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传》简介与鉴赏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7-29 属于: 影视剧情

《伽利略传》是“叙述体史剧”名作。

《伽利略传》是布莱希特创作的“叙事体戏剧”的代表作之一。这部戏,也是布莱希特剧作中修改最多、写作时间最长的。剧本在前后17年内有三个完整的稿本:第一稿于1938—1939年完成于丹麦;第二稿写于1944至1947年完成于美国;第三稿则是根据前两稿综合而成的最后定本,于1953年着手写,1955年和1956年分别于德国科隆和东柏林上演。

布莱希特(1898—1956),德国著名戏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他的著名剧作有《三分钱歌剧》(1928)、《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1939)、《高加索灰阑记》(1945)和《伽利略传》等。他的戏剧创作,被称为“史诗剧”或“叙事戏剧”,是他的戏剧理论的具体实践。他创立了与传统戏剧完全不同的“叙述体戏剧体系”,在结构上用叙述性代替戏剧性,在表演方法上用感情间离代替感情共鸣,从而成为与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和梅兰芳表演体系并列的世界著名三大戏剧表演理论体系之一。

《伽利略传》是布莱希特的优秀代表作之一。剧中着重塑造了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的真实而感人的形象。伽利略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研究天文学和物理学,他不仅具有进步的历史观念,更有着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困难和挫折都动摇不了他探索科学真理的决心,他坚信自己的学说是正确的,他终于证明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宇宙说,对人类的进步和科学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他是一个伟人,但也有着自身的弱点。他贪图安逸,特别是对统治者存有天真的幻想,在关键时刻,在严峻的考验面前,竟屈服于罗宗教法庭的暴力,违心地在宗教法庭“悔罪”,否定了自己数十年来创建的地动学说,背叛了科学真理,最终痛苦地带罪度过余生。

这是一部“伟人的悲剧”。应该说,伽利略这个形象塑造得十分真实而有时代感。特别是作者对人物不作任何粉饰和美化,强调写出人物的“内在真实”,即着重表现人物真实的内心体验,而不重视人物外在真实的表现。剧中对伽利略这样一个在人类科学史上有过重大贡献的伟大的科学家,按传统的创作方法,作者有权利舍去他的次要方面,而突出他的主要方面,把他塑造成一个“伟人”。但布莱希特丝毫没有掩饰他性格中的弱点和过失,而着重塑造了一个真实的具有两重性格的人。如一方面写他在佛罗伦萨一心坚持研究工作,勇敢地不顾瘟疫的流行,但另一方面,也写他又是个追求享受的人。一开头我们便看到他光着上身快活地洗着冷水浴;让人给他搓背,他感到是一种享受。他爱喝奶,爱喝酒,虽是个老人,却贪吃,狼吞咽地把家中个头最大的鹅吞进了肚子里。作为教师,他教得很差,而当其研究工作被一个学生打断时,便忍不住发起火来。作为父亲,他对自己女儿维吉尼亚表现得毫无感情并阻止她出嫁,使她成为一个老处女……总之,按作者的想法,就是要使观众对这个人物“产生辩证的、爱恨兼之的矛盾性反响”。特别是在剧中要把他写成是一个“既是科学的促进者,又是社会的罪人”,即一个真实的具有双重性人格的人物。

布莱希特在《伽利略传》中塑造的伽利略这个人物形象,主要意在说明:一个科学家乃至一个人,应该具有高尚的人格和无私的品格,敢于坚持真理,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任何情况下也绝不能放弃和动摇自己的信念。他在剧中,正是要借助这一形象,让观众一边看戏,一边思索,通过理性的判断与思考,得出这样的结论,达到以古鉴今的教育目的——强调戏剧的教育作用与政治作用,强调演员与观众、演戏和看戏的理性指导作用,这也正是布莱希特所主张的“叙述体戏剧”的创作指导思想与目的。

布莱希特的这种“叙述体观剧”,我们从他的《伽利略传》等剧作来看,其表现在剧本创作上的主要艺术特点,大体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在剧情的发展中,加入叙述性因素。这也就是布莱希特所主张和强调的,用小说的手法写戏剧。其目的乃在于,打破传统戏剧中所蓄意制造的“生活幻觉”,从而更好地帮助观众加强欣赏中的理性思维,以增强戏剧的哲理性倾向。例如,用“报幕人”作为局外人对剧情的评判,用“歌队”介绍剧情的咏唱,以及运用真实的历史图片、文献制造的幻灯字幕的说明等等,都是他在剧本中常用的叙述性手段。在《伽利略传》中,我们看到,每场戏都有一个“提示”,十五场戏的“提示”串连起来,实际上就是对伽利略一生的概括说明;另外,在多数场中还有一个“开场诗”,它也起到了评论、说明剧情和人物的作用。作者通过这些叙述性因素的加入,从而达到割裂连贯的剧情,打破舞台的生活幻觉,间断观众的情感反应,使理性思索上升为戏剧鉴赏的主要成分的目的。

(二)在剧本的结构上,采用片断式组合。它不像传统戏剧那样强调组织一个人物的悲欢离合的完整故事,有着贯串的矛盾冲突和总的悬念,而采用生活片断式结构方式,剧情发展时断时续,外加许多插曲,有时只是几个片断的并列,相互间也未必有紧密的因果关系,从而有意识地打破传统戏剧人物行动的整一性和情节发展的逻辑性。例如,《伽利略传》中便是撷取了人物一生中的许多生活断片连缀而成的,从而如实地纪录了这个科学家所走过的生活道路。这种碎片式的结构方式,其目的也就在于迫使观众不时地跳出剧情,批判地思考那些场面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意义,从而获得思索的乐趣和思想上的启示。

但布莱希特在剧本创作中虽然强调用“叙述性”代替“戏剧性”,但不等于说他就否定戏剧性,或不重视描写戏剧性。《伽利略传》虽然从整体上说,是一个“叙述性”剧本,从局部上看,却有不少精彩的戏剧性场面。如第13场写伽利略在宗教法庭悔罪并宣布放弃他的学说。开场时先对比的一边表现安德雷亚等学生在兴奋地议论伽利略绝不会屈服,另一边则表现女儿维吉尼亚在祈求父亲悔罪,等到五点钟时间一到,等待着教堂的钟声是否敲响,这时出现一个气氛紧张令人悬念的静场。学生们捂住了耳朵,而维吉尼亚的祷告声越发加大,五点三分过去了,教堂大钟仍不响,学生们欣喜若狂;但紧接着,教堂钟声大鸣,学生们个个呆若木,而维吉尼亚则从跪着站了起来,欣喜地庆贺父亲已悔罪……这段戏便很好地运用了对比、悬念,情节也跌宕起伏,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充满“戏剧性”。

此外,《伽利略传》中的人物对白,也是十分精彩的。特别是伽利略的语言,不仅机智幽默、深刻动人,而且富于时代性、论辩性和哲理性,充分表现了一个科学家、预言家、思想家的修养、品质,也很好地体现了他“这一个”的性格特征。

影视剧情的其它文章:

  • 《开国大典》简介与鉴赏
  • 《红高粱》简介与鉴赏
  • 《黄土地》简介与鉴赏
  • 《乡音》简介与鉴赏
  • 《芙蓉镇》简介与鉴赏
  • 《早春二月》简介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