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结核瘤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1-06-08 属于: 神经外科疾病诊断标准

一、概述

脑结核瘤(tuberculoma of brain)又称为脑结核球,占颅内占位性病变的1%~2.5%,但近年来,又有增高的趋势。脑结核球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0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儿童最为多见,男女差别不大。儿童多发生于小脑幕下,成人幕上、幕下各半。

二、病因

脑结核球多继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尤其常见于肺结核。原发性结核发生血行播散停止后,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可有许多结核菌存留,一旦细胞介导的免疫发生变化,结核菌即可形成小结节,在脑实质内发展,形成外围有致密纤维的大小不等的结核球,一般直径<1cm。

三、病理

结核球呈黄白色或灰黄色,与周围脑组织分界清楚,中心为干酪样坏死组织或肉芽组织,机体防御能力强者可完全形成钙化。极少中心液化形成单纯性脓肿。病灶以单发者多见,可发生于颅内任何部位,幕下以小脑半球为主,小儿患者多见;幕上则以额、顶叶多见,其他脑实质内少见。结核球在脑内多位于脑表层,也可位于脑深部。其包膜较硬,与周围界限清楚,周围的脑组织有水肿,血供少。

四、检查

1.周围血象 无异常,血沉可以加快。

2.胸部X线片 据统计33%~80%有结核病灶。头颅X线片多正常,有时可有多灶钙化点,小儿可显示颅内压增高征。

3.腰椎穿刺 椎管内压力高,脑脊液检查细胞数一般不增多或仅少数增多,蛋白可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或略低。

4.CT扫描 对结核球的诊断价值很大,根据病情的发展,CT扫描的表现也各异。

(1)早期渗出期:肉芽形成之前,即未成熟的结核球,病变可<1~2cm。CT扫描显示局限性低密度病灶,周围脑水肿,无强化效应。

(2)肉芽肿期和干酪化期:结核球已成熟,病变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病灶,周围有脑水肿带,强化可呈均质增强或周边环形增强或混合性增强,环形有时呈串珠状,是本症的特征。结核球的均质性增强,中心如有钙化灶,则称为“靶征”,也是结核球的典型特征。

5.MRI扫描 结核球在T加权像上为低或略低信号,在T加权像上大多信号不均匀,表现低、等或略高信号,结核球中心干略样坏死在T加权像上呈高信号,也可呈模糊不清的同心圆状分层像,周围包膜呈低信号,并有高信号的水肿带环绕,这种有水肿带包绕者,表明结核球尚未成熟。MRI比CT扫描更能显示病变的范围。

五、临床表现

多慢性起病,病程多为数周,也可起病不明显,病程更长。小儿可因为突然癫痫发作而查出。根据临床上有无活动性结核病灶,其临床表现可分为全身型和局限型。

1.全身型 患者同时存在其他脏器的活动结核性病灶,表现为全身情况差、发热、盗汗、乏力、消瘦等。若为肺结核,可有咳嗽、咯血、胸痛等。其他如淋巴结肿大,甚至粟粒性结核伴结核性脑膜炎,此型少见,一般病情较重。

2.局限性 无其他脏器明显活动性结核病灶,临床上以颅内病变为主。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和局灶性症状。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早期发生率为10%~27%)。幕上半球病变以癫痫发作最为常见,发生率达85%,尚可有偏瘫、失语、视力改变等;幕下病变可先出现颅内压增高征,随后出现眼震、共济失调等局灶症状。脑干病变可先出现脑神经功能障碍,以后出现交叉性瘫痪等。

总之,可因为结核球的单发、多发、大小及所在部位的不同而临床表现也不同。

六、诊断

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配合辅助检查,多可明确诊断。

诊断要点为有颅外结核病灶史;慢性病容;30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儿童多见;病程多为亚急性;有颅内增高征和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尤其有癫痫发作。

七、诊断标准

1.有或无结核病史及结核病征象。

2.有颅内占位病变或类似脑瘤的征象,或有癫痫病史。

3.X线平片有时可能显示颅内有结核钙化灶。

4.CT或MRI脑扫描可显示病变大小于部位,单发或多发。

5.经病理检查确诊。

八、鉴别诊断

脑结核球应与颅内其他感染性疾病和颅内其他占位性病变相鉴别。结核性脑脓肿,即使通过CT和MRI检查,也不能与其他细菌性脑脓肿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