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思史——维多利亚早期的茶具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09 属于: 工业革命

博物思史——维多利亚早期的茶具

炻瓷镶银茶具,来自英国斯塔福德郡

公元一八四○年至公元一八四五年

还有什么能比一杯好茶更居家、更平凡、更具有英国味道呢?当然,就这个问题你大可反向思考,还有什么比一杯茶更不具有英国特色呢?茶叶是来自中国或印度的植物,而喝茶时加的糖来自加勒比海地区。这就是英国人的国家认同感中颇具讽刺性的一个方面,也许又正是英国人的一种特殊的国家认同——这种已然成为世界性讽刺漫画中英国代表物的饮品本身没有任何成分产自英国,它是持续数个世纪的国际贸易和复杂帝国历史的产物。在一杯现代英国茶的背后,隐藏着维多利亚时期全盛的政治活动,隐藏着十九世纪帝国大规模生产和大量消费的情状,隐藏着对工人阶级的驯服、对各大洲农业的重塑、数百万人的流动,以及全球航海业的发展。 

到十九世纪中期为止,一些奢侈品在英国不但人人向往,更成了生活中的必需品。其中最普遍的便是茶,它成了英国所有阶层生活中的不可或缺之物。能够突显这一变化的物品是本节中这一套三件的红棕色陶瓷茶具:一个约十四厘米高、壶嘴短而直的小型茶壶,一个糖罐以及一个奶罐。它们的底部标明,它们制造于斯塔福德郡特伦特河畔斯托克城韦奇伍德的伊特鲁里亚工厂,也即英国陶瓷制造业的中心。十八世纪,约西亚·韦奇伍德使用碧玉和玄武岩制造了当时英国最昂贵的瓷器,而这套茶具可以表明,到了一八四○年前后,韦奇伍德已将产品的定位转向更大范围内的消费者。它明显只是一套中档茶具,是普通家庭也负担得起的简单陶器。不过本节中这套茶具的主人显然有着强烈的社交愿望,因为三件茶具上都镶着带纯度标记的白银蕾丝装饰。史学家赛琳娜·福克斯表示,下午茶在当时已成为一项时髦活动: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贝德福德公爵夫人引入了下午茶的习惯,当时的晚餐时间非常晚,通常在七点半到八点之间,对英国人的胃而言,午餐与晚餐之间留有空当。很快,下午茶兴起,四点左右人们纷纷喝茶,佐以三明治之类的小点心。

在上流社会,茶早在十八世纪之前便开始流行。查理二世的王后凯瑟琳·布拉甘萨和安妮女王赋予了它来自权贵的认同。茶叶引自中国,价格昂贵,味道苦涩却提神,饮用时通常使用小杯,不加糖和奶。茶叶通常被保存在带锁的茶叶罐里,仿佛一种药材。而对那些喝得起茶的人来说,事实也常常如此。一七五○年前后,塞缪尔·约翰逊坦承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上瘾者:

一个冥顽不化而不曾羞于承认的饮茶者,二十年来只用这种神奇的植物泡出的水来冲淡他的饮食。他的茶壶几乎没有冷却的时候。茶陪他在夜间娱乐,给他午夜的慰藉,伴随他开始新的一天。

到了十八世纪,民众对茶叶的需求更甚,但政府的重税导致茶叶价格居高不下。为了逃避消费税,走私开始活跃。到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大部分茶叶都是通过走私渠道进入英国的,据估算,非法入境的茶叶约有三百万千克,而通过正当途径进入的只有两百万千克。一七八五年,在守法的茶叶商人的施压之下,政府大幅降低茶叶税,于是几乎在一夜之间,走私行为便被一扫而光,茶叶价格大幅下降。至此,它才真正成为大众饮品。但价格低廉也只是英国茶叶消费量增加的一个因素。十八世纪初的某一时刻,人们开始往茶里加奶和糖,将高雅的苦涩变成了持续的甘甜,消费量呈直线上升。与咖啡不同,茶的市场定位更加正面,是男女皆宜的体面饮品,其中女性更是主要的目标消费群体。伦敦的茶室以及花园茶座人头攒动,陶瓷茶具成了时髦家庭中必不可少的物品,而如本节中这套茶具一样价格低廉的陶器更是走进了千家万户。 

随着价格的降低,茶叶也得以在工人阶级中迅速普及。到一八○○年,据当时一位外国人士记载,它已经成为英国新的国民饮料。到一九○○年,英国人均茶叶消费量已达到每年三千克。瑞典人埃里克·古斯塔夫·盖谢尔在一八○九年评论道:

除了水以外,茶亦是英国生活的基本元素。一切阶级都会消费茶叶……早晨,你会看到在很多露天摆放的小桌旁边,车夫和工人围坐成圈,大口喝着这美味的饮品。

在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中推广饮茶对统治阶级有实际的助益。对于贫穷,易受疾病侵扰,且被视为有酗酒倾向的城市居民而言,啤酒、葡萄酒和杜松子酒早已是男男女女乃至儿童的日常饮食。究其原因,则在于酒精是温和的消毒剂,相较未消毒的城市用水要安全一些。但在十九世纪,酗酒已演变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各宗教领袖和禁酒运动都在不断宣传茶的好处。一杯甘甜的奶茶便宜又提神,能补充体力,味道也可口。赛琳娜·福克斯认为这是一种管理社会的绝妙工具,因为:

禁酒运动声势浩大。酗酒是维多利亚时期的重大社会问题,而社会急需工人阶级勤奋、清醒,为此有了铺天盖地的宣传。同时,戒酒也符合清教徒卫理公会等组织的主张,茶便成了不二之选。因而,此运动由两个层面构成,其一是清教徒,其二是得以保持清醒而能按时上班、不会受英国人常见的酗酒问题困扰的工人阶级。下午茶正是建立在第二种层面上的习惯。因此在十九世纪,饮茶才真正大规模流行起来。

茶代替啤酒成为新的国饮,同时也成为英国性格——儒雅有礼——的新代名词,先前的粗野被完全摒弃了。十九世纪的一位无名人作了一首禁酒诗:

与你并肩时我看到,在未来的日子里, 

信徒将使英国增色, 

直到神气的酒神摘下花环, 

爱与茶完胜葡萄。

但是在一杯温馨宁静的茶中,也有风暴暗涌。在英国茶叶一概自中国进口的时期,由东印度公司出售鸦片换取银两,再用银两购买茶叶。茶叶贸易对两国都影响重大,最终引发了战争。第一次冲突至今仍被称为鸦片战争,但其实也是一场茶叶战争,爆发时间与这套茶具从韦奇伍德工厂出品的时间大致相当。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国开始在加尔各答一带种植茶叶,与中国交恶便是原因之一。为了鼓励民众购买,来自印度的茶叶一律免于纳税。味道浓郁的阿萨姆红茶终于成为英国人的选择,满足了整个帝国的茶叶需求。之后又有人在锡兰,即今日的斯里兰卡开辟了茶叶种植园,吸引大批泰米尔人从印度南部搬到锡兰从事茶叶种植。英国皇家植物园的莫尼克·西蒙兹描述了这一事件造成的影响:

数百英亩的土地被变成茶园,尤其在印度北部。他们在锡兰等地种植茶叶之举也取得了成功,这对当地人不无冲击,但也创造了就业机会。虽然这些工作收入很低——一开始雇用的都是男性,但后来采茶的多是女性。印度和中国的部分地区从种植和销售茶叶中获得了利益,但真正大赚的当然还是从包装和贸易中获取附加值的大英帝国,尤其是不列颠本土。

航运业一样财源滚滚。将茶叶从远东运输到英国的漫长旅途形成了对快帆船的极大需求,这些船与来自加勒比海地区的运糖船一起停在英国港口。直到不久之前,为了将糖放上英国人的茶桌而动用的暴力手段仍然不比装满茶罐所需要的少。第一批被运到美洲的非洲奴隶所从事的工作便是种植甘蔗,由此开始了漫长而可怕的三角贸易:将欧洲货物运到非洲,非洲奴隶运往美洲(第86节),再将奴隶生产的糖运到欧洲。在有颇多支持禁酒的人士参与的漫长斗争之后,英属西印度群岛在一八三○年废除了奴隶制。但直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市场上仍充斥着奴隶生产的糖,其中古巴是重要产地之一,其成本当然要比雇用自由工人低。糖所承载的道德问题十分复杂,与政治紧密相关。 

这套茶具中最与世无争的当数奶罐,但它也是社会与经济巨变的一部分。直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为了喝上奶,城市居民还得在城里养牛——这是十九世纪生活中鲜为人知的一个方面。不过,通往城郊的铁路改变了这一状况,奶牛因此可以回归乡野。一八五三年,一篇发表在《英国皇家农业协会期刊》上的文章说道:

随着西南铁路竣工,萨里地区开展了新贸易。那里办起了不少有二三十头奶牛的养殖场,将产出的牛奶送往滑铁卢终点站以供应伦敦市场。

这一茶具三件套从三个方面呈现了十九世纪英国社会的变迁。琳达·科利等史学家还以小见大,从中看到了更广阔层面上的历史:

它也突显了一点,即帝国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其国民,不管是否有意为之。十九世纪时,如果你坐在一张红木桌旁饮用加了糖的茶,便几乎与世界上所有大洲产生了关联。你与护卫各大洲之间航线安全的皇家海军产生了联系,也与一个长满触手的资本主义机器产生了联系,而英国正是利用这一机器控制了世界上的许多地区,掠夺了当地的各种商品,包括可为本国普通民众提供的那些。

下一件物品也来自一个饮茶的岛国,日本。但和英国不同,日本起初竭尽全力地把外部世界拒之门外,直到在美国的强迫下,在美国货真价实的枪口之下,加入了全球经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