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简史——法兰西君权的陨落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09 属于: 工业革命

1614年~1792年

关键词:攻克巴士底狱/《人权宣言》

中世纪的法国本是一个诸雄割据的国家,最后在路易十一的努力之下,法国成了一个统一的君主专制国家。这时候,法国社会总的大背景是全体法国人被分成了三个等级,分别以教士、贵族和平民为主要成员,彼此之间壁垒森严。

三级社会

第一等级是教士。法国是天主教国家,在这样的国家里教士总享有最多的特权,他们是法国社会的最高等级,成员包括各级教士,像红衣主教、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院长等。第二个等级是贵族。就是那些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之类。他们又分成两大类:佩剑贵族和穿袍贵族。佩剑贵族是大贵族,靠从领地榨取或从国王那里获得年金生活,住在巴黎和凡尔赛,成天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穿袍贵族大多住在乡下,靠农民和农奴的劳动过日子。

世界简史——法兰西君权的陨落

法兰西镀银酒器

世界简史——法兰西君权的陨落

法王路易十四画像

这第一、二等级基本上是一个立场,都是统治阶级。第三等级则是除其他两个等级之外的所有人了。这个等级的成分要多复杂有多复杂,包括资本家、包税人、军火商等腰缠万贯的富翁,也包括农民、工人、个体手工业者、小商贩,等等。总之贩夫走卒、三教九流、乞丐妓女都被算在内。第三等级看起来有点古怪吧?怎么能把腰缠万贯的资本家和无立锥之地的农奴乞丐混为一谈呢?但事实上就是这样,第三等级虽然财富相差悬殊,但有一点他们是共同的:都没有政治权利,在第一、二等级眼里通通是下等人。法律不给予他们政治权利,只给他们大量纳税的义务,什么人头税、所得税、什一税、关税、盐税等,数不胜数。

当然,社会地位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心,在第一、第二等级中就有许多的人和第三等级的人在一起。比如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出了大力的拉法夷特,他是堂堂的伯爵,后来却成了第三等级的代表人物;第三等级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领袖西哀士本来也是一个大修道院的院长。

权没有,税却这么多,第三等级的人们怎不对这个政权恨之入骨?这可以算是大革命的第一个起因。

腐败的专制

想当初,君主专制曾对法国的成长壮大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法国人民对君主专制一向默默忍受,对君主的过分行为也不提抗议。这就更纵容了他们,使他们视人民若无物,变本加厉地剥削他们,压迫他们。本来法国有一个三级会议,对君主有一丁点儿的限制作用。但1614年后就再也没开过了。这使法王成为绝对的独裁者。他可以做任何坏事,对人民进行肆意的压榨,却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他。

法国的专制君主们在一开始,对人民的压榨还不那么严酷,但到路易十四时一切都改变了。他的专制作风达到了顶峰,一切大权,从立法、司法到行政都牢牢抓在手心,他可以任意调动军队,任意从本国以至外国招兵买,全国各省各城市所有官员的任命都由他说了算。总之像他自己所言:“国家即朕。”

单纯的君主专制并不一定意味着它会遭到人民的反抗,如果它仍像以前一样使法国走向强盛,使大家都得一点好处,就不会有人起来反抗。真正的问题是这时候的君主制不但专制,而且腐败。在路易十四的统治下,法国的政府机关机构冗繁。他们设立了各式各样的机构,这些机构的具体职能却是糨糊一盆,一边是数不清的大小官吏每年从国家领取数不清的俸禄,另一方面却有数不清的事儿没人管,也不知道该谁管,结果是大家互相扯皮。这些官僚办事不成,贪污腐化却是行家里手。在他们的“努力”下,法国的形势一片“大好”,苛捐杂税多如毛,老百姓的生活却越来越糟。

尽管路易十四统治下已经是问题多多,但法国人却没有想到把国王轰下台去,因为法国在路易十四的领导下国际地位空前地高。路易十四先是通过所谓“遗产之战”,弄到了工商业十分发达的弗兰德斯的一部分。接着他又通过战争夺取了富庶的斯特拉斯堡。通过这些战争,路易十四不但没有因为腐败丢掉王位,反而大大加强了王权。

世界简史——法兰西君权的陨落

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位于法国首都巴黎南郊18千米处的凡尔赛镇,它在1682年到1789年曾是法国历代国王的王宫,是举世闻名的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杰出代表,197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简史——法兰西君权的陨落

法王路易十四仪仗队所用的阔头枪,中间是路易十四像。现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路易十四死后,他的曾孙即位,是为路易十五,继位时只有5岁。这个路易十五长大后对权力一点也不感兴趣,大小政事都交给臣子和情妇去决定,自己只管想法子取乐。他的情人之一是蓬巴杜夫人,她在法国野史上是有名的人物,是路易十五时期真正的专制君主,她为法国建筑了许多壮丽的宫殿,对文学艺术也奖掖有加,在她的艺术沙里,作家、艺术家们可以享受到很高的待遇。

但到路易十五时代法国已经是一个内外交困的国家了,不过由于曾祖父的余荫,即使在七年战争中惨败,人民也没有起来反抗他,路易十五平平安安做了足足59年国王。1774年,路易十六做王了。路易十六上台时法国的腐败和困窘与上面讲过的路易十四时代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最令他头痛的事是缺钱。因为国库一方面要养活那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大小官员,另一方面还得维持路易十六的享乐生活——毕竟法国国王的日子向来是欧洲君主中最阔气的。

尽管路易十六用各种名义搜刮了大量的金钱,比如加大征税、设立更多的税种,但还是不够他的花销。到法国革命前夕,路易十六的债务已经达到了45亿锂的天文数字。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路易十六在财政面临崩溃时又揽了件花大钱的苦差——援助美国独立战争,花了他超过20亿锂的巨款,使他雪上加霜。渐渐地,路易十六和法国国家财政都到了破产的边缘。怎么办呢?这时的路易十六像前面的查理一世一样,只剩下了一条路,召开三级会议,而正是这个三级会议导致了大革命的爆发。

攻克巴士底狱

三级会议的代表是要经过选举产生的,经过竞争激烈的选举,三级会议的代表选出来了。结果,在第一个等级,即教士们选出来的代表中,主要是些乡村牧师,占了第一等级代表总数的2/3,毕竟他们在教士这个团体中所占人数最多。在第二等级中,乡村贵族也占了大多数,他们与巴黎的大贵族相比就像乡村牧师同主教相比一样,地位不高,人数却不少。

最古怪的当数第三等级的代表。按理说,如果数钱多,那么应当是商人们来做代表,如果数人数多,应当是劳工大众来做代表。但实际上第三等级的代表中人数最多的是律师。因为他们能言善辩,最善于讨选民的欢心。除律师外,在第三等级的代表中还颇有几个特殊人物,他们根本不是第三等级的,却是第三等级的代表,最有名的两个是:米拉波和西哀士,前者是伯爵,后者是修道院院长。他们本来可以在第一、二等级享受富贵生活,但出于对下层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正义的渴望,他们勇敢地站到了第三等级,不但成了代表,而且成了领袖。

三个等级的代表选定以后,三级会议就可以开了,日子定在1789年5月5日。

三级会议召开了,内战的导火索也点燃了。

不久,在三级会议上,人数众多的第三等级的代表就公开宣布已经不是什么三级会议,而是“国民大会”。这意思很明白,就是说他们所代表的不是哪个等级,而是法兰西的全体国民!这就意味着他们说的话、做出的决议是全体法兰西人民的公意,其他无论什么人,包括路易十六,都无权反对。紧接着,国民大会就颁布自己的新法令,它最初的法令之一就是宣布国王随意征税不合法,同时宣布国王不能否决国民大会的决议。

世界简史——法兰西君权的陨落

法国三级会议召开时的情景

这些措施受到了第三等级的欢呼,因为他们可以少掏腰包了,但国王同贵族教士可不这么想。接下来便出现了这样一幕:6月20日清晨,当代表像往常一样走向会场时,发现大门紧锁,原来国王竟蠢到认为用一把锁就能将代表赶回老家去。代表看到这个情形,不但没有退回老家,反而胸中热血沸腾,他们和成群结队的巴黎市民一起来到附近一个网球场。代表和广大民众发誓一起向一个新目标前进——为法兰西制定一部新宪法。这时天空突降暴雨,只听见风声雨声中混合着代表高亢的誓言声,还有无数巴黎民众的欢呼声:“国民大会万岁!”这就是著名的“网球场宣誓”。

代表们的行动无异于在国王胸膛插了一把尖刀,他暗暗从外省调来成千上万的瑞士和德意志雇佣军,准备大开杀戒。这些消息像风一样传遍了巴黎的大街小巷,面对死亡的巴黎市民知道唯有团结起来,拿起武器才能求得一条生路,他们立即组成庞大的游行队伍,在街上大喊口号,支持国民会议。

他们的喊声惊动了国王和他的军队,镇压开始了,于是革命也开始了。几天之内,巴黎市民夺取了成千上万支枪,组成了成千上万的市民军队,占领了绝大部分巴黎。最后剩下的是路易十六专制统治的象征——巴士底。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战斗,巴士底狱被攻下来了,在里面关了些什么“要犯”呢?里面共关了7人,其中2个是精神病患者,4个是造假者,最后一个是性变态者,由他的父母交给巴士底狱代为照管,并且支付照看费。这是1789年7月14日的事。

不过,巴士底狱仍旧是巴士底狱,对它的攻占仍是法国大革命正式爆发的象征。

《人权宣言》

占领巴士底后,路易十六屈服了。国民议会召开了制宪会议,要为法兰西制定一部根本大法。但在颁布宪法之前,有一个人建议应当先颁布另一部比宪法更加根本的法典——它不是有关一个国家的,而是有关所有人的,无论这个人出生在哪个国家都是如此。这个法就是有关人的基本权利的法,称之为《人权宣言》。

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拉法夷特。大家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会听到这个名字。他出身于法兰西贵族家庭,在帮助美国人民取得独立自由之后,又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开始领导一场新的革命了。

1789年8月26日,《人权宣言》正式发表了。这是人类历史上最经典的文献之一,通过它,人第一次宣示自己作为人所理当享有的最基本权利,这些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一切政府与权力机关如果非法地剥夺这些基本权利,我们就可以义正词严地斥之为暴政,应当,而且有义务断然地予以推翻。它是这样开始的:

就人们的权利而论,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且始终如此……

此后,制定宪法的事就迫在眉睫了。

1791年,宪法诞生了,它有三个基本原则:君主立宪、三权分立、以财产定权利。第一个原则很明白,就是要废除君主专制。在这部宪法里,法国国王的权力十成中被剥夺了九成。国王不再能随意地立法,也不能废除法律,他不能向外国宣战,也不能媾和。他不再是军队的最高统帅,甚至对法国的各个地方政府也不能再控制。国王唯一的权力就是行政权,具体地说就是任命中央各部的大臣。第二个原则三权分立是一个国家权力的分工法则,三权就是立法、司法和行政,他们互相独立又互相制约。

世界简史——法兰西君权的陨落

路易十六时代,法国贵族家庭中流行的奢华钟表。

这部宪法的第三个,也是最让老百姓痛恨的一个规定是按照钞票定投票。按照它的规定,并不是全国所有的成年男子(女同胞们的投票权当时还没有进入人类的大脑)都有投票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力,只有那些每年能交纳三天工资的税款的人才有投票权,宪法称这样的人为“积极公民”。那些没有钱交税的人被称为“消极公民”,没有投票权。结果在全法国约2600万人口中,积极公民仅仅只有400万多一点,即使成年男子,也足有300万人不是“积极公民”,没有投票权。其实和前面封建贵族别无二致,不同的是贵族以出身定特权,而这部宪法是以钞票定特权,同前面《人权宣言》所讲的完全背道而驰,充分暴露了资本家口是心非、自私自利的本性。

路易十六的窘况

至于路易十六,他们一家子本来平平安安地住在豪华的凡尔赛宫,革命群众并没有去招惹他们。但他的皇后、奥地利公主安东妮特天天在丈夫耳边吹风,指责他太软弱了,应当给革命党人一点颜色瞧瞧。路易十六终于被唤起了国王的自尊。于是,一支军队被暗暗召来了,它就是忠于王室的弗朗德勒旅。这支军队到达凡尔赛后,国王的御林军,主要是瑞士卫队的军官,开了个盛大的派对招待战友。在宴会上,军官用山呼海啸般的祝酒声祝国王和王后健康。但是却没有按常规祝祖国昌盛。而且当军官看到,美丽的王后那充满忧郁的双眼时,他们愤怒了,他们知道她为什么如此——都是那帮该死的革命党!恰在此时,乐队奏出了一支忧伤的曲子,词中说:“啊,理查德,啊,我的国王,全世界都抛弃了你!”

世界简史——法兰西君权的陨落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像

这充满忧郁的曲子,加上美丽的王后同样忧伤的眼神,令年轻的军官再也忍不住了,他们高叫起来,痛骂革命党,并把象征革命的三色帽徽摔在脚下猛踩。

一切祸根就此种下了。

第二天,美丽的王后竟公然说她对昨夜的宴会感到十分高兴,而昨夜宴会上的情形这时已经传遍巴黎的大街小巷了。巴黎人愤怒了——当他们的孩子正因没有面包而啼哭的时候,凡尔赛那帮家伙却在痛骂他们,痛骂革命,痛骂法兰西!于是,男男女女像当初攻占巴士底一样,再一次集合起来,向凡尔赛进军。人们先是在凡尔赛宫外面示威,后来终于愤怒地冲进了宫殿,还打死了好几名试图阻拦的卫队士兵,并把他们的头挑在长矛上。看到这架势,路易十六一下子垮了,被从自由的凡尔赛带回了革命的巴黎。

至此的一系列革命行动中,法国的贵族似乎表现得十分宽宏大量,但这只是对一部分贵族而言,还有很多贵族对革命愤恨之极,他们自知力量不够,不敢公然反抗,但他们用另一种方式来反抗——逃亡。他们大批大批地逃到了国外,尤其是与法国接壤的普鲁士、奥地利和意大利,并以德意志境内的科不仑茨为中心开始组织反抗。

他们不但自己起来反抗革命,而且更主要的是策动欧洲各国的国王,特别是普鲁士国王和奥地利皇帝起来向革命的法国进攻。

《马赛曲》的诞生

这时,革命派又怎样了呢?他们开始分裂了。1791年宪法出炉后,按照宪法,制宪会议解散了。第二天,按照宪法行使立法权的立法会议也成立了。这个立法会议一开始就明显地分成了左中右三派。右派认为革命已经成功,同志无须再努力,国王也是无论如何要保住的。左派认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中间派则是骑墙派,墙头草两边倒。三派中的左派又包括两派: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其中雅各宾派是彻底的革命派,这两派将主导下一阶段的革命。

在国外,欧洲诸国的国王们一则由于法国流亡贵族的恳求,二则也害怕革命的大火烧到他们自己的国家去,开始商量对付法国革命了。结果,普鲁士和奥地利公开发表了联合宣言,说要采取“共同措施”来“主持公道”,也就是说,要把法国恢复成老样子。

世界简史——法兰西君权的陨落

印有《马赛曲》的大革命宣传单,在1830年的七月革命之后,《马赛曲》成了法兰西的国歌。

面对武装干涉的直接威胁,法兰西的革命者毫不畏缩,整个法国都激荡着战争的欲望。于是,不等普鲁士和奥地利的侵略军到,由吉伦特派掌握的法国内阁便主动对普、奥宣战。这是1792年4月的事。

随即,法国的10万大军便向4万奥军发动了进攻。按理说这场战争应当是一面倒,区区4万奥军应当一触即溃,狼狈而逃。然而事与愿违,10万法国大军竟节节败退,法国顿时处于危急之中。

前线失败的消息传遍了法国,法国人民没有被吓倒,而是更激起了空前的爱国热潮。一方面,立法会议宣布“祖国在危急中”,实行全民总动员。同时各省也纷纷组织义勇军,自动从四面八方向巴黎出发,保卫首都、保卫祖国。其中来自马赛的义勇军高唱着一首曲调优美,又极富力度的歌,这首歌不久就唱遍了全法国,成了法国革命精神的象征。这首歌的作者就是被称为“一夜天才”的国民自卫军上尉鲁热,他这一辈子只成功创作过这一首歌,却因之而永垂不朽,死后得以和拿破仑并葬于法国荣誉军人墓园。

这首歌确实激动人心,歌词很令人激动:

前进,前进,祖国的儿郎,

那光荣的时刻已经来临!

我们面对着暴政,

鲜血淋漓的旗帜升起了。

在乡间集合,去消灭那野蛮的士兵。

他们向我们冲来,

要割断你们儿子和祖国的喉咙。

拿起武器,公民们!

从你们的军营出发,

我们前进,我们前进!

让他们浑浊的血液,灌溉我们的田野。

对祖国神圣的热爱,指挥我们复仇的刀枪。

自由,可爱的自由,

同你的捍卫者并肩作战。

在这首斗志昂扬的战歌的鼓舞下,法国的义勇军对扑向巴黎的普奥联军发动了猛烈反击,战场就在瓦米尔高地,义勇军前仆后继,向敌人冲去,虽然他们衣着不整,也没有经过正规军事训练,但正如兵家所言:两军相遇勇者胜。他们那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儿把敌人吓坏了,他们丢下大炮军旗,狼狈而逃。革命军乘胜进攻,不久就把敌人赶出了法兰西。

这场小小的瓦米尔之战实际上成了一场决定法国革命命运的战斗,对法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大大的影响。

战斗胜利后,人们更加痛恨路易十六了,他们相信先前对普奥战争的失败是国王与敌人串通的结果,路易十六是个地地道道的卖国贼,加之他曾试图逃往国外,只是在半路上被追了回来,所以法国人像当初英国人对查理一世一样,已经失去了对他的一切信任。本来法国还只有少数人有些很抽象的共和思想,国王自己的行为把这些抽象的思想具体化、坚定化了。

这结果就是另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发生在1792年8月。

8月9日,深夜,巴黎突然警钟长鸣,起义者冲出破街陋巷,向巴黎市政厅攻去。市里的大小官员被吓得落荒而逃,起义者很快占领了全市,成立了新的市政府。

在巴黎公社起义者的刺刀压力下,本想保护国王的立法会议让步了,宣布国王退位,并且把他交给了起义者。起义者把他关押在一座坚固的堡垒里,昔时全欧洲最威风的法兰西国王如今沦为了阶下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