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简史——专题:诡异的堑壕战
攻城利器堑壕生活 堑壕友谊
堑壕战是一种利用修筑低于地面高度的堑壕来保护士兵进行作战的战争形式。进行堑壕战的双方都具有固定的防线。当交战双方火力大大增强,而活动能力和通信系统却没有多大改进时,就会使用堑壕战。
攻城的利器
堑壕上的风向标 “一战”时,一名澳大利亚士兵调整堑壕胸墙上的风向标。堑壕面对敌人的一侧叫胸墙,是用泥土或石头筑成的用以保护士兵的防护墙,背对敌人的一侧叫背墙。
堑壕战的历史要追溯到17世纪的欧洲大陆,当时这片土地上的主要战争都是围绕城堡展开的。虽然火炮已经开始使用在攻城战中,但仍不能成为攻城略地的利器。而且如果城堡也开始装备防御火炮,就会使得攻占城堡的战斗演变成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一位名叫塞巴斯蒂安·德·沃邦的法国人打破了这一僵局,他首次采用堑壕战来攻城,取得了极好的效果。沃邦指挥围城部队在守军炮火射程范围之外挖掘一条环绕城堡的堑壕,之后由这条堑壕再按照“之”字形朝城堡方向挖掘分支堑壕,等到距离达到一定范围的时候,就将火炮由堑壕拉至城堡正前方抵近攻击,直至最终摧毁守军的防御城堡。沃邦堑壕在法荷战争期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帮助法军接连攻克荷兰多座坚固的城堡。从此,中世纪城堡战时代宣告结束。
堑壕中的祈祷 1915年,在西班牙加利西亚,著名摄影师安德烈·柯特兹为“一战”留下了可贵的影像记录:某日清晨,一名士兵在潮湿泥泞的堑壕中祈祷。
在随后一些著名战例中,堑壕战同样发挥了巨大作用。例如在美国独立战争的约克镇战役中,华盛顿领导的美国军队在精通堑壕战的法国军队的帮助下,挖掘多条堑壕直通英军防守的约克镇据点,从而取得了胜利。
惨烈的拉锯战
到了“一战”期间,堑壕战演变成了敌我双方异常惨烈的拉锯战。马恩河战役之后,德军速战速决逼迫法国投降的战略企图失败,而法英军队也在德军构筑的防线面前止步不前。于是双方都开始通过“奔向大海”战术向海边进发,并在接触地域构筑防御堑壕工事,期望能够借此迂回到对方的防线背后,从而包围对手。就这样,双方构筑了长达700多千米的巨型堑壕体系,这条战线上爆发了多场重大战役,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人员伤亡与损失。
“一战”时期的堑壕体系仍然沿用了沃邦时代的堑壕体系结构,主要由3部分组成:前沿为火力堑壕,其后为掩护堑壕,连接两道主壕的是“之”字形交通堑壕。敌我双方堑壕之间的地带则被称作无人区,其宽度通常在100~300米之间,中间布满了铁丝网、防步兵地雷等障碍物。而在部分争夺特别激烈的地区,两军堑壕相距可能不到10米。为了有效抵御敌方炮火的攻击,堑壕内布满了各种各样的防炮掩体。
法英军队堑壕中的掩体比较简单,因为他们觉得如果堑壕条件建设得太好的话,士兵就不大愿意出去冒死冲锋了。而人数上处于劣势的德国人则不是这样想的,他们更愿意在法国人的领土上长期坚守下去,所以他们的堑壕设施更加完备一些——有些堑壕的地面甚至还铺设有地毯、墙面上挂着镜子,等等。即便如此,堑壕里的生活仍然是十分艰苦的,尤其是遇到阴雨天气的时候,大家就只能在泥浆中放哨、战斗和睡觉。除了敌军的攻击和恶劣的天气之外,坚守堑壕的士兵们还得忍受老鼠、跳蚤、虱子等动物的侵扰,由此带来的疾病更是种类繁多。
士兵们的堑壕生活 1916年,法国香槟战区,一名法国士兵给同一堑壕的战友理发。“一战”中各种毁灭性武器被运用到战场上,可以将其射程之内地面上的一切物体摧毁。于是,堑壕战出现了。在猛烈炮火的轰击下,士兵们在堑壕里过着非人的生活,但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结下了深厚的生死友谊。
由于战线的相对稳定,双方的攻击时间也大致固定了下来,通常情况下每天都有两次攻击。当清晨到来的时候,法英军队会开始进行攻击,而太阳西沉的时候,德军则开始还以颜色。白天的时候,双方士兵的神经都是高度紧张的,以防备对方可能发起的进攻。同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白天是双方的狙击手频繁活动的最佳时间,千万不要让自己的身体高于堑壕之上,哪怕就几秒钟的时间。而到了夜晚,双方都心照不宣地不再发动攻势,开始利用这段时间修理己方受损的堑壕。通常情况下,每个士兵需要在前沿堑壕驻扎10天,接受5天左右的施工任务,再加上其他的整修工作,凑够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轮换到后方去休整。然而,很多士兵都无法坚持到一个月,他们要么是在冲锋时被打死,要么是在堑壕中被炮弹炸死,或者染上风寒等疾病病死。
在长达4年之久的堑壕战中,双方都不断投入大量最新研制的武器,例如毒气、战斗机、坦克等,但都对最终的战局没有产生决定性的影响。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并退出“一战”后,德军开始尝试在堑壕战中实施渗透攻击的战术,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眼看着堑壕战的僵局即将被打破,第一次世界大战却结束了。在之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堑壕战在快速机动的机械化部队面前,已经失去了往日的优势,从此走向衰落。
堑壕战中的“友谊”
虽然协约国、同盟国的军队在堑壕战中的伤亡都很惨重,但双方的基层士兵们却在交战间隙尤其是西方传统节日时还能进行一系列“友好往来”,希望以此增进大家之间的“友谊”,因为谁都不希望自己在堑壕中被打死。“自己活的同时,也希望让别人活”,逐渐成了敌我双方士兵的共同信条,他们有意识地达成了一些默契。在很多战区,每天早餐时,双方士兵都要在空地中竖起一块木板。这块木板一竖起,枪战便停止了,他们各自开始打水和取给养。在整个早饭期间,只要这块木板竖着,双方便会停止枪击。但是,当木板倒下时,战争又重新开始。有时候,双方的官兵还相互喊话。一些战争前曾在不列颠工作过的德国士兵时常会向英国士兵询问他们熟悉的商店、街道的情况。他们甚至还把大声争论问题、唱歌作为一种娱乐和传递信息的方式。在阳光充足的日子,双方官兵会各自聚集在堑壕前沿举行即兴音乐会,唱爱国或伤感的歌曲。在宁静的晚上,歌声会从一方的阵地上飘到对方的堑壕,引来对方士兵的一片掌声,有时还会被要求再来一次。1914年12月24日,敌我双方甚至在各自的前沿阵地办起了迎接圣诞的庆祝会,当时一个德国人从战场那边喊了一句:“英国人圣诞节快乐!”英国人也回了一句:“你也是!”随后大家一起唱起圣诞颂歌。虽然各自军队的指挥官对这种状况头疼不已,三令五申禁止此类事情的发生,但仍然阻挡不住大家的热情,最终这些禁令也就没人去理会了。
战壕中的士兵 战斗是如此的残酷,战争又是如此的漫长,但士兵面对镜头还是露出了可贵的微笑。因为他们渴望着战争早些结束,回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