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 КоMMyHист》剧情介绍与影评
《共产党员 КоMMyHист》剧情介绍与影评
1958 彩色片 90分钟
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摄制
导演:尤·莱兹曼 编剧:叶·格布里罗维奇 摄影:阿·舍连科夫 陈郁兰 主要演员:叶·乌尔班斯基(饰瓦西里·古班诺夫) 索·巴甫洛娃(饰安妞妲) 鲍·斯米尔诺夫(饰列宁)
本片获1959年全苏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和导演奖
《共产党员》剧照
《共产党员》剧情简介
20年代,国内战争还没有结束,苏联境内还是一片混乱。工厂停工,火车停驶。大家忍饥挨饿,最艰苦的时期还远未过去。可是刚刚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已经着手进行经济建设了。在离莫斯科不远的地方,有一片叫沙图拉的沼泽地区。列宁决定在那里修建一座发电站。工程虽然不大,却是革命后修建的第一座苏维埃发电站,因此引起全国注意。人们从四面八方向那里涌去,希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那里条件之艰苦,是这些建设参加者怎么也想像不到的。
瓦西里·古班诺夫就是这支建设大军中的一员。他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里,12岁就进了工厂。十月革命时他参加了革命队伍,入了党,以后又参加了国内战争,并负了伤。可是他并没有靠伤残补助金过日子,而是拖着一条瘸腿,一拐一拐地走了很长的路来到沙图拉参加电站建设。他那条伤腿不时作痛。到了沙图拉,他都快支持不住了。
可是发电站工地连个接待站都没有。来参加建设的人必须自己找地方住。于是工地旁不大的一个小村庄里,几乎家家人满为患。瓦西里走了好几家都碰了钉子。他拿出钱来也不行,因为老百姓还不认苏维埃政权发行的新币。最后,瓦西里拿出一大块白糖,总算在一家农户里找到一块栖身之地。
这家人家只有夫妻二人,丈夫叫费多尔,妻子叫安妞妲。在瓦西里来到之前,这家已经有了三个房客:一个叫斯捷潘,另一个外号叫穷神父。还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叫但尼斯。瓦西里总觉得斯捷潘和穷神父来路不正。特别是那个斯捷潘。他老是贼忒兮兮地盯着安妞妲那白净圆润的小腿。吃晚饭的时候,他还和穷神父大谈什么“听说将军们拿下了哈尔科夫,正朝莫斯科这边打哪”,然后就哈哈大笑。
沙图拉工地管理处也设在一家农户里。在瓦西里报到的当晚,管理处就召开了全体党员会——一共7名。工地党的负责人赫洛姆钦柯给全体党员分配工作。他要瓦西里去管仓库。瓦西里一听就火了。他说:“我流过血,现在让我去卖青鱼……我不干!”
瓦西里的态度立刻受到赫洛姆钦柯和工地主任济姆尼的严厉批评。济姆尼说:“你上过前线,难道我们是在这里鬼混吗?!”
瓦西里无话可说了。赫洛姆钦柯再一次用平静而有力的声音对瓦西里说:“你到仓库去。明白了吗?”
瓦西里虽然性情急躁,对工作却认真负责。他既然承担了管仓库的工作,就把它当成一件革命任务来完成。当他来到仓库“上任”时,发现那里乱糟糟的,谁想要什么就拿什么,连个手续都没有。原来管仓库的人就是和瓦西里住在一起的穷神父。他对工作毫不负责。瓦西里来到后,第一件事就是制止了这种混乱现象。他把那些乱拿东西的人都轰了出去,包括穷神父。穷神父以为和瓦西里“同住在一个屋檐下”可以得到照顾。可是瓦西里把穷神父两只口袋里装满了的螺丝钉都搜了出来,然后把他推出门外。穷神父摔了一大跤。他恶狠狠地说:“走着瞧吧!”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瓦西里“上任”第一天很不顺利。工人们要领的东西五花八门,瓦西里累得满头大汗也找不全。工人们急得骂了起来。他们才不管瓦西里是不是头一天上任。有一个工人还冲着瓦西里的脸啐了一口唾沫。瓦西里憋着满肚子委屈,眼里含着泪水,把一切都忍下了,只是弯着腰,默默地在仓库里翻找着。
头一天就这样过去了。夜里,瓦西里坐在费多尔那间小屋子中间一张小桌旁,就着油灯在读一本书。这首先引起了费多尔的不满。他咕哝着说:“看书可得另外给灯油钱哪。眼下灯油可贵啦。”安妞妲则好奇地问瓦西里看的什么书。“《共产党宣言》。”“这是讲什么的?”“讲的事可多啦……一下子弄不清楚。”
“那你念它干什么呢?”安妞妲不解地问。
“需要啊!我是共产党员啊!”
安妞妲虽然还不十分明白瓦西里这话的意思。但她已感觉到,面前这个高大强壮的年轻人不是一般的人,至少和自己那个整天想着怎样多赚点钱的丈夫完全是两路人。
由于工地需要的许多材料仓库里都没有,过了几天,工地主任济姆尼带着瓦西里和但尼斯到莫斯科去想办法。到了莫斯科,济姆尼把要领的材料的清单交给瓦西里,自己则到克里姆林宫去开会。瓦西里和但尼斯跑了很多地方,虽然领到一些东西,但工地最需要的钉子却没有。没有办法,他们只得跑到克里姆林宫去找济姆尼。他们费了很多周折,总算进了克里姆林宫,可是济姆尼正在开会。瓦西里和但尼斯只得在接待室里等着。一个钟头过去了,济姆尼还没有出来。但尼斯已经歪在沙发上睡着了。瓦西里实在等不及了,就轻轻拉开了会议室的门。
他看见那是一间很大的房间,长条桌旁坐满了人,墙上挂着一张大地图,一个人站在地图前讲着什么。原来正在讨论第聂伯水电站和其他水电站的建设计划。会议气氛非常热烈。瓦西里都听呆了。他不由自主地走进了屋子。济姆尼一下发现了他,急忙过来要把他推出去。这时会议桌旁传来一声响亮的声音:“那儿有什么事?”
瓦西里吃惊地转过头来,他发现了坐在主席位子上的列宁。
瓦西里一下子不知所措,额头上都浸出了汗珠。可是列宁却很平和地问瓦西里有什么事。当列宁听说瓦西里为了钉子跑了一整天却一无所获时,就亲自拿起了电话替瓦西里联系。列宁一连拨了三次电话,终于替瓦西里找到了钉子。列宁还问了沙图拉粮食的情况,也立即替他们解决了问题。
瓦西里欣喜欲狂地离开了莫斯科,运了一车皮钉子和其他材料回到沙图拉,而但尼斯则立即到南方去运粮食。
瓦西里给费多尔和安妞妲都买了小礼物。可是当他走进费多尔那间小屋时,发现只有安妞妲一人在家。原来费多尔到外地赚钱去了。他把房客也都轰走了——免得出什么“问题”。这样,瓦西里也只得准备离开这座小屋。就在这时,那个一向对安妞妲不怀好意的斯捷潘偷偷溜回了小屋。当他发现瓦西里也在那里时,先是一惊,然后就风言风语地暗示瓦西里和安妞妲有什么不清不楚的地方。他甚至恬不知耻地说:“我第二个来也行。”怒火中烧的瓦西里把斯捷潘揍了一顿,把他轰跑了。
瓦西里的正直、勇敢以及为工作奋不顾身的精神感染了安妞妲。她也出来工作了,并且参加了扫盲小组。她还和大伙一起参加义务劳动。随着时间的过去,安妞妲的思想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她发现自己的心离那个小私有者费多尔越来越远了。而瓦西里的高尚的精神境界对她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吸引力。可是,这又使她非常痛苦。经过思想斗争,她最后下了决心,准备离开这里,不再见瓦西里。
另一方面,瓦西里对安妞妲的感情也越来越深,这使他非常矛盾。因为安妞妲是有夫之妇。他把自己的思想和赫洛姆钦柯说了。赫洛姆钦柯劝他说:“你是一个共产党员。大家都看着你。可是我们倒叫人家妻子离开丈夫。老百姓会怎么说咱们?”
瓦西里痛苦地表了态:“我要抛开这个念头!”
费多尔从外地回来了,带了很多腌肉和别的东西。可是他在家里却没有看见安妞妲。恰巧斯捷潘碰见了他,立刻造了一大堆谣,说安妞妲和瓦西里如何如何。气急败坏的费多尔在工地上找到安妞妲,狠狠把她揍了一顿。在斯捷潘的帮助下,费多尔把安妞妲绑在马车上,带回家里,捆在床上。费多尔逼着安妞妲问,她爱不爱瓦西里。安妞妲闭着眼睛说:“我爱他。”费多尔狠狠打了安妞妲一个耳光。他完全绝望了。
这天夜里,安妞妲逃出了家,在村口正遇见闻讯赶来的瓦西里,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现在什么也不能把他们分开了。
一年过去了。这是最艰苦的一年。白军紧逼莫斯科,红军没有足够的枪支、弹药。居民没有衣服,没有木柴,粮食也没有了。
沙图拉工地也遇到了最困难的情况。没有粮食,大家在忍饥挨饿。情况很明显,再这样下去,工地就要停工了。
赫洛姆钦柯再次召开全体党员会议(这次是12个人),商讨解决办法。他说,从莫斯科早就开出来一列运面粉的火车,可是不知为什么,至今火车也没有开到。
瓦西里自告奋勇去找这躺列车。他下定决心,不找到火车绝不回来。
瓦西里在铁路的枕木上大踏步走着。现在已是深秋,树叶已变红,冷风阵阵袭来,又下着小雨,充满寒意。但瓦西里仿佛什么都没感觉到似的,只是一个劲地向前走去。
瓦西里足足走了一天一夜,终于在黎明时看到了那辆列车,它正停在一个小站上。原来没有木柴了,没法生火,火车就开不起来。
“没有木柴?!”瓦西里吃惊地说,“可周围就是树林!”
“我们需要的是木柴,不是树林。”司机俏皮地回答说。
“你们自己不会砍吗?沙图拉那里,人们快饿死了,你们却在这里睡懒觉!”
可是司机不为所动,小站站长也躺在床上眯着眼打盹。
瓦西里从站长办公室门背后找到一把斧头,一声不响到树林去了。一会儿就从那里传来了砍树的声音。
司机、站长还有其他人都吃惊了。司机走出门外,看见在一片濛濛秋雨中,瓦西里专心一致地在砍树。
“哎,你知道要多少木柴吗?”司机朝瓦西里大声喊着。“要砍五天才够呢!”
“五天就五天,”瓦西里也大声回答说。“用不着你操心,回去睡觉吧。”
司机进屋去了,可是大家都再也无法睡觉了,都静静听着从屋外传来的斧头声。
瓦西里用力砍着树。他脱去了外套,整个后背都湿透了,衬衣上冒着热气。他已经砍倒了几棵树,可是还在砍着,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气,虽然他已经一夜没睡觉了。
司机和其他人又走出门外,他们看见瓦西里正背靠在一棵大树前,在用力顶那棵已快砍断的大树。只见他伸开双手,反推着树干,全身使足了劲,满脸憋得通红,就像神话中的大力士一样。他终于将大树推倒了。
司机和其他人都惊呆了。他们什么也没有说,纷纷找斧头的找斧头,找锯的找锯……
装满面粉的列车终于开到了沙图拉。但是,瓦西里一下火车就看见了令他大吃一惊的景象:沙图拉工地失火了,大片黑色浓烟布满天空。瓦西里正要前去救火,他忽然看见斯捷潘、穷神父还有一些人手里拿着棍子、斧头朝火车奔来。他们跳上火车就抢面粉。瓦西里明白了,斯捷潘等人已经成了一伙匪徒。沙图拉的火也是他们放的。他们错估了形势,以为白军快打来了,工地缺乏粮食,人心不稳,正是他们制造混乱的好机会。
瓦西里看见这种情景,怒不可遏。他立即和匪徒进行搏斗。虽然寡不敌众,但他下定决心,绝不让匪徒把粮食抢走。他跳上火车,把一个匪徒一脚从车上踢下去,接着又踢下去一个,又踢下去一个。但匪徒终于把他扳倒,拖下车去,七手八脚对他又踢又打。瓦西里仍然奋力搏斗着。这时斯捷潘跑过来,冲着瓦西里开了一枪,又开了一枪……
沙图拉大火熄灭了。斯捷潘等匪徒也被赫洛姆钦柯和济姆尼率领的工人制服了。但水电站工地损失惨重。济姆尼来到克里姆林宫向列宁汇报情况。列宁问:“有伤亡吗?”济姆尼说:“没有严重的伤亡,只有一个人牺牲了,一个姓古班诺夫的,是党员。您也许还记得他。您还帮他找过钉子呢!”
列宁的手在面颊上摸了一下,想了想,又摇了摇头。“古班诺夫?不记得了,接触过的人太多了。”列宁又对济姆尼说:“您一定要好好照顾他的家属。”
古班诺夫下葬了。同志们都来告别。安妞妲站在棺木旁,手里抱着一个婴儿。那是她和瓦西里爱的结晶。安妞妲暗暗下着决心。她一定要把孩子扶养成人,让他继承父亲的遗志,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共产党员》影评
《共产党员》是苏联50年代拍摄的最重要的电影作品之一,它在整个苏联电影史上也占有突出地位。影片的成就在于塑造了一个鲜明的、震撼人心的共产党员形象。影片主人公瓦西里·古班诺夫,正像影片另一剧中人赫洛姆钦柯在瓦西里葬礼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参加共产党,并不是在我们取得胜利和成功的时候,而是在每一个战士都要担负起艰巨的义务,做一个党员也就意味着付出自己生命的时候!他所要求于党的,不是待遇,不是地位,他是向党寻求真理的。”正是这样的共产党员形象,才能在观众中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瓦西里在片中说话并不多,他以他的行动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和崇高品质。影片并没有表现瓦西里在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中的功绩。但观众能体会到,他是全身心充满了革命激情的人。他有理想,而没有私心。他一直到牺牲也没有建立什么惊天动地的功勋,但他的业绩是苏联人民建立的巨大功勋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是有千千万万像瓦西里·古班诺夫这样的共产党员,苏联的十月革命和生产建设才能取得成功。
为了影片主人公形象的丰满和充实,影片作者在情节设计上安排了一个又一个高潮。这些高潮基本上不是由外部动作的冲突构成的,而是由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逐步深化而形成的。观众感觉到,瓦西里在影片中的行为,从在仓库中默默地工作,夜晚如饥似渴地阅读革命书籍,到莫斯科找钉子,独自在树林中砍伐树木,一直到最后牺牲,处处显示着他内心的不平静。他好像是一个拧紧了的发条,在他的生活中没有松弛、懒散的时刻。他好像不懂得放松自己。观众的心情也随之越来越紧张,直到观众终于理解了他:他参加沙图拉的建设,就是参加十月革命的延续。不管来到哪里,从事什么工作,他始终是一个战士。在伐木一场戏中,这一点表现得最为鲜明。这场戏是影片中最光彩的片断,也是苏联电影史上最令人难忘的场面之一。它似乎带有寓言的色彩。在观众眼中,瓦西里成了传说中的大力士,同时也是感动了群众的传奇人物。但观众终于会明白,支持他的行动的是对革命的忠诚,对工作的责任感。对于这样的人,可以把他看成是英雄,也可以不把他看成是英雄。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对这样的人可以无限信任。可以依靠他,相信他。他永远不会背叛自己的誓言。
影片中列宁出现的两场戏的设计,也是为了加强对古班诺夫形象的刻画。列宁曾帮助古班诺夫找钉子,但后来记不得他了。古班诺夫牺牲了,他应被看成烈士。对这样的人是不应忘记的。列宁也在拼命回忆着,但仍然想不起来了。观众知道,在许多文艺作品(包括电影)中,列宁都被表现为记忆力惊人的人。可是影片作者在这里却特意表现列宁忘记了古班诺夫。这种反差会给观众带来震动。但观众终于能体会到,作者之所以把古班诺夫表现的这样平凡,不被注意,只不过是强调他和千千万万牺牲的普通战士一样。他的名字可能被忘记了,但作为无名烈士墓中的一员,他却会永远被铭记在人民心中。他仍然是不朽的。
瓦西里和安妞妲的相互关系的情节线索,并不是很成功,有点像老一套的故事。让瓦西里陷入和一个有夫之妇的情感纠葛中,人为的痕迹太重。这一点就和杀死瓦西里的斯捷潘恰恰曾和他同住在一间房子里而且也和安妞妲有点瓜葛一样,都流露出“编戏”的成分。不过这些缺点并没有影响瓦西里·古班诺夫形象的光彩。
影片编导叶·格布里罗维奇和尤·莱兹曼都是苏联第一流的电影创作者,他们曾长期合作(《玛申卡》、《生活的一课》、《你的同时代人》、《奇怪的女人》等),本书已作过介绍。值得一提的是瓦西里·古班诺夫的扮演者叶·乌尔班斯基(1932~1965)。应该说,影片的成功有一半要归功于演员的表演。乌尔班斯基毕业于莫斯科戏剧学院。《共产党员》是他拍摄的处女作。他以后的电影作品有《士兵之歌》(1959)、《未寄出的信》(1960)、《晴朗的天空》(1961)、《巨矿》(1964)。乌尔班斯基扮演的几个角色都是正面人物。演员高大的身材,英俊的容貌,为他扮演现代主人公提供了条件。但演员在创作中显示的内在激情和对角色的深刻理解以及善于把外部动作和内心情感结合起来的功力,才是使他的创作获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此外,影片摄影之一陈郁兰(1913~1985)也是应该提及的。她具有中国血统,1935年毕业于苏联电影学院,后与苏摄影师阿·舍连科夫结婚,从此二人长期合作。他们的作品除《共产党员》外,有《格林卡》(1947)、《诗人莱尼斯》(1949)、《远离莫斯科的地方》(1950)、《海军上将乌沙阔夫》(1953)、《索菲娅·彼洛夫斯卡娅》(1968)、《雅洛斯拉夫·东不洛夫斯基》(1976)等。在他们的创作中,最成功的当属《共产党员》。由于时代背景的特殊条件,还由于影片的悲壮色彩,影片的情调比较忧郁,画面色彩不够明快。但影片并不给人以压抑的感觉。相反,观众时时能通过画面感到影片的内在激情。尤其是在主人公伐木的场景中,摄影师把秋天的树林拍摄得绚丽夺目,在濛濛细雨中尤显得多姿多彩。摄影师用不同的角度连续拍下的瓦西里伐木的动作和身姿,使主人公益发显得英武高大。这场戏成为苏联电影史上的经典场面,与摄影师的精彩创作是分不开的。
影视剧情的其它文章:
- 《开国大典》简介与鉴赏
- 《红高粱》简介与鉴赏
- 《黄土地》简介与鉴赏
- 《乡音》简介与鉴赏
- 《芙蓉镇》简介与鉴赏
- 《早春二月》简介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