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简介与鉴赏
《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戏曲名作。
我国明代戏剧家汤显祖于1598年(明万历二十六年)创作了《牡丹亭》(全称《牡丹亭还魂记》)。
汤显祖(1550—1616),江西临川人。曾中过进士,做过官。他为官清廉,关心人民疾苦。思想较为进步,敢于直言犯上,屡遭贬斥。在他辞官归家后三年被免职。
汤显祖是明代著名戏剧家,戏剧创作成就突出。主要戏剧作品有《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以上四剧作合称“玉茗堂四梦)。此外还写过一些诗文。他是明代戏坛临川派的鼻祖。汤显祖生活的年代正值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其时中国戏剧已有相当发展。有趣而令人称奇的是汤显祖比莎士比亚早出生14年,迟死一年。
《牡丹亭》不仅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戏剧的经典之作。其巨大影响延及现今逾400年不衰。
《牡丹亭》描写和歌颂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以及他们为获得美满幸福的婚姻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也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统治阶级对青年男女冷酷无情的迫害。
《牡丹亭》以其鲜明强烈的时代意义而震撼明代社会,以其浪漫主义精神和艺术成就千古绝唱。
剧本主人公杜丽娘出身官宦人家,在闺阁中长大。严酷的封建家教使她不得走出闺门一步。封建道学向她灌输孔孟之道、后妃之德。封建礼教把这青春少女囚禁在牢笼之中,使她无任何人身自由。这正是处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中青年妇女生活的真实写照。明代是我国历史上对妇女施行封建压迫空前残酷的朝代。皇帝、皇后自编《女戒》,大力提倡“女德”,竭力表彰妇女贞节。据《明史·列女传》记载,当时妇女因节烈殉情而死者“不下万余人”。
但是少女的青春爱情是禁锢不住的。杜丽娘由于偶然的机会走进后花园,亲身感受到自然春光的美好,春心萌动,爱情的种子萌发。以致为爱情由生而至死,又由死而至生,最终实现了她的爱情梦想。全剧始终交织着情与理的斗争。这里所谓“理”就是封建礼教,封建的伦理纲常。它千方百计地阻挠和扼杀青年人纯真的爱情。而杜丽娘为情而死,又死而复生,向封建礼教的“理”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她的性格也在斗争中不断发展,由原来的温顺、稳重、矜持而发展为热情、大胆。不满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寻求自由美满的爱情婚姻。她愈益执着大胆地反抗和斗争,深情热爱自己的梦中情人。为理想而牺牲,也为理想而复活,最终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和柳梦梅结成美满姻缘,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明代中期以后,经济上,我国东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状态的生产关系。在思想领域,出现了以李贽等人为代表的一批进步思想家,反对程朱理学,否定圣贤权威,主张男女平等,反对束缚个性。在杜丽娘这一形象身上闪耀着自由民主与个性解放的曙光。
杜丽娘这一形象也存在着她自身不可避免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她企图取得父亲同意,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完婚;鼓励丈夫获取功名富贵等等。但这些并不足以掩盖这一形象的性格光彩。
柳梦梅虽然有着较浓厚的功名富贵的庸俗思想,但他对杜丽娘的爱情是始终专一的。他敢于冒死开棺,成就与杜丽娘的爱情。他在烽火连天的战乱中,受丽娘之托,不畏风险去淮阳探望杜的父母。在他被杜父吊打的情况下,仍坚贞不屈,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地与杜父展开斗争。其英勇无畏的反抗精神,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节操与杜丽娘是交相辉映的。也使他们的爱情焕发出更加动人的光彩。
杜宝既是封建家长的代表,又是封建统治的维护者。作为家长,他对女儿严加管束。为她请塾师,灌输孔孟之道,连女儿白日小睡他也要责怪妻子“管教不严”。甚至女儿病了,他也不予过问,以致断送了女儿的生命。女儿招柳梦梅为婿,他认为辱没家门。这些都显现出他的封建卫道士的冷酷、狰狞面目。当然他也并非不疼爱女儿,而是要用封建礼教把女儿培养成符合封建规范的淑女。由此我们亦不难看出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作为封建官僚,他勤政爱民,为国忘家,但这也完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作者在塑造这一形象时,没有把他简单化、概念化,而是把他置于具体的时代环境中,真实地刻画了他的性格,成为富有时代特征的一个艺术典型。
此剧在形象塑造上的成功,以及对情与理的尖锐冲突的深刻揭示,体现了鲜明强烈的时代意义。
充满浪漫主义激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是《牡丹亭》艺术上的突出成就。
积极浪漫主义的实质就是人民美好理想和愿望的艺术体现。杜丽娘生活在封建时代,在礼教森严的家庭环境中,要想获得自由美好的爱情婚姻是绝无可能的。大自然的美丽春色,使她陶醉,拨动春心,唤醒了她对爱情的渴望,这一切又是十分真实、自然合理的。她为爱情而死。这一方面表明,对她来说,死不是爱情的终结,而是彻底摆脱封建束缚,创造和实现美满爱情婚姻的新起点。另一方面也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忍,它活活埋葬了一个青春的生命,这种惨景在整个封建社会,人们见得还少吗?杜丽娘又为爱情而重生。“使死人复活是为了赞美新的斗争”。(马克思语)她经历了阴阳两界的生死搏斗,终于赢来了生命的复活,使她的爱情获得了超越生命的意义,也是作者和人民群众美好理想和愿望的生动写照。作者说:“如丽娘者,乃可谓有情之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作者题辞》)剧中杜柳爱情的艺术描写始终围绕着一个“情”字,浪漫主义激情充溢其间,闪耀着个性解放的理想光辉。
与浪漫主义精神相适应的是幻想、夸张等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杜丽娘由梦而病,由病而死,死而复生无不充满离奇梦幻色彩。梦境本来就是人物心灵幻想的构图。杜丽娘梦中幽会情人,柳梦梅园中意外拾到杜丽娘生前的自画像,杜丽娘死后游地府等都无不具有神奇甚至荒诞色彩。但这一切在作者笔下被描绘得那样有情有趣,生动逼真,令人叹服。
此剧情节丰富多彩,主要情节突出。全剧共55出(齣)。以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婚姻为主线,全剧分为杜丽娘从梦到死和死而复生两个大部分,梦是全剧的关键。中间穿插不少次要情节。如杜宝戍边御敌升官,杜丽娘游地府,柳梦梅中状元,杜太守打女婿等。这些次要情节不但增加了剧情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而且紧紧围绕主要情节,使剧作的思想性更为鲜明突出。如通过杜丽娘游地府,点明阳间不如阴间的状况,绝妙地嘲讽和揭露了现实社会的黑暗无道。又如杜宝拒不认婿,还要拷打他。十足表明杜宝竭力维护封建伦理的顽固立场。
文辞典雅,优美生动,极富抒情性是此剧艺术上又一显著特色。“惊梦”一出,创造了一个迷人的戏剧场面。春光明媚,少女美貌多情,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尤其是其中〔步步娇〕、〔皂罗袍〕的唱词“袅情丝飞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遍,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融写景、抒情、人物心理活动于一体,历来为人称道,脍炙人口。
《牡丹亭》是一部戏剧名著。但无庸讳言它也有些微疵。以皇帝赐婚造成大团圆的美满结局,显系作者思想局限性所致。有些情节穿插过多,牵扯过远,稍嫌芜杂。语言上用典过多,方言土语也较多,使不少人难于全读懂。个别描写晦涩庸俗。个别处显系游戏笔墨,如“道觋”一出竟引出《千字文》116字。当然这些缺点和不足之处和此剧所取得的成就和巨大影响相比是次要的。
影视剧情的其它文章:
- 《开国大典》简介与鉴赏
- 《红高粱》简介与鉴赏
- 《黄土地》简介与鉴赏
- 《乡音》简介与鉴赏
- 《芙蓉镇》简介与鉴赏
- 《早春二月》简介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