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森菲尔德 Morris Rosenfeld
【介绍】:
意第绪语诗人。原名为摩西·雅各布·阿尔特。生于俄国统治下的波兰小镇巴克沙。9岁时,全家被赶入华沙犹太人居住区。他随后进入当地犹太经学院学习《塔木德》经典。18岁结婚,来到荷兰,在阿姆斯特丹当了6个月的钻石磨洗工。后移居英国,在伦敦当缝衣工3年。1886年移居美国,最初在纽约一家服装厂当熨衣工,每天工作达14小时之久。后由于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被聘为《纽约摩根布兰特报》和《犹太年刊》编辑。由于长期过度劳累和贫困,他体质下降,视力减退,几乎失明,最后终因积劳成疾而亡。
罗森菲尔德在伦敦期间开始产生写作欲望。他常利用工余饭后写出一些反映工人生活的诗歌。和他一起劳动的工人对他的诗不仅大加赞赏,而且互相传阅。来到美国后,他仍坚持在劳动之余写诗,借以表达他对生活的感受。正式发表的第一首诗是《1886年》。这是一首按照严格韵律写成的意第绪语诗歌。随后,他发表了一系列以他本人在工厂的血汗经历为题材的诗。《苍白的操作工》、《熨斗上的泪》、《工厂与家》、《空线轴》都是受到人们广泛好评的作品。1897年,他的著名诗歌《来自隔都的歌》发表,使他一跃成为当时最著名的一位意第绪语诗人。
1900年,他参加了在伦敦举行的第四届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与赫茨尔,诺尔道、赞格威尔的接触,更加深了他对运动的热情,他开始以诗歌为手段表达他对运动的支持,对反犹主义的憎恨,作品的社会性、战斗性明显加强。1904年,当赫茨尔的死讯传出后,他写下了悼念这位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领袖的哀诗,一时为犹太人争相传颂。
罗森菲尔德的诗歌感情真挚、渲染力强,特别是那一首首描写19世纪末美国工人阶级以及犹太移民工人悲惨生活的作品写得如泣如诉,不仅是劳动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剥削制度的一种无声控诉。
犹太人与犹太教的其它文章:
- 《上行之诗》
- 《上升》
- 万湖会议
- 大祭司
- 大国对巴勒斯坦统治权的争夺
- 大利拉 Delil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