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历史——民族主义与国家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09 属于: 工业革命

从18世纪到20世纪,许多国家都在工业化、城市化和人口识字率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随之而来的则是政治意识的提升、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及新意识形态的兴起。

在这些新的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一个是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或者说是一种信仰,一种始终坚持对某个特定国家保持忠诚的信仰——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于强大而统一的主权国家中,比如俄罗斯和中国。在那里,人们对国家的忠诚高于一切。中国人一直将自己的国家称为“中央帝国”,即世界的中心。不过,这种民族主义往往只代表了统治阶层的利益。比如在欧洲,信奉新教的王公贵族们之所以会支持宗教改革,拒绝承认天主教皇的权威,其实只是基于一种希望在自己的国家中大权独揽的欲望。而有些历史悠久的欧洲贵族,比如哈布斯堡家族,虽然统治着多个民族,却完全谈不上民族国家。

几个世纪以来,法国和英格兰的统治者一直在试图把自己定义为民族国家。在法国的国境内,人们讲着各种各样的语言,从布列塔尼语到巴斯克语,不过国王和政府却始终支持法语的官方地位。1635年,路易十三世建立起法国科学院,并授予其语言的“守护者”地位。英格兰占据了不列颠岛的大部分地区,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自莎士比亚时代以来,它一直沉迷于自己的与世隔绝,而莎翁也曾对“这个统于一尊的岛屿”大加赞美。他的文学作品,以及1611年詹姆斯一世委托翻译的英皇钦定版《圣经》 ,共同打造出英格兰人对自身的民族认同感。

在19世纪的欧洲,许多原本归属于某个帝国的欧洲国家都出现了民族主义思潮——例如匈牙利、爱尔兰和波兰,它们分别属于奥匈帝国、大不列颠和沙皇俄国的一部分。在这些国家,大规模的起义不断出现,比如匈牙利1848—1849年反对哈布斯堡家族(奥地利)统治的斗争,波兰在1830年和1863年两次试图脱离俄国统治的斗争等,可惜均告失败。在爱尔兰,1798年反对英国统治的暴乱虽然也以失败告终(其实,早在12世纪,盎格鲁-诺曼冒险者夺去了爱尔兰的王权和土地之后,抵抗就已经开始了),但是在随后的19世纪和20世纪中,大规模的民族风潮和小规模的武装起义仍然时有发生。

在19世纪早期,许多民族主义思想都打着自由和平等的旗号,希望在“纯粹”和统一的国家内建立合法政权。这些思想与宪政的理念息息相关,认为法律应该限制政府的权力,因为政府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

因此,民族主义绝不仅仅是为了重新划分领土和边界的单纯斗争。它还包括如何去定义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是否会受到民族、语言、地理等其他普遍因素的影响。许多民族主义者将文化载体引入其思想中,鼓励人们使用本族语言。知识分子们也试图鉴别出本民族以及其所处社会的固有特征。不过,所有人都忽略了欧洲国家在自然疆域和政治边界的渗透性。相同种族和语言族群的人并不总是固定于特定的领土内。讲德语的社会族群已经遍布中欧和东欧(这一区域也成为一个民族大熔炉),甚至包括俄国的许多地方。法国看似是一个单一的民族国家,但它同样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民族和语言族群。而在1801年建立的英国和爱尔兰联合王国里,除了说英语的人之外,还囊括了许多讲各种凯尔特语的人。

考虑到“人民”的需求,许多人、作曲家及其他艺术家会将作品刻上本民族的烙印。例如,像其他生活在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奥匈帝国里的捷克人一样,作曲家安东尼·德沃夏克(1841—1904)始终致力于将捷克传统民间音乐元素融入其作品中。而在欧洲各地,对民间传说和“本国”语言的探索同样方兴未艾。在19世纪早期的德国,有感于被拿破仑的军队所击败,格林兄弟开始收集整理“真实”的德国民间故事,并且着手编制权威的德语词典。

长久以来,德国和意大利一直由许多小国家组成,既有本国的贵族,也有异族的统治者。虽然几十年来,艺术家、知识分子、自由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一直都在为国家的统一大声疾呼,但是真正解决问题的还是19世纪的武装斗争。而在此之前,巴尔干半岛各国摆脱土耳其统治的战斗一直风起云涌,最终在1830年,希腊独立。塞尔维亚、罗尼亚和保加利亚紧随其后。西欧的某些独立战争——比如19世纪20年代的希腊独立战争,以及40年代的意大利复兴运动——都表明了,在没有威胁到其他国家利益的时候,特定的民族主义可以赢得国际的支持。

当代的重大问题并非通过演说和多数派的决议就能解决……而是要用铁与血。

——奥托·冯·俾斯麦(1862年)。俾斯麦后来成为普鲁士宰相,他这席话指的是不久之前,自由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未能建立起统一的德意志国家。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他居中策划,并最终武力统一德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推翻了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沙皇俄国,也诞生了许多新的欧洲国家,其中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按照民族来划分国家边界成为一个全新的准则。它先是出现在欧洲,随后传遍整个世界。出于对民族自决的向往,许多像印度这样的欧洲殖民地不可避免地走上独立的道路。截至1975年,大多数欧洲国家的海外殖民地都已经不复存在了。不过,在很多地区,尤其是非洲和中东,当初瓜分殖民地时划下的边界被证明是非常武断的,往往忽视了当地部族的差异或原有边界。这也就埋下了内战和种族冲突的隐患。

民族主义会试图包容并团结某些特定的“人民”,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排他性。如果你没有对一个国家的自我认同,你就不属于这里,而这就会滋生对少数民族或少数宗教的歧视,甚至是更加暴力的行为。比如说,在20世纪早期,土耳其民族主义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主流,这就对亚美尼亚、希腊及库尔德等族裔形成了严重甚至致命的威胁:不被归化,即为异端。这就与从前那个更加包容、多民族融合的奥斯曼帝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民族主义还可能与经济和文化保护主义产生关联。例如,某些文学作品会使用民族主义或准民族主义的语言,来表达对外国统治者的一种蔑视。但从长期效果来看,它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文化孤立主义。

虽然民族主义有助于殖民地人民摆脱欧洲列强的统治,但是到了20世纪,它却起到了很多相反的作用。其中最臭名昭著的就是在德国,国家社会主义者(纳粹)把它当作暴政、战争和种族灭绝的借口。而在更近的时期,民族主义同样引发不断的种族暴力——20世纪90年代,前南斯拉夫各加盟国相继独立的过程中,“种族清洗”成了屠杀或驱逐不受欢迎的少数民族的新托词。难民也成为现代世界中不容忽视的现象之一。

民族自决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最后一年,在1月8日这一天,伍德罗·威尔逊总统为美国定下了战争的目标,他在“十四点计划”中提出了结束战争和解决争端的基本原则。2月11日,他又宣称:“国家的意愿必须得到尊重,人民现在只能依照自己的意愿接受统治和管理。‘民族自决’不是一个简单的短语,它是一条必须落在实处的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