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故里(外一篇)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5 属于:努尔哈赤

  •    清明这天,天气晴朗,空气很清新,一早就带着虔诚踏上几百公里旅程。这个时节乍暖还寒,况且,今年自然界的春天比往年来得晚了一些,还是凉风习习,春寒料峭。旷野、沙岗上的积雪还没有完全融化。
       汽车驶入抚顺市区,又向北一头扎进茫茫无边的深山峡谷中。这里山峦起伏,有青翠茂林和涓涓河水。长白山南麓,连绵奔向东北。
       赫图阿拉是满语,意为“横岗”,即平顶的山冈,这就是四百年前建立这个平岗之上的城市名字。清太祖努尔哈赤生于斯,长于斯,在此称汗位,后来此地成为后金政权的第一座都城,被视为清王朝的兴之地。
       其实这座古老的赫图阿拉城早已毁于日俄战争的炮火之中。城墙大部已经坍塌,只有一段完好无损,给人们倔强坚硬和沧桑之感。现在城内大部分建筑都是近年来在原来的位置上按照原样重建的,高大城墙向东西延伸,气势如虹,城门楼巍峨矗立,插在城头上清王朝的八旗,猎猎张扬,舒展问题昔日的辉煌。
       跟随着导游,登城楼、观宫殿、进衙门、拜佛堂、去书院、逛老街、谒故居,仿佛翻阅着一部泛黄的前清史。
       苏子河从东蜿延而来,是赫图阿拉天然的护城河。启运山如同一条卧龙,龙头西探,伸入苏子河中,犹如蛟龙入水,蓄势待发腾飞九霄之势一目了然。城前空旷的开阔地带为努尔哈赤提供天然的练兵场。静心聆听,仿佛“八百里分麾后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在眼前浮现。仿佛六万雄兵骑着战举着战刀渐行渐远的马蹄声,穿越四百年岁月的烟尘,御风而来。
       手扶老城墙的垛口,极目远眺,不难想象当年乾隆皇帝东巡祭祖来此时那种心境。他一生酷爱游山玩水,偏好吟题字,写下几万首诗,自然不会放弃这一展现诗情的平台,留下了“赫图阿拉连兴京,依山树栅聊为城,秋风策马一赁阅,兆基缔物钦龙兴”的诗句。几百年过去了,曾经兴盛一时的大清王朝早已灰飞烟灭。茫茫历史古道上车辙、蹄痕也已被岁月之河冲刷得无影无踪,但有关赫图阿拉的古老传说却如同一份挥之不去的诱惑。
       苏子河畔萨尔浒古战场像历史丰碑永远定格那里,叙说往昔的辉煌,但无论光怎么转换,不变的是赫图阿拉朝霞初照或落日余辉依然灿烂的光辉。
       努尔哈赤降生的四合院茅草屋是再普通不过典型的明代辽东东真建筑: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窗户纸糊在外,养活小孩吊起来,体现得淋漓尽致,没有丝毫的富贵能体现,这是普通的农舍。
       因为努尔哈赤的亲生母亲在几岁时就离开人间,努尔哈赤在这里度过既有快乐又有辛酸的童年,品尝过生活的艰辛,体会过世态的炎凉,所以比同龄人早熟得多。青少年时期参加生产劳动是好把式,骑射样样精通,是好猎手。院落里有石磨、马廊、厢房,历经四百年风吹雨打,这里风水依然。院落中心立的一根神杆子,称索罗杆子。有三四米高。上装锡斗,把米和切碎的肠、猪肚放到锡斗里,让喜鹊和乌鸦来食用。因为四百多年前乌鸦和黄保护了从明朝总兵李成梁那里逃跑的努尔哈赤。
       那还是努尔哈赤被其继母撵出家,正值年轻力壮的努尔哈赤给辽东总兵李成梁当贴身待卫时,有一天他给李总兵洗脚,无意间发现主人脚掌上有三颗黑痣,他以为是泥点,就用指甲抠,抠的李总兵又疼又痒。李总兵一问,便说“老爷你脚上有三个黑泥点,我给你抠下来”。李总兵哈哈大笑说:“你可真是个憨郎,那是三颗黑痣啊。我今日的荣华富贵,全靠这个宝贝啊”。努尔哈赤顺口答道:“还是老爷的福气大,其实有痣也不一定富贵,我脚掌下还长了七个红痣呢。”李成梁忽地坐了起来,又镇静地乐呵呵看了努尔哈赤脚下成北斗七星排列的红痣大吃一惊。其实李成梁早就接到朝廷的密令。说是有混龙要夺大明江山,并脚踏北斗七星落地,紫微星下界,就在辽东,要李成梁从速捉拿。李成梁连夜让人钉做了木笼囚车,明日捉拿送往京城,立功请赏。这消息被李成梁的四夫人连夜告诉努尔哈赤,努尔哈赤骑上李成梁的坐骑大青马,领着大黄狗逃走。
       李成梁得知,带领兵马火速追赶,追得努尔哈赤拼命打马奔跑。只跑得大青马口吐白沫,一个深沟没越过,摔在沟里吐血而死,努尔哈赤也跌在野枣藤上昏了过去。这时一群乌鸦飞过来,落在努尔哈赤身上作啄叼尸体的样子。李成梁和官兵在上面一看以为他死了,深沟下不去,就在山上和深沟四周放起火来,尔后打道回府。山沟里起火后,大黄狗扯着昏死的努尔哈赤的衣襟,来回叫,叫又叫不醒,大火已从四面漫延过来,大黄滚到沟中小溪里把全身沾湿返回努尔哈赤躺着的草地打起滚来,把草淋湿,反反复复跳进小溪,跑到努尔哈赤身边翻滚,四周的柴草全部弄湿,使大火没有烧着,努尔哈赤又逃过这一死难。大黄狗终因劳累过度而死。所以努尔哈赤称汗时就明确了子孙后代不准吃狗肉,不许戴狗皮帽子和铺狗皮褥子并祭为神明。为了报答乌鸦、喜鹊(因神鹊叼来了红果才有了努尔哈赤祖先的传说)恩情,家家户户都竖立一根索罗杆子。充分说明这个民族是一个知道感恩的民族。带着感恩的心,即将走出大山,走出峡谷向明朝宣战。
       那口出了名的汗王井在老城内的最低处。井深丈许,井水充盈,水质甘甜,长年不竭,俯身可掬。井帮都是老而黑的方木组成。因传是当年由努尔哈赤亲自选定而得名,又因为努尔哈赤在此城创建八旗军,纵使明军围困也够全城军民饮用,民间又将古井授予“千军万马饮不干”的美名,至今几百年了还依然养育一代又一代健壮、挺拔、彪悍、鲜活、的满族儿女。
       汗宫大衙门位于老城北侧的高岗上,是一座外形呈八角形,重檐攒尖式建筑,又称金銮殿,是赫图阿拉的心脏所在。也就是明万历四十四年,农历丙辰龙年的正月初一。艳阳高照旗帜飘扬,军民欢聚一派节日气氛,业已统一女真各部建立了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创立满族文字与文化。这不但证明努尔哈赤是一个英雄,也证实他是一个文化史上的伟大智者,他主持创造了满族自己的文化、文字,那是一个民族最具本质意义上的东西,是独立存在的标志,更是一盏灯,能够点燃民族精神。万事俱备,统一霸业时机已成熟,在自己五十七岁这一年即汗位“黄衣称朕”。
       长城也是世界独一无二的长墙,不管墙里面、外面的都是华夏子孙,但有这长墙形成了里面的农耕文化,外面游牧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一直相撞击。里面想出来或不叫胡马度阴山。外面的想冲进去。辽代的耶律氏是这样,金代的完颜氏是这样,元代忽必烈是这样,努尔哈赤更是如此,努尔哈赤公布具有浓厚反对民族压迫色彩的“七大恨”为出师表向明朝宣战了,一个进兵中原一统天下的霸业已成为努尔哈赤及子孙的伟业。
       而这时明王朝的万历皇帝在深宫之中不理朝政,醉生梦死,怎么也想不到,在关东的一个小山沟里,一个比他还大四岁已经接近老年的被明朝册封为建州左卫指挥使的人,执掌的年轻政权,以六万八千铁骑向大明朝二百八十多年基业及雄兵百万公然叫板,实力悬殊反差巨大。但是一边有豪情壮志,开疆扩土一统大业的渴望,以只争朝夕无往而不胜的气概,带令子孙和精城团结的民族放弃对赫图拉城的留恋,向着山外的世界疾驰而去;一边是不思进取苟延残喘,曾经创下二十五年不上纪录的万历皇帝朱翊钩,在清军起事,朝廷束手无策向他要钱时,却死也不肯拿出来,最后只拿一个无济于事的小零头,还是因窑藏太久发锈腐蚀的不能见天日的银子。这时就昭示了大明王朝在万历手里已经败定了,注定朱由敛吊死煤山的命运。我看与吴三桂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无本质关系。历史有那么多惊人相似,这一悲剧在大清王朝后期同样地上演了。

       抚顺赫图阿拉老城,给我那么多遐思,那么多联想,我似乎听到了这个马背上的王朝从空旷的深山峡谷中疾驰而来的阵阵蹄声,我似乎看到一个王朝的横空出世。带着一种释怀和完成一项使命的满足感,我恋恋不舍地踏上了回程的路。
      
      卢 沟 桥
      
       冬至这天,我实现了一个愿景,那就是在卢沟桥上静静伫立。尽管寒风冽冽,冰天雪地。但是我心中顿生“冬至阳生春又回”的感觉。
       卢沟桥建筑牢固坚实,石刻艺术誉满古今,闻名世界,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神态各异、千姿百态,尤其早上站在卢沟桥上望晴朗的天空淡月疏星,遥望永定河河水蜿蜒如带,河水波光粼粼,晨曦映照。西山若隐若现。至今800多年了,文人骚客描述够多了。更何况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游记早已赞美卢沟桥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更何况她的美景早已被那个风流与文化集一身的清乾隆皇帝在桥头石碑刻上的“卢沟晓月”加以概括了。
       站在桥上,我似乎听到800多年前传来的铁斧凿石的铿锵,仿佛看到无以计数的血泪模糊的手掌,同时也猜想我们的祖先,艰苦的工匠、石匠心中没有阴霾的寒冬。只有像源远流长的永定河河水一样,才有智慧和美丽在手中开放。
       经历历史车轮八百多年,辗压沧桑,承载几多“车辚辚、马潇潇、行人弓箭各在腰”的历程,录载几多辛酸、苦难、铭刻几多功业、荣耀与尊严。桥仍然坚固,仍然壮观与美丽。
       卢沟桥建于金朝明昌三年即1892年。金朝的首都就是现在西枕太行、东望大海的北京。这里是古中国的发祥地,是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的地域分界点。一个塞外民族有如此眼光奠基当时叫“蓟”的城市。又修这座桥。桥是纽带,是民族融合的纽带,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象征者和见证者。难道桥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数也数不清的狮子,只是供人观赏吗?我想不仅仅如此。它是中华文化的图腾,这座桥是一座不朽的丰碑,记录当时繁华,更宣传着民族融合的开拓精神。
       八百多年过去了,卢沟桥上,南来的北往的商贾,伤别的流离的平民百姓,风流才子、佳人,帝王将相都散于历史烟云,总被雨打风吹去。但面对桥上凹隐、深深的沟痕,让人惊悸。它是烙在中国人心上永不磨灭的伤痕,永远尘封不了。卢沟桥又有特殊意义,是一面镜子。看到太阳旗下的血腥,看到枪口贴着脑门屠刀劈向头颅,看到南京城三十万同胞的亡魂,看到“三光”政策的城市和乡村。看到惨遭蹂躏的中国女人和刀尖婴儿,看到魔鬼撕碎的家园,两党也好,派别也罢,到如今什么事也没有亡国灭种的事大。二十九军在卢沟桥的枪声,白刃血搏的呐喊声,让全国人民震惊觉醒,奋起!从此,拉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
       站在卢沟桥上,又看见了“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黄河、长江咆哮的岁月。看到血肉筑起长城。看到视死如归白刃血搏,看到平型关大捷、娘子关保卫战、百团大战、台儿庄之战的惨烈与血腥。看到敌后战争和正面战争的艰苦卓绝。真可谓“一寸河山、一寸血”。“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誓言是从这里吼出的,也是从这里得到证明的。
       卢沟桥底下的河干涸了,但卢沟桥永在。
      〔责任编辑 杨 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