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的影子军师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5 属于:努尔哈赤

  •        一
      
      明末的建州,部落之间混战不休,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刚开始,努尔哈赤还不很引人注目,因为,他仅仅是驻兵东北的明朝将领李成梁的跟班。
      万历十一年(1583年),明朝一把大火,烧了古勒城。火势蔓延,以至于放火的人也控制不住势头。很快,这把火蔓延到整个东北,继而蔓延到中原,直到把大明王朝的大厦烧塌。
      这把火是李成梁放的。
      当时,古勒城的首领阿台和阿海树旗造反,想撇开明朝皇帝佬儿,自立山头。这还了得,李成梁大军立赶到,进行围剿,杀了阿台和阿海,并一把火烧了他们的寨子―这是李成梁对付"夷人"的惯用手法。不过,这次多烧死了两个人―努尔哈赤的爷爷觉昌安和他的父亲塔克世。这就是清史所谓的"七大恨告天"中的第一大恨:"吾父、祖未损大明禁边一草寸土,明于边外,无故起衅,杀我父、祖,其恨一也。"
      杀父杀祖之仇,不共戴天。
      努尔哈赤以100多名部下,13副铠甲,开始了大清的奠基工程。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如一只蚂蚁,开始啃噬明朝这头大象。一路行来,攻克巴尔达城,平定哲陈部,打败十三部联军,既而收复各部,一统建州。这种速度,这种业绩,这种战胜攻取,后人见了都会目瞪口呆,更遑论当时的人。
      后人常问,努尔哈赤究竟凭借什么做到如此地步?有人说,他凭借的是《三国演义》,他懂汉语,爱读此书,深得其中精髓。言外之意,他是刘备第二,靠着千年前的卧先生的神计,活学活用。
      这话实在说得有点玄乎,让人不可思议。因为建州与四川的形势大不相同,而三国与明末的情势也大为迥异,卧龙先生的"隆中对"实在不适宜努尔哈赤。况且,努尔哈赤的汉语水平不会太高,考试的话,估计二级都难过关,更别说达到深得精髓的八级水平了。
      因此,努尔哈赤的身后,一定有摇鹅毛扇的军师。这个军师是谁?他绝不是后来大清的名臣范文程,因为,范文程出现时,努尔哈赤的工程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那么,是谁在努尔哈赤初起之时,就在他身后轻摇羽扇?是谁在努尔哈赤艰难崛起之时,就替他运筹帷幄?
      这个人,就是不见于正史的一代奇人―龚正陆。
      
      二
      
      龚正陆,又名龚正六,江浙人。据朝鲜使臣申忠一的笔记可知,他不是一个纯正的读书人。
      明朝末期,读书人盛行习武,一些人在寒窗苦读钻研八股文的同时,常利用业余时间,研习兵书,甚至拿书房当军校,自学自练。比如日后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孙承宗廷弼和袁崇焕,均来自这样的书房军校。龚正陆也有此爱好,所以说,他跟三位军事家一样,不是一个纯粹的读书人。
      但是龚正陆的运气没有以上三位那么好,他读书没读好,习武也没有习成,一气之下,干脆做了商人。东奔西走、四处漂泊的生活,大长了他的阅历。
      平日里车马劳顿,生意却总是不景气。怎么办?龚正陆咬咬牙,把眼光放到了关外。他把辽东的马、人参和貂皮运往内地,又把内地的布匹丝绸运往辽东,生意慢慢有了起色,他也渐渐过起了出有车吃有的生活。
      但辽东有商机,也有危机。龚正陆的发财,让土生土长的辽东人分外眼红,他们觉得,龚正陆的到来抢夺了他们的生意。于是,辽东人把龚正陆扣押了起来。
      扣押他的部落首领,就是努尔哈赤的外祖父王杲。
      那时的王杲,是标准的建州王。他看重了龚正陆的聪明能干,便让他管账、记事,帮他出主意,成了贴身秘书。后来,王杲由于叛明被杀,龚正陆逃了出来,流落建州。
      努尔哈赤起兵时,缺一个能写会算的人,他想到了龚正陆。就这样,龚正陆来到了努尔哈赤的身边,摇起了鹅毛扇,成为真正的军师。
      
      三
      
      努尔哈赤的兴起,龚正陆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包括军事的、外交的和政治的。
      军事上,他做了努尔哈赤的启蒙老师,确切地说,是军事教官。
      努尔哈赤的案头放着《三国演义》和《水浒》,无事时,他就和龚正陆谈起这两部书,尤其是《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得失。作为一个"夷人",努尔哈赤对于《三国演义》的理解,当然远没有龚正陆深刻。龚正陆大概感到自己所学的东西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于是就结合书中战例,为努尔哈赤详细分析战争的胜败得失,甚至国家兴衰的经验教训。就是在这些战例中,努尔哈赤领会了一些最经典的战法,以至于后来,在萨尔浒之战中,以数万之众一战打败了明朝几十万军队。
      外交上,龚正陆至少又教会了努尔哈赤两项策略。
      一是远交近攻,各个击破。平定哲陈部,灭完颜部,克北佳城,收服鸭绿江部、米舍里部,无一不用此法。这种方法,使得努尔哈赤最终从13部的围困中打开缺口,各个击破,一统建州。
      二是对明朝示弱和臣服。任何力量在初始时,都必须如此,只有发展到足够强大,才能调过头来,一口吃掉自己的宗主国。努尔哈赤深谙此道,在称王之前,多次到明廷朝贡,获得了一系列封号。这样的恭顺,极大地麻痹了明廷,给自己的壮大赢得了时间。
      政治上,建都费阿拉,在后金发展史上堪称浓墨重彩的一笔。
      努尔哈赤称王之后,准备在爱新觉罗家族发祥地赫图阿拉建都,龚正陆独持异议,建议定都费阿拉。用历史的眼光来看,这无疑是英明的。一来,费阿拉三面依山,一面临河,真如古人所言"依山带河,金城万里",这样的地方,在冷兵器时代,实在是得天独厚,易守难攻。再者,在努尔哈赤初起时,爱新觉罗氏的其他支系就视眈眈,不断反对,企图取而代之,若在赫图阿拉称王,无疑有抢夺祖宗地盘的嫌疑,必定会点燃家族矛盾,而费阿拉是个无人居住的山岗,自然可以免除此厄运。当然,最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隐藏了自己的势力。
      这一着棋果然高妙。明朝一直没把蛰伏在费阿拉的努尔哈赤放在眼里。他们一定想,躲在草丛里的,一定都是子,可是,没想到,时机成熟时,从费阿拉跳出来的,竟然是一只东北虎。
      他们发现了,可是已经晚了。
      
      四
      
      龚正陆影响的不只是努尔哈赤,也不只是大清龙兴之初,更是大清初起的几十年。
      努尔哈赤不仅自己拜龚正陆为师,而且开办了一所贵族学校,把自己的子侄如代善、汤古代、阿拜、莽古尔泰、阿巴太、塔拜、皇太极等全都送进其中,由龚正陆教育。这些人很快成了女真人中出类拨萃的人才,成为八旗子弟的中坚力量。在女真人崛起之初的五六十年中,他们或驰骋疆场,或立身宫廷,堪称中流砥柱。
      就是这样一个对大清作出如此巨大贡献的人,在万历二十九年,忽然从努尔哈赤面前消失了,如同一个影子,走入历史深处,不见了踪迹。《清史稿》中没有龚正陆的名字,《明史》也是如此,龚正陆如在历史中蒸发了一般。幸亏有朝鲜使臣申忠一的笔记,我们才透过历史的迷雾,隐隐看到了他彷徨的影子,听到了他孤独的叹息。
      龚正陆是矛盾的,越到后来,越是这样。
      他是中原人,又是一个饱读儒家书的人,这使得他的心中,无时无刻不思念故乡、思念故国。但是,他的故国却弃他如敝屦。所以,开始时,他一定渴望努尔哈赤强大,但是,当努尔哈赤强大到一定地步时,他又揪起心来,他不愿父母之邦沦丧。
      可是,以他的阅历与眼光,他不可能不知晓,病入膏肓的大明王朝迟早会被建州这股新兴的力量吞掉。于是,他竭尽所能来阻止这个日子的到来,至少也要延迟。
      所以,如果说后金初兴时,龚正陆劝努尔哈赤对明朝"忠顺学好,看边效力"是为了努尔哈赤,那么后来,在努尔哈赤羽翼丰满之后,他这样的劝说则纯粹是为了给大明王朝赢得一点回光返照的机会。
      他的悲剧就在于,他不像后来的范文程,头发一剃,就断绝了与故国的一切关系,包括血脉和乡思。他的心中时时刻刻都有故国的影子。
      龚正陆的这种愁思,一代枭雄努尔哈赤不可能不觉察。
      一次,朝鲜使臣到达建州,龚正陆趁他人不在,向使者倾诉思乡之苦,托重金希望他能帮忙把自己在中原的儿子接过来,让自己见上一面。朝鲜使者辞掉了龚正陆的重金,但让他以讲出努尔哈赤营中的机密为交换条件。当时,龚正陆身边耳目混杂,无法详谈,但他答应,以后赴朝鲜时细谈。朝鲜,当时是大明藩属,和建州来往实为形势所迫,这一点,龚正陆不是不清楚。
      努尔哈赤素来对政敌无情。对生死相依的弟弟舒尔哈齐和爱子褚英,努尔哈赤都下得了手,更何况一个汉人。于是,为女真振兴建立大功的龚正陆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清朝惯例,凡重要人物因叛逆被诛,官书甚至宗谱将除名不载(以后的阿敦、李延庚即是例子)。由于正史未载,龚正陆就如一个影子,模糊又清晰,神秘又实在。
      龚正陆死后17年,萨尔浒之战爆发,明军大败。龚正陆死后43年,大明王朝在煤山上以一根绳子挽了个句号。是年,清朝建都北京
      编 辑/孙琼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