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简介与鉴赏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7-29 属于: 影视剧情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曲名作。

五本21折元杂剧《西厢记》是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名作。大约创作于元大德三年至十一年(1299—1307)。

王实甫,名德信,元大都(即今北京)人,生卒年不详。从现有的史料看,他的创作活动大约在元代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他曾做过官,后来退居在家,并且至少活到60岁。王实甫是元代著名杂剧大家,创作杂剧14种。完全保留下来的只有《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堂》三种,另有《贩茶记》《芙蓉亭》两种只留下一些残折,留下的散曲也很少。元末明初人贾仲明说他“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足见他在当时杂剧作家中是颇有名气的。

《西厢记》不仅是元杂剧中的优秀之作,更是我国古代戏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一部艺术经典。

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在唐代即开始流传。唐代元稹即写过《会真记》(又称《莺莺传》,金代董解元创作过《西厢记弹词》(又称《西厢记诸宫调》或《董西厢》)。王实甫显然是在上述作品的影响启发下,以自己创造性的艺术构思创作了杂剧《西厢记》。无论在思想和艺术上比前作都有新的大的提高,使之成为思想艺术俱佳的珍品。

《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它深刻的反封建的主题。封建宗法制度下的男女婚姻历来是由父母包办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等成了不可逾越的定规。王实甫敢于在封建制度高度发展的时代,描写男女之间纯真的爱情,歌颂反对父母包办,反对门第之见的自主婚姻,实为罕见和难能可贵。

书生张君瑞寄居蒲东普救寺时偶遇相府小姐崔莺莺,便彼此一见钟情,爱慕思恋,终结连理。一见钟情虽属偶然却是那个时代之必然。封建时代未婚女子,足不出户,只能待字闺中,“男女授受不亲”更割断了陌生男女之间的接触往来。一见钟情是由于爱的饥渴而必然产生的。作家也深知,那个时代通往婚姻自主的道路何等艰难。因此张崔恋爱成婚的过程是坎坷曲折的。孙飞兵围普救寺,要抢夺莺莺为压寨夫人。崔老夫人此时宣称,谁能退兵就将女儿许配给谁。张生请来救兵退贼寇,老夫人却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赖婚。但张崔二人并未屈服,仍不懈追求美满幸福的婚姻。加之得到红娘的理解和支持,并在老夫人面前为他们据理力争。老夫人自知理亏不得不允婚。却又生一计,以“不招白衣女婿”为由,逼张生赴试,取得功名后再完婚。张生考取状元,使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剧本就是这样曲折生动地表现了张生与莺莺爱情的产生、发展以及经过斗争而最终取得胜利的过程。表达了以反对父母包办,坚持婚姻自主为中心内容的反封建的主题。

妇女问题,尤其是妇女的婚姻问题一直是中国文学关注的重要主题之一。但像《西厢记》这样鲜明突出地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制度,歌颂以爱情为基础的自主婚姻的作品在当时确实是罕有伦比的。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明代戏剧《牡丹亭》、清代小说《红楼梦》等名著中都有这种影响的明显印记。

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是此剧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重要特点。

张生最突出的性格特点是诚实、热情,对爱情和美满婚姻大胆执着追求而又不乏书生气。他与莺莺一见钟情并设法热烈追求,如赁居西厢、借故搭斋、月下吟诗。在热烈追求中又坦露直率与真诚,为求红娘帮助便自报姓名、籍贯、年龄,更直陈“不曾娶妻”。多么可笑而又憨直的书生气。老夫人的承诺使他看到获得美满婚姻的希望,请来救兵解危更使他喜不自胜。殊不料老夫人赖婚,使他陷入困境,相思成疾,但他仍不懈追求。待月西厢下,幽会崔莺莺。允婚后他又被逼赴试,中了状元做了官,也还是“梦魂儿离不了蒲东路”。作者在重重矛盾冲突中展示了人物性格。既展现了他的美好品质,也揭示了他的性格弱点。即缺乏应对复杂事务的能力和软弱性。老夫人赖婚和逼试他都无据理力争的勇气和能力。

莺莺是个温柔、美丽、深情的少女。初见张生使她心头萌生爱情的种子,使她感到了处在深闺,不能自由表达爱情的苦恼。母亲赖婚使她受到沉重打击,她痛苦、愤懑,由此开始了内心的反抗和斗争。从“赖简”到“酬简”则突出表现了她内心矛盾痛苦和斗争的过程,也表现了她的性格发展,由动摇而走向以实际行动反抗封建压迫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道路。为了爱情她甚至鄙视功名利禄,好言劝慰张生:“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惊梦”中更表现了她“不恋豪杰,不羡骄奢,自愿的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爱情理想和高尚品格。大仁大义,至诚至爱,怎不令人感动。

红娘是剧中不可或缺的人物。这一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千百年来活在人民的心中。至今京剧和其他剧种中仍有关于红娘的整出戏和折子戏。在现实生活中红娘成了婚姻介绍人的代名词。这一形象的艺术魅力何在?

红娘泼辣能干而又活泼可爱,正直善良而又敢于仗义执言。她对张生和莺莺坎坷曲折的爱情深为同情和支持,热情帮助成全他们的好姻缘。而这种帮助和支持却不带有功利目的。当张生对他许以重谢时,她断然拒绝“我虽是个婆娘有志气”。对他们的软弱和心口不一也常给予批评和嘲讽,但目的仍在于给他们以激励。“拷艳”中尤显出她的性格光彩和人格魅力。一个生杀予夺大权都攥在主子手中的丫头竟敢于直言犯上,指斥老夫人赖婚这一背信弃义行为,使老夫人无言以对。这该要有何等的胆量与气魄呵!和郑恒的斗争则是她性格的进一步发展。她大骂郑恒并批驳他的谬论。“你值一分,他值(指张生)百十分,萤火焉能比月轮?”“你道穷民到老是穷民,却不道‘将相出寒门’。”义正辞严,大快人心,也为“穷民”大出了一口怨气。

在剧中处于矛盾冲突对立面的中心人物崔老夫人则是一个冷酷、虚伪、自私,缺少人情味的封建卫道者。作家在塑造这一形象时却并未脸谱化、简单化。她封建思想浓厚,心灵世界为封建道德教条所充塞。以“相国家谱”炫耀“门庭高贵”。口头上以遵循封建道德规范标榜,实际上却极端虚伪自私。普救寺被围,她以女儿亲事许诺他人;解危后又背信弃义地赖婚,活现出她的势利小人的真面目。不能说她不关爱女儿婚事,但她却用封建道德规范对女儿严加管束,并企图扼杀她的爱情理想。客观上等于扼杀了女儿的青春生命。这就难怪女儿也骂她是“狠毒娘”了。

《西厢记》艺术上的成就也是极高的。

(一)对元杂剧体例的重大突破与创新。按照通例,元杂剧一般是四折加一个楔子。而此剧居然长达五本21折。这种以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在当时是一个创举。这很可能是作家受到产生于北宋时期的南戏的启发和影响的原故。但另一方面,此剧创作上的成功又对南戏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因此该剧在体例上的创新与突破在我国古代戏剧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

(二)结构严谨,情节起伏跌宕,戏剧性强。全剧篇幅虽长却并不松散,而是气势连贯,一气呵成。场次洗炼,每折都是全剧的一个有机部分,一条情节线贯串始终。在情节上波澜起伏,跌宕多姿。普救寺被围,掀起第一个波浪。紧接着“赖婚”、“赖简”、“逼试”又连掀几次波澜,直至戏的结尾由于郑恒的破坏,又生波折。真可谓波浪迭起,情节始终在矛盾冲突中推进、发展,极富戏剧性。

(三)文词典雅华赡,富有抒情诗的韵味。有时又穿插些口语化、个性化的语言,使之更贴近生活。像“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等曲文,简直就是情景交融的抒情诗。脍炙人口,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此外作家还善于用多种手法刻副人物的心理活动。(J)

影视剧情的其它文章:

  • 《开国大典》简介与鉴赏
  • 《红高粱》简介与鉴赏
  • 《黄土地》简介与鉴赏
  • 《乡音》简介与鉴赏
  • 《芙蓉镇》简介与鉴赏
  • 《早春二月》简介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