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启示录——“内环”应对之道
当时,美国是“内环”最重要的海外因子,与半欧化的陆地大国俄罗斯有很多相似之处。俄罗斯与巴尔干基督徒以及西方斯拉夫人(波兰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的关系和美国与加拿大、拉美关系相似。1850年至1914年间,俄罗斯和美国在国内发展方面既存在有趣相似点,又有重要不同。
美国民主和帝国增长
到1850年时,美国已在民主革命和工业革命之路上走了很远。美国人可以豪迈宣称自己是民主自治政府的先驱和世界工业潮流的引领者。美国缺乏的是资金、人口和文化修养。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人迅速补上了这三个短板。
1894年的纽约和布鲁克林 19世纪,纽约成为美国主要商业金融中心。1845年至1914年间,上百万欧洲移民从农村来到纽约,肩扛手抬建起了图中的城市。这张照片展现了连接布鲁克林和曼哈顿的布鲁克林大桥。该桥于1869年破土动工,因遭遇一系列工程技术难题,修了14年,于1883年建成通车。当时,布鲁克林大桥是建筑奇迹,全长1825米,是全世界跨度最大的桥。巨大敦实的桥塔从东河耸立而出,钢丝将桥身从桥塔上吊起来。这种建筑工艺也是史上首例,表明美国不仅赶上了欧洲技术,而且还实现了超越,靠的就是将新材料、新方法运用到工程技术和工业项目中。
资金从欧洲而来,尤以英格兰为多,形式是中短期借款。另外,康内留斯·范德比 尔 特(1794年 —1877年)、安德鲁·卡内基(1835年—1919年)、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1839年—1937年)、亨利·福特(1863年—1947年)等精明强干的实业家很快掌握了投资利润、积累资本之道。钢铁、石油和汽车生产成本高,导致竞争不充分(理论上,价格应紧贴生产成本)。因此,上述实业家能自由设定市场价格,并将高额利润重新投入到新工厂,迅速创造巨额财富。到1914年时,虽然美国在国际货币市场上还是“债主国”,但已经开始将大量资本出口到加勒比海地区、墨西哥、夏威夷等地。
人口增长通过欧洲移民和美国现有人口的自然增长两个途径实现。几十年后,来自英伦诸岛、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移民流渐渐变小。南欧和东欧族裔人数逐渐增多。意大利人、波兰人、捷克人、克罗地亚人、犹太人、希腊人、乌克兰人及多种族裔纷至沓来,涌入美国各大城市。他们为新工厂、建筑工地,以及其他卑微粗重的工作提供了劳动力。
国内政治问题
资本增长和移民潮给民主政治体系造成了种种问题。农民和小企业主常感觉自己受铁路及其他利益阶层的挤压,因而愤愤不平。1887年,美国通过铁路运价管理条例,在一定程度上疏解了民怨。但因公众长期呼吁降低借贷利率,美国无法将美元同金本位脱钩。同样,公众反移民运动不仅没有产生收益,反而关闭了中国人和日本人这两扇“廉价劳动力”大门。1886年,美国劳工联合会成立,工会获得稳定生存地位。起初,只有少数技术行业有工会组织。在这些行业中,不懂技术的廉价移民劳动力人数较少。
1890年前,美国边境仍可开辟为农田。任何人只要愿意种地,不用花多少钱就能买到公共土地。新旧移民、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政治冲突因此缓解。有了这一资源,对社会现状不满的人能够重新开始。生活的艰辛、内心的怨愤就能减轻很多。最初,美国西部移民人数较多,西南干旱地区则无人想去。因此,1912年前,亚利桑那和新墨西哥这两个地方还没有建立州政府。与此同时,美国向海外扩张领土,将菲律宾群岛和波多黎各纳入政治版图。其中,波多黎各是1898年美西两军开战,美国取胜后从国运衰落的西班牙帝国购得。
美国海外扩张
通过美西战争,并对巴拿马、尼加拉瓜、海地、墨西哥及其他拉美国家实施外交和军事干预措施,美国迅速扩大帝国势力圈。德国也在同一时期达到同等水平,要求获得“太阳下的位置”。英国实际上为美国和日本腾出了空间。日本组建海军,并在1894年至1895年甲午战争中战胜中国,在远东缔造日本帝国。在日本和美国势力范围内,英国让出了海上控制权。面对德国咄咄逼人的竞争势头,英国采取其他政策似乎都是不切实际的。为防御德国,英美两国在没有签订任何正式联盟协议的情况下,建立了和谐亲善关系,成为一战期间最重要盟友。
美国文化和社会
在政治军事扩张方面,美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功。从物质层面上来讲,美国快速赶超欧洲最发达国家,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文化平等更难实现。范德比尔特、卡内基、洛克菲勒、福特等工业领军人物无一例外都把私人财产的一大部分用于建设教育机构,提高美国文化生活品质。1890年后,大学、图书馆、交响乐团、歌剧公司及类似组织在美国各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过,虽然美国政府提供了大量的物质和财政支持,文化创造力仍落后于欧洲。
1914年前,美国的一流艺术家、思想家人数寥寥。实际上,少数学养深厚的美国人,如小说家亨利·詹姆斯(1843年—1916年)甚至选择离开美国,旅居欧洲。原因是,他们发现自己的同胞粗鲁无礼、冷漠无情。虽然美国社会各阶层投入不少金钱,积极自觉培养国民文化修养,但在1914年美国文化仍然没有摆脱偏狭庸俗的习气。
美国生活的落后状态在南北战争前的南方体现得最明显。南北战争后,政府曾花了一定气力让黑人参与政治生活,但以失败告终。到19世纪70年代时,黑人仍受“吉姆·克劳法”的种族隔离限制。黑人佃农种植棉花烟草的方式几乎与1863年前的奴隶没有任何差别。他们所受的教育、所掌握的技能、所拥有的投票权,以及对现代新生活的了解程度都比奴隶制下的情形好不了多少。为了寻找更好生活机会,一些黑人迁居城市。南方城市是他们的主要落脚点。而且爵士乐实际上就是新奥尔良的黑人音乐家发明的。我们还要说明的是,爵士乐是第一个真正具备独创性、带有强大文化创造力、贴有“美国制造”标签的文化现象。但在1914年,爵士乐仍隐藏在新奥尔良、孟菲斯、堪萨斯城的穷街陋巷中。美国绝大部分人和世界各地的人是在一战后才发现这一美国原创音乐形式的。
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几乎在所有方面,加拿大比美国差不多落后了一代人的时间,但其发展曲线与美国大致相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一个重要领域里与美国不同。19世纪80年代起,两国都通过立法增加非英裔移民难度。这种政策减缓了两国人口增长速度。另外,两国都细化法律条款保护工人,因此工业发展速度比同时期的美国要慢。1901年,澳大利亚殖民地联合成立了澳大利亚联邦。1907年,新西兰也建立了自治政府。两国都倚重农业,农村和城市界限分明。农村人口分布在辽阔无边的草场上,以饲养绵羊为生。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在两三个港口城市,从事进出口贸易和原材料加工出口生意。
很显然,这样的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才有望达到欧洲的复杂成熟。但和美国、加拿大一样,生活在“地球另一边”的人常常宣称他们的生活方式优于旧世界。在他们眼中,旧世界文明之所以发达,部分是因为建立在富人剥削穷人的基础上。这一点完全正确。
南非
南非情况与上述国家不同。荷兰殖民者后裔布尔人保留了自己的语言。而且在1901年前,就已经用枪炮武装自己,抵抗英国入侵,捍卫乡村生活方式。起初,布尔人退守内陆。1867年和1886年,布尔人在自有土地上分别发现钻石和黄金。英国人纷纷来此采矿,遭到布尔人驱逐。面对此景,大英帝国宣布,从开普敦到埃及开罗的东非所有地区归英国所有。呼吁英国扩张的人中以塞西尔·罗兹(1853年—1902年)最为积极。罗兹以开采金矿起家,后来投身政治。他的这一倡议引发了1899年至1902年英布战争。双方势均力敌,战争难决胜负。最终英国人把布尔妇女儿童赶到戒备森严的“集中营”里,并切断布尔军补给,烧毁农舍建筑,赢得战争胜利。
南非生活的另一特点是,班图语族非洲人,以及混合欧洲、印度尼西亚和科伊科伊人种的“开普有色人种”人数众多。1910年,南非联邦建立,布尔人、英国人和“开普有色人种”都获得了投票权,但班图人被排斥在外。布尔人认为,班图人生为仆佣,低人一等。英国人虽然和布尔人态度不同,但认为班图人应维持部落政府,实现向现代生活的平稳过渡。
南美
南美另有不同。阿根廷、巴西南部和智利仍对欧洲移民敞开怀抱。但南美距离欧洲较远,越洋去美国的移民人数较多。铁路修建后,农业迅速向内陆扩张。外国资本起到重要作用,其中多数来自英国。“南锥体”重视农业出口,巴西咖啡、阿根廷牛肉和谷物供应世界市场。组织出口贸易者为地主上层。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南北战争前美国南部种植园主相似。而在田野草原劳作的农牧人过着混乱无序的边疆生活。
巴西最南部省份的矿主、咖啡种植园主和企业家把黑人、印第安人聚居区视为殖民地。巴西曾和阿根廷结盟,推翻了巴拉圭政权。而在巴拉圭,耶稣会传教组织被毁,三位军事独裁者相继执政,招募瓜拉尼印第安人,打造纪律严明的军队。1864年至1870年,巴拉圭战争爆发。巴拉圭人死伤惨重。
此后,智利人再次向世人证明,一个掌握欧洲技术的人口能够施加军事强权。1879年至1883年,智利、玻利维亚和秘鲁三国为争夺储藏在南美海岸荒漠中的珍贵海鸟粪而干戈相向。最终,印第安人占人口多数的玻利维亚和秘鲁战败。智利夺得这些富含磷酸盐的鸟粪,掌控1914年前世界上最廉价、最优质的化学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