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启示录——远东堡垒的坍塌
1840年,英国强行向中国销售鸦片,并先后两次发动鸦片战争后,导致清王朝的国力严重受损。1850年,中国清朝皇帝和日本德川幕府都陷入了大麻烦。关键问题出在内部。在中国,大群农民纷纷起义。在日本,“外部地主”骚乱不宁。但在两国,传统政治体制似乎都无法有效应对新情况。朝廷内部滋生沮丧情绪和不确定感。没有人知道该做些什么。
中国
中国面临的形势远比日本危急。1842年,清朝皇帝被迫和英国签订条约,开放关键港口,便利欧洲贸易。九年后,洪秀全,一个寂寂无闻的农民宣布建立太平天国。洪秀全曾在一个新教传教士开办的学校里学习过一段时间,后来看见幻景,便将中国孔孟思想与基督教末世论和耶稣再临的教义结合起来。
要在平时,像洪秀全这样的人说出的话不会引起多大注意,但在1850年,他却能让阴燃多年的怒气熊熊烧起。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是农民起义。数以百万计的穷苦农民对天国这一许诺热烈回应,以为天国一立,就不会再有租税。当然,没有一定形式的税收不可能建军养兵。因此,当太平天国建立起一支足以抗衡清廷力量的军队时,就不得不面临一场始终困扰农民起义的危机:如何组建强大新政府,既能实现有效运转,又能保证起义农民自由行动、不必向任何人付款?
太平天国领袖没能解决这一问题。洪秀全虽看见幻景,但不善管理。他的追随者擅长领兵打仗,但从未在后方建立起常规管理机构。因此,太平军靠劫掠为生,失去了农民支持,最终让官军得胜。但在太平天国这一愿景仍清新闪亮的头几年里,其核心劣势并不明显。太平军从中国南方起家,向北挺进,渡过长江,并于1853年攻占南京。当时,南方大部分地区都受太平军掌控,而北方农民翘首以待,希望加入起义。
西部几省穆斯林也发动起义,其他少数群体纷纷效仿。有几省土匪活动猖獗。而让事态更加恶化的是,清朝廷与英法两国再起争执。1857年,英法两军采取敌对行动,中国军队再次蒙辱。1858年,清朝签订《天津条约》,暂得和平。但当中国推迟设立租界时,英法联军对北京发动军事突袭,并于1860年放火烧毁圆明园。这一行为加深了中国人对洋人的厌恶和鄙视。但时下清政府别无选择,只能处处让步。朝廷再次与英法美俄签订条约,允许上述几国外交官、传教士、商人和探险者出入北京以及任何一地。
在这些灾难岁月里,黄河改道。几百年来,这条大河注入山东半岛以南的大海。但在这些年里,黄河决堤,沿新河道流入原河道以北的大海。新河堤尚未修建,滔滔洪水涌入下游地势较低的平原。上百万中国人死于洪患。但洪水却拯救了清王朝。当时,太平军起义不久,捷报频传,准备北上挺入北京,各地农民视其为解放者。而洪水就在这时肆虐成灾,挡住了他们前进的步伐。
此后,太平天国运动开始遭遇败绩。此时,官军虽然士气低落,不能有效抗敌,但清朝管理框架并未完全崩溃,皇帝仍能调军遣将。与此同时,太平军又起内讧。洪秀全期待奇迹降临,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心愿落空。官军开始扭转战争颓势,于1864年镇压太平天国叛乱。洪秀全饮鸩自尽(一说为病死)。
在这些年里,因社会动荡和自然灾害,数以亿计的中国人丧身。但这场灾难却也使幸存者的生活得到些许改善。可用土地增多,旧债在纷乱中一笔勾销。因此,1865年后,中国人获得了喘息空间。但清政府却错失了这一时机。
中国广州的欧洲贸易 这是19世纪初广州港一景。当时,广州是中国唯一对欧通商口岸。画家很可能是中国人,但他的画风迎合了欧洲品位,着重突出欧洲六国国旗以及岸上隶属各国的交流机构。港中小船是为内河和运河交通而设。前景出现三艘大船,可能是为了突出欧洲巡洋船外观。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画家对船了解不多。因为欧洲船有多张风帆,每只桅杆上都有桁端。画中的双船首也完全不合实际。这些不实之处表明,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爆发前几十年,中国和欧洲互有认知差距。而鸦片战争使中国大门突然洞开,为欧洲侵略提供了条件。
原因不难理解。太平军虽然来势汹汹,却照样被传统手段镇压。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官军又成功对其他叛乱群体采取军事行动。毋庸置疑,西方人是中国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但因为中国农村一贫如洗、动荡不安,干扰了贸易的正常进行,传教士生活岌岌可危,西方影响有所弱化。中国几乎所有的统治者和有识之士都打心眼里痛恨、鄙视欧美白种蛮夷,认为他们粗野凶残,希望假以时日将其驱逐出境。与此同时,他们又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对这些闯入者不理不睬。
这种政策注定失败,因为中国当时面临的问题太多,无法补救。一个世纪前达到辉煌高度的传统秩序面对内乱西侵无以为继。农民问题打成死结,只能向后推延。西方挑战更难于应对。与印度土地上的情形一样,中国旧秩序破败不堪,不可修复。但是没有人知道要做些什么,新的行动方案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困惑迷茫情绪弥漫。这是面对西方优越性时大多数国家都会有的反应。
日本
日本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一小群改革者决意谋得权势,壮大日本国力,确保国家安全。他们很快意识到,必须发展现代工业,武装海陆两军。但现代工业需要新技术、新知识,为此要建立新教育体系,多方面改变日本传统生活。一旦踏上根本变革之路,日本领导人在实施下一必要步骤时从不退缩。
卓绝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奠定于1854年。幕府废除自1638年起实施的闭关自守政策。促成这一决定的导火索是马休·佩里率美国海军前往日本。1853年,美国战舰首抵日本,遭到拒绝,无法进港。次年,佩里率军重返,日本政府顺从,同意开放两个港口停泊外国船只。1858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一份详尽的通商条约,后来又分别与荷兰、俄罗斯、英国和法国签立。
眼见幕府软弱无能,向外国人屈膝顺从,爱国武士和觊觎德川家族权位的氏族领袖挺身而出,强调向天皇本人尽忠。当时,神道教日益成为公共宗教,也为光复天皇权力提供了正当理由。但矗立在幕后政治中心的却是军事家族。他们之间或结成非正式联盟,或互相争斗。
因继承权不明,幕府权位遭到削弱。德川家族的直接继承人都已去世,后期掌权者皆懦弱无能。而且,他们完全不确定开放国门、对外交流的新政策是否明智,是否会危及自身利益。最终,德川幕府内部四分五裂,力量涣散。而在此时,他们的政治对手却在爱国口号和天皇背后的人物领导下日益团结紧密。
1867年政变将这一幕推向高潮。德川幕府逊位,一位年轻天皇接管所有事务。“外部氏族”成员占据了天皇身边的所有要职。但在升上权力高位的路途中,这群日本新统治者遭到当头一击。1864年,英法荷美联合舰队轰炸并摧毁了日本若干海岸要塞,以示对日本各地反外活动的不满。看到西方炫耀军威,1867年掌权者更加确信,如果不能壮大国力,捍卫国家,单纯靠实施反西方政策行不通。因此,他们权宜变通,放弃反西方路线,力学强大之策。
决定一旦做出,便破釜沉舟,不再犹豫踌躇。凡是有利于建设现代海陆两军的东西,他们都决意拥有。这意味着要大刀阔斧地实施教育、社会和政治改革,发展全新工业科技。为此,日本领导人毫不退缩。农民和普通老百姓顺从形势,领导人执掌全局。仅在一代人时间里,现代日本即以疾风迅雷之势屹立远东。
在做出向西方开放这一命运攸关的决定时,日本人当然意识到了中国遭遇的困境。19世纪60年代,英国挺入缅甸,法国入侵越南、老挝和柬埔寨。这一消息传遍了东南亚。日本也尽人皆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摇摇欲坠,东南亚附庸国也战栗不止。面对欧洲武装力量,东南亚统治者很少抗争。暹罗保持独立,但更像是英法两个帝国势力范围内的缓冲区,而不是因为统治王朝有什么内力。又过了十年,东亚只有朝鲜仍与外界隔绝,保持独立之势。但到了1876年,这个远东文明圈的边远堡垒也开放港口,为西方贸易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