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是罗曼诺夫王朝第四代沙皇,也是最有作为的一个沙皇。他出生于1672年,1682年即位,17岁掌权。
据说,彼得大帝是世界上最高的皇帝,身高有205cm。他是个精力充沛的人,有时很阳光,有时会发脾气,他喜欢体育运动,更喜欢酗酒。
在金庸的《鹿鼎记》里曾写到过彼得同父异母的姐姐索菲亚,这是个放荡的女人,对权力和男人都有极强的占有欲,彼得10岁登基的时候,她就发动政变,将彼得和彼得的母亲赶到莫斯科郊外。
彼得17岁的时候,重回政坛,这个女人企图再次发动政变,不幸失败,被送往修道院。彼得亲政的时候,俄罗斯还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彼得大帝曾亲自到国外旅行学习,对印刷、造船、航海进行过深入研究。他尽一切努力学习西方的文化、科学、工业以及政治体制,唯一的目的是让俄国强大起来。
归来后,他引进国外先进武器和战略思想,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经济方面,他鼓励工商业,引进外资,同时派遣大量的俄国年轻人去国外学习。在政治上,他将全国划分为50个行政省,设立11个委员会,同时他将文武百官分成14个等级,要想晋升,唯一的途径就是立功。
彼得大帝
除了坚持中央集权外,彼得大帝是一个主张全盘西化的皇帝,他这样做是基于俄国的特色现实所作出的决策。正是在彼得大帝手中,俄国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国家日趋强大。强大之后,他的目标就是扩张。
1695年,彼得率领3万大军进攻土耳其,由于没有海军,这次远征失败了。彼得回国后用一年的时间建造了一支舰队,第二年再次向土耳其进军,土耳其投降,亚述海落入俄国手中。
1700年,彼得率3万大军进攻瑞典城堡纳尔瓦,在这次战争中,彼得几乎全军覆没,仓皇逃回国内。彼得这人有个特点,总是先经历失败,然后找出自己的缺点,再进攻,然后取得胜利。回国后,他重整旗鼓,训练士兵,并铸造出300门大炮,于1703年,再次进攻瑞典波罗沿海要塞,这次他占领了纳尔瓦,并在涅瓦河附近修建了彼得·保罗要塞。
1709年,彼得的军队与瑞士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彼得的帽子和马鞍都中弹了,最终瑞士溃败,俄国得到芬兰湾、里加湾的大片土地。1712年,彼得在涅瓦河两岸的荒岛上建立了一个新城市:圣彼得堡,同年,彼得大帝迁都于此。圣彼得堡后改为彼得格勒,列宁在这里逝世后又改为列宁格勒。
彼得大帝为人所乐道主要不是因为扩张,在战争方面他远远不及拿破仑这样的人。他对俄罗斯真正的功劳在于他的改革。他的改革非常有意思,马克思形容他:“用野蛮制服野蛮。”
彼得大帝的改革,不是首先从制度上,而是从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开始的。比如,他在见过西方的绅士后,要求国人剪掉下巴上的胡子。要知道,俄罗斯人很看重胡子的,我们看到的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都是满脸的胡子,因为胡子在俄罗斯人的头脑里是“上帝赐与的装饰品”,是仪态威严、品行端正的象征。
彼得这项改革虽然是从小事情着手,但是面临了很大的阻力。他原先是准备把那些下巴留胡子的人砍头,后来退一步:留胡须首先得购买留须权。这不是一笔小钱,大概每年要缴100卢布,在当时是个非常大的数目。即便是缴了钱,还没完,政府还要挂个牌子在你脖子上,以便随时查证。
单就胡子来说,这种改革肯定是不好的,但这件小事也体现了彼得大帝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他之所以能成为俄罗斯最伟大的皇帝就在于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