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 Bысотa》剧情介绍与影评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7-29 属于: 影视剧情

《高空 Bысотa》剧情介绍与影评

1957 彩色片 90分钟

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摄制

导演:亚历山大·扎尔赫依 编剧:米哈依尔·巴巴瓦(根据叶夫盖尼·沃罗比约夫同名小说改编) 摄影:符拉基米尔·莫纳霍夫 主要演员:尼古拉·雷布尼柯夫(饰巴谢奇尼克) 茵娜·玛卡洛娃(饰卡嘉)

本片获1957年卡罗维伐利国际电影节大奖,莫斯科世界青年与大学生联欢节金质奖

《高空》剧照

《高空》剧情简介

50年代中期,正是苏联全国开展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年代。

新建成的第四座高炉正式投产了。第一道铁水从“出铁口”里流出来,它越流越宽,火一样的铁流沿着浇铸场的浇铸坑流入盛铁桶里翻滚着,人群沸腾了。这里的任务已经胜利完成。这批建造高炉的小伙子们像候鸟一样,又踏上征途,前往新建筑工地——德涅彼得罗夫斯克的石城钢铁公司接受新任务去了。

在这批建筑工人当中,最出色、最显眼的小伙子便是安装小队长巴谢奇尼克。他身手矫健,性格爽朗,说话风趣,总是不停地开玩笑。他的外表也与众不同,额头上留着一绺引人注目的卷发,举止潇洒,颇受青年女工的青睐。

这批建筑安装工的到来给石城建筑工地增添了新生力量,也吸引了那些原有的电焊女工的注意。卡嘉是这批女工中比较特殊的一个。她文化水平不高,但干起活来泼辣麻利。她心地善良,但说话尖刻,许多男工人都不敢招惹她。巴谢奇尼克和卡嘉邂逅相识,彼此都对对方产生了好感,但一开始,两人总是相互调侃,不断开玩笑。

一次,卡嘉看见巴谢奇尼克从高炉顶端的脚手架上,双手抓着下垂的绳子,两脚盘紧急速滑下来时,她简直惊呆了。巴谢奇尼克由于违反安全规则受到了批评,但他的勇敢却使卡嘉产生了敬意。卡嘉自己也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她敢于在脚手架上跳舞,这也使巴谢奇尼克对她另眼相看。

两人的接触多了起来,但两人都不拘小节,口没遮拦,彼此又常发生冲突。一次,巴谢奇尼克约卡嘉看戏,卡嘉很高兴,着意打扮了一番,谁知巴谢奇尼克却说她的打扮像斑马,这使卡嘉大为恼火,立即和他翻了脸。

在安装工地上,在紧张的工作后面,为个人的幸福而烦恼的还不只是巴谢奇尼克和卡嘉两人。

青年工程师捷良宾有一定的工作能力,但思想保守,为人自私。他对工作既追求虚名又不愿承担责任。他有一个性格温柔、心地善良的妻子玛莎。玛莎处处顺从丈夫,为他甘愿放弃了原来的工作。但是,她却得不到丈夫的理解和关心。她的内心感到十分苦闷。

中年工程师达克麻阔夫是转业军人。他担任安装队长十分认真负责。他勇于进取,善于倾听工人们的建议,又敢于冒风险,能够承担责任。但是,他的家庭生活却很不顺利,妻子离他而去。他将全部身心投入了工作。

有一天,玛莎来到工地上。她想体验一下热火朝天的气氛。当时正是午休时间,达克麻阔夫陪她上了脚手架(这是她丈夫捷良宾绝对不会去做的)。站在高空,望着宏伟壮丽的工地全景和远处大自然的景象,玛莎感到自己像是挣脱了家庭的狭窄天地。她听着达克麻阔夫兴奋地描绘着工地的前景,感到他和自己的丈夫是那样不同。从这一天起,玛莎觉得自己似乎需要重新思考一下生活的道路了。

石城钢铁公司安装工地任务非常紧迫,但这个季节天气多变,不是刮风就是下雨,这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

有一次,一批高空作业工人正在高炉的脚手架上进行着电焊,到处发出阵阵火花。但突然间刮起了大风,吊在空中的炉圈被风吹得摇晃起来,眼看就要挂住缆绳了。这时巴谢奇尼克一把抓住绳索,往上爬去,他一直爬到构件挂住的地方,然后把打好的套索抛过去,把即将脱榫的零件往身边拉,从而避免了一场事故。等到巴谢奇尼克顺着绳索滑下来,跳到了小脚手架上时,为他捏着一把汗的工人们才松了一口气。巴谢奇尼克这种为工作不惜献身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卡嘉的心。

现在工地上碰到的最大问题是安装进度。由于雨不停地下着,给安装工程造成很大困难。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工程师和工人们共同献计献策。达克麻阔夫提议:加大构件,并且先在地面上焊好。巴谢奇尼克提议:用两架起重机同时吊起两个大构件,代替原来的五个小构件。他们周密地制定了可行方案。当他们把这个建议告诉工程师捷良宾时,他虽然承认这个方案有独创之处,也具有技术根据,如果能实施成功,确实可以节省五六天时间,但是,他却不愿为此负责,他表示不能正式批准这个方案,因为这种做法违反总局规定的安装规程。他决定离开几天去总局,工地上的事则让达克麻阔夫他们决定,这样可以给自己留个“后手”。

就在捷良宾离开工地这几天中,达克麻阔夫、巴谢奇尼克和工人们决定一试。他们在夜间开始动手。照明灯全部打开,工地上灯火通明。在达克麻阔夫的指挥下,两架起重机开始把摆在高炉下的加大构件缓缓地往上吊。构件终于到达预定高度,但此时天气突然和预报相反,变得狂风大作起来,脚手架上风声呼啸着,大风击打着构件。巨大的钢身被风吹得在空中不停地晃动,系着构件的一根钢索啪地一声折断了,工人们急忙把另一根粗钢缆朝着他们头顶上摇晃的构件抛去,此刻巴谢奇尼克趁构件摇晃到自己身边的一刹那跳了上去。工人伙伴们目瞪口呆地仰望着。巴谢奇尼克紧贴着构件四周在爬行,他终于找到一个适当的地方将钢索拴紧,然后将钢索的另一端抛了下去,站在地面上的工人们紧紧抓住了它。当构件再次晃到和高炉最高一层脚手架平行时,巴谢奇尼克立即跳了过来。人们紧紧地拥抱着他。庞大的构件终于落到应放的位置上。

工地上响起了如雷般地乌啦欢呼声。但巴谢奇尼克认为还有一件事要做:他一定要把小红旗插到高炉的顶端。他手握着小红旗往构件上爬,由于雨不停地下着,他脚下一滑,不幸摔了下来。大家立即把他送往医院,卡嘉此时不顾一切地跑到医院中去,她再也无力掩饰自己的情感了。

捷良宾返回了工地,他对安装工程极为不满,他把巴谢奇尼克的摔伤视为安装过程中的事故,把责任完全推到达克麻阔夫身上,他四处收集对达克麻阔夫不利的材料,甚至想从摔伤的巴谢奇尼克身上弄点“油水”,不料却被巴谢奇尼克痛斥了一顿。

在医院里,卡嘉终于和巴谢奇尼克相互倾诉了心曲。其实,他们两人有着一样的童年。他们都在卫国战争期间成了孤儿,后来在国家的培育下成为熟练的工人。相似的经历使两人加深了理解,什么都不能使他们分开了。

石城钢铁公司的新建高炉投产了。安装工人又要开赴一个新的建设工地。缠着绷带的巴谢奇尼克前来送行。当伤口痊愈后,他就会重新加入战友的队伍。

前来送行的还有玛莎。她是来送别达克麻阔夫的。巴谢奇尼克摔伤后,丈夫捷良宾的行为使玛莎下定决心走另外一条路。她相信,再过不久,她就会追随达克麻阔夫而去。

《高空》影评

本片是一部典型的“工人的”影片。它表现的是产业工人的生活和工作,表现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建设。影片虽然表现了工人的个人生活、爱情、友谊等,但影片最主要的内容却是劳动。高炉安装过程占据了影片很大篇幅,但这并没有使影片显得枯燥,或使影片看来像是纪录片。相反,影片中劳动的场面是最激动人心的场面:无论是影片开头的滚滚铁水,还是后来安装工人们在高高的脚手架上聚精会神地工作;无论是巨人般的高炉构件的缓缓吊起,还是狂风大作时工人们拼力固定住缆绳的努力。特别是最后那场戏:深夜照明灯大开,一起照射着脚手架,两个庞大的钢铁构件冉冉上升,但在狂风大作中构件突然摇晃起来,这时,主人公猛地跳上去把钢索拴紧,使构件固定住……这惊心动魄的一幕,会使观众看得屏息静气,同时也会使观众感受到编导对影片所倾注的激情。确实,影片充分显示了编导满怀激情地歌颂劳动、歌颂工人阶级的愿望。这是一部豪情洋溢的影片,它给观众带来振奋的心情,使观众体会到生活的积极意义。

当然,影片当年之所以获得苏联广大观众的喜爱,还在于影片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的正面主人公形象。巴谢奇尼克、卡嘉、达克麻阔夫、玛莎,他们都是正面主人公,他们又都是普通人。他们没有一个被当作英雄来颂扬,但他们却实在可以被称为时代主人公。特别是巴谢奇尼克和卡嘉这两个人物,是50年代苏联电影创作在探索正面主人公形象塑造方面成功的尝试。观众能感受到,对于这样的工人来说,劳动已成为自觉的行动。不管他们身上有什么小毛病(如巴谢奇尼克有时显得吊儿郎当,卡嘉的举止有些俗气),但他们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却已浸透了全身心。巴谢奇尼克冒着生命危险去抢救可能会掉下来的构件时,他丝毫没有把它看作是英雄壮举,而认为是自己应该去做和必然会做的事。他不会把它牢记在心,而是随时准备迎接新的挑战。对于这些主人公的性格举止,观众可以接受或不接受,但观众会从心底承认,他们是有觉悟的工人,他们是先进工人阶级的一员。编导竭力避免把主人公塑造成十全十美的人物。但主人公性格上的微疵并不能遮掩住人物形象的光彩。相反,男女主人公的独特性格,不仅使人物形象更为生动,而且也成为两人之间爱情发生和发展的催化剂。

人物形象的光彩,是和演员成功的表演分不开的。雷布尼柯夫扮演的巴谢奇尼克,可说是演员在其处女作《滨河街的春天》(1956)中塑造的工人形象(萨夫钦柯)和第二部影片《不称心的女婿》(1956)中塑造的农民形象(拖拉机手费多尔)的深化。雷布尼柯夫塑造的这三个形象都是劳动者,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开朗、纯朴,具有正义感。但是,如果说,在前两个人物形象中,观众还能感受到表演上的稚嫩的话,那么,巴谢奇尼克的形象则显示了演员表演上的成熟。观众感受到,巴谢奇尼克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他能顶住任何压力,为自己的生活目标而奋斗。雷布尼柯夫(1930~1991)自1954年在电影学院毕业后登上银幕以来,塑造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时代普通劳动者形象(除前面提到的以外,还有伐木工、矿工、炼钢工,以及军人、探险者等)。他的表演,组成了苏联银幕上劳动者形象的系列,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评论界的推崇。他的表演证明,银幕上社会主义时代的劳动者形象——正面主人公,可以是多姿多彩的,有深度、有吸引力的,可以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成为他们的志同道合者和亲密的朋友。雷布尼柯夫在这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

玛卡洛娃在塑造卡嘉形象中的表演也是有光彩的。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和演员的气质有接近的一面,因而表演起来得心应手。茵娜·玛卡洛娃生于1926年,她也以塑造现代主人公形象见长。从她的处女作《青年近卫军》(1948)中的柳芭开始,她塑造的一系列女青年形象,都体现出乐观主义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她扮演的许多人物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仍让观众喜爱(《高空》中的卡嘉就是明显的例子),这与演员在表演中善于掌握分寸感密切相关,这也说明了演员的表演才能和功力。

影片的风格也具有鲜明的特色。导演扎尔赫依(1908~1997)在此之前的名作,如《波罗的海代表》、《政府委员》(均与赫依贾茨合作)等,都是风格凝重、叙事严谨的作品,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而《高空》的特点是格调明快。虽然整部影片在反映生活真实,塑造人物性格方面也遵循现实主义方法,但它却显示出明显的理想因素,主人公的奋斗是和远大目标结合在一起,因而带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尤其是影片主人公性格中的喜剧性,使这种色彩更为突出,当然,影片并没有掩盖生活的矛盾。捷良宾这个人物的出现,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生活的复杂性,虽然这方面的表现不够深刻。

本片的摄影是影片重要成就之一。那些激动人心的劳动场面都浸透着摄影师的心血。在苏联电影史上,把大工业生产的场面拍摄得如此具有吸引力,还是不多见的。影片名为《高空》,它歌颂的是高空中(脚手架上)的劳动者。在这里,摄影镜头所造成的感染力,是用其他艺术手段很难达到的。

本片除在卡罗维伐利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外,1957年还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青年与大学生联欢节上获得金质奖。

影视剧情的其它文章:

  • 《开国大典》简介与鉴赏
  • 《红高粱》简介与鉴赏
  • 《黄土地》简介与鉴赏
  • 《乡音》简介与鉴赏
  • 《芙蓉镇》简介与鉴赏
  • 《早春二月》简介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