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简史—— “殊荣祭国殇”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08 属于: 世界大战

此人面色苍白,脸庞僵硬,眉梢蓬乱,雪白的大胡子杂乱无章,几乎遮盖了整张嘴巴,他就是法国总理乔治·克列孟梭,时间是1918年11月11日星期一下午之初。

这位政府首脑蜷缩在汽车里,宪兵们试图开辟一条道路,好让汽车能抵达波旁宫 (1) ,尽管众议院前聚集了不计其数的民众,水泄不通。

克列孟梭需要正式呈递停战协议,该协议在贡比涅森林中的雷通德空地签订,并在这个星期一11点生效。

一声炮响,紧接着是巴黎城里所有教堂钟声齐鸣,这宣告了德国的投降。

1871年由俾斯麦于凡尔赛宫镜厅宣告建立的第二帝(2) 屈从了。复仇的时刻已然到来——1870年被德国人吞并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又重新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协和广场 (3) 上,人们揭掉了附在斯特拉斯堡 (4) 雕塑上的黑色丧纱,使其重见天日。

民众已经挤占了香榭丽舍大道 (5) 、桥梁、广场、林荫道。人们载歌载舞,肩扛手抱凯旋的士兵。

"各国士兵亲吻所有的女人。"一个青年人在他的日记里写道。人们舞动着协约国国旗,有节奏地高呼"克列孟梭"。尽管有宪兵,民众还是聚集在总理的座驾旁。他们发现苍老的克列孟梭脸庞坚毅,疲倦地抬起戴着灰色手套的手,来回应大众的欢呼。

人们为这位年过古稀、看起来已精疲力竭的老人(77岁高龄!)而倾倒。

正是此人被冠以"老""内阁角斗士"的绰号,也正是此人曾反对过甘必大 (6) 、茹费理 (7) 、普恩加莱 (8) ,1914年时,他已是73岁高龄!

他的态度让人肃然起敬,尽管人们已远离他的座驾,但是他们还是继续欢呼喝彩。

这就是克列孟梭,一个激进分子,一个爱国者,他曾为德雷福斯 (9) 辩护,并在内务部长——法兰西头号条子——任上无情地镇压罢工。

这就是"胜利之父"!

11月6日,当时停战协议的签订已仅仅是数小时或数天的问题,他当着议员们的面宣布:

"当今之时,需要争取和平,这可能要远比赢得战争困难。法兰西必须团结一心,但愿它能纪律严明,坚不可摧。"

11月11日,3点50分,当克列孟梭步入会议厅的时候,所有的议员以及坐在悬垂于波旁宫半圆会场厢房里的人一并肃立鼓掌。

克列孟梭已不再是之前人们所看到的那个精疲力竭、面庞坚毅、蜷缩在汽车里的老人。

他已脱胎换骨,走上专席讲坛,这位雄辩家善于煽动听众的热情,但从不向其献媚。

这是一位国务人士,一位因训引国民、敢于真言的信念而激昂慷慨的爱国者。

听他说来,所谓政治,即为理念之载体。

"先生们,来自人民集会的无上崇敬之意是如此强烈,感知它的不二法门正在此刻,让我们所有人无一例外地向大众承诺,竭尽心力,努力工作……"

"现在,我将向诸位宣读今早五点,由福煦 (10) 元帅、威姆斯 (11) 海军上将和德国的全权代表签订的停战官方文书。"

他有条不紊地宣读了施加于德国的基本条件。 (12) 接着,克列孟梭挺直腰板,紧握讲台,言辞转换,掷地有声:

"对我来说,停战协议阅毕,我感到此时此刻,在这个骇人时刻、盛大时刻、恢弘时刻,我的使命业已完成……"

"一言以蔽之,我以法国人民之名,以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之名,向光复回归、统一而不可分割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致以法兰西崇高的敬意。"

议员们起身鼓掌,掌声经久不息。

等到如浪掌声平息,他以更为斩钉截铁、更为洪亮的嗓音继续说道:

"此外,荣耀属于我们伟大的烈士们,是他们为我们赢得了胜利。正是倚仗他们,我们才能够声称,在一切停战协议签订之前,法兰西已经由武备力量解放。而对于幸存者来说,从今天起,我们将向他们张开双手;当他们行进在通往凯旋门的林荫大道上时,我们将迎接英雄们,愿他们提前得到致敬!我们恭候他们投入到社会重建的伟大事业当中去。"

"多亏了他们,法兰西,昨天还是上帝的士兵,今天已成为人道之师,并将永远是模范军!"

议员们起立鼓掌。

"历尽磨难,赐福时刻终于降临,为了这一刻我们苦等47年……"时为众议院议长的保罗·德沙内尔 (13) 情绪激动,"明天,我们将出现在斯特拉斯堡和梅斯 (14) !欢喜之情,难以言表。"

夜幕降临了,尽管冰雨砭人肌骨,但大街上依然人头攒动,欢快异常,人们像是被一种激昂的博爱狂热所操控。

在皇家街,克西姆餐厅 (15) 或勒韦伯咖啡馆 (16) 前,人们已不再拿酒杯喝香槟,而是直接对着瓶嘴畅饮。

在法兰西剧院 (17) 里,一位女喜剧演员站在桌子上,裸肩,上身裹着一面形成褶子的三色旗 (18) ,一位人即兴写诗,然后把诗稿递给她,让她诵读出来。

"胜利女神啊,我们终于吻到了你的香唇……"

"是夜,法兰西有如山巅之床笫。"

"在那里,你赤裸玉体,委身于我们的火热之吻。"

歌剧院广场 (19) 上,一盏射灯的辉芒照亮了大公馆 (20) 的正面墙。

广场上的民众摩肩接踵,他们确信在一扇窗里认出了克列孟梭,因此突然鼓起了掌。然而,当女歌唱家玛蒂娜·施纳尔从剧院的高阶上起调唱起第一句《马赛曲》的时候,那侧影消失了。

"祖国的儿女,快前进,

光荣的日子已来临……"

民众立即唱和起来,她的音调掌控着这支即兴组建但却豪迈异常的合唱团。

歌声销匿,掌声沉寂,倏忽之间,长呼高起:

"英烈万岁!"

民众凝固在沉寂中,而后,犹如平地雷起,呼声重复,依旧高亢:

"英烈万岁!"

有人在广场另一隅,引声长啸:

"法兰西万岁!"

在经历了激动振颤之后,民众又开始引吭高歌。


(1)  波旁宫,法国众议院(即法国国民议会Assemblée Nationale)所在地,在法国革命期间,波旁宫被收归国有,从1798年起500人会议在此开会。

(2)  德意志第二帝国,指从1871年1月18日普法战争后普鲁士王国统一日耳曼地区到1918年11月一战后霍亨索伦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为止的德国。有别于德意志第一帝国(即公元962~1806年的神圣罗马帝国)与德意志第三帝国(即1933~1945年由阿道夫·希特勒和其所领导的纳粹党所统治的纳粹德国)。

(3)  位于巴黎市中心,在广场的四面八方分别矗立着八个代表19世纪法国最大的八个城市的雕像,西北是鲁昂、布雷斯特,东北是里尔、斯特拉斯堡,西南是波尔多、南特,东南是马赛、里昂。揭去黑色丧纱,意即收复阿尔萨斯。

(4)  斯特拉斯堡,法国东北部城市,阿尔萨斯大区的首府和下莱茵省的省会,也是法国第七大城市和最大的边境城市。

(5)  巴黎市中心一条著名的大街,风景绮丽,繁华异常,今法国历次国庆阅兵即在此举行。

(6)  即莱昂·甘必大(Léon Gambetta,1838~1882),法兰西第二帝国末期和第三共和国初期著名的政治家,资产阶级共和党人。曾担任过国防政府成员(1870~1871年),后又任内阁总理和外交部长1881~1882年。他激烈反对第二帝国。在普法战争第二阶段,他是抗击普鲁士的组织者。他为粉碎旧王朝复辟阴谋,建立和巩固第三共和国作出了贡献。

(7)  即Jules François Camille Ferry(1832年4月5日~1893年3月17日),法国共和派政治家,曾两次出任法国总理,任内推动政教分离,殖民扩张。中法战争期间,法军突然撤离谅山,使得舆论一片哗然。茹费理因此遭到了乔治·克列孟梭等激进派猛烈批评,最终在1885年3月30日引咎辞职,史称东京事件(Affaire du Tonkin)。

(8)  即雷蒙·普恩加莱(Raymond Poincaré,1860年8月20日~1934年10月15日),法国政治家。1912年~1913年担任法国总理和外交部长;1913年~1920年担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总统;1922年~1924年与1926年~1929年再次出任总理。1902年3月15日,克列孟梭在他创办的周刊《Le Bloc》中创造"普恩加莱主义"一词,并在1906年,抨击普恩加莱太过软弱。后克列孟梭意欲加入普恩加莱政府,被后者拒绝。

(9)  1894年法国陆军参谋部犹太籍的上尉军官德雷福斯被诬陷犯有叛国罪,被革职并处终身流放,法国右翼势力乘机掀起反犹浪潮。此后不久即真相大白,但法国政府却坚持不愿承认错误,直至1906年德雷福斯才被判无罪。

(10)  斐迪南·福煦(Ferdinand Foch,1851年~1929年),法国元帅,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后几个月协约国军总司令。一战爆发后参加了多场战斗。1918年被任命为协约国最高司令。1918年代表法国在贡比涅森林签订对德停战协定,后又在巴黎和会上发挥重要作用。

(11)  罗斯林·欧斯金·威姆斯(Rosslyn Erskine Wemyss,1864~1933年),英国海军上将,绰号"第一海上勋爵",一战中曾担任指挥官职务,尤其是在地中海和埃及。1918年代表英国协同福煦元帅签订一战停战协议。

(12)  参考章末注解(作者注)。

(13)  保罗·欧仁·路易·德沙内尔(Paul Eugène Louis Deschanel,1855年2月13日~1922年4月28日),法国政治家,曾在1920年2月18日至9月21日出任法国总统。

(14)  梅斯,今洛林大区中心城市,摩泽尔省省会,位于罗马至兰斯的大道上,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征战不断。1871年~1918年与德国合并,城内有横跨塞勒河的"德意志门"(Port des Allemands)。

(15)  马克西姆餐厅(le Maxim’s)坐落在巴黎皇家街3号,创办于1893年4月,前身曾为红衣主教黎塞留之家产,是巴黎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16)  勒韦伯咖啡馆(le Weber),坐落于巴黎皇家街。名画《勒韦伯咖啡馆前的女人》(Portrait de femme devant le café Weber)即以此为背景。

(17)  法兰西剧院(Théâtre-Français)即法兰西喜剧院(La Comédie-Française),法国最古老的国家剧院。1680年10月21日奉路易十四之命创建,由原莫里哀演员剧团与马莱剧团、勃艮第府剧团合并而成。位于巴黎黎塞留街与圣·奥诺雷街拐角处。它实现了莫里哀生前的意愿,故法兰西喜剧院也习称莫里哀之家。

(18)  即法国国旗,由蓝白红三色组成。

(19)  歌剧院广场(Place de l'Opéra)是巴黎第九区的一个广场,广场以同时修建的巴黎歌剧院而得名。广场周边建筑都是拿破仑三世时期奥斯曼男爵改造巴黎宏伟计划的一部分。

(20)  大公馆(Le Grand Hôtel),即今日之巴黎洲际大酒店(InterContinental Paris Le Grand),世界顶级奢侈酒店,坐落于巴黎歌剧院之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