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自行车的人》简介与鉴赏
《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名作。
《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的优秀代表作。影片的主要编剧人柴伐梯尼有新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奠基人之称,导演德·西卡也是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主将。这部影片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他们的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观点。
新现实主义电影针对虚假的电影戏剧化倾向,他们反对“杜撰的故事”和“编造生活”,而主张反映意大利的社会现实,表现生活的“本来面目”,人物就是生活中的真正人物,而不是臆造出来的虚假人物,而且可能就是观众自己。在影片的拍摄中,则讲究“纪实性”,追求最大限度的真实感,乃至在拍摄中不用摄影棚中的布景,而采用街头实景,演员也尽可能不用职业演员,而聘用非职业演员,达到非常生活化的程度。
《偷自行车的人》写的就是二次大战后意大利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影片中没有英雄好汉,只有普通人,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只有日常琐屑的小事。影片中那些贫民窟、旧货市场、贫民教堂,都是拍摄的现实生活中的实景。影片中的主要扮演者,也都是一些非职业演员,他们是真正的意大利人,真正的乞丐、贫民,主人公安东·里奇,是个生活中真正的失业工人,里奇的儿子布鲁诺也是生活中真正工人的儿子。它是一部典型的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实践和代表作。
《偷自行车的人》讲述了一个普通失业工人安东·里奇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张贴广告的工作,不料他的谋生的工具自行车却被人偷走了。在一番周折后,终于失去了找回自己车子的希望时,安东这个被生活逼急了的工人,也只得偷人家的自行车,结果当场被抓住,遭到了众人的无情痛打和辱骂。影片最后,他拉着儿子的手,在人群中茫然而又痛苦地走出了银幕……
影片就是这样,以失业工人安东·里奇找寻被人偷走的谋生工具自行车的过程,形象而又深刻地揭示了战后意大利人民群众悲惨的生活状况。——失业的阴影笼罩着1948年整个意大利,失业浪潮冲击了大片穷人,乃至于穷人无法生存下去,就只能互相偷窃。影片正是通过偷自行车这样琐细的生活小事,小中见大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意大利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一个深刻的社会性主题。
《偷自行车的人》所表现的是一个失业工人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我们看到,影片中不仅以安东·里奇的遭遇揭示了失业者不幸的命运,同时还以不经意的点染之笔,一带而过的镜头,从多方面暴露了意大利罗马战后的悲惨现实。影片一开始,在那所“职业介绍所”的楼下,一大群求职者,他们当中有瘦面孔穿西装的青年,也有尚未脱下破烂军服的退伍军人,一个个都怀着期待的目光和抱怨的情绪,在企求着谋生的职业,寻找着生路,就充分暴露了当时罗马的失业人数之多和情况之严重。此外,影片中所表现的,诸如教堂内的伪善,妓院的淫秽,贫民区(实质是“贼窝”)的卑污,老丐的刁滑,警察的无能等等,也都从更广阔的社会领域,触及了资本主义的脓疮,控诉了战争的罪恶,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影片的主题。
作为新现实主义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它独具的特色。
《偷自行车的人》在情节结构上,表现为单纯性和某种程序上的随意性。
影片的情节很简单,不过是丢车——寻车——偷车的过程,除此而外,再也没有什么曲折新奇的故事发生,影片中也没有一般意义上的激烈冲突,不过是渴求谋生的现实冲突。但是影片却以写实的手法,通过里奇父子寻车的线索,把他们在大街小巷东奔西走所经历过的罗马城市各个角落展示给观众。影片的镜头带有“随意性”地跟随着里奇寻车过程,里奇寻找到哪里,镜头就跟向哪里。它摒弃了蒙太奇技巧性的组接,很少用诸如平行式或跳跃性的蒙太奇手法,而是一直顺序性地拍摄下去,保持着事件的事实的时间流程,使之再现得像生活中那样自然、真实、富有亲切感。我们看到,整个影片似乎由一个个互不关联的偶然的小事件或小插曲随意连缀而成,它们没有因果关系,也不起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完全打破了传统剧作法的“规范”。
当然,影片看似十分分散、随意,实则又极其严谨;一些场面、事件仿佛是在生活中偶然碰上的,其实也都是经过了事先的精心安排的。如我们在影片中也随同安东·里奇父子看到了熙熙攘攘的自行车市场,生意兴隆的女看相人,善于适应环境的乞丐,施舍菜汤的伪善的“慈善教堂”,那淫秽、苦难的社会最底层的妓院、贼窝,以及在那饭馆中看到的贫富不均,“贫儿”和“天子”的差别等等。影片就是这样,通过这些看似偶然的事件和社会众生相,使生活中本质的事物呈现出偶然的状态,展示给观众,让观众自己去思考、判断、作出结论。因此,尽管作为影片主线的情节比较单纯,事件也很平常,但它却能触及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人们从经济生活到上层建筑,认识了资本主义机体的缺陷和战争的罪恶。
此外,影片还比较重视和善于运用生活化的细节,对人物的内心世界,作了细腻的刻画和描写。
例如,影片中表现安东与儿子布鲁诺一起寻找失去的自行车,在寻车过程中,布鲁诺踏着急促的碎步,跟随着他爸爸。他有时走在前面,有时走在一旁,有时则落在爸爸后面,总是力图跟上爸爸的步伐。影片便通过孩子忽前忽后跟随爸爸寻车的这一细节,生动而又感人地展示了父子间的感情,特别是较出色地烘托了安东·里奇寻车过程中的内心情绪的变化:寻了一上午,毫无收获,布鲁诺越走越慢,落到了爸爸后面,因为他实在太累了,安东也心疼儿子。这时他鼓励儿子布鲁诺,说如果找到了自行车,要好好“亲亲”他,顿时鼓起了儿子的劲头,打起了精神加快了步伐,甚至跑到了父亲的前面。在着急地追寻乞丐时,布鲁诺要小便,他离开了父亲冲着墙壁要解小便,而这时心急如焚的安东却厉声喝住了儿子,看似不近情理,实则反映了安东此时此刻寻车的急躁情绪开始在加剧。后来,老乞丐没有追着,被他溜掉了,安东更是心烦意乱,从教堂出来,小布鲁诺也不禁有点丧气地问爸爸:“他跑哪儿去了?”小布鲁诺这时也许真的肚子有些饿了,所以对爸爸随口说,如留在教堂不走,说不定也能分到一份菜汤呢。原本内心就感到失望和沮丧的安东,听到这话更伤了自尊心,所以顿时恼怒地挥手便“啪”地打了儿子一记耳光,使儿子伤心地哭起来。——从最高奖赏“亲亲”,到赏“耳光”,影片通过这一系列生动的细节,便把父子俩寻车的感情变化、心理状态,特别是安东那失控的情绪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偷自行车的人》这部影片,自放映以来,曾荣获五个意大利奖,五个国际奖。在英国《画面与音响》刊物1952年评选电影诞生以来十部“最佳影片”中,《偷自行车的人》被评为第一名;在195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由26个国家117位电影史学家评选的“世界电影十二佳作”中,则荣获排名第二名,也可见本片的成就和影响。
影视剧情的其它文章:
- 《开国大典》简介与鉴赏
- 《红高粱》简介与鉴赏
- 《黄土地》简介与鉴赏
- 《乡音》简介与鉴赏
- 《芙蓉镇》简介与鉴赏
- 《早春二月》简介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