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屋檐下》简介与鉴赏
《上海屋檐下》是我国现当代著名剧作家夏衍于1937年创作的话剧。
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县(今余杭县)人。他是我国优秀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我国现代电影、戏剧运动的先驱者,为我国现当代电影、戏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夏衍青年时代就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0年赴日本留学,因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艺运动于1927年被逐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即在党的领导下从事革命文艺工作和戏剧、电影创作。1930年参与建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任执委。同年8月发起成立“左翼戏剧家联盟”。30年代创作了《赛金花》《秋瑾传》《上海屋檐下》等话剧,《上海二十四小时》等电影文学剧本。1936年创作的报告文学《包身工》是我国报告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抗日战争开始后又创作了《法西斯细菌》《心防》《复话》(根据列夫·托尔斯泰同名小说改编)等话剧。新中国成立后夏衍长期担任文化部门的领导工作,曾任中央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只。创作话剧《考验》,电影文学剧本《祝福》《林家铺子》(据鲁迅、茅盾同名小说改编)等,以及论著《电影论文集》等。
三幕话剧《上海屋檐下》是夏衍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优秀剧作。它通过上海一座弄堂房子里五户小市民和知识分子贫苦生活和悲惨命运以及他们的抗争和希望的描写,揭露和控诉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剧作家在当时没有言论自由的情况下,用曲笔揭露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压迫者寄予深厚同情并进而揭示出革命的光明前途,实属难能可贵。
此剧是夏衍第一次自觉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写作的,因而具有突出的现实主义特色。剧本客观冷静地描写五户人家的平常生活,并无多少戏剧性的情节,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真实。
住在灶披间的是小学教师赵振宇,他安贫乐道,是个颇有些幽默感的乐天派。住在亭子间的银行职员黄家楣失了业又患病。老父从乡下来探亲,他变卖妻子“出客”衣服来接待。老人得知真情后,给孙子留下身上仅有的几块钱怅然离去。住在前楼的施小宝因丈夫是海员,长期在外,她经常受流氓的欺凌。阁楼上的卖报老头李陵碑因儿子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阵亡而思念成疾,精神失常。住在客堂间的二房东林志成因不愿被资本家驱使去欺压工人而愤然辞职。他的朋友匡复被捕入狱,其妻子生活无着来与他同居。匡复出狱后来到林家,使他更加痛苦和愧疚。是谁使抗日烈士的老父孤苦无依,精神失常;是谁使望子成才的老农民希望成泡影;又是谁使一个革命者抛妻别女又无家可归。这一切在剧中是不言而喻的。剧作家如此真实地描述着他们的痛苦与不幸,没有用什么标语口号,也没有什么慷慨激昂的话语,却深刻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统治者的凶残,具有强大的批判力量。现实主义并非一味的渲染苦难,剧作家同样真实地反映了小人物的抗争,给人以鼓舞和希望。林志成虽然郁闷和痛苦,却看透了资本家的本质,不愿再做资本家的“牛”和被工人骂做“狗”,表明他的觉醒与抗争。匡复出狱后虽一度颓废感伤,最后还是醒悟振作起来,重新走上革命的路。那偶然出现的一缕阳光给这些郁闷黑暗的社会底层中的人们点燃了一线希望,那“大家联合起来救国家”的歌声,正是发自这底层的人们的呼声,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的要求。这出戏写了人民生活贫苦,心情苦闷却并不使人灰心丧气,而使人从黑暗中看到一线光明,从奋起抗争中看到希望。这正是现实主义艺术生命力之所在。
注重人物性格刻画,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也是现实主义的题中之意。剧中五家人都处于阴湿沉闷的生活环境之中,都有痛苦与不幸,但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人物性格也各不相同。赵振宇虽是个乐天派,却并非消极避世。他经常看报,关心时局变化。当阴雨连绵时,他确信总有出太阳的时候。他常与人聊天,常给孩子们讲故事,和孩子们一起唱歌。这些都说明他不是一个对生活失去勇气和信心的人。赵振宇是此剧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匡复是剧中惟一的革命者,他所从事的革命斗争正是包括这弄堂房子内的人们在内的人民群众真正的希望之所在。他理应成为此剧的中心人物。但实际上这一人物形象并不突出。他参加革命10年,坐牢七八年,其中该有多少坎坷曲折,可惜剧中只作了简要的交待而未展示出人物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出狱后找到妻子、女儿,却不料妻子已成了朋友的妻子,这打击太大了,马上使他陷入沉重的痛苦与颓唐之中,表现出性格上的几分软弱。后来在妻子的劝慰和鼓励下,又看到女儿的健康成长,才振作起来,重新走上革命的路。他出走时虽然留下纸条要他们好好活下去,但并未解决这场婚变留下的实际问题。我们无意于要求把他塑造成一个英雄,一个革命者在革命道路上曾有过软弱,最终又回到革命队伍中来也是可能的。问题在于这个人物色彩较暗淡,感伤情绪也多了些,缺少点硬气,对剧中其他人物亦未产生多少感动和影响。这不能不是此剧在形象塑造上的一点缺憾。剧作家也曾意识到这一点,他说“我觉得两个主要的角色没有写好。”(见夏衍:《谈〈上海屋檐下〉的创作》,《剧本》1957年4月号)林志成是一个有正义感,有良心的较为正直的人。他曾受雇于资本家,但他不忍心去欺压工人而愤然辞职,并为自己能做一个有人性的真正的人而庆幸。他与朋友的妻子同居也并非完全是他个人的过错,而主要是那个罪恶社会造成的人间悲剧。当匡复归来与他再见面时,他愧疚无比,真诚地向朋友道歉与忏悔。剧中的几个妇女形象也性格各异,赵妻爱唠叨,脾气也有几分暴躁,喜欢窥探别人的隐私、秘密,是一个较庸俗的女人。但她操劳家务,忠实履行为人妻人母的义务,也不失几分善良,可说是小市民女性的典型。桂芬则比较贤惠,任劳任怨,丈夫因误解而委屈了她,她却依然恭顺地照顾公公,关心丈夫的健康。彩玉内心充满着矛盾与痛苦,她备尝生活的艰辛,却能直面生活,并以关怀、劝慰鼓励匡复重新振作起来。她的矛盾痛苦在于,两个男人她都疼爱,哪一个离家出走,她都舍不得,也于心不忍。当然不可能两个男人都留在她身边,但她这种矛盾复杂的心理刻画是真实的。总体上说,此剧人物性格刻画是成功的。能把生活在同一自然和政治环境下的人物性格区别得如此分明实属不易。
多线并进、精巧别致的戏剧结构是此剧的结构特点。五条情节线齐头并进,使五户人家的故事同时展开,同步表演。而又以林志成、杨彩玉一家为主线,赵振宇、黄家楣两家为副线,施小宝、李陵碑两家则又次之。以匡复找到林志成、杨彩玉的一段戏为一条横线而将五条情节线连接起来。由赵妻偷窥林家的秘密使菜炒焦而将林、赵两家联系起来,由杨彩玉对黄家夫妇典当衣物感到好奇,又将黄、林两家联系起来。随着剧情的发展,情节纵横交错,姿态万千,重点突出而又严整精炼。
此剧又一艺术特色是自然环境对社会政治环境和人物心理情绪起强有力的映照和烘托作用。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是阴沉黑暗的,剧作家没有言论自由,有些话不能直说。于是巧妙地将故事的发生安排在一个多雨的黄梅季节里,布景设置亦与之相应。这种沉闷得令人窒息的自然环境,既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政治现实的影射,也是对人物压抑、郁闷的痛苦心情的映照。而那偶然出现的一缕阳光,剧的结尾时出现的暴雨,以及孩子们高唱“大家联合起来救国家”的歌声则具有意味深长的象征意义,黑暗总会过去,光明就在前头。我们前赴后继的革命事业终将迎来胜利的明天。我们的祖国终将在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斗争的暴风雨中获得新生。
影视剧情的其它文章:
- 《开国大典》简介与鉴赏
- 《红高粱》简介与鉴赏
- 《黄土地》简介与鉴赏
- 《乡音》简介与鉴赏
- 《芙蓉镇》简介与鉴赏
- 《早春二月》简介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