战斗行动昼夜不停。突击集团的进攻速度在继续加快。到5月7日日暮时,近卫第4坦克集团军和第13集团军又推进了45公里,前出到鲁德茨山脉的北坡。近卫第3集团军占领了迈森市,近卫第3、第5坦克集团军则开始攻打德累斯顿。这时,布拉格起义者的处境严重恶化,德军已开进市中心,残酷杀害无辜。保卫布拉格的起义者急需武器弹药,而混在起义者中间的资产阶级分子开始动摇不定,有的甚至倾向于投敌,不少前捷克斯洛伐克军官接二连三地离开街垒。这种局势要求苏军尽快支援起义者,并切断中央集团军群西撤之路。
5月7日,有些集团军此时尚未全部集中到新的地域,乌克兰第1方面军左翼和中路部队——波兰第2集团军,第28、第52、第31、第59集团军就开始了进攻,进展顺利。5月8日,苏军攻占德累斯顿,波兰第2集团军占领了包岑,第52集团军占领了格尔利茨。方面军右翼各集团军解放了特普利开、比利纳、莫斯特等城市。
乌克兰第2方面军所属部队,5月7日开始进攻布拉格。在30分钟炮火准备后,近卫第7集团军的兵团突破了正面25公里的敌人防线,到日暮时,向纵深推进了12公里。为了不断增强乌克兰第2方面军的突击力,近卫第6坦克集团军奉命调至近卫第7集团军的地带作战,在其左翼作战的是近卫第9集团军。第46集团军也在维也纳北面重新发起进攻。到日暮时,坦克部队推进50余公里,占领了亚罗梅日采市,并且逼近伊赫拉伐。
乌克兰第4方面军于5月6日至7日继续向奥洛穆茨方向发起进攻,并于5月8日解放该市。该方面军的主力部队第60、第38、近卫第1和第18集团军,对布拉格发起进攻。5月9日晨,乌克兰第4方面军与乌克兰第2方面军部队会合。
空军第8和第5集团军有力地配合了乌克兰第4和第2方面军的进攻作战行动。为了支援乌克兰第2方面军,乌克兰第3方面军航空兵第17集团军也投入了战斗。
左翼部队推进了40公里,于鲁德茨地域粉碎了敌人的抵抗,进入捷境内作战。各坦克集团军先头部队开到离布拉格70~80公里的地方。战斗中,近卫第4坦克集团军的坦克手们摧毁了正从亚罗梅日采向美军占领的卡罗维发利转移的肖纳尔司令部,中央集团军群的指挥系统陷于瘫痪状态。近卫第3、第5集团军在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协同下,在波兰第2集团军配合下,于5月8日日暮时完全占领了德累斯顿市,并在该市市郊法西斯匪徒的巢穴中发现并抢救出大批艺术珍品。乌克兰第1方面军中路和左翼部队,转入追击整个进攻地带内开始后撤的逃敌。航空兵第2集团军仅5月8日这一天即出动飞机2800架次,有力地支援了地面进攻部队的作战行动。5月8日黄昏时分,广播了苏军司令部敦促法西斯德军无条件投降书,勒令他们于23时前放下武器。但是,中央集团军群指挥部却毫无反应。正如在奥洛穆茨地域被俘的德军坦克第1集团军的俘虏们后来所证实的:这一天德军指挥部虽已向德军宣布德国投降的消息,但马上又颁布了德军务必抓紧西撤以便向美军投降、拒不向苏军投降的指示:“……要尽可能地继续同苏军对抗下去,因为只有这样,人数众多的德军部队才能赢得时间向西突围。”由此可见,敌人决不肯自动放下屠刀,布拉格市内形势仍然异常复杂。5月8日白天,德军指挥部竟居心叵测地提出同意解除自己部队武装的先决条件是,要允许他们不受干扰地西撤。而捷克民族委员会由于内部资产阶级代表的坚持竟作出丧失原则的这一让步。不仅如此,德军还得寸进尺地提出只有在他们到达同美军的分界线时才交出轻武器的无理要求,而捷克民族委员会竟也再次表示同意。傍晚,德部分部队开始西撤,与此同时,党卫军部队却继续残酷地杀害城市居民。
5月8日夜间,乌克兰第1方面军所属近卫第4、第3坦克集团军挺进80公里。5月9日黎明时分,其先遣部队从行进间冲进布拉格。接着,该方面军近卫第3集团军和第13集团军的先遣部队相继进入该市。同一日,乌克兰第2、第4方面军的快速集群,以及乌克兰第4方面军第38集团军快速集群的先遣支队也进入了布拉格,捷独立坦克第1旅的坦克兵在该集团军快速集群编成内参加战斗。5月9日,苏军在爆发起义的布拉格各战斗队的积极支援下,完全解放了捷克斯洛伐克首都。5月10日,苏军继续在所有方向上迅猛发起进攻。乌克兰第1方面军一天之内即推进40公里,俘获德军官兵约8万人。在德累斯顿、施特里高、格尔利茨、利贝雷茨的机场缴获敌机272架。近卫第1骑兵军在开姆尼茨地域、近卫第4坦克集团军一部在罗基察尼地域(比尔森以东)分别与美军会合。近卫第4坦克集团军基本兵力向布拉格以南推进,前出至贝内绍夫地域,与乌克兰第2方面军近卫第6坦克集团军会合。乌克兰第2方面军左翼在发起进攻中于皮塞克地域和捷克布杰约维采地域与美军部队会师。除奥斯特马克集团军群在该集团两翼行动的几个师得以逃至美军作战区以外,苏军几乎合围了捷境内所有敌军集团。被围德军在突围西逃绝望后,被迫缴械投降。5月10日至11日,德军大部被俘。在歼灭被围集团的同时,乌克兰第1、第2方面军在与美军第3集团军会师前继续西进。5月11日,其所属部队在乌克兰第1方面军地带卡罗维发利地域和克拉托维地域与美军部队会师。
布拉格战役是苏联武装力量对德战争中的最后一个战役。乌克兰第1、第4、第2方面军俘德军官兵约86万人,其中包括60名将军。缴获的战利品有:火炮9500门,坦克和强击炮1800辆,飞机1100架,还有大批其他武装和战斗技术装备。苏联军人阵亡14万余人。
4.德国无条件投降
苏联、美国、英国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雅尔塔会议上,顺利达成了关于强制实行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彻底根除法西斯制度,以防止军国主义复活,再次威胁欧洲安全的协议。
1945年初,盟军粉碎希特勒发动的阿登战役之后,正准备强渡莱茵河,向德国腹地推进。这时,德国法西斯统治集团试图与美、英单独媾和,以集中残余力量与苏军死拼到底,甚至企图挑起美、英与苏联之间的冲突,从中渔利。
3月12日,莫洛托夫通知美国、英国驻苏大使哈里曼和凯尔,提出苏联政府要派代表参加关于德军在意大利北部投降事宜的谈判。遭到拒绝后,莫洛托夫于3月16日致函哈里曼和凯尔,坚决要求美、英领导人立即停止同希特勒德国代表谈判,摒弃今后同敌人单独谈判的一切可能。
1945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苏军正实施柏林战役,德国法西斯的灭亡之日即将来临,但希特勒等法西斯元凶们仍幻想能避免无条件投降。4月12日下午,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美国佐治亚州温泉病逝。消息传到柏林,希特勒和他的宣传部长戈培尔等人一时欣喜若狂。4月16日,希特勒发表告德国全体军人书,宣称美国总统的逝世将会扭转世界大战的进程,上帝要拯救第三帝国了,等等。与此同时,希特勒把59个师的兵力用于西线同盟军作战,而把21个师和14个旅的兵力用于苏德战场,竭尽全力固守柏林,妄图以此拖延战争,幻想能单独同美、英媾和。然而,希特勒的希望终成泡影。美、英、法军队在西线展开了攻势,苏军正顺利进军柏林。德国法西斯的灭亡指日可待。
4月20日,苏军不但突破了德军柏林市远郊防御圈,攻入近郊防御圈,还开始向市区防御圈发起进攻。柏林成了一座战火熊熊、炮声轰鸣、风雨飘摇的孤城。德国法西斯统治集团惊慌失措。
20日夜,戈林和希姆莱在为希特勒祝贺了56岁生日之后,便匆忙地离开了柏林,他们两人认为希特勒的末日屈指可数,企图通过同美、英的老关系来实现单独媾和。为此,他们分别进行活动。4月23日,戈林从上萨尔斯堡致电希特勒,要求宣布1941年6月29日希特勒任命他为继承人的命令开始生效,以便他接管德国的全部领导权。希特勒接到电报后,火冒三丈,立即下令撤销戈林的一切职务和头衔,逮捕戈林及其同伙,而戈林还指望次日能乘飞机去拜见艾森豪威尔并提出西线停火、东线继续同苏军作战的建议。但是,几天之后,戈林在上萨尔斯堡成了美军的俘虏。
希姆莱于4月23日在卢卑克的瑞典大使馆会见了瑞典红十字会副会长贝纳多特伯爵,希望通过他与西方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联系,表示德国愿意向美英投降,而对苏军继续抵抗下去。4月26日,美、苏、英三国政府完全否定了希姆莱的建议,并同时在报上披露了伯纳多特的谈话内容。希特勒得知希姆莱逃离大本营后,立即下令将他开除出党,并电令邓尼兹逮捕希姆莱。5月21日,希姆莱被英军所俘。两天后,希姆莱咬破氰化钾针瓿服毒自杀。
4月27日,苏军攻入柏林市中心区,遂将市内德军分割成三部分,并从四面八方逼近帝国总理府和国会大厦。但希特勒大本营仍在垂死挣扎。4月29日,躲在总统府地下避弹室的希特勒眼见大势已去,末日即将到来,便同伴随他13年的情妇爱娃·布劳恩举行了婚礼,随后口授遗嘱。希特勒在遗嘱中竭力为自己开脱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行,胡诌这场大战“完全是那些犹太血统或为犹太人的利益服务的国际政客所需要和煽动的”,叫嚷要重建“民族社会主义”,并任命海军元帅邓尼兹为德意志帝国总统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戈培尔为总理,肖奈尔为陆军总司令。4月30日15时30分,希特勒在避弹室的私人房间里开枪自杀,结束了罪恶的一生,爱娃·布劳恩同时服毒身亡。5月1日下午,戈培尔夫妇在毒死了自己的6个孩子后,命令卫兵开枪将他俩打死。
柏林战役结束后,新组成的邓尼兹法西斯内阁和分散在其他地区的德军残部仍在同盟军对抗。5月1日,邓尼兹政府广播了告德国军民书,表示仍要继续顽抗下去。与此同时,又派出代表与苏军联络,要求苏联同意邓尼兹成立新政府后同各大国进行“和平谈判”,企图在保证法西斯政权和军队的前提下结束战争。在遭到苏联方面的严词拒绝后,邓尼兹转而向西方盟国谋求单独投降。5月2日,新任德国海军总司令汉斯·弗雷德堡上将同英军蒙哥马利元帅举行会谈,5月4日,达成在荷兰、德国西北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以及丹麦的全部德军向英军投降的协议。5月5日,美军雅各布·德弗斯上将接受了德军在巴伐利亚和奥地利西部的G集团军群,包括在福耳贝克和蒂罗尔地区德军第19集团军在内的部队的投降。
5月5日,弗雷德堡奉邓尼兹的旨意来到艾森豪威尔的盟军总部联络,正式向盟军司令部提出南部地域德国军队单独投降的问题。艾森豪威尔深知:西方盟军单方面接受德军投降,违背了雅尔塔会议精神,不利于与苏联的团结,美国政府急需尽快从军事上击败法西斯德国的最后一个盟国——军国主义日本。而要击败日本,没有苏军的积极参战,美军尚需苦战一年半和付出100万人的伤亡代价。因此,艾森豪威尔通知约德尔:如果不立即签订所有战场无条件全面投降书,谈判就立即结束,美军将恢复空战,并且“不许任何单独投降的人员进入”美、英军队的战线。否则,“我将封锁整个盟军战线,并用武力阻止任何德国难民进入我们的防线,我不容许进一步的拖延”。邓尼兹政府被迫同意无条件向各盟国投降。
1945年5月8日24时,在柏林市东南的卡尔斯霍尔斯特的德国军事工程学校大楼大厅里,正式举行了德国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朱可夫元帅主持了签字仪式。接着,德军最高统帅部的代表进入签字仪式大厅,凯特尔向各盟国代表团团长递交了邓尼兹授予德国代表团全权签署投降书的证书。随即,凯特尔、弗雷德堡和施通普夫在一式九份的投降书上签字。签字结束后,德国代表被建议退出签字仪式大厅。投降书规定,从1945年5月9日1时开始生效。
德国法西斯的败降,是苏、美、英等反法西斯同盟国经受无数苦难、遭受巨大牺牲、团结奋战取得的伟大胜利。德国人民也“从可诅咒的希特勒国家中解救出来”。战胜德国法西斯是一件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大事,它对现代史发展的整个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波茨坦会议
德国法西斯灭亡、欧战结束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阶段。在亚洲、太平洋战场,盟军已占领硫磺岛和冲绳岛,并在亚洲大陆各战场发起了反攻,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即将取得最后胜利。此时,在主要同盟国苏联与美、英之间,美、英、法三国之间,原已存在的矛盾日益表面化,而且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而如何分享战争的胜利果实,如何使世界和平的安排对自己有利等问题,就成了美国、英国和苏联几个大国特别关注的问题,从而迫切需要主要同盟国首脑再次聚会协商,予以适当调整和解决。为此,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以及三国的外长、参谋长和顾问等,于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在德国柏林西南的波茨坦举行会议,就一些共同关心和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的第三次三国首脑会议,即波茨坦会议,有时又称柏林会议。罗斯福已于4月12日因脑溢血逝世,杜鲁门第一次代表美国参加会议。会议进行期间正值英国大选,因此,丘吉尔于7月25日返回英国等候大选结果。由于英国保守党在大选中失败,丘吉尔下台,新任英国工党首相艾德礼偕新外长贝文于7月28日参加了最后几天的会议。
会议通过了两个主要文件,一是《柏林会议公报》;二是《柏林会议议定书》。两个文件都由斯大林、杜鲁门和艾德礼分别代表苏、美、英三国政府签署。当时只发表了包括14项内容的公报。议定书则有21项,内容比公报多。此外,会议期间还发表了《美中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
三国政府首脑就成立苏、美、英、中、法五国外长会议进行缔结和约的准备工作、在盟国管制期关于处置德国的政治及经济原则、德国的赔偿、德国舰队和商船的处置;对待意大利和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芬兰的政策;波兰西部疆界,控制黑海海峡,柯尼斯堡地区的归属问题,以及对战败国某些领土的“委任统治权”等,都载明在三国政府首脑的议定书《柏林会议议定书》里。8月1日签署的这个议定书是苏、美、英三国在波茨坦会议期间达成协议的最后结果,为战后处置德国和欧洲问题打下了初步基础。
英、美、苏三国首脑丘吉尔(前左)、杜鲁门(前中)、斯大林(前右)在波茨坦会议期间的合影波茨坦会议还着重讨论了结束对日作战的条件和有关对日本的战后处置方针问题。美国为避免在日本本土进行登陆作战,迫切希望苏联能对日参战。这一愿望在雅尔塔会议上以条约的形式确定下来。在日本投降条件问题上,美国政府存在两种不同意见。一派主张对日采取强硬态度,要求总统以原子弹作为对日本军事行动的基础;一派主张放弃无条件投降要求。本来,美方估计彻底打败日军要牺牲100万人,美军要到1945年11月在九州登陆;如果失利,要到1946年春才能在本州登陆;美军仍至少牺牲30万人,而且基点是苏军在美军进入日本本土前参战,以牵制关东军;如果关东军能撤回日本,美军伤亡将会增加更多。因此,杜鲁门直言不讳:“我去波茨坦有很多原因。但是,在我的思想里,最迫切的是得到斯大林个人重申参加对日作战的决心,这是我们的军事领袖最急于要得到的。”德国法西斯投降后,太平洋战局对盟国越来越有利,力主对日本放弃无条件投降要求的美国副国务卿格鲁,于1945年5月下旬向杜鲁门总统及陆军参谋长马歇尔、陆军部长史汀生和海军部长福雷斯特尔,递交了一份备忘录,其意是在苏联对日作战前,向日本政府提出一项和平解决办法。具体而言,就是让日本人得到某种暗示,在日本投降之后,日本国将被允许自己治理自己。6月13日,杜鲁门政府在白宫举行会议,再次讨论对日战略,确定以不明显的方式修改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原则,企图用这一“妥协”诱使日本早日投降。最后,杜鲁门采纳了国务卿贝尔纳斯等人的主张,决定在发表的波茨坦公告中不涉及日本天皇制问题,这就暗示美国政府有保留日本天皇制的意向。波茨坦公告的文本是美国国务院起草的,在讲到战后日本政体时,原文曾写有“可以包括现今皇统之下的立宪君主制”,但在波茨坦公告发表时被删去了。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国正式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法西斯立即投降。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亦正式加入公告。
《波茨坦公告》表达了反法西斯各国政府和人民团结协力、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者、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的坚定信心,对日暮途穷的日本法西斯是一个沉重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