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简史—— 疑虑开始蠹蚀信心
凄惨多难的1915年目睹了太多的牺牲。
虽然付出了如此惨痛的牺牲,但日耳曼人——德国鬼子——依然推进到距巴黎不足一百千米的地方。法军没能击退敌军,也没能突破其防线。兰斯大教堂 (1) 沦于敌手,这座神圣的皇城、法兰西王室的心脏,笼罩在德军的重炮火力之下。
疑虑开始蠹蚀信心,尽管报纸上宣称俄国人已对柏林构成威胁,哥萨克骑兵将砍下日耳曼枪骑兵的首级。
这些不利的酵母持续发酵必然会刺激公众舆论,共和国总统、洛林人雷蒙·普恩加莱 (2) 对此忧心忡忡。
前后相继的两位政府总理——维维亚尼 (3) 和白里安 (4) ,尽力重申"议会、民族和军队不休的团结"是胜利的先决条件。
然而议员们自己都是满腹狐疑。
220位议员被动员征调,其中有三名已于战场上成仁。
克列孟梭在《囿人报》上刊文重申公民权力凌驾于军权之上的必要性。然而,将领们则希望自行决策。
他们很反感在司令部接见民选代表,正相反,后者则决定众议院将常驻于此,以期设立秘密委员会来审查军事问题和战争领导。
众议院议长保罗·德沙内尔确信有必要建立"更为强力、更为有效的管控!"并补充说,"要是当初议会有胆量,更加博识,那么今日法兰西的处境应该更好!"
尽管小心谨慎,但这可是对将领们的抉择做出的第一次明确批评。
然而,在波旁宫的廊道里,一位激进社会党代表勒费夫尔却反对设立众议院常务会议的提议。
"有些同僚之所以漠视一切理智想要常驻于此,是因为他们不想去前线。他们提议一整个夏天召开各种毫无意义、喋喋不休的会议,这只是他们畏缩胆怯的不光彩说辞。这是一个与其他借口无异的陷阱。"
第一波不和谐之音!
亚历山大·米勒兰 (5)
神圣联盟 (6) 内部并没有出现嫌隙,但是反议会主义却重新抬头;此外,在军队及其将领的致敬典礼上,对将军们挥霍战士鲜血的批评也渐渐显露。
议员们设立了一枚"以干练、明晰和自豪之名"的"战争十字"勋章来挽回形象。
一位议员总结道:"上校作为团部之父,将战争十字授予他孩子般的裨官和战士,这是一种激励竞争强有力的方式。"
这一决策大受欢迎。
这意味着爱国主义依然是公众舆论的黏合剂。
致力于支持国防而发起的举借公债和黄金兑纸币自愿兑换运动是衡量爱国主义力量、抵抗与决胜意志的一次巨大成功。
克列孟梭在《囿人报》中刊文写道:
"民众有必要毁家纾难,这样我们的勇士才有权挥洒他们的鲜血!"
然而,法国社会刚刚从战争引起的晕厥中恢复,米勒兰部长即宣称:"不再有工人权利,不再有社会法律,只剩下了战争"。在1915年共发生了98场罢工,而1914年却一次也没有,对此,他了然于心。
在冶金工会联盟,有一位坚毅的男子阿尔丰斯·梅尔黑姆 (7) ,在他的周围集聚了一小部分人,他们与追随托洛茨基 (8) 和列宁的俄国革命者取得了联系,想要停止敌对行为,实现无产阶级大团结,以期发动社会主义革命,扫荡资产阶级政权。
这些革命者——即布尔什维克——在伯尔尼近郊的齐美尔瓦尔德 (9) 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梅尔黑姆参加了此次会议,并会见了列宁和德国的社会主义人士。会议宣布:"这不是一场我们的战争。"但是这一决定并未在法国引起反响。
梅尔黑姆坦言:"即使我在从齐美尔瓦尔德返回法国的途中被捕枪决,人民大众也不会揭竿而起;他们在林林总总的报刊谎言和对战争的普遍忧虑重担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事实上,尽管尸积如山,人民依然是坚定的爱国者,甘愿牺牲。
1915年9月23日,在香槟省发起的另一场攻势前夕,读到霞飞的号召书,人们兴奋异常:
"共和国的战士们,经过数月的等待,我们已经补充了兵员,充实了辎重,而敌方却已消耗殆尽,发起进攻战胜敌人的时刻已然来临……为了光复祖国领土,为了自由和权利的胜利,满怀热忱,向前冲啊!"
又一次惨败,又一次"伤亡惨重"!
然而,炮兵部队向敌军战壕倾射1 400 000枚75毫米加农炮炮弹和300 000重炮炮弹,以此来压制德军阵地!
但是敌人已经牢牢嵌在我们的领土上。考虑到正面突防已经不可能,巴黎和伦敦决定依靠塞尔维亚人和希腊人,在欧洲侧翼——达达尼尔海峡的加里波利 (10) ——组织一场登陆战,想藉此削弱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同盟。
在那里同样是停滞不前。
然后协约国将目光转向意大利,它虽然与维也纳和柏林结盟,但时至1914年依然保持中立。在伦敦,双方正在为意大利参战对抗奥匈帝国而讨价还价。意大利将通过兼并领土(即的里雅斯特 (11) )而得到补偿,这正好满足了意大利民族主义者的愿望。
法国的社会主义者造访米兰和罗马。他们得到了一个社会主义党派的支持,该党派团结在一位记者——墨索里尼——的周围,且愿意站在伦敦、巴黎和彼得格勒一方参战。墨索里尼在由法国人资助的报纸《意大利人民报》(Popolo d’Italia )中鼓吹意大利的民族主义。1915年5月24日,意大利正式参战。
"手握锋刃,坐享山珍。"在参加意大利突击部队阿尔迪蒂(Arditi)之前,墨索里尼如是写道。这支部队将试图在亚平宁半岛的北部山区、多洛米蒂山脉诸区 (12) 战胜奥匈帝国军队。
卢西塔尼亚号上的乘客奋力逃生,试图在这场海难中躲过一劫
又有新的死伤,这次是溺水身亡。1915年5月7日,一艘德国潜艇在爱尔兰外海用鱼雷击沉横渡大西洋的卢西塔尼亚号(Lusitania) (13) 。2 150名乘客中,只有700名生还。而在失踪人员中,有超过100名美国人。
"德国理应受到世界各国的不齿。"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 (14) 宣称,"美国政府要求德国停止一切违法的和不人道的行动。"
与此同时,威廉二世在海军上将们和参谋部的压力下,打算宣布进行无限制潜艇战 (15) 以期封锁欧洲。这一决策的后果是致命的。面对本国的舰船受到德国潜艇的鱼雷攻击,中立的列强(首先是美国)不能坐视不理。
因此,1915年,战争再次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它没有了界限。在军备领域,毒气的使用得到推广。在外交领域,这已变成一场世界战争。
人事也在变动。身心俱疲的总理维维亚尼让位于阿里斯蒂德·白里安。加利埃尼 (16) 将军出任战争部长。
雷蒙·普恩加莱画像
他坦言:"我是一名战士,从未参与政治权术。此次接受战争部长之职,仅仅是出于对我们所捍卫的公共事业的忠诚。但是我确信,如果不能依靠议会的倾力支持,我的使命从现在起便会归于失败。"
1915年12月31日,共和国总统雷蒙·普恩加莱发表全国讲话。
"暂时的萎靡不振与放任自流,这对我们死去的英烈来说,就是忘恩负义。对我们的后代来说,就是背叛。"他说道。这也从侧面证实了舆论思潮的混乱已开始被察觉。
另一方面,新任总理白里安也向众议院发表演讲:
"无论是部署在堑壕里还是部署在战场上,官兵之间以相互信任为基础的团结与献身祖国的勇气以及忘我精神同等重要,他们是最高贵的法兰西人。"
对于霞飞来说,他向全军下达了一项总军令:
"不念过去,除非是为了从中汲取信心。不念逝者,除非是为了发誓报仇雪恨。"
(1) 兰斯大教堂(la cathédrale de Reims),位于法国东北部城市、香槟-阿登大区马恩省的副省会兰斯。在法国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法国第一位国王克洛维曾在此接受洗礼。从1027年开始一直到法国大革命,这里也是几乎每个法国国王举行他们加冕仪式的地方。其中最有名的一次莫过于1429年圣女贞德护送查理七世来这里加冕。
(2) 雷蒙·普恩加莱(Raymond Poincaré,1860年8月20日~1934年10月15日),法国政治家。1912~1913年担任法国总理和外交部长;1913~1920年担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总统;1922~1924年与1926~1929年再次出任总理。
(3) 勒内·维维亚尼(René Viviani,1863~1925年),法国第三共和国社会党政治家。1914年6月13日~1915年10月29日出任政府总理。
(4)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Aristide Briand,1862~1932年),法国政治家。1901年担任法国社会党总书记。1902~1932年为众议员。1909~1929年当过十一次法国总理,1906~1932年担任内阁职务26次。1926年与斯特来斯曼共获诺贝尔和平奖。1927年,白里安在担任外交部长期间,和美国国务卿凯洛格一起发起订立巴黎非战公约,又被称为"白里安—凯洛格公约"。
(5) 亚历山大·米勒兰(Alexandre Millerand,1859~1943年) ,法国政治家。1920年当选法国总理。后来以温和派联盟领袖的资格当选共和国总统(1920~1924年),帝国主义时代社会主义者参加资产阶级政府的第一个代表人物。后迫于左翼联盟的压力而辞职。
(6) 参阅马克思·加罗著作《一战史》上卷:《1914:世界命运》,XO出版社,2013。1914年8月4日,总理勒内·维维亚尼在众议院宣读共和国总统雷蒙·普恩加莱的信札:"在这场法国参与的战争中,法兰西的子民们将会英勇保卫祖国,在敌人面前,谁都无法打破神圣联盟。"社会党人也参加了于1914年8月末组建的神圣联盟政府。1917年9月和11月,因社会党人拒绝参加潘勒韦和克列孟梭政府,联盟随之解散。但是法国人中的大多数在整个一战期间是支持神圣联盟的。参考《一战词典,1914~1918年》,引用作品。(作者注)
(7) 阿尔丰斯·梅尔黑姆(Alphonse Merrheim,1871~1925年),法国工人,工会革命者,曾任法国总工会冶金联盟书记,是1915年反战运动首批工会成员之一。
(8) 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1879~1940年),俄国与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之一,列宁最亲密的战友,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左翼领袖,工农红军、第三国际和第四国际的主要缔造者。1905年俄国革命领导者(此次革命为十月革命之预演),后在与斯大林的权力斗争中失势,流亡海外,最终被刺于墨西哥。以对古典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和"世界革命"的独创性发展闻名于世。
(9) 齐美尔瓦尔德会议,是第二国际1915年9月5日到9月8日于瑞士齐美尔瓦尔德村举办的会议。这是一场全世界社会主义者的会议,一般将这次会议视为左翼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右翼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不和的开端。
(10) 加里波利之战,又称达达尼尔战役,由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提议、于土耳其加里波利半岛发起的一场登陆战,为一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但协约国军队遭遇惨败,伤亡惨重。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因此还设澳新军团节纪念4月25日登陆。
(11) 的里雅斯特,意大利东北部边境港口城市。位于亚得里亚海东北岸、伊斯特拉半岛的西北侧、的里雅斯特湾的顶端,历史上是日尔曼、拉丁和斯拉夫文化的交汇点。原属奥匈帝国。1947年签订对意和约时曾规定建立的里雅斯特自由区,并把该区分为甲乙两区,甲区(包括城市和港口)由英美管辖,乙区(市外大部分地区)由南斯拉夫管辖。1954年签订伦敦备忘录,将甲区划归意大利管辖,仍为自由港;乙区划归南斯拉夫管辖。
(12) 多洛米蒂山脉位于意大利东北部,横跨三大地区: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亚区、特伦蒂诺-上阿迪杰区和威尼托区。
(13) 卢西塔尼亚号是一艘英国巨型远洋邮轮,它的沉没在大西洋两岸引起了极度的震惊。德国迫于舆论压力,宣布取消对客船和中立国船只的无限制潜艇战。直到1917年,由于西线战局的不利,才告恢复(德国恢复无限制潜艇战,直接导致美国向其宣战)。1917年威尔逊政府向德国宣战的决议,得到了美国人民的支持。从这个角度说卢西塔尼亚号可以说是改变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的邮船。
(14) 西奥多·罗斯福(1858~1919年,又称老罗斯福,与其后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相区别),美国军事家、政治家,第26任总统。美国总统山四位总统雕像人物之一。
(15) 无限制潜艇战是德国海军部于1917年2月宣布的一种潜艇作战方法,即德国潜艇可以事先不发警告,而任意击沉任何开往英国水域的商船,其目的是要对英国进行封锁,迫使英国退出战争。但却阻断了美国发战争财之路,促成美国提前宣战。
(16) 约瑟夫·西蒙·加利埃尼(Joseph Simon Gallieni,1849 -1916年),年轻时曾参与普法战争,其后在法国各地殖民地,包括法属西非、马提尼克岛、法属苏丹等地担任军事将领。1914年退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再度被征召入役,参与马恩河战役。1915年10月,担任战争部长。1916年5月27日,病逝于巴黎。1921年,法国政府向其追授元帅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