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一决雌雄
由于隆庆的前两个儿子都夭折了,所以朱翊钧实际上是独苗,深受宠爱,被立为皇太子。
这位皇太子聪明伶俐,5岁开始读书。有一次隆庆皇帝骑着马在宫中游玩,年幼的朱翊钧奶声奶气地和他说:"父皇,您独自骑着马,万一摔下来怎么办?"隆庆皇帝见儿子这样懂事孝顺,心里像吃了蜜糖一样。
这段时间,皇后陈氏体弱多病,住在偏宫里。于是每天早晨,李贵妃就常常带着太子,去给皇后请安。朱翊钧在皇后面前,也是非常的孝顺和体贴,还懂得撒娇邀 宠。陈皇后自己没有孩子,固然是一个缺憾,但女人的母性总是存在的。看着这个可爱的小男孩在自己面前很乖的表现,禁不住爱心泛滥,把皇太子当作自己的亲骨 肉看待。
这样,原本存在利益冲突的皇后和贵妃,靠着这一个孩子,也就团结友好起来。年幼的朱翊钧,也就是日后的明神宗(万历皇帝),早在幼小时,便表现了如此出色的政治连接力。
朱翊钧的母亲李贵妃,也是个不寻常的女人。她的父亲李伟,因为乡间不安静,搬迁到北京,无从谋生,就把女儿送进裕王府里。开始只是做一名宫娥,却不想被 裕王宠幸,后来竟诞生下了皇太子。李伟和他女儿,毕竟都是生意人家庭出来的,多少带上了一些市侩风气。这种风气,给日后的明朝历史,增添许多说不清道不明 的谈资。
隆庆六年五月己酉那天,隆庆皇帝在坐朝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严重的中风症状。内监冯保恰好在旁,连忙把隆庆皇帝扶住,随即退回宫中。不久,宫中传来旨意,召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速至乾清宫!
三位大学士入宫后,看见隆庆皇帝斜倚在御榻上。陈皇后、李贵妃和皇太子朱翊钧都立在御榻旁。此外,还站着高拱最讨厌的人——冯保。
看见三位大学士,尤其是自己最信任的老师高拱进来,隆庆皇帝强打精神,拉住高拱的手,抬眼看着三位大学士说:
"我继承帝位方才六年,就生了重病,眼看起不来了。皇太子年龄还小,一切都付托诸位先生了。希望你们辅助新皇帝,遵守祖宗的制度,这是对于国家的大功呀。"
冷酷而倔强的高拱,禁不住老泪纵横。眼前这个病重的皇帝,是他当年呵护而成长起来的,虽然有君臣之分,却也看得和自己的子弟没有区别。如今落得白发人送黑发人,那是何等的压抑。高拱只能含着热泪,答应皇帝的嘱托。另一边,皇后、贵妃、太子和太监,早已哭出声来。
张居正也被这一幕撕裂心腹。他同隆庆皇帝的感情虽然不如高拱,也是有师生之谊的。他和高仪一样,呜咽着声。之后,三个大学士受了遗诏,叩头回到内阁。
次日庚戌,正式宣告隆庆皇帝逝世。大臣们都在内阁里痛哭。61岁的高拱呼天抢地地号啕着:"10岁的太子,怎样治天下啊!"失去了隆庆皇帝的支持,高拱 心知自己的环境再不如以前良好。但他更忧虑的,是如何在新皇帝年幼的情况下,继续维持整个帝国的良好运转,而不让几年"隆庆新政"的成果付诸东流。
看着哭得声嘶力竭的高拱,张居正一面擦眼泪,一面却在心中暗自盘算着不同的内容。他对于隆庆皇帝之死也充满悲伤,但他更思虑,如何借着这一个机会,清除自己掌权路上的障碍。
这个障碍,当然就是内阁首辅高拱。
这一刻的实力对比,虽然隆庆皇帝死了,高拱失去最强有力的支持,但他的综合实力,依然比张居正强过太多。
但张居正比高拱有利的地方,在于两点。
其一,张居正有一个盟友冯保。冯保久居宫中,得到皇后和贵妃的信任,同时隆庆皇帝死的时候他也在身边。
其二,现在张居正已经在全力准备对付高拱了,而高拱还不知道。
这两个有利因素,张居正势必要把他们发挥到极致。第一步,就是让冯保跳出来,吸引高拱的火力。
按照《明史·冯保传》的说法,冯保玩弄了相当漂亮的一手花招。那就是在隆庆皇帝刚死,他就拿出一封遗诏念起来。遗诏中,除了有皇帝对自己的一些反省,对未来工作的一些希望之外,还加上了一句:
由司礼监掌印太监与内阁大学士共同辅政!
高拱看到这遗诏,当然非常不爽。不过眼下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孟冲,算是高拱系统的人,所以也就忍了。不料就在几天后,冯保又拿出另一封遗诏,宣布:
冯保接任司礼监掌印太监!
一句话分两段说,就这么绕过了高拱的警惕心,把冯保给凑合到了"共同辅政"的地位上。
这一个段子,当然是妙趣横生乃至惊心动魄,也颇为符合冯保这种有小聪明,有大野心的文化太监的品位。不过据现有史料来说,多半不是真的。一个很有力的例子,就是在日后张居正和冯保炙手可热的岁月里,他们之间的书信中,压根没有提到冯保同受顾命的事。
另一方面,从之后几天冯保和高拱争斗的过程来看,这个所谓"共辅国政"的名号,也一次都没有被使用。
再者,冯保要通过假传遗诏给自己揽权,必须在外取得张居正的支持,在内至少得到皇后和贵妃的默许。从这一方面来说,冯保"接任司礼监掌印太监"是顺理成章,但"共辅国政"就简直是笑话了。就算陈皇后和李贵妃妇人之见不反对,张居正也不会糊涂到这一步的。
所以,更切合实际的情况,冯保的野心就是赶走孟冲成为司礼监的掌印太监。他也确实拿出了这样一份遗诏(多半是假造的)。至于同辅国政云云,很可能是根据野史造成的以讹传讹。
总之,隆庆皇帝死了。六月甲子,皇太子朱翊钧继位,即是后世的明神宗万历皇帝。当时年仅10岁。神宗继位不久,一道"中旨"就到了内阁,其中重要内容,就是冯保接任司礼监掌印太监。
不管如何,冯保发布这一道"接任掌印"的遗诏,高拱立刻嗅出了其中的战争气息。他愤怒的拍案叫道:"中旨,到底是谁的旨意?皇上年龄还小得很呢!都是你们这些太监搞的鬼,迟早要把你们全收拾掉!"
上一篇:第七章 人亡政息的人治悲剧
下一篇:第十五章 双峰并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