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的奠基者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5 属于:努尔哈赤

  •    从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关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清朝统治全国共268年,在历代中国王朝更迭占据的位置举足轻重。大清王朝是由女真族(满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统一政权。众所周知清朝的"康乾盛世",其所创造的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局面与巨大影响力,但千万不要忘记:清朝入关前的缔造者——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功绩同样是彪垂史册、不可抹灭!
      一统女真 建立后金
      努尔哈赤是女真酋长的后裔,他出生在一个满族奴隶主家庭。努尔哈赤家族,历时二百年,由翰朵里经翰木河到凤州,再由凤州经翰木河到苏克素浒河谷,率其部众几经周折,数盛数衰,最后定居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境内)。这片群山环绕的苏子河谷,加快了建州女真经济发展的步伐,成为努尔哈赤崛起的基地。在满语中"爱新"意为"金","觉罗"意为"族",而努尔哈赤的意思是"野皮",从名字中我们可以嗅到其中的坚强不屈、奋力抗争的味道,这也是努尔哈赤性格中最重要的特点。尽管努尔哈赤先辈都非等闲人,但是家里的不团结导致他少时离家闯荡,成为他人生辉煌历程的第一步。此后,他孜孜不倦地学习弓骑射、汉语文化、兵书策略等,这一阶段的磨练为其以后卓越军事才能的发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随后的被俘免于被杀,皆因为他懂得汉语。但好景不长,随着祖父、父亲被明廷的误杀,部下叛变,族人心变,兼之得罪明朝边臣,努尔哈赤四面楚歌,危急万分,一切反而激发了努尔哈赤的斗志。努尔哈赤广交朋友,学会蒙、汉语言文字,参悟韬略兵法,为其以后的军事斗争提供了基本的政治优势。
      二十五岁时,努尔哈赤以遗甲13副和部众30人报家仇,使自己真正开始步入了残酷激烈的军事斗争。经过三十多年的东征西杀,努尔哈赤先后统一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和黑江女真,使女真人空前强大和统一。1616年,努尔哈赤五十八岁的时候,在赫图阿拉城(即兴京)建立了女真少数民族政权——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成为"覆育列国英明汗王",建元天命。
      灭明立清 满人治国
      努尔哈赤的暂时胜利离不开他非凡的军事智慧才干。他善于用计,多谋善断,果敢勇猛,出兵犹如暴风骤雨,迅不可挡,经常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这些成果得益于先期军事理论加上后期亲身实践。金庸曾称他为"自成吉思汗以来,四百多年中全世界从未出现过的军事天才"。从星星几十人发展壮大到浩渺几十万大军,他军事斗争胜利的主要因素有:
      自幼勤学苦练,文武兼备。打仗时身先士卒、拼死厮杀的精神建立起士兵对其的爱戴,这种英勇的气概和猛烈冲杀的作风使军队部众竞相效仿,逐渐形成做到令必行,行必果。
      由于学习汉语言,对汉文化颇佳推崇,遂制定一系列的正确策略。法制方面,厉行制度,严惩犯罪,奖罚分明;政治制度方面,创立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职能的八旗制度,这也被其后裔王族所承袭,曾有力保障了政权的稳固。尽管对明朝深恶痛绝、仇视万分,经济上他仍然加强与明朝互市贸易,这其实也是他探听情报、韬光养晦的策略。
      在用人上,任用贤人,公正举人,不拘一格,用其所长。努尔哈赤制定了厚待功臣的重要国策。对于早年来投、率军征战、尽忠效劳的"开国元勋",如费英东、额亦都、何和里、扈尔汉、安费扬古等"五大臣"及杨古利、冷格里等人,给予特别礼遇和优待,赐给大量人畜财帛,任为高官,封授爵职,联姻婚娶,荣辱与共。当这些功臣出了差错时,他着重指出"贫时得铁,犹胜于金",常以其功而从轻处治。努尔哈赤招徕了许多有才之人,他们献计献策,多次进入大明烧杀掠夺使女真部逐渐"民殷国富",为建立和壮大后金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对邻国采取"远交近攻"的谋略,与蒙古、朝鲜保持友好关系,与明朝保持君臣关系,尽力避免过早的与明朝发生正面冲突。直到他誓师伐明之前,努尔哈赤一直没有受到明军的征剿,极大地有利于统一女真事业的顺利进行。
      这些因素使得努尔哈赤不仅能在夹缝中求生存,从绝境里找到出路,而且不断由小积大,由弱变强,在统一女真大业后胸怀大志的努尔哈赤并未就此止步,他开始积蓄力量,矛头直指最强大的对手——明王朝。
      1618年,努尔哈赤开始向明朝宣战。他公布了《七大恨》的檄文,以示师出有名。八旗儿郎挥师南下,短短八九年间,抚顺、清河、开原、铁岭辽阳沈阳、广宁等明朝在辽东辽西的军事重镇先后落入后金军队之手,特别是著名的萨尔浒战役,使明、后金之间的力量对比、战争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后金势力开始上升,而明朝则一天天转为守势。
      兵民合一 建立八旗制度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满族社会制度——八旗制度,是在原来"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牛录"制是古代女真人集体狩猎的一种形式,天才的努尔哈赤将这种"牛录"制改造成一种满族特有的社会制度形式。八旗制度初建时是一种兵民合一的集体组织,全民皆兵、全兵皆民。平时兵民合一,出则为兵,入则为民。
      八旗制度,是一种社会行政制度。1601年,努尔哈赤建立了黄白红蓝四旗,1615年,又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满洲八旗。努尔哈赤指令他的子侄分统八旗,八旗之间,各自为政、互不干涉。实际上,八位旗主即为八位小君主,对旗下所属兵民实行自上而下的隶属统治、等级严格。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又在原满洲八旗的基础上,增设了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合为"二十四旗"。八旗成员称为"旗人",而八旗的总舵主则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努尔哈赤。
      八旗制度,是一种纪律严明的军事制度。八旗子弟全民皆兵,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平时以"牛录"的形式组织生产活动,"牛录"为这种民兵组织的基本单位,每一"牛录"十人,平时围猎生产时,各人均出一箭,俘获猎物平均分摊。努尔哈赤在创建八旗军时,将每一牛录的数目扩展为300人,一牛录相当于现代军事制度上的一个营级建制,每一牛录设置一个牛录额真(值领),每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辖1500人,每五个甲喇设成一旗,又叫"固山",辖7500人。旗的首领称作"都统",如此推算,八旗的总人数合计6万人。   八旗制度,是一种社会生产制度。女真人在社会生产过程中,通常是集体活动,比如打围、捕猎、游牧等,不能一人单独行动,这种有组织的生产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因而八旗制度中的牛录制,是一种集体化的生产制度,尽管这种集体化的生产力相对落后。
      八旗制度,是一种游牧民族的骑兵制度。女真是马上民族,无论从事社会生产还是军事作战都是在马上进行的,所以,努尔哈赤创建的八旗制度属于古代陆兵编制的骑兵编队,是古代战争中的主力军种。
      八旗制度,是一种女真兴盛时期满族贵族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兼具生产行政及军事诸职能于一体的社会制度,是新兴的满族贵族在统一女真、建立后金政权,逐步问鼎中原、缔造大清帝国的过程中创造的这种独有的社会制度形式。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覆灭,共存在296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曾在中国历史上起过积极和进步的作用,为发展和巩固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为保卫边疆防止外来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满族社会的发展,更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嬗变,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也日益明显,严重地束缚了满族人民的发展,在征战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小。八旗制度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过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个历史过程。
      清太祖的统一梦
      努尔哈赤于1583年起兵以来,历经大小数十战,如古勒山战役、萨尔浒战役、清河、开源、铁岭、沈阳等战役,几乎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创造了后金铁骑"无敌于天下"的奇迹。至1626年,即努尔哈赤起兵的第四十三个年头,后金昆都仑汗努尔哈赤几乎从来没有打过败仗。因此在面对宁远这座明朝在关外的最后一座据点时,他自然也认为攻下它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宁远守将袁崇焕,是文官出身,与宁远士卒、百姓皆交好,面对后金军队的强大进攻,宁远军民众志成城。同时,袁崇焕还启用了从西洋进口的红衣大炮三十门,这就形成了武器优势。
      而反观后金军队,主要是以骑兵为主,努尔哈赤过去曾经多次采用将守敌诱出城外再通过自己强大的骑兵优势击败敌人的攻城策略。此次在进攻宁远前,他曾写信给袁崇焕,提出"献城投降,高官厚禄。拒绝投降,城破身亡。"但袁崇焕回复说"义当死守,岂有降理!"后努尔哈赤命令攻城,宁远守军采用红衣大炮、万人敌等火器重创后金军队,努尔哈赤也身受重伤,时年六十八岁的他八个月后忧愤而死。
      努尔哈赤死后第三年,葬于福陵。庙号为"太祖"。谥号最初为"武皇帝",后改谥"高皇帝",历代不断加谥,最后的谥号是:"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努尔哈赤创建的后金,在他死后十年,便改国号为"清",因此,努尔哈赤不仅是名义上的,也更是实际上的清朝奠基人,是清代"第一帝"。 文/常立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