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简介与鉴赏
《泰坦尼克号》是美国当代电影名作。
《泰坦尼克号》故事片,是1997年美国派拉蒙和20世纪福斯公司共同投资2亿多美元拍摄的一部“大片”,被称为“有史以来最昂贵的影片”。这部影片以其宏伟的气势,高度的科技纪实和动人的故事情节,在上映后立即轰动全球。该片在全世界放映后,据说短短的一两年时间内,其票房收入已接近12亿美元。一时间,在许多地方形成了“万人空巷,争看《泰坦尼克号》”的盛况。1998年,《泰坦尼克号》影片即一举获得11项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最佳编辑奖、最佳插曲奖、最佳音乐奖、最佳艺术指导奖、最佳摄影奖、最佳视觉效果奖、最佳音响奖和最佳服装奖等。这在70年的奥斯卡奖的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泰坦尼克号》影片由在美国的好莱坞影圈内并不著名的、当时只独立执导过6部影片的詹姆斯·卡梅隆担任编导。卡梅隆以他独特的艺术构思,成功地拍摄了一部将科技和艺术有机综合在一起的具有新的美学境界的影片。卡梅隆本人也因执导《泰坦尼克号》而一举成名。
我们知道,《泰坦尼克号》影片,乃是以发生在1912年4月14日凌晨的泰坦尼克号的灾难性事件为蓝本的。号称“永不沉没的海上堡垒”的英国豪华巨型客轮“泰坦尼克号”,首次出航,就在北大西洋撞上迎面飘来的大冰山而不幸沉没于冰海之中。船上2228人只有705人生还。这一被认作为“20世纪人类十大灾难之一”的沉船惨剧,在海难发生两个月之后,即被搬上银幕,曾先后拍过多部影片,如《冰雪之夜》《大西洋沉船记》《雾夜劫难》《失踪的航行》《泰坦尼克号历验记》和《冰海沉船》等等。但这些影片共同存在的弱点和不足是:一、由于技术条件所限,大都只能用海船的模型进行拍摄,因而就难以再现这一海难事件宏大惨烈的景象,在视听感受上缺乏应有的感振力;二、这些影片大都以这一次沉船事件的事实经过作为影片表现的主要内容,没有着力描写的贯串人物和故事,因而也就缺乏作为文艺作品的强劲的动情力。而卡梅隆在编导《泰坦尼克号》这部影片时,正是在这两个方面,作了较好的努力,从而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首先,影片以高度纪实性的手法,逼真地再现了泰坦尼克号海难事件的整个过程。
我们看到,影片一开头,即借助剧中打捞价值连城的“海洋之心”钻石首饰的故事情节的展开,用了相当长的篇幅对当年沉入海底的泰坦尼克号进行了扫描式的审视,犹如一部科学考察记录影片一样,对这艘巨轮的内外结构以及沉没时船体怎样断裂、在何处断裂等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和分析。而这些,乃是卡梅隆带领摄制组上了真实的打捞船,并让摄影师潜下离海面2.5英里的海底所实地拍摄的泰坦尼克号的残骸的真实情景。因此,接着在影片中看到打捞人员从真正被海水腐蚀过的保险柜里取出影片中虚构的露丝的画像时,这画像也就不使人感到虚假,随之,老妇人在那真实的环境中回忆起“往事”,这一切也便都顺理成章地被“真实化”了。这是一种纪实性的艺术表现,然而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纪录影片,它巧妙地把真正的科学记录影片的某些美学因素引入到了艺术影片的拍摄中,从而使影片从一开局就理性而又逼真地把观众带入对“往事”的探寻和回忆的剧情之中。
应该看到,这部影片既然是写的曾经发生过的泰坦尼克海难事件,因此,逼真地再现事实和经过情景,这对观众乃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审美要求。卡梅隆在《泰坦尼克号》影片中,正是抓住了观众的这一审美心理,从而不惜以巨大的投资去拍摄了这部影片。据了解,影片开头部分对沉船残骸的科学考察内容,乃是导演卡梅隆带领摄影师12次潜入3000米海底拍摄得的成果。此外,在影片拍摄中,还运用了现代科技化的许多高超的技术,片中一些高难度的场景,如船体垂直下沉时半腰断成两截的全过程,千余遇难者陈尸冰海的宏大惨烈的场面等等,都是运用了科学特技手段,从而才使之逼真得令人无法找出半点虚假的痕迹来。影片放映后,许多观众都是怀着极大的兴趣,去观赏影片中这些“纪实性”的内容的,甚至有些观众乃是怀着对这场海难事件的真实情况的探究和了解,对影片反映泰坦尼克号海难事件的“纪实性”的表现的好奇心,才走进影院去看电影的。
其次,影片摆脱了单纯纪录事件的一般性格局,而精心地在这场海滩之中编织了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卡梅隆导演在影片中,并不满足于一般地逼真地去展示泰坦尼克号这场沉号船事件的事实经过,他更能从一般观众观赏影片的审美心理和情趣出发,在展示这场海难事件经过的同时,又精心构思了一个“富家靓女爱上少年穷画家”的浪漫爱情传奇故事,穿插于整部影片之中。用卡梅隆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泰坦尼克号》这部影片它不再只是一个警示性的传说——关于人类灾祸的一个神话,一个寓言或一个隐喻,它也是一个关于信仰、勇气、牺牲的故事,首先是一个爱情故事”。
我们在影片中看到,卡梅隆正是这样,在他的这部影片中,把整个泰坦尼克沉船的悲剧事件,与男女主人公杰克和露丝二人,始于船上、毕于冰海的短暂而动人的爱情故事,特别是男主人公最后将生的希望让给女主人公,自己却沉入冰冷的海底,把生留给心爱的人,而自己冷静地接受死亡这一忠贞的爱情悲剧,二者有机联系在一起加以表现,这就不仅进一步增添了影片的悲剧性和动情力,同时,它也大大地丰富和升华了影片的思想主题:虽然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沉没了,但泰坦尼克号船上的爱情,却是令人感动而“永不沉没”的,从而歌颂了忠贞的永恒的爱情。
虽然我们感到,卡梅隆在影片中编织的这段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有些人为的夸张和编造的痕迹:一个即将下嫁美国巨富钢铁大王的儿子的英国贵族少女,厌恶和不满于上流社会人士的虚伪造作,而爱上了一个感情丰富、才华横溢,但一贫如洗的美国少年画家,并且在船上短短的两天左右的时间里,即迅速地发展到了生死相依的地步,未免有点令人难以置信,而有欠真实之处。然而,我们看到,广大观众在看这部影片时,却大都能为这对情人的生死恋情而涕泪纵横,感动不已。我们说,这原因,就在于:这部影片,实际上也是大部分好莱坞电影都具有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往往影片中大的故事情节,人为编造,有失真实,而影片中的细节描写却刻画细腻,高度真实。正是由于影片中往往从环境背景到人物生活的细微未节,都表现得极其真实、细致末可信,从而使观众在观赏过程中,往往一下就沉迷其中,乃至以假为真,忘却了那大情节的某些不真实。
我们可以看到,《泰坦尼克号》影片中,对男女主人公心理、情感的表现上,都作了十分真实细致的刻画和表现。如露丝在三等舱和杰克等穷人一起狂欢跳舞的场面,以及露丝回到自己客舱里又要穿上紧身衣,母亲一边收紧上衣的素带,一边警告她不许再与穷小子来往等等细节,都细致而真实地表现了露丝的活泼、任性的富家小姐的个性和她不甘心拿爱情当交易,母亲越逼越反感的逆反心理。此外,我们在影片中看到,除了前边我们已说过的,这部影片所拍摄的环境背景大都是“纪实性”的,具有着高度的真实感而外,卡梅隆在片中还根据海难幸存者提供的有关材料,十分精细地拍摄了许多真实感人的细节和场面。例如,在沉船过程中,船上的乐师们为了安抚人心,而恪尽职守地一直在为旅客们演奏乐曲,直到整个船体下沉,而“曲尽人亡”;一对老夫妻相依为命,在求生无门的情况下,他们俩只安静地躺在床上,共同等待着死亡的来临;船上的一些英国绅士,他们为保持体面,坚决不穿救生衣,从容地面对死亡等等。我们说,正是由于影片中这些真实感人的场面、细节以及环境的细腻处理和表现,从而使观众在观赏中不知不觉间,便沉迷其中而与影片中的人物同悲同喜,对影片中发生的一切都不加思索而深信不疑了。
最后,还需要提到的是,《泰坦尼克号》影片中的音乐,也十分成功。特别是由作曲家霍纳尔在为片中男女主人公杰克和露丝生离死别时所谱写的那首插曲——《我心永恒》,它由著名歌手席琳·迪翁演唱,那凄婉动人的旋律,富于情感的歌声,打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直到影片结束,走出影院之外,仿佛仍萦绕在我们的心头,久久不能忘怀。
影视剧情的其它文章:
- 《开国大典》简介与鉴赏
- 《红高粱》简介与鉴赏
- 《黄土地》简介与鉴赏
- 《乡音》简介与鉴赏
- 《芙蓉镇》简介与鉴赏
- 《早春二月》简介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