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便民为本,铁腕治国
孟子曾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说,一切政治权力与政治制度,都是来自人民、治于人民、为了人民,执政者要以民为本。人民的地位与权力,是至高无上不可动摇的。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本思想,张居正的"为百姓安乐,家给人足虽则有外患,而邦本身固,自可无虞"就是其中的代表。
但是,这样的民本思想与当时的官僚风气格格不入,很多执政者为了奢靡的生活,不断提高赋税,从老百姓那里搜刮。这样的王朝始终逃不掉灭亡的结局,这也就 是"杀鸡取卵"的后果!真正聪明的执政者不会靠提高税率来增加财政收入,更多的是采取"轻徭薄赋"。老百姓没那么大的负担,自然会加紧生产,农业发展了, 经济就繁荣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就提高了,国家的税收自然就会增长了。
张居正正是这样的执政者,他深知只有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国家才 能强盛,自己富国强兵的政治理想也才能得以实现。张居正深深懂得安民养民后国富的道理,想要实现自己的改革目标,就一定要以民为本,近民为要。所以,在张 居正的改革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利民的政策和措施。他通过多种渠道去设法减轻人民的赋役负担,有时还直接提出减免人民的税赋。
张居正 出生于下层阶级家庭,自始至终都非常关注平民的生活情况。在入翰林后,他就曾利用三年的休假时间广泛接触下层人民,目睹民间疾苦,对那些负担沉重的平民表 示同情。当时,张居正就这样说道:"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张居正执政后,在遇到官民利益出现矛盾的时候,他更多地选择平民,充分体现出一个政治家 的远大胸襟。虽然他因此得罪了很多上层官僚,但张居正丝毫不惧怕那些官僚和富豪对他的攻击。
在张居正变法中,最有威力而又脍炙人口的 思想是:"法制无常,近民为要,古今异势,便俗为宜。"以"民"的需要,阐明了变法的正义性和合理性以及改革的指导思想。张居正知道,能不能富民是衡量他 改革是否成功的基本标尺。只要变法有利于天下、有利于人民,自己最终会得到老百姓的支持。所以,在改革中,张居正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利益。
农业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以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并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为特色的小农经济,是封建生产方式的广阔基础。封建社会民本思想 的核心,就是要保护小农经济这个广阔基础。但是,随着私有制因素的增长,这种小农经济被打破,出现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频繁的自然 灾害、繁重的封建赋税徭役和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使越来越多的农民丧失土地。他们不是成为地主豪强的劳动力,就是外出逃荒成为流民。自耕农数量的减少不仅使 得封建国家征发赋税徭役的源泉日趋枯竭,而且大规模的流民浪潮还往往会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威胁封建国家的统治。历代王朝都想方设法维护小农经济,减少国 家版籍上农民户口的流失,因而劝课农桑就成为封建国家的一项重要经济职能。
到了嘉靖后期,每一个贵族都拥有几十万亩,有的甚至多达几 百万亩的田地。这些权贵富豪占有大量的土地后,通过各种关系偷偷地篡改土地登记簿,缩小占有土地的真实数量,导致纳税的土地数量明显下降。要知道,当时明 王朝的庞大机器都由田赋支撑,但田赋收入因土地兼并和负担不均而很难增加。
面对这样的严峻局势,张居正指出:"窃闻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在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方面,张居正坚决反对通过"开利源"的方式。在他看来,"天地生财止有此数,设法巧取,不能增多",妄图通过加重农民的负担来增加收入是非常不可取的。
为此,他提出了惩办贪污,清理欠赋和清查田亩等三项措施来解决问题。在他的利民政策中,尤以清查田亩声势浩大,作用最大。"上损而下益,私门闭则公室强。"只有杜绝官僚富豪非法营私,老百姓的生活才能宽松一点。
到万历五年(1577年),张居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丈量土地,包括皇庄、屯田,只要是大明疆土内的土地,不许有一点隐瞒。对于那些阻挠改革的人,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官僚豪强,"国典具存,必不容贷"。
第二年,张居正派湖广老乡耿定向出任福建巡抚,以福建为试点,开始丈量土地。为了支持耿定向的工作,张居正写信告诉他说:"苟利社稷,生死以之。仆比来唯守此二言,虽以此蒙垢致怨,而与国家实为少裨。愿公之自信而无畏于浮言也。"三年内,福建就清出23万亩隐漏土地。
在取得初步成功后,万历八年(1580年),张居正上疏并获准在全国陆续展开清丈土地,并在此基础上重绘鱼鳞图册。全国大部分地区根据户部颁布的《清丈 条例》对田地进行了认真的清丈。虽然有一些地方官吏缩短弓步,溢额求功,导致"数亩之家,出愈增而田愈窄焉",但由于大部分州县清丈彻底,革豪右隐占,额 田大有增加。万历八年,全国田地为7013976顷,比隆庆五年(1571年)增加了2336026顷。
随着额田的增加,加之打击贵族、缙绅地主隐田漏税,自然就实现了"民不加赋"而财政收入大为增加的目的。
尽管张居正清丈田亩、平均赋税的做法被海瑞等人认为是下策,并不能真正解决民间赋税不均的问题,但从理财的角度看,清丈田亩对于朝廷比较全面准确地掌握全国的田地数额,增加财政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为推行"一条鞭法"的赋税改革创造了条件。
随着清丈土地的完成,又一个问题呼之欲出。张居正发现虽然查处了两万多亿亩的田地,但农民的生活并没有得到明显的好转。张居正深知,仅靠清丈田亩还远远 不能彻底改变赋役不均和胥吏盘剥问题。如果不进一步改革赋税制度,就无法保证中央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将会有更多的贫民倾家荡产,不利于社会的安定。
老百姓身上本来就承担着繁重的赋税压力,而那些有权势的官僚富豪为了逃避赋役,暗中与官府勾结,篡改户口册,把沉重的负担全部转嫁到老百姓身上。每当官 府征收赋税时,老百姓们有田的卖田,有房的卖房,甚至有些人被逼得要把自己的子女卖了才能交上赋税。遇到荒年,很多农民都交不起税,出于无奈,他们只能一 路乞讨流亡他乡。张居正知道,如果再不改革,这些老百姓就活不下去了!
上一篇:张居正的故事:步入政途培育幼帝
下一篇:张居正的考成法:改善国防行考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