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隅之兵图霸业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9 属于:朱棣
  •   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已 71 岁了。这年闰五月十日,这位辛苦了一生的老皇帝离开了人世。他的死揭开了政治斗争的新的一幕。

       关于朱元璋之死,《明太祖实录》上是这样记载的:"上崩于西宫,上素少疾,及疾作日,临朝决事,不倦如平时。"《明太祖实录》是通过明成祖两次改修留传 下来的。明太祖在临死的时候是否还"不倦如平时",后人已无法详考。但这段话却给人一种这样的印象,朱元璋似乎是暴死的。明眼人一眼就能够看出来,这实际 上是影射朱元璋病况不明,为明成祖以后起兵夺位提供依据。

      《明太祖实录》还接着记道,朱元璋在临死前,派宦官召燕王进京。燕王赴京到 淮安朱允炆矫诏命燕王返回北平。"上(明太祖)不之知也。疾亟,问左右曰:‘第四子来未?’言不及他。"这段实际上是告诉人们,明太祖本来想把皇位传给 燕王,但是因建文帝"矫诏"将燕王阻了回去,皇位才落到建文帝手里。

      这与上段记载一样,也是为明成祖起兵夺位的正当性提供根据。这类记载当然是不可信的。以建文帝那种儒雅的品性,他决不会迫害明太祖,尤其是他还很年轻,很希望他的爷爷能保护他几年。所以可以肯定,那些关于朱元璋未得善终的说法全是不可信的。

       至于明太祖临死前召燕王进京的事,有直接的材料能够证明纯系虚构。明成祖夺得皇位后,他让一些文人编写了《奉天靖难记》这本官书,书中有他起兵时致建文 帝的上书,其中说到:父皇既病久,如何不令人来报,俾得一见父皇,知何病,用何药,尽人子之礼也?焉有父病而不令子知者,焉有为子而不知父病者?

      这是明成祖责怪建文帝的话。这里明明说没有"令人来报",就不要说他到淮安后又被阻回了。

       朱元璋临死前对后事作了很清楚的安排,他留下了遗诏:朕应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 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

      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这个遗诏内容亦见于万历《明会典》,只有个别字不一样,例如"毋至京师",《明会典》中作"不必至京师",语气轻重不一样。不论从遗诏的内容看,还是从 语气上来看,这个遗诏都是真实可信的。它清楚表明,明太祖再一次明确地要把皇位传给建文帝,而且不许诸藩王赴京师吊祭。

      明太祖死后,其讣告一定会和遗诏一起报闻诸藩王。父皇死了,还不让诸王奔丧,这肯定引起诸王的疑虑。对燕王来说,他现在是明太祖最年长的儿子,不让他进京为父皇送葬,他当然不会甘心,甚至怀疑朝中有人故意作梗,"矫诏"

       行事。燕王的 3 个哥哥已死,按伦序当由他继位,现在朝中怎么样,他不会只是满足于在外边观望。更何况父子至情,虽然有遗诏不让奔丧,他如前去,建文 帝也不好拒绝。关于燕王是否奔丧一事,诸书记载不一,有的说有,有的说无。对此,朝鲜《李朝实录》中的记载比较可信:军一人自辽东逃来,本国人也,属东宁 卫,以辽东役繁逃还。言燕王欲祭太祖高皇帝,率师如京。新皇帝许令单骑人城,燕王乃还。这里说的自然是指燕王奔丧一事。这个朝鲜逃卒不怀偏见,没有忌讳, 他说的话自然是比我们国内的记载客观。令人费解的是,这里说燕王"率师如京",岂不是要公开举兵夺位吗?其实,在朱元璋颁发的《皇明祖训》中明确规定,藩 王进京可以带一部分兵:凡王入朝,其侍卫文武官员,马步旗军,不拘数目。若王恐供给繁重,斟酌从行者昕。因此,燕王带一部分士兵赴京,属于正常行为,算 不上冒犯朝廷。既然"祖训"上允许这样做,这时又是非常时刻,为了应付一部分可能出现的不测事件,燕王"率师如京"就是在情理之中。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 明,那个朝鲜逃卒的话是可信的。但建文帝刚刚即位,统治没稳定,对燕王仍有猜疑,故不许他"率师如京",而只许他一人进京奔丧。燕王权衡利弊,便半道返 回。其中情形在《建文遗迹》一书中有所揭示:太祖高皇帝崩,遗命燕王不许渡江进香,除朝廷大事,许令藩臣赍表,毋得擅自离国。时诸王子皆赴京奔丧吊,痛 泣,惟王中途闻此而止。王大怒,欲令进舟,见江口设兵以守,遂不果。道衍进曰:"大王以至孝渡江,奈何有违治命,反为不孝也?愿殿下养成之威也,他日 风云感会,羽翼高举,则大江只投鞭可断也。今日何得屑屑于此哉!"王深然其意,遂返国。把这段记载和上面的材料结合起来,事情就很

      清 楚了,燕王闻讣后即以奔丧为由,率师赴京。他看到建文帝已在江口重兵设防,未敢贸然前进。建文帝许他单骑进京,他又怕自投罗网,所以便听从了道衍和尚的 话,回头返回北平,以便充分准备,待日后再"羽翼高举"。其它诸王是否都赴京奔丧了,难以详考。但从建文帝准允燕王单骑入城这一点来看,其它诸王也可能被 准允单骑进京。虽有明太祖"毋至京师"的遗嘱,但诸王真的要去为他们的父皇送葬,建文帝也不好强行阻止。

      有些史书则说,根本没有燕王 奔丧这件事。朱彝尊在《曝书亭集,上史馆总裁第四书》中,王鸿绪在《明史稿。史例议下》中,都持此说。他们的主要根据是,当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役后,经 3  年苦战,接着直奔南京,师驻龙潭,燕王望钟山落泪,说:"比为奸恶所祸,不渡此江数年。"以此证明燕王没有赴京奔丧。

      如果以此证明 燕王未渡此江,还有一些道理,如果据此就说没有燕王奔丧这件事,则失之详考。事实上,燕王的确来奔丧了,因看到江上有防,他又不愿单骑入京,所以就返回 了,这自然就"不渡此江数年"了。这条材料见于《太宗实录》卷九,《奉天靖难记》卷四中也有同样记载,应属可信。但在事实上,它与前两段史料所揭示的史实 并不矛盾。

      三、建文缠位皇太子朱标死了之后,朱元璋经过近半年的踌躇,终于下决心立朱允炆为皇太孙。那时朱允炆才 16 岁。他当时 就觉得,那些拥兵在外的叔父对他是个威胁。为此他曾和太常寺卿黄子澄议论过此事,惠帝为皇太孙时,尝坐东角门谓子澄曰:"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 何?"对曰:"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汉七国非不强,卒底亡灭。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太孙是其言。听了黄子澄 这番话,朱允炆这才安下心来。6 年以后,朱元璋死了,他自然就成了明代的第二任皇帝。从立皇太孙到他继位,一切都显得有条不紊,平静无事,没有任何人提 出过异议。慑于朱元璋的威严,也没有人敢提异议。但在平静的地表下面,不知有多少股觊觎皇位的暗流在涌动,时机一到,随时都可能冲出地面,与建文帝展开激 烈争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