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天命汗的克星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5 属于:努尔哈赤
  •   广宁兵溃报至明廷,京师戒严,举朝汹汹。明以日讲官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

      孙承宗,字稚绳,高阳人,"貌奇伟, 须髯戟张。与人言,声殷墙壁"(《明史·孙承宗传》第250卷)。万历三十二年(1604)中进士,授编修。天启帝即位,以左庶子充任日讲官。初,天启帝 每听承宗讲授,常言"心开",故眷注殊殷。孙承宗早在为县学生时,尝留意边郡。后常向材官老兵询问辽事形势与险要阨塞,因此通晓边事。至广宁兵败,廷臣知 承宗知兵,屡疏谏,因命其主持辽东军事。他上疏言:

      迩年兵多不练,饷多不核。以将用兵,而以文官招练。以将临阵,而以文官指发。以武略备边,而日增置文官于幕。以边任经、抚,而日问战守于朝。此极弊也。今天下当重将权。(《明史·孙承宗传》第250卷)

      孙承宗从辽阳、广宁失守中引出的一条前车之鉴是,应当选边将,重将权。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遴选和器重的既沉雄又有气略的杰出将领就是袁崇焕

       袁崇焕,字元素,广西藤县(祖籍广东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即天命四年(1619)中进士,授邵武知县。他为人机敏、胆壮,善骑艺,喜谈兵。"崇焕少好 谈兵,见人辄拜为同盟,肝肠颇热。为闽中县令,分校闱中,日呼一老兵习辽事者,与之谈兵,绝不阅卷"(夏允彝:《幸存录·辽事杂志》,《明季稗史初编》第 14卷)。天启二年即天命七年(1622)正月,袁崇焕大计在京。他单骑出阅塞外,巡历关上形势。回京后言:"予我军钱谷,我一人足守此。"(《明史· 袁崇焕传》第254卷)时广宁已失,廷臣惶惧,袁崇焕请一人守关的壮语,对收拾珍宝准备南逃的朝臣,是一剂安神良药。同僚们赞叹他的胆略。在失陷广宁的第 四天,御史侯恂题请破格擢用袁崇焕,疏言:

      见在朝觐邵武县知县袁崇焕,英风伟略,不妨破格留用。(《明熹宗实录》第18卷)

      明廷授袁崇焕为兵部职方司主事,旋升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监军。

       受职后,袁崇焕上《擢佥事监军奏方略疏》。他在奏疏中一扫文臣武将中普遍存在的悲观、恐惧气氛,力请练兵选将,整械造船,固守山海,远图恢复。他疏言: "不但巩固山海,即已失之封疆,行将复之。"(《袁崇焕先生遗稿》)袁崇焕赴任前,往见听勘在京的廷弼。"廷弼问:‘操何策以往?’曰:‘主守而后 战。’廷弼跃然喜。"(张伯桢:《明蓟辽督师袁崇焕传》)为图先守后战,恢复辽东方略,二人商酌竟日。袁崇焕辞别熊廷弼,策骑驰往山海关,偕视辽东经略商 度战守。

      时兵部尚书王在晋代熊廷弼为辽东经略。王在晋在疏言中夸大困难:"各隘口边墙未葺,器械未整,兵马未足,钱粮未议,将官惰窳 (yǔ,懒),军士偷闲。"(《明熹宗实录》第21卷)他无远略,谋用蒙古骑兵袭击广宁,计不成;又请在山海关外八里铺筑重关,以兵四万人守御。他在《题 关门形势疏》中言:

      再筑边城,从芝麻湾起,或从八里铺起者,约长三十余里,北绕山,南至海,一片石统归总括,角山及欢喜岭悉入包罗。如此关门可恃为捍蔽。第计费甚钜,而民夫当用数万人,夫国家为万年不拔计,何恤一二百万金,独是数万人夫!(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第9卷)

      王在晋在山海关外八里筑重城之议,是一个只图苟安、无所作为的消极防御方略。从而受到袁崇焕等人的反对。

       袁崇焕力主积极防御,坚守关外,屏障关内,营筑宁远,以图大举。他虽深受王在晋倚重,题为宁前兵备佥事,但以关外八里筑重城为非策,极力陈谏。王在晋不 听,袁崇焕两次具揭于首辅叶向高。叶向高不能臆决,孙承宗自请行边。六月,孙承宗抵山海关,力驳王在晋筑城议:"今不为恢复计,画关而守,将尽撤藩篱,日 哄堂奥,畿东其有宁宇乎?"(《明史·孙承宗传》第250卷)孙承宗支持了袁崇焕等人的意见,并同王在晋"推心告语,凡七昼夜,而在晋终缩朒不应"(《孙 文正公年谱》第2卷)。孙承宗还朝后借讲筵时机,面奏王在晋不足用,寻将其改调为南京兵部尚书。

      同年八月,王在晋既去,孙承宗自请督 师,获允。天启帝赐尚方剑;孙启行时,阁臣送出崇文门外。孙承宗抵关,重用袁崇焕,整饬边备。先是,孙承宗驳关外八里筑重城议,召集将吏谋御守,阎鸣泰主 守觉华岛,袁崇焕主守宁远城,王在晋等力持不可,但孙承宗极力支持袁崇焕的意见。孙承宗在《又启叶首揆疏》中言:"门生苦令抚官初移之中前为四十里,再移 之前屯为七十里,又再移至中后为百里,又再移之宁远为二百里。"(孙承宗:《高阳集》第19卷)孙承宗、袁崇焕守宁护关、筑城固御、相机进取、徐图恢复的 大计,得到朝廷的旨准。

      天启三年即天命八年(1623)春,袁崇焕受孙承宗命往抚蒙古喀喇沁。先是,明失广宁后,宁远以西五城七十二 堡尽为喀喇沁诸部占据。明军前哨不出关外八里铺。袁崇焕亲抚喀喇沁诸部,收复自八里铺至宁远二百里;又拊循军民,整饬边备,成绩卓著。秋,孙承宗从袁崇焕 议,排除巡抚张凤翼、佥事万有孚等力阻,决计戍守宁远。命祖大寿兴工营筑,袁崇焕与满桂驻守。但祖大寿臆度朝廷不能远守,便草率从事,工程疏薄,仅筑十分 之一。袁崇焕手订规制,亲自督责,军民合力,营筑宁远:

      崇焕乃定规制: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广三丈,上二丈四尺。大寿与参将高见、贺谦分督之。明年迄工,遂为关外重镇。桂,良将,而崇焕勤职,誓与城存亡;又善抚,将士乐为尽力。由是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明史·袁崇焕传》第259卷)

      经过袁崇焕亲率军民经营,一度荒凉凋敝的宁远,变为明朝抵御后金南犯的关外重镇。

       在"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孙承宗:《高阳集》第19卷)的战略思想下,天启四年即天命九年(1624)九月,孙承宗派总兵马世"偕巡抚喻安 性及袁崇焕东巡广宁"(《明史·马世龙传》第270卷),历十三山,经右屯,又由水路抵三岔河,以都司杨朝文探盖州。袁崇焕等东巡三州两河,相度形势,察 访虚实,训练士卒,增长胆气,实为熊廷弼雪夜巡边后的又一壮举。自孙承宗督师以来,定军制,建营垒,备火器,治军储,缮甲仗,筑炮台,买马匹,采木石,练 骑卒,汰逃将,"层层布置,节节安排,边亭有相望之旌旗,岛屿有相连之舸舰,分合俱备,水陆兼施"(茅元仪:《督师纪略》第6卷),辽东形势为之一变。到 天启五年即天命十年(1625),孙承宗与袁崇焕议,遣将率卒分据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缮城郭,驻军队,进图恢复大计。但是,孙承宗罢 去,阉党分子兵部尚书高第代为经略,辽东形势急剧逆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