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的稿费是多少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1-01 属于: 历史·文人·文化
  •   古代文人给我们感觉大都是十分清高,所以不能跟他们直接说银子这种“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世俗之物。故古时通常把稿费称为“润笔”,这词儿直到现在还能在某些刊物上看到呢。当然,古时也有像“利市”、“那堵物”等称呼,只是不如“润笔”那样普及罢了。

      古时,文人的名气高与低直接决定了其所得稿费的多少。稿费若高,一字可值千金;稿费若低,也许只能混口饭吃,甚至还有混不上的。

      韩愈所作的《平淮西碑》曾得五百匹绢的稿费。若按当时普遍市价算来,足足有20万呢,要知道碑文也就只1500字而已,这可真是“一字千金”了。

      不过,社会上大多数文人的稿费都是偏低的。杜甫曾作《闻斛斯六官未归》一,阐述友人卖字为生的贫穷困苦的生活;《明史·李东阳传》中的“长安中争为碑志,若市买然。大官卒,其门如市,至有喧竞争致,不由丧家。”也说明了在古时的写作行业,竞争可谓十分激烈。

      由此,我们能够了解到,古今文人的“润笔”收入情况差不太多,只是现代作者赚的少些,要知道如今写个1000字也就将将够2斤肉钱罢了。

      【猜你不知道的】

       “润笔”这词儿出自《隋书卷三十八·郑译传》。话说隋文帝曾让名相高颎作诏书,想把原来和自己闯荡江湖、建功立业的兄弟郑译召回来。高颎回答说:“笔 干”。郑译听了之后,答道:“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大体意思就是一丢丢稿费也得不到,这咋写呢,所以人家当然说“笔干”了。而且, 古时人们书写都用毛笔,在使用之前,一般会把毛笔浸于水中,把使笔毛泡软、泡开。如此一来,毛笔会比较容易吸墨,书写也会方便、滑润不少。故“润笔”一词 生动形象地将文人写作的情景描绘出来,用此词作为稿费的替身,由此看来,再合适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