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智慧:《朝三暮四》的启示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18 属于:庄周
  •   庄子哲学主要是在探讨"道"与"物"二者之间的关系。而"道"不变,"物"则瞬息万变。因此,庄子一方面讲的是"不变的哲学",另一方面则讨论"变化 的哲学";在变与不变之间,庄子让"道"与"物"二者不即不离,是所谓"合则两利,分则两行而无碍"。在"两利"的和谐状态之中,庄子于是断言"天地与我 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而在"两行而无碍"的共存情境里,物物相对,物物在相对的关系之中,各自获致足以维持其一定程度的独立的存在意义。

       对如此抽象的哲学观点,庄子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他显然比较喜欢在具体而可感知可观察的现象里,去做心灵的探险,去发现''变"与"不变"的意趣原都在" 道"中,也都在"物"里,而且更在"道"与"物"已然不再对立的一体的存在脉络里,显发出如此圆熟的智性:"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 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哎!那"天"简直是一面无边无际的大镜子,世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逃遁于它那无限的映照之 外。

      因此,庄子在"生"之中发现了"死",也同时在"死"里体会出"生";而说"可"其实已蕴含着"不可",说"不可",

       则已预定了"可"。因此,有"是"就有"非",有"非"就有"是",一切的事物全部在变化,而且是毫无间断的变化;而我们的思想、心灵以及其中之意识状 态也统统在变化,但百变不离其宗,因为"变化之道"本身始终不变,同时一点也不用我们质疑它到底合理或不合理,有效或者无效,因为一切历历在目,历历在 心,我们其实都早就在这世界之中,取得了最佳且最有利的位置,可不是吗?

      于是庄子开口说了一个故事――"朝三暮四"。庄子说,有一个养子的人喂猴子吃橡子,他对猴子说:"早上给你们吃三升,晚上吃四升。"猴子听了竟大发雷霆,这人便上改口说:"那么早上给你们吃四升,晚上吃三升,可以了吧!"结果猴子都高兴了起来。

      确实,三加四,四加三,"和"都一样,但我们是否应该善体猴子的习性和偏好,因为或许猴子们觉得早餐比晚餐重要得多,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如现代营养专家的新主张。

       因此,我们可别老是指责人家"朝三暮四",该变就得变,而同时该坚持就得坚持――坚持变,或者坚持不变,其实都可以很有道理。显然,我们不能只是"善 变",而且还得"变善",而那"善"却自有其不变的意含,就看我们怎么对自家生命做出最恰当的解释,同时做出最合理的处置、最能体贴生命的坚持。

      或许,如果猴子会说人话,它们是很可能如此交谈――"那个'狙公'真是个好人,不是吗?""不错!但前提是我们都是'好猴',因为我们并非'喜怒无常',我们都很明理,因为这世上的理在变,事在变,生活又怎么能如同一潭死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