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光曲》简介与鉴赏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7-29 属于: 影视剧情

《渔光曲》是中国现代电影名作。

电影《渔光曲》由蔡楚生编导,于1934年由周克拍摄完成的。

蔡楚生(1906—1968),广东潮阳县人,我国著名的电影艺术家,新中国电影工作的领导者之一。

蔡楚生出身于农民家庭,幼年时过着贫苦生活,还当过学徒。1927年去上海,进入华剧影片公司,从此走上电影创作道路。先后编导了《都会的早晨》《渔光曲》《新女性》(孙师毅编剧、蔡楚生导演)、《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多部影片。为我国电影事业,特别是我国30年代党领导的左翼电影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蔡楚生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领导和组织了新中国的电影工作并创作了电影《南海潮》,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文化大革命”中,蔡楚生受到林彪、“四人帮”残酷迫害,于1968年7月15日逝世。1980年党为他平反昭雪。

蔡楚生为我国电影事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奋斗终生,是无产阶级坚强的文化战士。

《渔光曲》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电影的优秀之作,曾在1935年2月举行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并“引起欧美人士之极大注意”。这是我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从而也奠定了蔡楚生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优秀电影艺术家的地位。

影片通过贫苦渔民徐福一家破产、流浪、死亡的悲惨遭遇,揭露和控诉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表达了作者对苦难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深厚同情。

儿难捕租税重,捕鱼人儿世世穷。”影片以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描写了渔民徐福一家的悲惨生活。徐福的妻子在一个风雪之夜生下了一对孪生儿女,这对贫苦渔家来说非但不是喜事,反而增加了生存的压力。为生活所迫,徐福不得不在一个天寒地冻、风大浪高的不能出海的日子里出海捕鱼,被惊涛骇浪吞噬了生命。徐福死后,徐妈只得撇下一双儿女小、小到渔主何仁斋家做奶妈,因为失手打碎了一只花瓶竟被主人赶出门。后婆母去世,徐妈悲痛过度而双目失明,他们的家又遭土匪洗劫,一家三口只得到上海去投奔舅舅,小猫、小猴便和舅舅一起卖唱度日。此时何仁斋也来到上海与人合伙开办渔业公司。他的儿子何子英刚从国外留学归来,一天在街上偶遇小猫兄妹,他们童年时就相识,对这两兄妹的遭遇很同情,救济了他们100元钱。孰料兄妹俩获得救济却被诬为抢劫而被捕,他们的妈妈、舅舅又在火灾中被烧死,后来小猴也因劳累成疾而死去。影片给我们描绘了令人唏嘘难禁的饱含着渔民辛酸血泪的悲惨生活图景。作者自幼生活在海滨,亲眼目睹了渔民的种种苦难,才能描写得如此真实而牵动人心。这些真实的生活描写还具有较大的艺术概括性。徐福、徐妈、小猴这些善良无辜的人们为什么如此悲惨地死去?为什么这个贫苦的渔民之家一再惨遭厄运?这种种不幸都源于那个黑暗腐朽的社会。徐福因为无法还清渔主的船租、鱼税才冒险出海葬身鱼腹,小猴因为长期饥饿、劳累不堪,小小年纪就病死了,盗匪横行使他们的家遭洗劫,又让他们蒙冤做牢。资本家、渔主和东洋人用大船大网捕鱼,捕获成千上万,而小猫兄妹租用的小船只捕得很少的小鱼虾,如何能维持生计。影片就是这样透过一个渔民家庭遭遇,典型真实地暴露了社会的黑暗,因而有着较为深广的思想内涵。

影片成功地塑造了徐福、小猫等人物形象。徐福憨厚老实,劳碌终生却还不清渔主的债。他相信“命运”,“命运”却将他抛进大海,终其悲惨的一生。小猫聪明、能干,父亲死后,母亲双目失明,她小小年纪要担起一家三口的生活重担。被迫卖唱街头,后又租船捕鱼仍不得温饱。黑暗如磐的旧社会,哪里是一个少女的生存之路。小猴年纪虽小却一身正气,敢于当面和渔主抗争,反对别人说他是痴子,以维护自身的尊严。

影片中的何子英是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他是渔主何仁斋的儿子,却同情穷苦渔民。在上海街头偶遇小猫、小猴,便慷慨救助,后又将他们带到家里。此时何家已破产,子英便和小猫兄妹一起到渔船上去工作。何子英梦想做一个“振兴实业”的渔业家来“救国救民”。为此他曾去外国留学,幻想学成归国为改良渔业而奋斗。但严酷的现实使他的幻想破灭,希望成空。这对于那个时代的知识青年无疑是一个警示:不切实际的幻想是注定要破灭的,希图用改良主义去改变那个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也是注定要失败的。

蔡楚生曾说过,他的创作要“把社会真实的情形不夸张也不蒙蔽的暴露出来”,“要做到反映下层社会的痛苦”,“为这些无告的人们而呼吁!”这种严格的现实主义精神正是《渔光曲》艺术上最成功之处。影片对徐福一家苦难生活的描写和悲剧命运的揭示真正做到了“不夸张也不蒙蔽的暴露出来”,所以它真实。又由于作者对渔民的悲惨境遇有深厚的同情,因而激起创作欲望,要为“无告的人们呼吁”,所以写得生动感人。

运用镜头组接形成强烈对比也是《渔光曲》艺术上一个显著特色。如当小猫、小猴流落街头拾破烂时,小猫因躲避流氓欺侮,气愤地跑到一座高楼下的垃圾箱旁,抓起一把煤灰将自己和小猴的脸涂脏。而此时在高楼上,何仁斋的老婆薛绮云正对着镜子涂脂抹粉,打扮得妖里妖气。这两个镜头贫富悬殊,情态迥异,对比强烈,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主题歌《渔光曲》在影片中反复运用,强化了影片的悲剧气氛,烘托了主题,在情节发展中也起着前后贯通的作用,使结构更为严谨。

影片一开始展现在人们面前的镜头是,朝阳从海上冉冉升起,朝霞辉映着色彩斑斓的海面。景色如此优美,渔民们却唱着辛酸凄楚的《渔光曲》,景与情的强烈对照,不仅激荡人心,令人深思,也奠定了整个影片的悲剧基调。

随着情节的推进,《渔光曲》的歌声多次在银幕中回响。这凄婉哀伤的歌声,唱出了渔民们心中的悲怆与痛苦,愤恨和不平,有力地渲染烘托了主题,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渔光曲》是一出严肃的悲剧,但从气氛、节奏上说,一悲到底,容易使人观看时情绪低落,节奏也缺少起伏。作者适当地穿插一点喜剧因素,稍稍缓和一下气氛,使节奏张弛有致。如小猴被人骂作“痴子”,心中愤愤不平。回到家里对着镜子自言自语:“小猴儿呵!大家都说你是痴子,你认吗?”一会儿又问自己“你怎么变成痴子?”接着又对着镜子大发脾气,紧握拳头,照着自己的头上乱打、乱揪。打完了又自我怜惜起来,像妈妈哄孩子似的,流着泪安慰自己“你别难过呀,人家不喜欢你,我喜欢你呀!”这一系列的动作、语言令人感到可笑,也富于喜剧性。但它却符合一个孩子的性格和他此时的心理。受了别人的打骂、侮辱却又无法反抗,只得采用自残这种幼稚可笑的做法来发泄自己心头的愤懑。后来又自我安慰来达到心理平衡。但我们在发出笑声以后仍感到这是含泪的笑。

此片开拍于1933年9月。当时国民党反动派一方面加紧了对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围剿”,一方面加紧了在上海等地的文化“围剿”。他们对左翼电影也加紧了进攻,使左翼电影运动开始了极为艰苦、复杂的战斗。此片拍摄并取得成功是左翼电影事业战斗胜利的记录。

《渔光曲》是蔡楚生电影创作道路上具有承先启后意义的力作。它继承了《都会的早晨》等影片的一些特色,又为《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影片的创作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当然此片也还存在某些不足之处。主要是由于当时作者和时代环境的局限,它还不可能给那些不幸的人们指出光明之路。

影视剧情的其它文章:

  • 《开国大典》简介与鉴赏
  • 《红高粱》简介与鉴赏
  • 《黄土地》简介与鉴赏
  • 《乡音》简介与鉴赏
  • 《芙蓉镇》简介与鉴赏
  • 《早春二月》简介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