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通史——从陶罗根到厄尔巴:拿破仑首次下台
征战俄国的可耻结局对所有不满拿破仑统治的国家都是一种鼓励。首先开始行动的是普鲁士的约克将军(General von Yorck)。在克劳塞维茨的极力建议下,他于1812年12月30日——在国王不知情和没有授权的情况下——与俄国迪比奇将军(Diebitch)签署了《陶罗根协议》(Konvention von Tauroggen)。该协议规定让约克指挥的一个军团暂时保持中立,从而解除了因普鲁士与法国间的协定而强加给这支队伍的援助法国的义务。此前沙皇曾承诺,俄国将把战争继续下去,以达到恢复普鲁士和解放欧洲的目的。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仍需要三周,才敢带头与法国决裂。1813年1月22日,国王从被法国占领的柏林前往布雷斯劳(Breslau)。从那里他于2月3日呼吁组建志愿者猎兵营,六天后下令取消所有(有限适用的)征兵豁免条例,并最终于2月12日安排进行全民总动员。
这期间普鲁士与俄国之间的结盟谈判有了新进展。两个大国达成共识,沙皇帝国应得到直至1807年属于普鲁士的波兰地区,而普鲁士作为补偿获得德意志北部领土,特别强调不包括汉诺威。在此基础上,2月27日普鲁士首相哈登贝格在布雷斯劳签署了同盟条约,次日库图佐夫元帅在俄军位于卡利什的大本营签字。
两周多后,沙皇亚历山大于3月15日进军布雷斯劳。紧接着普鲁士对法国宣战。3月17日,国王腓特烈·威廉以通俗的语言发表《告吾民书!》(Aufruf an Mein Volk!),他在其中说,个人的牺牲无法抵偿神圣的家园,“我们必须为她去争、去赢,如果我们不想停止做普鲁士人和德意志人的话”。正是这种对普鲁士和德意志荣誉的呼吁,促使费希特写下了《1813年春一篇政论文草稿》。又过了一周,库图佐夫于3月25日公布了由卡尔·尼古拉斯·冯·雷迪格(Karl Nikolas von Rehdiger,施泰因男爵的一位下属)执笔的《卡利什公告》(Proklamation von Kalisch)。该公告答应让“德意志诸侯和人民”回归自由和独立,“重建一个令人尊敬的帝国”,甚至许愿给重生的德意志一部宪法。该宪法应该是“从德意志人与生俱来的原始精神中产生的”杰作,“全体普鲁士人的皇帝”会答应出手保护它。
费希特、雅恩和阿恩特为“1813年精神”做了前期准备工作。但是,与德意志民族主义相比,普鲁士的爱国主义在德意志北部和“普通老百姓”当中更深入人心。与传说中不同,踊跃自愿参加自由军团的主要不是大学生,而首先是青年农民和手工业者。在由17岁至40岁符合服兵役条件者构成的后备军中情况更是如此。正规军、志愿者猎兵和后备军人“在上帝保佑下为国王和祖国”而战:这是腓特烈·威廉三世亲自拟定的口号。他和1810年去世的路易丝王后代表着祖国,此外还有大选帝侯腓特烈大帝,而不是“舍鲁斯科部落的赫尔曼”或女性象征角色“日耳曼妮娅”,后二者那时刚开始上升为德意志民族统一的标志形象。
就连普鲁士国家的改革派领军人物也不是费希特、雅恩和阿恩特意义上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者。在其1807~1815年间写就的有关德意志未来的著述中,施泰因男爵的立场更接近政治浪漫派那古色古香的爱国主义,而不是“时髦”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者们的爱国主义。他从未打算让奥地利在普鲁士治下屈居第二位;相反,他希望这两个德意志强国间能和睦相处,从而抑制其他德意志诸侯的影响。“奥地利和普鲁士之间牢不可破、连绵不断的共识与友谊”作为德意志“国家联盟”的基石,主权诸侯间的自由和平等关系:这正是威廉·洪堡在1813年《德意志宪法备忘录》(Denkschrift zur deutschen Verfassung)中所关注的问题。哈登贝格在1806年认为奥地利、普鲁士和巴伐利亚组成的德意志联盟是值得追求的,一个德意志民族国家并不属于普鲁士改革者的追逐目标。
解放战争的最初战役发生在1813年4月和5月。拿破仑又组建了一支新的大军,并率领这支军队取得了一些胜利,其中包括在大格尔申(Großgörschen)和包岑(Bautzen)的胜仗。1813年春季奥地利还没有加入战争。克莱门斯·文策尔·梅特涅侯爵(自1809年起任外交大臣)一直试图尽可能长时间地扮演老实的中间人角色。在他看来,1812年以来俄国对奥地利和欧洲构成的威胁要超过法国。但正因为如此,奥地利不能与俄罗斯帝国闹翻。
1813年6月24日,梅特涅说服普鲁士和俄国签订了《赖兴巴赫条约》(Konvention von Reichenbach),向拿破仑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把华沙公国割让给俄国;恢复普鲁士;把伊利里亚,即达尔马提亚地区归还给奥地利;承认汉萨同盟城市和北德意志部分地区的独立。若拿破仑拒绝这些要求,奥地利将出兵15万加入反法同盟军。由于法国皇帝不出所料地拒绝了所有要求,哈布斯堡君主国于8月12日参战。三个星期前,瑞典在7月22日与普鲁士缔结了军事联盟,并同意派3万人加入反对拿破仑的战斗。
反法同盟扩大后,普鲁士元帅布吕歇尔(Blücher)于8月底在大格尔申和卡茨巴赫(Katzbach)河畔再传捷报。奥地利人不太成功:8月26/27日由施瓦岑贝格(Schwarzenberg)指挥的波西米亚军队在德累斯顿附近被拿破仑打败。此后盟军最终占了上风。10月8日,拿破仑遭受一项政治上的重大失败:在(全部按照梅特涅的意思拟定的)《里德条约》(Vertrag von Ried)中,巴伐利亚宣布退出莱茵邦联,并允诺派出56000人加入盟军一方参战。对其放弃蒂罗尔,条约答应予以别的补偿。大约一周后,历时四天的莱比锡战役打响,10月19日盟军打败拿破仑。一些萨克森和符腾堡的军队在战役中倒戈,让人得以看清莱茵邦联的内部状态。1813年10月30/31日它正式解体。
直到莱比锡战役失败后,拿破仑才为西班牙的冒险(也是他五年多前走下坡路的开始)画下了句号。英国人在维多利亚(Vitoria)、圣塞巴斯蒂安(San Sebastian)和潘普洛纳(Pamplona)获得胜利后,法国皇帝只好承认事实。1813年12月,他在一项秘密条约中确立被拘留在法国的斐迪南七世,前阿斯图里亚斯亲王,为西班牙国王。此前的国王约瑟夫·波拿巴还需要几个星期,直到1814年1月他才接受了失去王位的现实。随着斐迪南的回归,1814年3月西班牙波旁王朝复辟的时期开始了。
在西南欧洲旧的权力关系得到恢复时,在北欧则产生了新的态势。1814年1月丹麦王国,拿破仑的前盟友,因《基尔和约》(Friede von Kiel)不得不将挪威割让给瑞典,过去的四十多年中它曾与挪威组成共主邦联,瑞典得到挪威是作为它失去芬兰的补偿。曾属于挪威的法罗群岛(Färöer)、冰岛和格陵兰岛(Grönland)则留给丹麦。
新的瑞典—挪威共主邦联在经过十个月的延迟后才形成。1814年2月,此前的丹麦总督克里斯蒂安·弗雷德里克(Christian Friedrich)王储被推举为挪威国王,宣布选举制宪会议。1814年5月19日他宣誓 效忠两天前通过的宪法,根据宪法挪威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由于盟军不承认新的王国和瑞典最终诉诸武力,克里斯蒂安·弗雷德里克于1814年11月初退位。挪威议会选出瑞典国王卡尔十三世为新任挪威国王。两国的共主邦联一直延续到1905年6月经公投才解体,由于国际法在外交和军事方面赋予国王的一些权力使它具有政合国的某些特征。在盟军的敦促下,1814年5月通过的挪威宪法得以保留。按照当时的标准,1814年11月4日的修订版也是一份相当先进的文献,美中不足的是:路德宗被保留为国教,耶稣会和修道院不被容忍,而且“犹太人仍旧不许踏入王国”。
伊比利亚半岛和斯堪的纳维亚的事件笼罩在战争最后阶段的阴影中,这是盟军对拿破仑法国进行的战争,盟军中现在也包括原莱茵邦联国家。1813年12月底奥地利和普鲁士军队从巴塞尔和科布伦茨(Koblenz)跨过莱茵河,向巴黎的挺进要比预期的更为困难,一共用了三个月。和平条约的政治准备工作也困难重重: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雷(Castlereagh)像梅特涅一样,为了新的欧洲均势愿意尽量小心翼翼地对待法国,而沙皇亚历山大则认为推翻拿破仑是当务之急。奥地利、俄国、普鲁士和英国于1814年3月9日在《肖蒙条约》(Vertrag von Chaumont)中达成一致的内容完全符合伦敦的初衷:战争应该全力继续下去,法国的边界要恢复到革命前的状态,那种状态曾一直维持到1792年。
盟军赢得了最终的胜利:3月30日巴黎投降,3月31日沙皇亚历山大和国王腓特烈·威廉率领他们的部队进入巴黎。1814年4月2日,此前一直无条件服从拿破仑的宪政机关参议院决定废黜皇帝,同时宣布波拿巴家族的皇位继承权 无效。两天后,马尔蒙(Marmont)元帅于4月4日带领12000人的精英军团投降盟军。
最后一直在敌军后翼作战的拿破仑,直到4月6日(经过与忠于他的元帅们的长时间磋商后)才决定接受盟军无条件退位的要求。盟军允许他保留皇帝称号并拥有离托斯卡纳海岸不远的厄尔巴岛(Elba)的统治权。5月3日,根据同盟国之间的协议今后应该成为法国首脑的路易十八,曾经的普罗旺斯伯爵路易·斯坦尼斯瓦夫·沙维尔(Louis Stanislas Xavier Comte de Provence)抵达巴黎。他是被处决的路易十六的弟弟(出生于1755年),1792年起他成为忠于王室的流亡者们的领袖。(官方承认的“路易十七”是路易十六的儿子路易·夏尔[Louis Charles],1795年他10岁时因监禁病死在监狱。)
为了让法国人与波旁王朝和解,1814年5月30日的《巴黎和约》(Pariser Friedensvertrag)条款堪称温和:法兰西帝国不仅保留了1792年的版图,也就是说包括整个洛林和阿尔萨斯,此外它还获得了普法尔茨的兰道(Landau)以及萨尔布吕肯(Saarbrücken)和萨尔路易(Saarlouis)周边地区。在维也纳召开的会议应该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就欧洲的和平秩序进行协商并做出相关决定。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和约》已经先于维也纳会议做出了决定:奥地利为自己赢得了威尼托和伦巴第大区,比利时与荷兰应在奥兰治王室统治下合并成一个王国,德意志则将成立一个由独立邦国组成的邦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