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简史——二战风云(上)
1939年~1941年
关键词:入侵/灭亡/反抗
1939年9月1日凌晨,希特勒诬称波兰侵略德国,出动两个集团军群共57个师约150万人的庞大兵力闪电入侵波兰。然而这不过是一场新的世界大战的开始,更加惨烈血腥的战斗即将打响。
战争开始
从1939年9月1日德军发动攻击,到10月6日最后一支波军投降,号称当时欧洲军事强国之一的波兰在短短一个月之内就灭亡了。波兰的180万大军被消灭了,而德军只有约1.4万人阵亡,3万人负伤。
本来,英法已经与波兰签约要保证它的安全,德国入侵波兰后英、法也对德宣战,但当德军正在猛攻波兰,波兰眼看就要覆亡时,英、法却按兵不动、宣而不战,坐视波兰灭亡。这种怪现象后来被称为“奇怪的战争”或“假战争”,它是英、法一贯推行的绥靖政策的延续。
对于希特勒而言,灭亡波兰只是战争的开始。
1940年4月9日清晨,德军进入丹麦,丹麦政府当天就不战而降。
早在进入丹麦前两天,德海军舰队已经向挪威开进了,这时挪威的陆军总兵力只有1.5万多人,以这样可怜的部队如何与德军抗衡呢?但勇敢的挪威军人坚持抵抗。到了6月初,希特勒已经在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地击败英法联军,挪威才宣布投降。
早在完成对挪威的征服之前,希特勒就于1940年5月10日在西线对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个中立小国发动了大规模进攻。最先遭到攻击的是荷兰。在这里德军实验了一种新战术——伞兵战术。
1940年5月10日,天还没亮,一队德军伞兵空降在荷兰海牙附近,迅速占领了重要的机场、桥梁、交通要道等。天亮后不久,大批德军乘坐运输机在这些机场降落,德军从天而降使荷兰军队的抵抗与调动都十分困难,荷兰女王威廉明娜匆匆逃往英国。到5月14日早晨,德军向堡垒里的荷军发出了最后通牒,如果再继续抵抗,德军空军就把荷兰的城市夷为平地。绝望的荷兰人当天就投降了。只用短短的4天德军就征服了荷兰,消灭了它的40万大军。
在进攻荷兰的同一天,德军开始进击比利时。
德军进攻的预定线路是往西穿过比利时北部的阿尔伯特运河与默兹河一线,然后攻击其西边的戴尔防线。但这一进攻路线有个大障碍:坚固无比的埃本埃马尔要塞。如果从地面直接进攻要塞,德军蒙受的损失将是不可想象的。但这时候德军又采取了一种极高明的战术:派一些滑翔机和飞机朝要塞顶部飞去,降落在那里。伞兵和滑翔兵着陆后立即占领了要塞各个据点。第二天,被德军里外夹攻的这个“天下第一要塞”就失守了。埃本埃马尔要塞一失,阿尔伯特运河与默兹河防线也就不攻自破了,比军只好撤入后面的戴尔防线。
灭亡法国
西线的德军气势汹汹,这使得法军相信法比边境就是德军的主攻方向,便将绝大部分兵力都派来这里防守,但他们不知道这只是德军的烟幕弹而已。5月10日,德军主力开始进攻法国了,地点根本不是西线,而是东线的阿登森林。这里是莽莽深林,法军完全料不到德军会从这里开始主攻,因此只布置了最弱的两个军团。此时,德军的主力,包括克卢格的第四军团、赖恩哈特军团、克莱斯特装甲军团、古德里安军团、布希的第十六军团,像一把尖刀插入阿登森林的崇山峻岭与茂密丛林中,向法国扑去。其中隆美尔率领的一个装甲师在5月12日傍晚就进抵了默兹河畔,第二天便强渡默兹河,攻入法国。
进入法国后,德军并没有继续向南深入法境,而是向西开进,强大的德军在法国境内从东往西狂冲猛进,直抵大西洋,与从荷兰南下的德军一起,将英法联军主力一举合围,英法联军成为瓮中之鳖。
到5月21日,英法联军主力40个师被压缩到了敦克尔刻附近一小片狭长的地区,而敦克尔刻是唯一的出海口。德军正向他们压来,只要他们像往常一样不顾一切地猛冲,联军势必会被迅速打垮,他们的路只有两条:投降或者被消灭。
然而,这时候发生了一件几乎令人不可思议之事:5月23日这天,德军突然停止攻击。而联军迅速向敦克尔刻海边退却,开始了名为“发电机作战”的敦克尔刻大撤退。英国、荷兰、法国、比利时等所有盟国都尽一切力量发动最多的船只来参与营救,既有驱逐舰、巡洋舰等大型舰艇,也有渡轮、私人游艇甚至小舢板,总之只要能在水里航行的东西都用上了,共计近900艘。它们昼夜不停地在英吉利海峡的惊涛骇浪之中来回穿梭,经过8天奋战,将33万多名联军士兵,其中2/3是英军,运到了英国。
希特勒目送着他的侵略军向西方开进
1940年5月27日,德国空军第2、第3航空队大举出动,对敦刻尔克港区和海滩进行了猛烈轰炸,总共投下了1.5万枚高爆炸弹,几乎将敦刻尔克夷为平地。
当德军在8天之后发起最后的攻势,一举拿下敦克尔刻时,只有担任后卫任务的4万法军被俘。这次大撤退被称为“敦克尔刻奇迹”。
当联军拼命从敦克尔刻撤退时,德军基本上在休整,其庞大的坦克军团正在准备发动一场消灭法国的空前大战。法国人这时匆匆在敦克尔刻之南的索姆河-埃纳河一线建立了新防线。从6月5日开始,德军从东到西全线向法军防线发起猛攻,法军被迅速击退,很快就逼近巴黎。
为了保护巴黎这朵法兰西之花免受战火蹂躏,法国政府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这样,依据战争惯例,德军可以占领之,但不能对城市进行任何破坏。法国政府先往南迁至图尔,随即再南迁至波尔多。
6月14日,德军进入巴黎,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法国的首都。德军继续往南推进,法国人绝望了,宣布投降,这是1940年6月17日的事。
几天后,双方签订了停战协议,条款对于法国是毁灭性的:包括巴黎在内的整个法国西部和北部划归德国作为占领区,占领费用全部由法国负担。这一地区占法国全部领土的60%,法国绝大部分的经济与工业产值都来源于这一地区。其余非占领区则建立傀儡政府,贝当元帅担任总理,首都设在中南部的一座小城维希。
法兰西,这个伟大的国家,拥有300万大军,号称欧陆第一强国,就这样在区区6个星期里被彻底击败了。这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然而它毕竟是现实,是摆在剩余的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国与美国面前的严酷的现实。
电影《伦敦上空的鹰》剧照
20世纪60年代,英国电影人根据不列颠之战的史实拍摄了著名影片《伦敦上空的鹰》,这部电影在中国也曾风靡一时。
奋起反抗
面对德国军队的节节胜利,英国人民不再害怕,因为他们有了一位“主心骨”——丘吉尔。丘吉尔是英国最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一贯强烈反对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希特勒的所作所为证明丘吉尔是对的,张伯伦是错的,于是张伯伦政府倒台之后,最好的继任者自然就是丘吉尔了。就职后,丘吉尔向下议院发表了一次著名的演讲,他对议员们说:
我所能许诺给各位的唯有流血、流泪、流汗并劳苦地工作……你们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会回答,我们的政策是在陆地、海上和空中作战,竭尽全力,毫不保留上帝所赋予我们的一切力量,和一个在人类可悲、罪恶的黑暗记录中绝无仅有的恐怖暴政作战……不管路有多长、有多艰险都要赢得胜利,因为不胜利,我们就会灭亡。
希特勒本人并不想与英国为敌,一则因为他对海洋不感兴趣,二则他也有些畏惧海战。因此他就多次表示可以与英国建立和平,但丘吉尔毫不客气地回绝了希特勒。于是,希特勒签署了代号为“海狮作战计划”的指令。
这个计划很简单,就是先用德国当时欧洲最为强大的空军对英国进行轰炸,使其屈服,再用陆海军去征服。
1940年8月9日,“不列颠之战”开始了,这天德国出动了大约300架飞机前往轰炸,到13日更发动了代号为“鹰日”的大规模轰炸,一天之内派出近1500架战机,对英国进行狂轰滥炸。大批英国城市被炸,许多无辜的英国平民被炸死。
其中受到损害最严重的是考文垂。11月14日这天,它遭到整整500架德国轰炸机的狂轰滥炸,几乎被完全摧毁。后来英语与德语中甚至有了一个直接来自考文垂这个地名的新词,英语是“Coventrate”、德语是“Koventrieren”,意思都是“夷为平地”。
面对德国人的疯狂滥炸,英国人民显示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特别是英国的战斗机飞行员们。由于没有足够的飞行员,英国的战斗机飞行员们每天必须在天上作战好几个小时,甚至一天起降几架次。有时飞机被击落后,只要飞行员得以逃生,他当天就会登上另一架飞机起飞迎战,其所表现的大无畏精神令人钦佩。
英国人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依赖的除了他们自己,还有强大的盟友——美国。这时候,美国总统罗斯福岂不知道英国人的困境,他先设法绕过《中立法案》向英国提供了一批战机,接着又将50艘旧驱逐舰送给英国,英国则把世界各地的8个海、空军基地借给美国。此外美国还给英国人送去了近100万支步枪、25万支左轮手枪和近1000门大炮,罗斯福还告诉英国人说,今后他的原则是将所有在美国生产的武器与英国平分。
正在罗斯福积极地帮助急需帮助的英国时,他还在参加总统竞选。此时他已经两度当选总统,根据惯例,总统最多只能连任一次,但当时正当多事之秋,因此罗斯福第三次竞选总统,结果他史无前例地第三次当选美国总统。连任成功后,罗斯福进一步加大了对英援助的力度,因为这时候的英国正如丘吉尔在给罗斯福的信中所言,几乎要“一贫如洗”了。罗斯福这样做一方面当然有血缘的因素在里面,美国毕竟“脱胎”于英国,他自己像绝大多数美国人一样,身上都流淌着英国祖先的血,另一方面,英国在全世界有广阔的殖民地,与美国山水相连的加拿大也是英帝国之一部分,倘若英国灭亡,这些地方势必也有可能成为纳粹的势力范围。可以想象那时候美国所面临的形势将是多么严峻!
德军伞兵
罗斯福经过努力,使国会在1941年3月通过了《租借法案》,授权总统援助那些与美国安全有关系的国家。《租借法案》的通过标志着美国已完全放弃中立政策,转到了反法西斯国家一边,并且成了它们最强大的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