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智慧:我们到底该怎么"听"?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18 属于:庄周
  •   故事的原委是:孔子学生颜回决心去卫国,用孔子的治国之道去劝谏那专断妄为的卫君,孔子说这不仅是一件很危险的事,而且是"用火救火,用水救水", 根本无济于事,因为在这样的君王面前讲道理,不是会忤逆他,激怒他,就是会卑躬屈膝而一味地迁就他。对老师如此不捧场,颜回于是露出第一个招数:"端而 虚,勉而一"――言行端正而虚心谦卑,认真从事而心志专一,颜回认为如此一来,卫君一定会接纳他的劝言,结果孔子还是浇了他一盆冷水。接着,颜回拿出了第 二招:"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内心正直而外表曲顺,并进而以古圣先贤为典范,用他们说的道理来作比方。颜回自信这么做,卫君一定会听得进去。不过, 孔子还是不点头,而且说他方法太杂,招数太多,根本感化不了顽冥不化的国君。师徒二人如此这般地一来一往,足足较量了两个回合,孔子终于搬出法宝来――他 的法宝就是"心斋":

      你要专心致志,不要用耳朵去听,而要用心去听;

      再进一步,你不要用心去听,而要用气去听。

      用耳朵听,只能听见那些没有多大意义的声音,而用心听,也只能多少察觉到那变化无常的现象。

      唯有气是空虚的,因为是空虚的,所以才能容得下天地万物,而这也就是"道",因为"道"存在于虚无之境,这"虚"的境界,就是所谓的"心斋"。

       原来,把心放空,把一己的成见全数摒除,才可能因此真正地接纳别人,而放大心胸,缩小私己,也才可能坦然地和别人共处,而这是谈何容易呀!但在这是是非 非的人间之世,我们该听的,该记取该接纳的,又何其多!而且还多得让我们不胜其扰,甚至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和事物让我们感到不舒服――他们有些还是"恶" 的、"坏"的,甚至光怪陆离,让我们应接不暇。对此,庄子可真有耐性,真有度量,真有法度,他总是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心做起。那所谓"听之以气",其实 是无所听,无所不听。"无所听"是放下感官,不再口耳相传,辗转于是非、善恶与真假对峙的形势之中,而能心心相印,心心相传,把别人(又叫"他者")的想 法和做法完完全全地放在自己心上,来仔细琢磨,并且予以最大的尊重和包容。如此,人我的对立和冲突,才可能因此化解于无形,而那些被认为是"恶"的、" 坏"的,也才可能自行转化,自动地向所谓的"善"和一切的美好靠拢――而这不就是"无所不听"的境界吗?

      有人说,古代的教主都是"善听"之士――佛教有大菩萨,名唤"观世音",它闻声救苦,大慈大悲,而耶稣和穆罕默德也都随时谛听着上主的声音,聆听着上主的圣训,来拯救世人,力挽沉沦,这不也都是把自己放空"心斋"的妙用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