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时期上海历史建置沿革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19-12-19 属于: 上海历史
  •     明代,崇明岛形成。明中叶(距今约500年前),大陆地区海岸线已达今白港—东海—泥城一线。清代,长兴、横沙地区沙洲涨出海面并有所开发。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平江南置江淮行省,治扬州路(今江苏省扬州市)。至元十四年,升平江府为平江路,嘉定县属平江路;升嘉兴府为嘉兴路,平江路、嘉兴路均属江淮行省。是年,升华亭县置华亭府,治今松江县松江镇,隶嘉兴路;在崇明沙置崇明州,治今崇明县西北,隶江淮行省扬州路。至元十五年,华亭府改名松江府,复置华亭县。至元二十八年,罢江淮行省,以其江北部分属河南江北行省(治汴梁路,今河南开封市),以其江南部分属江浙行省(治杭州路,今浙江省杭州市)。平江路、嘉兴路属江浙行省,扬州路隶河南江北行省。是年,以华亭县户口繁多,上海及周围5乡的户口数已逾6.4万,已超过南方大县的3万户的户口标准,元廷于七月己未(8月19日)批准置上海县。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县立。县治在今黄浦区中华路、人民路环线以内,县域约当今闵行区、南汇县、浦东新区南部、青浦县北部、市区大部。松江府辖华亭、上海二县。是年,松江府直隶江浙行省。元贞元年(1295年),因嘉定县户口在5万户以上,例升中州,为嘉定州,辖境未变,仍隶平江路。泰定三年(1326年),废松江府,华亭、上海2县改隶嘉兴路。天历元年(1328年),复置松江府,华亭、上海2县复隶松江府。元代后期,上海地区行政建置有松江府(辖有华亭县、上海县)与嘉定州、崇明州。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徐达张士诚部,上海地区属吴。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江浙行省,松江府、苏州府隶中书省。洪武二年(1369年)降嘉定州、崇明州为县。洪武八年(1375年)崇明县改隶苏州府。洪武十一年,废中书省,松江府、苏州府直隶京师。洪武二十年,置金山卫,治华亭县南小官镇(一作筱馆镇,今金山县南金山卫城),隶中军都督府,辖青村、南汇嘴等千户所。永乐元年(1403年),京师改为南京。松江府、苏州府隶南京。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析华亭县2乡、上海县3乡地置青浦县,治青龙镇(今青浦县旧青浦镇),嘉靖三十二年废县,万历元年(1573年)复置,治唐行镇(今青浦县青浦镇)。至明末,上海地区行政建置有松江府及所属华亭、上海、青浦3县,苏州府属下的嘉定、崇明2县。

        清顺治二年(1645年),南京改为江南省,松江府、苏州府属江南省。顺治十三年,析华亭县西北部置娄县,与华亭县同治,隶松江府。顺治间,设苏松兵备道,道署驻太仓州,苏州、松江2府隶之。康熙二年(1663年),苏松兵备道改置为苏松常道,道署移驻苏州。康熙六年,罢江南省,其地分置为江苏、安徽两省。江苏布政使司驻苏州府。松江府、苏州府属江苏省。是年,裁苏松常道。康熙九年九月,复置苏松常道,苏州府、松江府隶之。康熙二十一年,常州府往属江镇道,苏松常道改名苏松道。雍正二年(1724年),因江南大县财赋繁重,难以治理,析嘉定县置宝山县,析青浦县置福泉县,析华亭县东南部置奉贤县,析娄县、华亭县各一部置金山县,析上海县置南汇县;升太仓州为直隶州。又以苏松道领太仓州,由此改名苏松太道。次年至四年,新置各县分治。宝山县与嘉定县、崇明县隶于太仓州,福泉、奉贤、金山、南汇县与华亭、娄、上海、青浦县隶于松江府。宝山县治吴淞所城(今宝山区友谊路街道内)。福泉县与青浦县同治,至乾隆八年(1743年)裁,仍并入青浦县。奉贤县初治南桥镇,雍正九年移治青村所城(今奉贤县奉城镇)。金山县初治金山卫城,乾隆二十四年移治朱泾镇(今治);乾隆三十三年,因筑城未果,仍迁治金山卫;嘉庆元年(1796年)因台风毁坏金山卫县署,又迁治朱泾镇。南汇县治南汇嘴所城(今惠南镇)。雍正八年八月,置太通道,隶太仓、通州2直隶州,驻崇明县;苏松太道改为苏松道,徙治松江府上海县,道员驻上海县,故又称上海道。乾隆六年裁太通道。太仓州还属苏松道,苏松道改为苏松太道。乾隆三十一年,苏州府往属苏松粮储道,苏松太道改名松太道。嘉庆十三年(1808年)苏州府还属苏松太道。嘉庆十五年,置川沙抚民厅,治川沙城(今浦东新区川沙镇),隶松江府。清末,上海地区有松江府属华亭、娄、上海、青浦、金山、奉贤、南汇7县和川沙厅,太仓州属嘉定、宝山、崇明3县。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中英双方根据《南京条约》、《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宣布上海开埠。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初一日,上海道宫慕久公布《上海土地章程》二十三款,规定上海县城北面洋泾浜以北、李家厂以南、黄浦江以西的地区划为英租界。道光二十八年扩展。道光二十八年,美国代领事、圣公会主教文惠廉(WilliamJ.Boone)与代理上海道吴健彰口头协定,以吴淞江北岸虹口一带为美租界。同治二年(1863年),美租界扩展,八月初九(9月21日),英、美租界宣布合并为英美公共租界(ForeignSettlement,或加上North of Yang-King-Pang Creek)。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三月二十九日,清廷被迫同意英美等国公使提出的扩展英美公共租界的要求,宣布租界的新界址,租界为上海国际公共租界(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of Shanghai或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简称上海公共租界。道光二十九年,法国驻沪领事敏体尼与上海道麟桂商定,上海县城以北、英租界以南地区为法租界。咸丰十一年(1861年)法租界第一次扩展。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法租界再次扩展。1913年,北洋政府承认法租界扩展至徐家汇一线。经过历次扩展,法租界成为列强在华地域面积最大的专管租界。1943年1月11日,美、英政府与国民政府分别订立条约,宣布上海公共租界等交还中国政府。1943年7月30日和8月1日,汪伪政府宣布“收回”上海法租界和公共租界。1945年11月24日,国民政府外交部公布《接收租界及北平使馆界方法》,宣布接收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等租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