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历史——核武器时代
落在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仿佛预示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在这样一个时代,城市可以在瞬间灰飞烟灭,人类也可能就此走上毁灭之路。不过事实证明,尽管美国在1945—1949年拥有核武器的垄断优势,但它并没有再次使用过它们。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担心纳粹德国可能会研制类似的武器,美国率先开始了自己的核计划。一个国际专家小组受命开展了“曼哈顿项目”,并最终生产出投到日本的原子弹。
在冷战初期(参见此处),拥有核武器的美国在1945年后大批裁减军队,同时又在世界各地大展拳脚。不过,这份信心在1949年结束了,因为有证据表明,苏联也研制出了自己的核武器。这个成就不仅反映了苏联在科学和技术上的进步,也证明了其在西方世界间谍网络的高效。
苏联的成功让美国人非常慌张,也促使他们决心研发出更强大的核武器——氢弹。1952年,他们在太平洋的埃尼威托克环礁上进行了第一次爆炸试验。宽达5千米、高17千米的巨大火球图片震惊了全世界,人们为此感到深深的恐惧。而第二年,苏联也完成了自己的氢弹试验。
而其他国家——先是英国,随后是法国和中国——也都造出了自己的原子弹和氢弹。然而,世界的霸主仍然是美国和苏联,它们建立了庞大的武器库。起初,核武器的打击形式是从飞机上投掷炸弹。但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双方都已经开发出搭载核武器的远程导弹,能够从地面或潜艇进行发射。这些导弹的移动速度比飞机快许多,因而追踪或拦截的难度也要大得多。
这两个超级大国都积累了强大的远程武器储备。这种军备竞赛的灵感来自一个理论,即只有拥有更为强大的武力,才可以吓阻对方的攻击。这就是相互保证毁灭(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即M. A. D.)理论。它认为,假如双方都拥有足以毁灭对方的核力量,一旦有一方率先发动攻击的话,则最终双方都会被毁灭。基于这种理论制定的战略目标无一不会导致数百万人的死亡。在核阴影的笼罩下,平民们逐渐适应了不断进行紧急演习及防核爆防辐射程序的生活。孩子们甚至学会了在学校里如何使用课桌作为掩体。
这些核武器是否真的能够制止全面战争,尚不得而知。在1955年,美国总统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警告他的苏联对手,一旦发生核战争,整个北半球的人类将会毁灭。也正是出于对此的担心,艾森豪威尔放弃了将苏联势力从东欧赶出去的企图。现在来看,超级大国之间的争斗往往体现在代理人战争中,比如在韩国和越南。这种战争的规模相对较小,虽然所费不菲,却可以避免大国军事力量的全方位较量。不过,由于中国军队的介入,为了尽快结束朝鲜战争(1950—1953),艾森豪威尔也曾威胁过要使用核武器。类似的威胁也出现在1962年美苏之间的古巴导弹危机。当时,苏联在古巴部署了导弹,距离美国本土仅咫尺之遥。不过,最后,苏联还是撤回了他们的导弹。
我成了死亡之神,世界的摧毁者。
——罗伯特·奥本海默,负责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科学家。在1945年目睹了新墨西哥州沙漠的第一次爆炸试验后,他引用古印度经典《薄伽梵歌》中的句子如是说
1952年,美国在远太平洋岛礁第一次试验氢弹爆炸成功
在20世纪70年代,出于共同的利害关系,美苏双方开始核限制条约的谈判(两国之间的关系也得到初步的改善)。在最初的协议签订之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关系趋于冷静。而到了80年代中期,双方又相继签署了更为全面的新协议,这些也促成了冷战的结束(参见此处)。
时至今日,人们的焦点逐渐转移到对核扩散的担忧上——其威胁在于:一些国家,甚至恐怖组织,都有可能会获得核能力。(截至目前)除了美国和俄罗斯,拥有制造核武器能力的国家名单中包括中国、法国、英国、印度、巴基斯坦、朝鲜以及尚不确定的以色列。未来的核扩散趋势是无法预料的。同样令人担心的还有细菌武器和化学武器的使用,以及将常规炸药与放射性物质相结合的“脏弹”,后者并不具备太高的技术含量。
当然,核能也可以作为一种和平的工具,比如用于发电。在一开始,核能曾被视为一种无污染、可以替代煤炭的现代化能源。然而,一系列事故的发生,尤其是1986年乌克兰(当时还是苏联的一部分)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的爆炸,使人们一度对核泄漏及核辐射的潜在危险忧心忡忡。这种恐惧在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因地震而受损后再度出现。现在,对核能的使用陷入两难境地,如果能够被安全地使用,核能源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优势毋庸置疑。但是,这个“如果”究竟会带来怎样的问题,仍然是争论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