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的故事:步入政途培育幼帝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1 属于:张居正

  • 张居正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江陵(今湖北沙市郊区)人,嘉靖中叶进士,其祖先系安徽定远人,原是朱元璋部下的兵士,曾随大将军徐 达平定江南,授归州长宁所世袭干户。其后,曾祖父张诚由归州迁往江陵,张居正的祖父张镇为江陵辽王府护卫。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曾前后七次参加乡试,全都落 第。

      嘉靖四年五月初三张居正出生。其时,张居正的曾祖、祖父、父亲均健在。刚一出生的张居正,被家人视为掌上明珠,爱护备至。无论是 生活和启蒙学习方面,他都得到特殊的照顾。五岁时即被送到私塾念书。由于张居正天资聪慧,学习用功,因此不到十岁时,就懂得经书大义,词歌赋也样样精 通。

      嘉靖十五年(1536),张居正以才华出众童试考中头名秀才,此时他才12岁,成为名震荆州的小秀才。嘉靖十六年(1537)中 秋八月,恰逢三年一度的举人考试。来自府县的学子云集省城,应试之人比历次都多。此次考试如此隆盛,这与湖广巡抚顾磷的重视分不开。顾氏是当朝著名才子, 三年前赴任湖广,此次恰好是他在任的首次秋闱秋闱(wéi):秋试。他当然全力以赴主持,他真希望全省莘莘学子都能够奋力考出优秀成绩,给他脸上增光!

       这天早上,考场考官们开始阅卷。顾氏闭门谢客,独坐厅堂,静候结果。此时他脑子里忆起一件事来,那是一年前,本省学政曾告诉他说,荆州发现一少年才子名 叫张居正,12岁应考便以头名得中秀才。顾氏心中猜想,不知这位少年张居正此次会不会来应试呢?顾氏认为张居正年纪太小,倘若此次让他中举,他会不会自骄 自大而误了前程呢?倒不如先缓一缓录取刺激他一下,使其能更加发奋读书,如此才具老练,今后才能前途无量。于是,尽管张居正成绩名列前茅,但在他13岁这 年的省试中未能如愿以偿。

      三年后,16岁的张居正风华正茂,又参加了省试,一举成功。16岁中举人,在当时也是凤毛麟角的,许多人都 很羡慕他、夸奖他。张居正并没有自满,他特地去拜见顾氏。顾氏非常高兴,解下自己身上的犀带,送给张居正,感慨地说:"古人云,大器晚成,这不过是说中才 的人罢了。而你并非中才,乃大才。是我耽误了你三年功夫,直到今天才能中举。你千万不能以此为满足,再不求进取了。"张居正谦恭地作揖道:"谢谢您的教 导。"

      嘉靖二十六年(1547),张居正23岁时又考中二甲进士,授庶吉士,从此步入官场,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这时的朝廷内阎大学 士是夏言、严崇(chóng)二人。严嵩并无特殊才于,只会阿谀媚上,以图高官厚禄。为了争夺首辅的职务,严嵩和夏言发生了尖锐的斗争。严嵩表面上对夏言 彬彬有礼,暗中却伺机陷害。

      张居正作为一个刚刚步入仕途的新科进士,根本无法左右当时的政局。不过,通过朝廷内一次又一次争权夺利的 斗争,使他看清了当时政治的腐败。于是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张居正写了《论时政疏》,系统地阐述了他对时政的看法以及应对之策,这是他第一次疏奏, 首次展现了他企求改革的思想。但张居正的行动未引起严嵩和世宗的重视,这篇奏疏没有被采纳。

      嘉靖二十九年(1550)六月,鞑靼进犯 大同,宣府大总兵仇鸾(qiúluán)御敌无方,他的总兵官职是用重金向严嵩买来的。因此,面对敌人的进攻,他束手无策,惊慌失措,只好向敌方送去重 金,乞求蒙兵不要进攻自己的防区。鞑靼接受重礼后挥兵东进,相继攻占古北口、蓟州,直逼通州,京师告急。明世宗吓得胆战心惊,遂下诏勤王。仇鸾为了邀功, 博得世宗欢心,主动增援。世宗命令其为平虏大将军,统率各路兵。各地军队日夜兼程,直奔京师,粮食无法自带,负责粮饷的户部也未能供给钱粮,明世宗异常 恼怒,一气之下罢免了户部尚书李士翱(áo)的官职。

      敌军兵临城下,明军被围,无计可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敌人在城下烧杀抢掠为所欲 为。兵部尚书丁汝(kuí)迫于手下将士要出城杀敌的压力,连忙向严嵩请教。严嵩对他说:"不能出城和敌人交锋,我们在边塞上打败仗还能搪塞掩饰过去, 假如现在在京师城下打败仗,皇上怪罪下来,你我如何交待?"于是,尽管有相当多的将领要求和敌人作战,都被严嵩斥退,丁汝夔哪敢违背严嵩的旨意?鞑靼兵在 城郊抢掠了大批财物,又见京城久攻不下,遂回师。平虏大将军仇鸾这时又耍起了他的小聪明。他命手下杀了几十个老百姓,把他们的头割下来向皇上请功,被封为 太保。

      尽管敌人退去,但生性多虑、刚愎自用的明世宗仍觉得很不舒服,认为自己堂堂大明皇上,竟被小小的鞑靼人围困于京城,真是丢尽了 脸面。由于这一年是庚戌年,所以历史上把这一事件定为"庚戌之变"。明世宗怒气难消,把这一切全怪罪于兵部尚书丁汝夔身上,指责他治军无方,退敌无策,坐 以待毙,贻误战机,并下令将他逮捕。丁汝夔感到事态不妙,赶紧向严嵩求救,严嵩拍着胸脯对他说:"你不用害怕,只要有我在,保证你不会死的。"谁知过了不 长时间,丁汝夔即被杀害。当面向丁汝夔许下了诺言的严嵩为了迎合皇帝,保全自己的地位,他是不会为一个兵部尚书而损害自己利益的。

      庚 戌之变使张居正亲眼目睹了所发生的这一切事件及其内幕。对严嵩的误国行径深恶痛绝,对仇鸾之辈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丑恶行为极为愤慨,他深深地感受到奸臣 当国,政治黑暗,官吏腐败,对此他已心灰意冷,无意再留在京师。嘉靖三十二年(1554),张居正借口请假养病,毅然离开北京回到故乡陵。

      在江陵一住就是三年,这期间张居正并不是在归隐,不是在吟咏风月、放情山水,而是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详细地分析和了解民间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他对时弊的认识更加深刻,其拯救时局的改革的方向更加明确,改革的决心更加坚定。

      嘉靖三十六年(1557)张居正由江陵回到北京,再次投入到激烈争斗的政治漩涡中,他决心为实现自己的改革目标,披荆斩棘地大干一番。

       嘉靖三十八年(1559)五月,张居正所在的翰林院掌院学士徐阶晋升为吏部尚书,第二年又由少傅晋升为太子太师。张居正亦由翰林院编修(正七品)晋升右 春坊右中丞兼国子监司业,这时高拱为国子监祭酒。严嵩与徐阶的矛盾日益尖锐、白热化。由于严嵩年老,常常出现纰(pī)漏,世宗皇帝颇为不满,严嵩遂渐渐 失宠。

      严嵩倒台后,徐阶继任为阁首辅,张居正感到高兴,因为徐阶是张居正任庶吉士时翰林院掌院学士,在名分上徐阶是张居正的老师。徐 阶对张居正的为人处事和聪明才智也非常赏识,对张居正寄予很大的希望,将其视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张居正也竭尽全力协助徐阶主持朝政,二人真是相得益彰相得 益彰:互相配合、补充,更能显出双方的长处。嘉靖四十五年(1556),明世宗逝世后,徐阶在张居正参与下即开始以世宗遗诏的名义革除弊政,平反冤狱,颇 得人心。

      明世宗逝世,隆庆帝即位。第二年二月,张居正晋升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要政务。此时另一大学士高拱由于与徐 阶不睦而离开内阁,所以朝廷大事基本上均由徐阶和张居正秉理。张居正得水,尽情发挥他的聪明才智和卓越办事能力,不久他就写了省议论、核名实、振纪 纲、重诏令、固国本、饬武备的《上陈六事疏》。

      隆庆二年(1568)七月,徐阶在政坛斗争中失败被迫辞官,政敌高拱再次入阁兼掌吏部 事,控制了内阁大权。高拱是个功过兼半的人,他非常重视培养起用人才,尤其是善用有德有才的年轻官员。考核官员唯以政绩为准,从不问出身和资历,而且在选 派官员时特别注意年龄和健康。规定凡50岁以上者,均不宜再任州县之长,不称职者立即去之。他当政时起用了一批优秀人才,张居正就是其中之一。尽管张居正 和徐阶关系不错,而徐阶又是高拱的对头。

      然而,高拱的毛病也是相当突出的,他为人傲慢,刚愎自用,不善于听取下级的意见。因此,张居正虽然有幸在内阁任职,但有高拱在他之上,他想尽展才华,大干一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公元1573年明穆宗逝世,十岁的太子朱翊(yì)钧继承帝位后改年号为万历,在太监冯保的左右下张居正不断得到重用,而高拱明显地感到内宫对他不信 任,于是他决定和冯保拼一拼。但这时的冯保已顺利地当上了掌印太监又兼提督东厂,宫内宫外大权在握,因此他把高拱根本不放在眼里。不久,冯保以高拱"揽权 擅政,威副自专"的罪名把他罢了官,高拱不久也去世,张居正顺理成章地当上了首辅。

      明神宗朱翊钧当皇帝时年仅十岁,因此皇帝的教育问 题首先成为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头等大事。张居正深感教育好一个皇帝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于是他自己毅然肩负起教育小皇帝的责任。他每天除安排好功课外,还 专门为他讲解经史;将每日早朝改为每月三、六、九日上朝,其余时间均安排给万历攻经读史;又请李太后移居乾清宫,让其与万历同住,以便朝夕照护调理管束。

       万历读书的地方叫文华殿,坐落在紫禁城东部,为历代皇帝就读省事之处。严厉而令人敬畏的张居正先生不仅亲自为他讲解经史,而且还专门为他任命了五个讲经 说史的老师,两个教书法的老师,为他编订了厚达一尺多高的讲章。每日上午他要学经书、书法、历史。这其中还要在冯保和其他宦官的协助下,把当天臣僚们奏的 本章一一亲览,在张居正"票拟"旁边用御笔作出批示。

      在张居正的谆谆教导下,万历明白了不少为人处事的道理和治理天下的策略。看到万历的成长,张居正由衷地感到高兴,他觉得皇帝如果"圣明"。也就可以放开手脚,大展鸿图,他就可以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