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简介与鉴赏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7-29 属于: 影视剧情

《茶馆》是中国“五四”以来话剧名作。

话剧《茶馆》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戏剧代表作之一。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幼年丧父,家庭清贫。“五四”后,在新文学浪潮激发下,开始用白话文写作。解放前,他的作品以小说创作为主,主要作品有《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骆驼祥子》《月牙儿》等。老舍的小说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下层人民,劳动群众、知识分子,各种受压迫、受凌辱的人,人物形象鲜明,语言风趣幽默,因而深受读者欢迎。解放后,老舍满怀激情地为人民而创作,他解放后的创作以戏剧为主。他以旺盛的创作热情,在建国后的17年当中,共写了20多个剧本,有话剧《方珍珠》《须沟》《西望长安》《茶馆》《女店员》《全家福》《神拳》等,也有歌剧和改编的戏曲剧本,如曲剧《柳树井》,京剧《青霞丹雪》《王宝钏》,歌剧《青蛙骑手》等。

由于老舍是一位饱经旧社会忧患和苦难的爱国作家,因而,把对旧社会的血泪控诉和对新社会的热情歌颂紧紧结合起来,成为他建国后跨入自己创作新阶段以后,观察生活、提炼主题的根本特点,形成了他作品的新的基调。又由于老舍是一位“老北京”,与下层人民经常接触,比较熟悉和善于反映市民生活,因而,他的许多作品,像话剧《龙须沟》、《方珍珠》《女店员》《全家福》《茶馆》等,大多写他熟悉的北京,以他所擅长的写实手法和独具的幽默才能,从市民生活这个侧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生动地反映了北京人民生活的变迁史,并从中表现了他对旧社会的憎恨与对新社会的热爱。

建国后,老舍除主要致力于写剧本外,也还写过报告文学、散文、曲艺等作品。60年代初,老舍还创作了长篇小说《正红旗下》。可惜这部小说只写了十一章,由于当时“左”的政治运动的愈演愈烈,作者未能将全书写完便搁下了笔。而“文化大革命”初期,老舍就遭到“四人帮”的摧残和迫害,于1966年含冤而死。

三幕剧《茶馆》,是建国后老舍戏剧创作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代表作。

老舍话剧《茶馆》是1957年创作的。剧本以一个茶馆为中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自1898—1948年50年间的中国社会现实与历史变迁,揭示了黑暗腐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必然要被埋葬的历史规律,含蓄地说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生活真理。

剧本选取了北京一家祖传的老茶馆——“裕泰茶馆”作为剧情展开的场所和透视整个社会的“窗口”。由于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因此,作者透过这一“窗口”可以让观众触到现实的脉搏,听到时代的声音,看到社会的动态。老舍把戏集中在这样的典型环境中展开,正表现了他的艺术创见与卓识。

剧本在反映旧中国50年间的社会生活面貌时,也有它的独到之处。它没有正面反映急风暴雨式的社会革命运动、重大政治事件,而是采用“侧面透露”的手法,通过茶馆中发生的一些看似平常的生活“插曲”、“小事”,自然地透露出时代变革、社会革命的信息;它也不去正面描写那些政治舞台上的“大人物”,叱咤风云的时代“英雄”,而只是集中笔墨着力刻画了从茶馆的掌柜到形形色色的茶客等“小人物”、“三教九流”。例如,出入茶馆的70多个人物,既有西太后的宠奴太监、说媒拉纤的人贩子、吃洋教的恶霸、特务打手和兵痞流氓,也有茶馆掌柜、实业救国的资本家和失去“铁杆庄稼”的旗人,还有破产的农民、失业的艺人等等。作家既写了鹰犬走的心狠手辣、反动无耻,也写了善良人们的穷愁潦倒、命运多乖,还写了正直人民的投身革命、奔向光明。因而,虽然剧中不正面描写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潮流的代表人物,但透过这些小人物的生活,却从侧面透露出了50年来旧中国的“政治信息”。特别是剧中透过活动在茶馆中的这些人物在数十年风风雨雨中相互关系的变化:那些依附于帝国主义、满清政府、军阀的国民党反动派的鹰犬、爪牙与社会的渣滓,诸如作恶多端的庞太监,说媒拉纤的人贩子刘麻子,他们代代相传,越变越无耻,越变越反动;而那些被压迫与被损害者,如胆小怕事的茶馆掌柜王利发,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刚直不阿、由旗人沦为普通劳动者的常四爷,以及破产的农民康顺子等,他们越变越穷苦,境遇越来越悲惨。这就十分深刻地揭示出半个多世纪以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愈来愈黑暗、腐败,广大人民愈来愈痛苦、悲惨的历史真实,从而达到了作者以一个茶馆、三个时代画面,侧射出一个历史的大时代与大世界的艺术创作的目的。

《茶馆》中70多个人物,其中有名有姓的将近50人。这些人物,作者对他们着墨多少尽管不一,但无一不具有鲜明的性格。“以人立戏”,这是老舍剧作的风格特色,也是《茶馆》创作上的一个特点。

在《茶馆》众多人物中,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这三个人物则是贯串全剧的主要人物,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三个人物形象。

裕泰茶馆老板王利发,是旧社会里精明、干练、富于混世经验的北京茶馆老板的形象。为了生意兴隆和发财致富,他待人接物圆滑、变通,谁也不得罪;他小心谨慎过日子,店里贴着“莫谈国事”的条子;他还善于适应形势,顺应潮流,每逢逆境,就实行“改良维新”:“卖茶不行啊,开公寓。公寓没啦,添评书!评书也不叫座儿呀,好,不怕丢人,想添女招待”凭着他这种思想、性格,他的茶馆本应是越办越好的,但他的处境却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到了抗战胜利,国民党再度统治北京时,他的茶馆已破烂不堪,房子还为人所夺,而王利发本人“钱也光,人也老,身上剩了一件破棉袄”,最后走投无路,终于悲愤地上吊而死。王利发从20多岁继承父业成为裕泰茶馆的掌柜,到抗日战争后茶馆被抢夺被人霸占,悲愤而死,一生经历了“三个时代”。他有过兴盛,更逃脱不了没落,结局是悲惨的。他的悲剧不在于他本人,而在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是被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制度所吞噬了的一个人物。王利发的悲剧充分说明,在那样的社会里,就是做个顺民,求得最低生存权利也是不可能的。王利发的死,是对黑暗势力的有力控诉,也是对改良主义道路的彻底否定。这一形象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常四爷,是一个“吃皇粮”的满族旗人。他性格刚强,富有正义感,“一辈子不服软,敢做敢当,专打抱不平”。他因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而被抓去坐牢。出狱后,他又参加了义和团,后来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穷困潦倒,艰苦度日。“干了一辈子,我是一事无成”。这是他对自己生活道路悲愤的总结。常四爷的形象说明,单凭一腔热血,企望通过个人奋斗的方式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是根本行不通的。

秦仲义,则是裕泰茶馆的房东,新兴的民族资本家,有一颗立志要实业救国的勃勃雄心,要振兴发展民族工业,但在黑暗的旧中国,他的“实业救国”的理想根本无法实现。最后,国民党的接收大员趁抗日胜利之机,以“逆产”的罪名没收了他的全部家产。他的“实业救国”的梦想终被残酷的现实完全摧毁了,40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自己也落得家破人亡,孑然一身。秦仲义的悲剧形象则说明,在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毫无出路,“实业救国”的道路,也行不通!

剧中这三个主要人物,最后相聚在一起,以自嘲的口吻倾吐平生积压的愤懑、辛酸、痛苦和屈辱,他们抛着纸钱,唱着挽歌,为自己送葬,也为那个罪恶的时代送葬。剧本通过这三个人物,最后高屋建瓴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茶馆》的结构,也较新颖独特。老舍在剧中舍弃了传统的纵向结构的老框框。不是用一人一事贯串全剧,而采用“横切面式”的形式。它不追求完整的故事、集中的情节,而大胆地以一个个戏剧片断,既展现了多种多样的戏剧冲突,又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从而广泛地反映了时代环境和社会心理,反映了那复杂的社会与人生。

全剧的三幕戏,实际上乃是由三个时代的横切面、几十幅人物剪影所构成。它既无有头有尾的情节主线,也无一以贯之的戏剧冲突。例如,第一幕就展现了戊戌变法后,一幅幅国弱民穷、政治极端腐败的清末社会图景:维新派失败,封建顽固派得势,吃洋教的、地痞流氓,大耍威风;破产农民,卖儿卖女;15岁的大姑娘,就值10两银子,穷人的命运不如富人家一只鸽子;西太后的宠奴庞太监,不仅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连家里打醋的瓶子都是玛瑙作的,甚至到了垂暮之年,还要买一个农村大姑娘作小老婆……第二幕则勾勒了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统治下,表面上改朝换代,变帝国为民国,社会却依然一片黑暗腐朽的种种社会世态:统治阶级杀人如麻,无辜的青年学生被抓、被捕;买卖妇女现象依旧存在,甚至出现两个伪兵合买一个老婆的荒唐事……第三幕则描绘了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与美帝国主义狼狈为奸,所出现的一幕幕群魔乱舞、沉渣泛起的社会景象:特务、流氓敲榨勒索,盘剥百姓;流氓地痞出身的小二德子,一跃而为统管妓女、舞女、女招待的“花花公司”总经理;以世传相面为生的唐铁嘴,钻进反动道会门,成了什么“唐天师”;生意日趋萧条的裕泰茶馆,终于在恶势力的压迫下,被迫倒闭;一向善于应付的茶馆王掌柜,也弄得走投无路,上吊身亡……作者就是这样,通过头绪纷繁,人多事杂的三幕戏,把旧中国的腐朽黑暗,把那些冷酷无情的血淋淋的社会相、种种古怪荒唐的人和事,呈现在观众面前。乍看起来,它们似乎分散杂乱、无从提携,而实际上它们则都服从于统一的主题,并为统一的思想主题——彻底埋葬这万恶的旧社会所串连,而成为统一的有机的整体。

此外,剧中那简洁、通畅、富有北京地方特色和鲜明个性的、人物特有的“响崩儿脆”的语言,则是老舍的戏剧所共有的特点,也是《茶馆》的又一重要艺术特色。剧中各种人物的身份职业、乃至所处的社会时代,无不表露在他们的言谈之中。如唐铁嘴,听听他说的什么“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之类的话,也就可以知道他是一个旧社会以相面为生的能说会道的江湖人物,再听听他抽白面时说的“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伺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就能进一步知道他是一个寡廉鲜耻而又带有点阿Q精神的货色,真可谓使人闻其声而知其人,听其言而知其行。又如,第三幕出现的那个沈处长,上台只说了几个“蒿”(“好”)字,既表现了他那种装腔作势的官老爷身份,也很好地写出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的帝国主义忠实走狗的奴才相,我们从这一人物的一句仅有的话里,不仅可以看到他的性格,也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

《茶馆》是一部悲剧与喜剧巧妙结合的珍品。深沉的悲剧内容通过幽默的喜剧形式加以表现。正如老舍自己所说:“用幽默的话,写出了令人辛酸的事儿”。全剧结束时,严肃、深沉、悲而不哀,特别是通过康大力投奔革命、王大栓等人去西山八路军游击队的情节,更侧面地展示了未来的光明前景,使我们感触到时代前进的脉搏,看到了在苦难中求生的人们正在逐渐觉醒,谛听到新中国即将诞生的信息,从而给人们希望和信心。

影视剧情的其它文章:

  • 《开国大典》简介与鉴赏
  • 《红高粱》简介与鉴赏
  • 《黄土地》简介与鉴赏
  • 《乡音》简介与鉴赏
  • 《芙蓉镇》简介与鉴赏
  • 《早春二月》简介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