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春之曲》简介与鉴赏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7-29 属于: 影视剧情

《回春之曲》是中国“五四”以来话剧名作。

戏剧家田汉于1935年创作了话剧《回春之曲》。

田汉(1898—1968),湖南长沙市人,我国现当代著名剧作家、戏剧艺术大师。自幼酷爱民间戏曲和京剧,深受其影响与熏陶。在留学日本期间又大量研读了中外戏剧名作。为他从事戏剧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田汉是在“五四”运动的感召下走上戏剧创作道路的,并在193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长达40多年的戏剧创作生涯中,创作了100多部话剧、戏曲和电影作品。并积极参与和领导了话剧振兴、戏曲改革工作,为我国现当代戏剧的发展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田汉的戏剧创作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传达出人民的呼声。民主革命时期,他创作了《获之夜》《回春之曲》《丽人行》等剧作,揭露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和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歌颂了人民争取民主自由和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创作了《关汉卿》、《文成公主》《谢瑶环》等剧作,改编戏曲《白传》等,歌颂光明进步,歌颂民族团结。

这样一位无产阶级的文化战士却在“文革”中受到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于1968年12月10日惨死狱中。1979年党中央为他平反昭雪。

田汉的一生是革命战斗的一生,是为我国戏剧事业努力奋斗的一生。他无愧于无产阶级文化战士的光荣称号!

三幕话剧《回春之曲》是田汉的优秀剧作之一,是一部政治倾向鲜明,跳动着时代脉搏的剧作。它描写了高维汉等爱国华侨在“九·一八”事变后毅然回国参加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上海军民积极参战的爱国行动,以及高维汉和梅娘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热情讴歌了包括华侨在内的中国人民英勇抗敌,抵御外侮的民族正气和斗争精神,并预示了抗战必胜的光明前途。同时还对国民党政府对敌妥协退让,实行“不抵抗主义”、“打自己人”(积极反共)和某些人甘当“顺民”的亡国奴思想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剧本较成功地塑造了高维汉和梅娘的形象。华侨青年高维汉在南洋教书。他身在南洋,心系祖国,深爱华侨女学生梅娘,也深谙华侨在南洋饱受帝国主义奴役之苦。当他得知日本帝国主义在“九·一八”以后加紧了对我国的侵略,便毅然告别南洋,暂别恋人,回到祖国,参加了“一·二八”淞沪抗战。他英勇无畏,甚至拿起步枪射击敌机。战斗中脑部受伤,失去记忆长达三年之久。即使在丧失记忆的情况下,他仍然不时地呼喊“杀呵,前进!”当他重新恢复记忆后得知日军三年来得寸进尺,国难更趋严重时,便迫不及待要投入新的战斗。并热烈召唤“不愿意做亡国奴的,不愿意做顺民的起来”,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中去。他虽然性格较单纯,但他满腔爱国热情和英勇献身精神是感人至深的。

梅娘是“南洋的一朵野蔷薇”,既柔美又刚强。她真心地爱高维汉,可她的父亲因为欠了商人陈文甫的债,便要她嫁给陈文甫的儿子陈三水。她断然拒绝父亲的要求,坚定勇敢地说:“我不是橡胶,不是椰子油,我是人。”决心摆脱包办买卖婚姻的羁绊,争取婚姻自主,捍卫自身的人格,表现了她的刚强性格。当高维汉负伤丧失记忆以后,她告别父母,远涉重洋来到他的身边,终日护理和陪伴着他,表现了她柔美的性格和高尚的心灵。她称高维汉是爱国勇士,并认为再次摆脱甘当“顺民”的陈三水的纠缠是“出了一口冤气”。不难想象,她也有一颗爱国的心。如果此剧能将这方面表现得更直接突出些,这一形象将更加丰满,其意义将更为充分。

剧本还以相当的篇幅,描写了淞沪抗战中负伤将士的言行和上海民众、学生慰问受伤将士的热烈动人场面。受伤将士从上海民众精心护理,热情慰问的爱国热情中受到感动和鼓舞。他们负了伤却期盼着早日康复,重返战场,杀敌立功,报效祖国,报答人民。至诚爱国,令人感动。这些艺术描写丰富了剧作的内容和主题。和高维汉一起回国抗日的还有洪思训和黄碧如,他们也参加了淞沪抗战,并且在战斗中结为伴侣,洪思训也在战斗中负伤。这表明高维汉抗日爱国义举并非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且剧中人物起着相互映衬,相映生辉的作用。

巧设悬念,注重环境气氛渲染是此剧艺术上的一个特色。

悬念是戏剧、小说中吸引观众(读者)的常用艺术手法。此剧中高维汉和梅娘的爱情一开始就遇到了波折,为此高维汉还和陈三水打了起来。但高维汉将告别南洋,回国抗日。这就给读者造成一个悬念:他和梅娘能否重逢,他们的爱情结局将如何?高维汉在战斗中受伤失去记忆,读者崇敬他的忠勇爱国精神,自然更耽心他能否伤愈恢复记忆,这里又是一个悬念。更为巧妙的是剧作家偏偏不让梅娘在高维汉受伤的当时来到他的身边。这就又给读者造成一个悬念,梅娘是否知道他受伤的情形,能否回到他的身边。这一系列的悬念,时时扣人心弦,大大增强了对读者的吸引力,也加强了戏剧情节的生动性。

环境气氛的渲染,常常起着强化戏剧效果的作用。此剧第一幕远处的音乐舞蹈之声,第二幕慰劳受伤的抗日将士的热烈场面,第三幕除夕爆竹声以及高维汉恢复记忆激起周围人们的惊喜等都在不同程度上起着渲染环境气氛的作用。使这部具有鲜明政治倾向和严肃政治主题的剧作带上几分轻松欢快与和谐,不致过于严肃。但像高维汉恢复记忆后又喊一次“杀啊,前进!”用以吓唬一下梅娘,虽有渲染环境气氛的作用,却是不必要的、不和谐的音符。在那样的场合开这样的玩笑也有损于人物形象。

强烈的抒情性也是本剧的一个重要特点。这里所说的抒情性主要是指抒情插曲的运用。田汉的不少话剧都有插曲,形成“话剧加唱”的独特写法。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现代著名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人都是田汉剧作(包括电影文学剧本)中插曲的曲作者。剧作家和音乐家联袂,使这些歌曲、词曲并茂,美妙动听,有的成了至今传唱不衰的革命歌曲。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本就是田汉电影文学剧本《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此剧中就穿插运用了《梅娘曲》等四首歌曲,它们都对突出剧作的主题起了渲染烘托的作用,更为这部不乏英武阳刚之气的剧作凭添柔美和谐的抒情色彩。也是剧作家政治热情与抒情才能的高度发挥又高度统一的表现。梅娘所唱的《春回来了》,充满了对乡土的热爱,对剥削者的憎恨,对祖国光明美好未来的期盼。情致优美,气势磅礴,振奋人心。也使我们从中感染到剧作家慷慨悲歌的英雄情怀。这些插曲常常穿插在人物政治热情饱满,心情激动或愁情满怀之时,对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和推动情节发展都起了一定作用。一首《梅娘曲》,让梅娘深情回顾爱河中的甜蜜岁月,对爱人失去记忆的深沉忧虑和关切,表达了她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心声。柔婉温情,乐中有悲,悲中有情,动人心魄。《告别南洋》则道出了旅居南洋的侨胞备受帝国主义欺凌之苦以及他们奋起抗日救国的热忱。慷慨悲歌,激越豪壮。也为主人公爱国之情,杀敌救国之举揭示了深广的思想依据,深化了剧作的思想意义。

最后谈谈此剧的情节结构特色。田汉在二三十年代创作过不少独幕剧,善于提炼情节成为他的特长。在此剧中,他也发挥了这一特长。此剧虽然是三幕剧,但篇幅不长,文字简炼。情节紧凑而精练,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全剧有两条情节线,但主次分明,不显芜杂。第一幕着重写高维汉与梅娘的爱情,是副线。第二幕着重写高维汉参加淞沪抗战,是主线。第一幕提到高维汉要回国抗日的意向,使之与第二幕联系紧密。第三幕则以梅娘回到高维汉身边而将两条线结合在一起。副线为主线服务,与主线紧密联系。高维汉为了回国抗日才不得不暂别梅娘,高维汉受伤牵动着梅娘的心,她毅然离别父母,来到爱人身边。情节随着人物感情的发展而推进,十分自然真实。

影视剧情的其它文章:

  • 《开国大典》简介与鉴赏
  • 《红高粱》简介与鉴赏
  • 《黄土地》简介与鉴赏
  • 《乡音》简介与鉴赏
  • 《芙蓉镇》简介与鉴赏
  • 《早春二月》简介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