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支队 》剧情介绍与影评
《回民支队 》剧情介绍与影评
1959 彩色片 12本
中国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
导演:冯毅夫 李俊 编剧:李俊 马融 冯毅夫 摄影:曹进云 主要演员:里坡(饰马本斋) 胡朋(饰马母) 贾六(饰政委) 刘季云(饰李老汉) 王孝忠(饰白守仁) 杨成轩(饰哈少福)
《回民支队》剧照
《回民支队》剧情简介
影片是根据华北抗日活动中的一件真人真事创作的。
故事发生在1938年,中国冀中平原上一个回族村庄。马本斋这个早年过惯贫苦生活,后参加过北洋军阀旧军队的军人,目睹“九·一八”事件发生,他看到国民党整天忙着打内战,就弃官回乡。“七·七”事变,日本鬼子到了他的家乡,烧杀抢掠,一个好端端的回民村寨,变成了一片废墟。他义愤填膺,毅然组织了一个回民抗日义勇队。
这支队伍成立后由于没有把群众发动起来,又未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修的地堡“还不如鸡窝结实”,被马本斋一脚踢坍,骂士兵无能,“日军来了,把你们当靶子。”甚至动手打人,表现旧军队的军阀作风。此事被马母发现,她严厉地批评了儿子,说:“人家做得不对,你不会好好说,动不动就打人,整天跟个野人一样。”寥寥数语,使他感到惭愧。
一次伏击日军汽车战斗获胜。然而,这支身着便衣的小队伍,怎能敌得过装备精良的日寇呢!在张庄战斗中,节节溃退,几乎全军覆没。正在千钧一发之际,八路军参加了战斗,解救了义勇队的危难。就在这次战斗中,八路军的郭团长(后来,他出任回民支队政委)左臂负了伤,义勇队受到严重的损失,处于既无兵源,又无粮草的危困境地。这么一支小小队伍与敌寇作战,如卵击石。摆在他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是投靠谁。是投八路军呢?还是屁股坐向国民党?尽管内部意见分歧,马本斋还是从张庄战斗的事实中感到八路军可靠。他决心投八路军。这个投向,决定着主人公世界观的转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这支部队命运的重大改变。
义勇军参加了八路军以后,改编成回民支队,马本斋任队长,中国共产党派来了郭政委,担负着团结、教育、改造这支部队的艰巨任务。
郭政委来到这个支队以后,工作上遇到不少困难。地主出身的白守仁,不按照党的政策办事,经常违反纪律,打骂战士。一次,白守仁把部队拉到群众的庄稼地里演练,郭政委发现后立即制止。他对士兵说:“你们是不是庄稼人出身?是的,请举手。”开始,士兵慑于白守仁淫威,不敢举手。在郭政委反复启发下,终于一个个举起了手。郭政委告诫大家,这是破坏群众纪律的行为,人民军队要处处爱护人民利益。“军队不爱人民利益,不打自垮。”战士们听后,一个个蹑手蹑脚地走出庄稼地。
白守仁对郭政委以上举措极为不满,到马本斋面前造谣中伤,说什么“郭政委一天都在下面窜,弄得我无法工作”。“天下乌鸦一般黑,回族到哪里都吃不开!”马本斋也被激怒了,气冲冲地对着郭政委说:“我们把朋友往头上顶,有的人却把我们往脚下踩!”
郭政委明白是什么意思。他不动气,耐心地讲解白守仁一系列违犯人民军队纪律的种种事实。马本斋恍然大悟。郭政委进一步指出,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部队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没有良好的军民关系、官兵关系,“我们在平原地作战,不说打敌人,恐怕脚也站不住!”
在郭政委的开导下,马本斋叫警卫员找来《论持久战》。从此,这支部队开始在人民军队建军原则、作战原则指引下,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
马本斋骑马回部队,途中遇到郭政委的警卫员小刘。见他背着背包便问其原委。小刘说:“我犯了错误。”原来小刘见郭政委伤口复发,身体一天天的消瘦,于是从老乡那里给郭政委买了点荤菜补养身体。郭政委不仅未吃,还严厉地批评了他。因为这支部队除他们二人是汉族外,全部是回民。他们不能搞特殊,若使回民支队的干部战士把他们看成是自己人,他们首先应该自觉地遵守回民族规、风俗习惯,谁违反了,就按破坏纪律论处。
通过这件事,马本斋深深受到感动。他带小刘回部队,说服郭政委留下小刘,并反复劝伤口复发的郭政委立即住院。郭政委临行前,马本斋嘱托郭打听曾经救过他和义勇队的郭团长在哪里,并说不见郭团长一面,心愿了不了!
白守仁向郭政委作了假检讨,但无丝毫悔改表现,他暗中勾结已经投降敌军的哈少福,图谋叛变。郭政委住院,他认为时机已到。白守仁回到家乡正碰上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有损他的地主家业,他破口大骂:“革命革到老子头上来了!”他私设法庭,严刑拷打农会主席。“双减”政策直接影响到每个战士家庭的切身利益。白守仁的镇压行为,引起广大士兵的不满,纷纷开小差。出于反动阶级本性,白守仁公然把部队拉走,向日寇投降。马本斋得知此事后,心急如火,当即奋马扬鞭冲到部队前头,喝令:“站住”。追问大家到哪里?白守仁无言相对。士兵们回答,是白守仁“紧急集合,执行任务!”恼羞成怒的白守仁指着马本斋说:“你倒是成了红人,我成了革命对象了。”只身一人骑马企图投奔敌人,马本斋举枪将他击毙,被欺骗的战士了解了真相,随同大队长回来了。
正当马本斋因部队的混乱状况痛苦困惑之际,郭政委回来了。熟谙敌情与我军游击战法的郭政委与大队长共同决定,立即转移。果不出所料,敌军奔袭我军住地,扑了空。由于组织群众撤退迟缓,马母被敌俘获。敌人知道马本斋是有名的孝子。扣押马母为诱饵,胁迫马本斋归顺日寇。
马母被敌人软禁了七天,始终以绝食相抗;最后,慷慨就义。
在一次战斗中,郭政委再次负伤。
马本斋听政委的警卫员小刘解释,才知道这位和他出生入死的郭政委,就是张庄战斗中负伤的郭团长。郭政委把批准了马本斋入党的申请书交给了他,就光荣牺牲了。这个时候,伫立在恩人面前的马本斋,真是百感交集。
马本斋将一面红旗覆盖在郭政委的遗体上。马本斋眼里噙着泪花,振臂高呼:“我们宣誓,在党的领导下永远忠实于党,忠实于劳动人民,不把敌人消灭,绝不罢休!”
《回民支队》影评
《回民支队》是一部带有传记色彩的军事题材影片,书写了一支由普普通通回族民众组成的抗日义勇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教育下,成长为一支英勇善战的人民军队的光辉历程。整部影片,散发着浓厚的回民韵味。它以雄浑凝重的画面凸现了民族英雄马本斋驰骋战场的光辉形象,展示了回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喷发出来的浩然正气、民族气节,以及那令人回肠荡气的民族魂。
该片之所以震撼人心并产生强烈的影响,其成功之处,主要在于它在展示回族历史与生活方面较为突出地表现了该民族心理素质与民族精神,影片里的人物有血有肉,有情有爱,他们是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的优秀代表。这确实是值得今天拍片借鉴的。
普列汉诺夫曾说:“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没有地址的通信》)有些影片,往往把民族特点理解为表层的,如民族地域特色、风俗习惯等。当然这些也可以列入,然而并不是民族性的根本的、内在的特征。惟有共同心理素质,才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最为核心、最为稳定的群体心理亲和力与特殊的民族文化一心理现象,这是民族文化传统与生活环境长期潜移默化、陶冶的结晶,它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深层文化内蕴和民族精神。
本片着重在这方面进行开掘。它描写“七·七”事变后,日本鬼子到了马本斋的家乡烧杀抢掠,他迅速地将民众组织起来,在回民义勇队成立的大会上他义愤填膺地说:“日本鬼子的刺刀往我们胸口上扎,杀人、烧房子,就连清真寺也烧。”“我们要和敌人干,回民不是孬种。”简短的几句话,就把民族的抗敌精神鼓动起来了。从此揭竿而起,民众纷纷云集,而且不分贫富,大地主白守仁当了副大队长,还把家中的枪支发给大家,马本斋内家表弟、赌徒哈少福也参加进来,当了参谋长。这支回民义勇队几乎聚集了回民村庄的所有力量。这种为维护回民生存与尊严所表现出的群情激愤、要和鬼子拼个你死我活的大无畏精神,反映回民内部强大的凝聚力。
“内聚性”(或称“向心性”)是民族心理素质的根本特性,它是民族自尊、自信、自知观念,热爱本民族感情的凝结。这种内聚性在回族中表现得极为明显而强烈,用旧时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回民见面三分亲。”谁要外出远行,可以千里不持粮,沿途都能得到回民的照顾。一旦他们遭到民族压迫,只要一处有反抗起事,远近回族都会千里赴义结队支援。
导演善于抓住这个民族心理素质,用生动的艺术形象,去表现民族的团结进步,去反映在大敌当前的危急形势下,一个民族的自觉意识及民族属性觉悟。更为重要的是,影片突破了一族团结的局限性,拓宽了回民的视野,把“保族”与“卫国”紧密地联系起来。影片自始至终表现的都是这支回民支队编入八路军后所发生的巨变。只有到这个时候,他们不仅仅是为本民族利益而战,而是成为全国抗战一个组成部分。编导就以“在逆境中求生存”这种心态、这种精神为支柱,把热爱本民族的自觉意识与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
参加八路军后,回民支队在“保族”、“卫国”口号感召下,踊跃杀敌,英勇献身,既保障了自己民族生存条件,又为中华民族伟大解放事业作出了不朽贡献。这就使回族心理素质从单一型性格逐渐过渡到中华民族整体意识。这决不意味着用“国家”意识取代“民族”意识,否定民族个性;恰恰相反,它在尊重民族特性前提下逐渐强化中华民族内聚性。否则,不仅不利于民族团结,也会使大内聚性失去它存在的基础。这种思想境界的升华,是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后实现的。这就使本片的英雄与中华民族历史长河的英雄融为一体,辉映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浓厚的底色。
在实现这个转变的过程中,不可忽视郭政委的作用。他不仅引导回民支队的干部战士用人民战争军事思想武装头脑,成为自觉的人民战士,而且身体力行地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堪称民族团结的楷模。影片中有两个极为感人的细节。一个是“小刘犯错误”一例。再一个是郭政委为改善部队生活,主动提出请阿訇来部队宰牛,因回族不吃未经阿訇宰的牛肉。这两件事消除了回汉的民族隔阂,使人感到郭政委与回民同属一个共同体的自己人。从而,团结一条心,共同为民族解放事业而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母的参与给影片增添了光彩。马母虽出场不多,只是当儿子耍军阀作风时,她站出来进行批评教育,却有力推动了马本斋的思想转变。尤其是马母软禁中的一些细节处理,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当日寇派狗腿子企图去回民支队劝降,问马母有什么话可捎时,马母义正辞严地回答:“叫他好好打日本鬼子。”马母绝食七天,日寇让厨师到马母跟前劝说:“你再不吃,我们也活不成了。”马母说:“我老太婆他们都不敢打,你五尺多高的男子汉还怕不成!”铿锵有力的语言,掷地作响的回音,显示了回族人民的铮铮铁骨。在那“可杀不可侮”的铁血瞬间,马母与日寇怒目相视,身体终于不支,辞别了乡亲们。这时有一个颇有深意的细节。马母手背下垂,玉手镯落地摔碎,象征马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风亮节。《回民支队》里的人物有血有肉,有情有爱,他们爱憎分明的性格具有时代典型性。它与其他优秀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的影片一起,在亿万观众心目中树起了民族英雄的丰碑。
影视剧情的其它文章:
- 《开国大典》简介与鉴赏
- 《红高粱》简介与鉴赏
- 《黄土地》简介与鉴赏
- 《乡音》简介与鉴赏
- 《芙蓉镇》简介与鉴赏
- 《早春二月》简介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