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双峰并峙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1 属于:张居正
  •   高拱确实是超一流的政治良才,尤其擅长用人。在他短暂的几年主政期间,除了用王崇古安定北部边疆之外,他还任用潘季驯治理黄河水患,任用张居正的同年 殷正茂平定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成效。因为在封贡事件中的表现,高拱还免职了兵部尚书郭乾,然后由吏部尚书,军事专家杨博管理兵部的事。 与此同时,高拱自己则继续用大学士的身份管理吏部的事,以保持大权在握。这当然是较为畸形的一种格局,不过倒也算是人尽其用。

      在高拱的治理下,大明国事继续保持徐阶当政时期稳步上升的势头,史称"隆庆新政"。

       和高拱配合搞建设,张居正感觉应该很好。但高拱绝不是一个厚道人。国家治理得差不多的同时,他还要报复自己的私人恩怨。第一号仇人,自然是那个曾让自己 首次下野的徐阶。当时,因为被海瑞"忘恩负义"的"大义灭亲"了一把,徐阶已经陷入官司缠身的状况。而高拱要痛打落水,继续狠狠地整徐阶。

      当了大半辈子老实人的李春芳,居然挺身而出,在高拱的火力下维护自己的老师徐阶。

      高拱冷冷一笑,心说:"徐阶虽然下野了,只要他人不倒,就是一股潜在的政治势力,对我存在威胁。当然,这些道理跟你是讲不清的。既然你要维护徐阶,那就和他一起去吧!"

       高拱就转而先把火力向李春芳倾泻,指示自己的党羽,多次上书弹劾。看着高拱的功绩和名声都如日中天,李春芳早就有些坐不住。这位忠厚老实人,本来就是因 为老师徐阶的急流勇退,才莫名其妙成为首辅。几年来他在这个原本不该属于他的位置上,看到了张居正的意气风发,高拱的东山再起,以及形形色色的建设与斗 争。或许现在,该让位了吧。

      他一再上书要求辞职。终于在隆庆五年五月,李春芳致仕。高拱成为名副其实的首辅,而张居正再次晋升次辅。

      到了这一步,张居正渐渐感到,他和高拱之间的这种亲密战友关系,有向另一方面转换的危险。

       直接的原因,自然还是在对徐阶的态度上。对张居正而言,徐阶始终是恩师,是最值得尊敬的人。而高拱则把徐阶看做眼中钉。早在隆庆三四年间,海瑞调任应天 巡抚时,张居正便曾写信给徐阶的儿子,希望他们收敛些,在海瑞面前乖些,不要给徐阶添麻烦。后来高拱专权,对徐阶的一些旧政加以改变,张居正隐忍了。他理 解高拱要独揽大权的必要,也不愿意为这个跟高拱决裂。哪怕被高拱贬斥的那些徐阶旧党中,有他的同门和好友。

      然而到隆庆五年,高拱已经 成为事实上的独裁者以后,针对徐阶的打击也愈发严重。徐阶的三个儿子被捕,田产也被充公了。这种情况下,张居正一方面要竭尽全力去保徐阶——他不能坐看恩 师遭到太悲惨的境遇。但同时,他又必须在政治上和徐阶划清界限,至少不能让高拱认为他是徐阶一党。因此,张居正开始走一条很艰难的独木桥。稍微失去平衡的 结果,就是灭顶之灾。

      隆庆五年徐阶生日的那天,张居正给徐阶写了封信,自称"不敢走介,畏行多露","鄙怀种种,亦噤不敢言,临楮惆 怅而已。"这是张居正对自己情形的真实写照。一方面,他竭力的在调停徐阶和高拱。这种调停当然不是让两者的妥协,只是让高拱不要把徐阶逼的那么狠。在书信 中,他经常对人说,高拱是光明正大的人,"宅心平恕","必不藏怒蓄恨",怎么会去存心整徐阶呢?这种策略并非在宽慰徐阶,而是指望传出去让高拱有所收敛 而已。

      张居正对于徐阶的私人感情,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他并不参合徐阶和他人的政治斗争。这样的策略,在嘉靖时代,曾经躲过了严嵩和严 世蕃的追查,使得张居正能悠然中立于两派之间。但如今当权的高拱,却是个更加精细与冷酷的人。他对于徐阶的防备,远远超过严嵩。更何况,嘉靖驾崩之夜张居 正和徐阶的联手表演,更是他永不能忘却的。

      而且,朝中一群阿附于高拱的臣僚,自然要借着踩别人来达到自己晋升的目的。他们并不相信张居正能完全抛开政治立场和权势,仅仅从感情上亲近徐阶。在他们的盯防下,竟然找出了一些所谓的证据:张居正收了徐阶的儿子三万两银子,所以帮徐阶说话。

      高拱听到这个消息,半信半疑。于是在大学士的朝房里面,上演了精彩的一幕。

      高拱在工作之余,忽然长吁短叹。他对张居正说:"张太岳啊,你有好几个儿子,我却没有儿子,真是悲凉呢。"

      张居正同情地看着高拱。这位60岁的阁老,手握大权却没有儿子,在封建时代确实很悲凉。为了冲淡这种尴尬,他开了句玩笑:"儿子多了,也不好养活啊。"

      高拱立刻抓住这句话借题发挥:"有徐阶送你的三万两银子,还怕养不活几个儿子么!"

      这一个刺激实在太大了。张居正背脊冒出一身冷汗。他立刻变了脸色,指天指地,赌咒发誓地否认这件事。

      看着张居正的样子,高拱微微一笑,承认误会。事情算勉强结束了。

      在高拱看来,吓唬张居正一下,让他别忘乎所以,也就是了。

      而在张居正看来,面对高拱如日中天,只能继续隐忍,隐忍!

      后来,因为徐阶已经从政治上被彻底打倒,高拱放了心,也出了气。看着徐阶家破人亡的可怜样,他也生了一点恻隐。加上张居正见缝插针的劝解,高拱终于和徐阶和解。张居正也算帮助老师避免了最坏的命运。

       朝廷里面,两个能人共处,即使不带私人恩怨,因为工作上的事情发生分歧,也并不奇怪。而高拱的权势欲望过于强烈,随着他成绩的显现,地位的提高,他的自 负也越来越甚,几乎听不得不同的意见,很容易把工作上的分歧上升到政治斗争的高度。这样,张居正渐渐感到,即使工作上的配合也开始有困难了。

       比如说,在隆庆五年,给事中李贵和建议在山东地区开凿一条新水道,把胶河和莱河沟通起来,形成直穿山东半岛的水路航道,这样就可避免过去海运需要绕过山 东半岛的风险了。高拱对此建议非常欣赏,极力主张开工。而张居正考虑到开挖河道工程浩大,且即使挖通了,缺乏水源,这条运河的持续能力也很担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