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征北战 》剧情介绍与影评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7-29 属于: 影视剧情

《南征北战 》剧情介绍与影评

1952 黑白片 13本

中国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

导演:成荫汤晓丹 编剧:沈西蒙 沈默君 顾宝璋 摄影:朱今明 顾温厚 主要演员:陈戈(饰师长) 汤化达(饰师政委) 冯喆(饰高营长) 潘文展(饰教导员) 刘沛然(饰张连长) 铁(饰李进) 仲星火(饰刘永贵) 强明(饰王春) 张瑞芳(饰赵玉敏) 布加里(饰赵大娘) 项堃(饰敌张军长) 阳华(饰敌李军长) 白穆(饰敌参谋长)

《南征北战》剧照

《南征北战》剧情简介

1947年冬,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对华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我华东部队于江苏北部七战七捷之后,主动向山东南部地区撤退。某部高营长率部队撤退到了江苏、山东交界处的一个名叫桃村的地方。行进途中,战士和下级干部中有些人思想不通,情绪不高。有的说:“为什么?天天打胜仗,天天往后撤!”有的说:“再往北撤,我实在咽不下这口气!”高营长自己也觉得:“再往北走,队伍可真有点难带啦!”而敌方的部队,则趾高气扬,坦克、卡车、大炮向前推进。吉普车里传出他们的广播声:“……这一月来,我东路国军进展神速,共军在我全面攻势下失城失地,节节败退!吾人深信,国军在美国盟邦支助下,在前线将士浴血苦战下,今后三个月内,必将华东共军部队全歼在山东境内……”

突然,有两匹驰来,马上的参谋向高营长传达命令:“高营长,团部命令:你营停止前进,在桃村一线集结待命!”“什么任务?”“不清楚!”于是,部队就地停止了下来。

此时,我军师部正在开会传达、研究战争态势。原来,情况是这样的:国民党军对我军发动的全面战略进攻,虽遭到我军严重打击,但却没有得到足够的教训,反而认为我军是往北败退。于是,集中了30万人马,分陇海、津浦、胶济三方面向我军合围。在我军正面,集中了18个师,由南往北压过来,在我军背后,敌军7个师,偷偷由北向南压过来,企图分进合击,南北夹攻,将我军消灭。我军针对敌人的状况,战略思考和部署则是这样的:对于南面的敌人18个师,我们一口还吃不下它,而对北面敌人的7个师,吃掉它则是有把握的。因此,我们必须摆出一个与南面敌军进行决战的架势,将敌人的注意力吸引到南部;而我们的主力则以高度的集中、快速的运动,先打掉北面敌人的7个师,然后再掉转头来对付南面的敌人。这样,就需要高营长所率的部队在桃村、大沙河一带停下来,构筑工事,以阻击南路的敌人。这一阻击打得好不好,对整个战役有很大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高营长曾在桃村赵大娘家养伤,营里的战士,也有的是桃村人。部队在桃村宿营后,在赵大娘的女儿村长赵玉敏和群众的支援下,很快就构筑好了工事,准备抗击南部推进的敌人。

敌张军长的部队,很快逼近了桃村,并向桃村发动进攻。

激烈的阻击战开始了。高营长的部队在这里英勇阻击了六昼夜,打退了敌人屡次的进攻,完成了预定的任务。前来视察的师长当即命令高营长:“立刻转移!”“上哪儿?”师长说:“向北,四百五十里地,限五天赶到!”

高营长他们迅速撤离了桃村,撤离时,将多余的武器送给了桃村的群众。桃村的群众在赵玉敏带领下亦向山区转移,并准备打游击。

此时,我北线大军,已在凤凰山一带包围了敌李军长所率的部队,正准备集中兵力,予以歼灭。

南面的敌张军长发现我军已从桃村转移时,四处搜索,却不明我军去向。敌军官们又惶恐又疑惑,忽接电报:“十万火急,北线李部在凤凰山陷入共军重围,着你部火速增援!”敌张军长即匆忙率部北上。

高营长的部队到达距凤凰山不远的摩天岭时,已能看得见凤凰山战斗的硝烟。

此时,师长接到命令:必须在摩天岭一带阻止敌张军长的部队北上救援凤凰山之敌。

于是,师长命高营长的部队扼守摩天岭,阻止南线敌军北上,以保证北线全歼凤凰山之敌的艰巨任务。

经过激烈的争夺战,高营长的部队扼守住了摩天岭。与此同时,北线我军全歼了凤凰山敌军。

敌张军长得知北线李军长所部被歼,立即掉头南逃。

于是,高营长的部队又受命追击南逃敌军。

敌张军长所部逃到桃村、大沙河一带,企图凭借大沙河,阻挡我军的追击。大沙河上游有一座水坝,敌军安放了炸药,准备炸坝放水,以阻挡我军渡河。

赵玉敏带领游击队剪断了敌军用以引爆炸药的电线,保住了水坝。我军渡过大沙河歼灭了顽敌。敌张军长被擒。

《南征北战》影评

这是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史性的重大题材影片。它生动地描绘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军队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挥下所进行的一次以大踏步后退、大踏步前进为特征的运动战战役,以及它的辉煌胜利。它的人物众多,并第一次在银幕上出现了敌我双方的高级指挥人员。它的场面巨大,敌我双方的行军场面、战斗场面,其磅礴的气势是前所未有的。它以强烈的悬念、紧张的情节和内涵的精神力量而赢得了广大观众的浓厚的观赏兴趣。

影片在对敌方人物的描绘上有所突破。此前的新中国影片,在对敌方人物的描绘上,常有漫画化、脸谱化的弊病(此类弊病在以后一个时期的影片里亦不少见),因而显得浅薄而缺乏真实感。这部影片对国民党军的高级军官张军长和李军长的描绘,则较好地把握住了他们的精神和外表风貌,较生动地表现出了他们实有的气质。例如敌张军长,创作者们以颇具特色的动作、目光、语言,着力地刻画出了他的恃强自信、冷峻和刚愎自用的性格。又如敌李军长,创作者们通过赋予他特有的坐立姿态,面部表情,说话的语气、声调,细致而生动地表现出了他临战的犹豫和无奈,几乎能使观众感觉到他数十年军旅生涯的教训和阅历。这样的人物刻画就增强了影片的生动性和真实感。

影片在电影表现手段的运用上,也达到了当时的高水平。例如,影片开始我军后撤的场面,全景中,近处有主力部队在行进,稍远有民工队伍在行进,再远,还有一支队伍在行进,一种全线后撤的情景,安排得层次分明,很有生活真实感。在特写、近景中,指战员们表情严肃地、默默地大步行进,一种紧张而富有悬念的气氛跃然于银幕,很快就紧紧地吸引住了观众。又如,我军与敌军抢占摩天岭的战斗场面,影片充分运用平行蒙太奇手段,分别展示出敌我双方从高山的南北两面抢占同一山头的扣人心弦的紧张情景,曾得到观众和同行们的普遍称赞,并常被引为教学或解释平行蒙太奇的范例。再如最后将军庙歼敌的场面,影片以一个运动的长镜头表现了丰富而纷纭的战斗情景:我步兵、骑兵的势不可挡的追击,大批被俘的敌人被押着逆向而行,缴获的敌军枪械、物资堆积如山,民兵和群众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一辆敌军坦克树起了白旗,敌张军长从中沮丧地钻出来……这个镜头把这一战争场面表现得丰富而层次分明,极富真实感,达到了以往中国影片所没有达到过的高水平。

主要由于上述的成就,影片放映后使观众感到耳目一新,受到普遍欢迎。斗转星移,数十年后,有电影研究者蓦然发现:此片曾雄踞中国影坛30年,成为这一期间众多军事题材影片的模仿对象,但却罕有达到它的水平的,更不说超过它啦。

在欣赏这部影片时,有一个问题值得提出来请大家思考:一些影评家、研究者曾指出,这部影片是一部优秀影片,但它也有明显的缺陷,那就是影片中的我方人物,大都缺乏性格特色。据说,那是由于当时的有关方面不许,因而创作者们也就不敢描写我军的内部矛盾和思想问题的结果。因而觉得这是一个遗憾和教训。但也有论者持不同的看法,认为:史诗样式的影片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殊之处。我们不能按一般的情节片或文艺片的标准对它进行要求。在这类影片中,往往需要用较多的篇幅来展现广阔的生活背景和历史过程,不一定能把主要精力用于对人物性格进行细腻的刻画,或表现人物的性格发展的历程。同时,由于影片所表现的生活面非常宽,把这种广阔、纷纭的生活集中、浓缩在一两个人物身上,往往不容易收到理想的效果,也难与影片的那种全景式的宏观视野和带纪录性的风格相协调。因此,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出现一定程度的类型化色彩,并不是《南征北战》一部影片遇到的问题,而是史诗样式的影片相当普遍存在的,或者可以说是史诗式影片的一个特点。笔者倾向于后面这一种认识。诚然,影片中的我方人物,性格特色是不够鲜明,但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则是比较复杂的。文艺创作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工程,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剧中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的变动,就更会如此。设若在影片中加强对我军内部矛盾和思想问题的揭示和描绘,那将会是另外样子的一部影片。这另外样子的影片的成败状况如何,则是很难预料的。

影片《南征北战》的成功,得益于创作者们对当年的战斗生活的熟悉,得益于他们对当年的情景、情感、情绪还记忆犹新,得益于他们的饱满的创作激情,得益于他们朴素的创作动机。22年以后,1974年,在一种不正常的政治气候下,成荫曾受命重拍过一部《南征北战》,但重拍的影片比原来的影片差之远矣。因此,很少有人记得它。由此我们也可以体会到:真正的艺术创作,首先是创作者内心情感和理想的产物,外加的理念、任务和指手画脚,往往无益于创作。

影视剧情的其它文章:

  • 《开国大典》简介与鉴赏
  • 《红高粱》简介与鉴赏
  • 《黄土地》简介与鉴赏
  • 《乡音》简介与鉴赏
  • 《芙蓉镇》简介与鉴赏
  • 《早春二月》简介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