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简介与鉴赏
《窦娥冤》是中国古典戏曲名作。
《窦娥冤》是我国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于1291年(元代至元二十八年)以后创作的杂剧。
关汉卿,号已斋,大都(今北京)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13世纪20年代至14世纪初。
关汉卿是我国元代伟大的戏剧家,名列元杂剧四大家之首。1958年曾作为世界文化名人被世界人民纪念和景仰。他的作品早在160多年前就被译成外文流传到国外,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他一生共创作63个杂剧和一些散曲,流传至今的杂剧有十几个,是写作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元杂剧作家,其中《窦娥冤》《鲁斋郎》《望江亭》《救风尘》等优秀剧作至今仍为京剧和其他剧种上演的保留剧目。
关汉卿生活在一个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深重残酷的时代,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社会地位低下,但他十分关心和同情人民的疾苦。他的创作不仅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也反映了人民反抗压迫,追求自由光明的愿望和心声。关汉卿又生活在元杂剧蓬勃兴起于“瓦舍勾栏”等娱乐场所的时代。他走向市井,深入下层群众,与艺人切磋技艺,创作并参与演出杂剧,成为当时名震剧坛的“书会才人”(书会是当时编剧人的组织),元杂剧的主要奠基人。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关汉卿杂剧中最优秀的代表作,是一出感天动地,震撼人心的社会悲剧。剧本通过民女窦娥蒙冤而死的满腔悲愤使自然界发生巨大变化的情节,强烈控诉和抨击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深刻鲜明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封建暴政的反抗精神。
窦娥是中国戏剧乃至中国文学中出现最早的最具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之一。成功地塑造了这一形象是《窦》剧最突出的艺术成就。
作为悲剧形象的窦娥具有善良温顺的性格和美好的道德情操。她3岁丧母,7岁时被父亲抵押给蔡婆婆做了童养媳,成婚后不久又丧夫。这个孤苦贫贱的少妇却始终恪守她所崇奉的道德原则,温顺贤慧,悉心伺奉婆母。地痞恶棍张驴儿多次强逼她为妻,均被她严词拒绝。她甚至嘲讽婆母屈服于张驴儿父子的压力。贫贱不移,不可失节就是她恪守的道德原则。
美好的道德情操和善良温顺的性格在窦娥是集于一身的。昏官桃杌的酷刑曾使她昏死三次都丝毫未能使她屈服。但同样的酷刑将降临到婆母身上时,为了使婆母免遭皮肉之苦,她竟然屈招了。这巨大的行为反差,越发显示出她性格的善良,并在这善良的性格中显示出崇高的精神品格。为了婆母,舍身赴难。
窦娥屈招后被判死刑,在赴场途中,她为减少婆母的痛苦,要刽子手绕道后街行走。及至婆媳诀别时,她又强忍悲痛好言劝慰婆母。不仅如此,她屈死的鬼魂还嘱托父亲收恤孤苦零丁的婆母。从这个负屈衔冤的少女身上展现出的是何等善良、仁慈的胸襟。
比之善良温顺,窦娥的反抗性格则表现得更为鲜明突出,更具有感人的力量。
张驴儿以救过她婆婆的命为由,逼她为妻遭拒绝后又心生毒计。在羊肚儿汤中下毒药企图毒死蔡婆达到霸占窦娥的卑劣目的,不料误将张父毒死。张驴儿竟以其父的尸体进行讹诈,再次强迫窦娥屈从,否则诬告她毒死张父。身临险境,她仍坚贞不渝,宁可毁灭肉体也不失其节。这个善良的少女毕竟天真了一点。她以为自己一身清白,纵然告官,张驴儿也枉费心机。她哪里知道贪官污吏正张开猛虎般血盆大口向她扑来。“千般打拷,万种凌逼”的酷刑使她“肉都飞,血淋漓”。她依然坚强不屈,并且尖锐质问“毒药从来何处也?”问得贪官无言以对。她的凛然不惧的斗争精神又一次闪耀着光华。为怜恤婆母而屈据,不容上诉即被处极刑。这时燃烧在她胸中的怒火再也压抑不住地喷涌而出!她怒不可遏地叱问:“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咒天骂地的怒吼出自一个封建时代的平民孤女,她该有何等的勇气和胆量!临死前她又发下三桩誓愿。至此,她的反抗性格,她的斗争精神得到了最生动、最光辉的体现。头可断,血可流,清白不可侮,正气永不灭!
《窦》剧是我国古典悲剧的典范之作。王国维说它“即列入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从这场悲剧产生的原因来看,它决不只是窦娥的个人悲剧,而是由腐败黑暗的社会制度造成的,有其必然性的社会悲剧。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黑暗,才使窦天章这样的社会地位低下而又贫穷的知识分子不得不把亲生女儿抵押给人做童养媳;才使张驴儿这样的地痞恶棍横行无忌而无人过问,嫁祸于人而又能逍遥法外;才使桃杌这样的贪官可以为非作歹,不辨是非,草菅人命。单就个别情节而言,虽不无偶然性,但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之中。从总体上看,“官吏每(们)无心正法”,就必然“使百姓有口难言”。作家正是在个别事件相互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了社会的本质,才使这出悲剧具有极强的社会意义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从艺术上说,作者不仅成功地刻画了窦娥的悲剧性格,而且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加强和渲染了悲剧气氛。“一杖下,一身血,一层皮”的酷刑的惨烈令人心悸;刑场上阴云密布,冷风飕飕,雪花飞扬的场面阴森可怖;窦娥临刑前要婆母浆水饭、烧纸钱的嘱托更令人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窦》剧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交替使用,既深刻揭露了黑暗腐败的社会现实,又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前三折主要通过人物刻画和情节描写,揭露严酷的社会现实。蔡婆婆虽不属那类虐待童养媳的恶婆,面对张驴儿这样的恶人还有几分胆怯。但她放高利贷盘剥他人,逼得人卖儿女也心安理得,竟无人过问。这就反映了当时放高利贷是合理合法的。像张驴儿这类恶人横行霸道,伤天害理,作恶多端却不受任何制裁,可见社会纲纪败坏到何等程度。太守桃杌更是贪官的典型,他不多的几句话就道出了那个社会官吏的本质:“告状来的要金银”,“人是贱虫,不打不招”等等。作家如此真实细致地描写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正是他深入下层人民,深刻体验社会生活的结果,也是现实主义艺术富有生命力的体现。
从第三折“血悬素练”至剧末的艺术描写显然是浪漫主义的。窦娥临死前的三桩誓愿(血悬素练、暑天飞雪、大旱三年)逐一实现,她的鬼魂向父亲诉说冤情,使她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都用了幻想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这些现象都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作家不过借此表达人民和他自己惩恶扬善的愿望和理想。积极浪漫主义就其本质而言就是思想主义在艺术上的体现。
《窦》剧作为元杂剧的优秀之作也较好地体现了元杂剧艺术形式上的特色。全剧分为四折加一个楔子。一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一幕,楔子放在戏的开头,相当于序幕。元杂剧中每一折是指同一宫调中的若干曲牌(又称只曲)联成一套(称为套曲),一韵到底。此剧情节结构完整严谨,四折分别为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结构上以窦娥蒙冤、遇害、昭雪为结构主线贯串全剧,矛盾冲突尖锐激烈,情节生动神奇,动人心魄。这种完备的艺术形式对后世的戏剧艺术(包括戏曲)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汉卿充分吸收和提炼人民群众生机蓬勃的语言,丰富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在戏剧语言方面起到了开一代风气的作用。《窦娥冤》的语言总体上鲜明生动,通俗易懂。第二折〔斗虾蟆〕的唱词“空戚戚,没理会,人生死,是轮回……休得要心如醉,意似痴,便这等嗟嗟怨怨哭哭啼啼。”就是有名的明白如话的例子。此外像“一家一计”、“恓惶”、“衣食父母”等词语现代人也耳熟能详。而第三折中的一些唱词则文辞典雅,感情强烈,气势连贯,既真实表现了窦娥怒不可遏的激愤,也倾注了剧作家强烈的爱憎之情。与剧中那些朴实通俗的语言相映生辉。
影视剧情的其它文章:
- 《开国大典》简介与鉴赏
- 《红高粱》简介与鉴赏
- 《黄土地》简介与鉴赏
- 《乡音》简介与鉴赏
- 《芙蓉镇》简介与鉴赏
- 《早春二月》简介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