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之歌》简介与鉴赏
《士兵之歌》是苏联战争题材片名作。
《士兵之歌》是1959年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摄制,由著名导演格·丘赫莱依执导的一部反映卫国战争题材的电影故事片,也是苏联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现的被人称之为苏联“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之一。
格·丘赫莱依,是前苏联著名青年导演,苏联著名电影理论家和导演罗姆的学生。丘赫莱依执导的第一部影片《第四十一》,是他的成名之作,也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苏联电影界出现的“新浪潮电影”的始作俑者。《第四十一》与他接着拍摄的《士兵之歌》和《晴朗的天空》,被称为“丘赫莱依三部曲”。呼吁人性、人道主义,探索新的电影语言,乃是丘赫莱依电影的共同特点。因而他也被国际影评界公认为“苏联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他的《第四十一》,曾获195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特别奖;《士兵之歌》也荣获1960年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选送片奖、青年导演奖,并获旧金山电影节大奖、最佳导演奖,全苏电影节大奖;1961年,丘赫莱依本人还荣获列宁奖金。
影片《士兵之歌》,通过一个青年士兵阿辽沙从战场回乡探望母亲,一路上的遭遇见闻,表现了战争给社会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心理带来的巨大影响,塑造了一个普通士兵的正面形象。
影片主人公阿辽沙,不像以往影片中所常见到的那种出类拔萃、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也没有创造出什么“英雄业绩”,只是一个普通、平凡的“士兵”,年少稚嫩,涉世未深,纯朴善良,乐观热情,是战争锻炼、培育了他,使他成长、成熟起来,最后为祖国而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当阿辽沙初次面对敌人的炮火时,他还显得有些惊恐和胆怯。我们看到,影片开头,四辆德军的坦克正在穷追因履行自己的职责而未来得及撤退的通讯兵阿辽沙。阿辽沙拼命地奔跑着,在惊恐的心理状态下,银幕上展示了他当时似乎感到乾坤倒转了的感觉——坦克和田野在上空,而蓝天却在脚下。他急中生智,抄起战友们扔下的反坦克枪,击毁了敌人的两辆坦克。他在惊慌、情急之中,打毁了敌人两辆坦克,为此,却立了战功。将军专门召见了他,问他怎么打中的,他说:“我害怕中打的”;将军说“给你嘉奖”,他说“不要嘉奖,给我一次探亲假”。他只希望回家乡去探望一次妈妈,替妈妈修补一下家中漏雨的房顶。——多朴素的要求,多纯朴的心灵。影片一开始,就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个普通人,普通士兵——不成熟的年轻士兵的形象。
影片的情节就这样展开了:将军给了阿辽沙6天探亲的假期,路途往返4天,在家呆2天。——影片也就通过阿辽沙回乡探亲,写他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从而展示了这场战争给人们的生活和心灵造成的影响,展示了阿辽沙那无比纯洁、可爱、高尚的灵魂。
上车时,阿辽沙在火车站台上遇见一位拄着双拐的残废军人,便热情地帮助他提皮箱,帮助他给妻子发电报;火车到达保利索夫站,残废军人鼓起勇气下车去与妻子见面,阿辽沙要在那里换车,也陪着残废军人在站台上等他的妻子到来,这时,两人都用抽烟来掩饰各自的焦虑心情:残废军人担心自己残废了,妻子是否还会再来见他,这决定着他今后的命运;而阿辽沙则感到换车时间紧,担心误了点赶不上车,但不等残废军人与他妻子见了面,阿辽沙又不放心。正当阿辽沙和残废军人久等不着,失望地将离开车站时,残废军人的妻子终于来了,看到残废军人与他的妻子终于团聚,阿辽沙虽然自己没有换上客车,而爬上了一列货车,但他心中却感到无比的喜悦。这段情节插叙,不只是表现了阿辽沙的乐于助人的品质和善良的心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众多的残废军人,他们退役后的家庭生活问题和他们的复杂心态。
影片还写了一个不相识的士兵巴甫洛夫,托阿辽沙在枢纽站转车时,到他家里去一下,向他的妻子报个平安,并把全班战友捐献给他的两块肥皂带给他妻子。后来阿辽沙热心地去找到了托带肥皂的战士巴甫洛夫的家,可是那条街已被炸毁成一片瓦砾,当在另一栋房子里终于找到那战士的妻子时,发现她已背叛了在前线的丈夫与别人姘居。阿辽沙十分气愤,认为她不配得到这两块肥皂,他后来把肥皂给了住在小学校里的巴甫洛夫的父亲。为了安慰这位老人,阿辽沙还向老人编造了一段他儿子的动人的英雄事迹。这也充分表现了阿辽沙那纯洁可爱的心灵,同时也很好地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家庭的离异,它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战士们在战争中,在各方面做出的贡献和巨大牺牲。
影片中还用较多篇幅,表现了阿辽沙在旅途中,与年轻的姑娘舒拉,从相结识到最后恋爱的动人的经过:阿辽沙在中途换车时,因未能赶上客车而爬上了一列装运军用草料的货车。在货车厢里,他发现还躲着一个姑娘,起先她怕阿辽沙,对他不友好,后来两人互相作了介绍,知道姑娘叫舒拉,自称是去找未婚夫的,他是一位飞行员,正在养伤。在车上,阿辽沙把自己的食物拿出来请舒拉吃,还真诚地安慰舒拉,要她不要为未婚夫的伤担忧……两人在车上就这样逐渐建立起了感情。舒拉还同阿辽沙一起寻找托带肥皂的战士的家。两颗真诚的心越靠越近了。最后当舒拉到站了,在她下车与阿辽沙告别时,舒拉告诉阿辽沙她并没有未婚夫,也没有亲人,现在她是到姑妈家去。舒拉以这种含蓄的方式向阿辽沙表白了自己对他的爱情。——然而,我们知道,阿辽沙最后却未能再与姑娘重逢,他后来牺牲在战场之上。因此,这次分手,却成了他俩的永别!影片在此热情歌颂这两个年轻人纯洁美好的爱情的同时,也进一步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
《士兵之歌》影片在结构上,突破了一般叙事电影的框架和戏剧性的结构模式。它是一部散文结构的电影,也有人称誉这部影片具有“散文诗的风格”。它所涉及的社会生活面,远比一般叙事电影要宽广、丰富得多。影片通过阿辽沙在战争期间回乡探亲的旅途所见、所闻,反映了苏联当时的前线和后方生活的片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片段(交通的紧张、物资的缺乏……),展现了在战争风暴的冲击下,各种不同人物的思想、品格、情感状态(家庭的变故,爱情的离异……)。总之,影片通过阿辽沙的一路见闻,透过他的眼睛,多侧面地把战争期间苏联社会的各个方面表现了出来,从而大大扩展了影片的容量。
此外,作为一部反映战争题材的影片,片中除了开头有一点正面描写打仗的场面之外。以后一直再没有正面表现,而是着意表现了阿辽沙在6天探亲假中,内心情感的动荡,对爱情、理想的追求与思考,以及战争给社会生活、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人的心理带来的影响,从中折射出战争的残酷性,反映了这场伟大的卫国战争。特别是,影片从人性的角度,突出和强调了阿辽沙与战友、与母亲、与他人的感情,不是把阿辽沙单纯表现为一个勇敢的士兵,战斗的英雄,而是着意把他描绘成一个普通人的爱和憎、有丰富感情的、活生生的人。这应该说,也是影片在表现战争题材方面的一个突破。
影视剧情的其它文章:
- 《开国大典》简介与鉴赏
- 《红高粱》简介与鉴赏
- 《黄土地》简介与鉴赏
- 《乡音》简介与鉴赏
- 《芙蓉镇》简介与鉴赏
- 《早春二月》简介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