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简介:明朝最后的希望?
张居正
明世宗在位长达45年,在他统治的这段时间里,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明朝已经陷入了崩溃的地步。朝堂之上,由于他长期不理朝政,朝政被奸臣严嵩父子所把 持。严嵩独揽大权,排斥异己,陷害忠良,搞得朝廷上下一派乌烟瘴气。边境则是"南倭北虏",南北各地狼烟四起。北面蒙古经常侵扰边境,北京一再戒严。东部 沿海地区倭寇不断登陆,烧杀抢掠。明朝国事日衰,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勃勃雄姿。一个破败的烂摊子,在等待他的继任者明穆宗的收拾。
嘉靖 四十五年(1566)十二月,明世宗驾崩,第三子朱载垕继位,是为明穆宗(1567—1572)。尽管明穆宗在位的时间只有6年,但正式在他的统治期间, 明朝重新步入了正轨。在穆宗即位之初,他改正了世宗在位时的一些过失,开启了一个较好的风气。明代的皇帝值得称道的,除了太祖、成祖、仁宗、宣宗、孝宗 外,恐怕就只能数穆宗了。有人说穆宗好色成性、生活淫乱。试问自古皇帝不好色者能有几人?只不过有些皇帝功绩显赫,从而掩盖了他们的缺点和过失。也许我们 应该更加宽容地对待穆宗,给他一个客观的评价。除了政治比较清明外,穆宗最难能可贵的地方,还在于他发现、选拔、重用了一批人才,给他儿子神宗留下一笔宝 贵的政治财富。文有高拱、张居正,武有戚继光、李成梁。正是这些人,为万历初年的新政作出了巨大贡献。
隆庆六年(1572)闰三月, 明穆宗病危。他自知大去之期不远矣,赶紧召见高拱、张居正、高仪、冯保等人,让他们尽心辅佐皇四子朱翊钧。五月穆宗去世,时年36岁。六月十日,年仅9岁 的朱翊钧在群臣拥戴下继皇位,以第二年(1573)为万历元年。神宗在位初期(1573—1582),他只是名义上的皇帝,朝政完全掌握在辅政大臣、大学 士张居正手里。穆宗陈皇后和神宗生母李贵妃,则在幕后操纵。一方是为自己讲课的师傅,一方是嫡母和亲生母亲,年纪幼小的神宗只能听从他们的意见,不敢自作 主张,稍有越轨就会被训斥。不管神宗是出于对张居正的尊敬还是畏惧他的权威,在他继位初期,给予了张居正的全面地信任,可以说是言听计从。这种情形,为致 力于改革的张居正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英雄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张居正(1525—1582),湖广江陵(今属湖北荆州市)人,因此 也被称为称张江陵。张居正的先祖张关保是凤阳府定远县(今安徽定远)人,和明太祖是同乡。元朝末年随朱元璋起兵,被授予归州长宁(今属湖北秭归县)所世袭 千户之职,张家遂隶籍湖广。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曾七次参加科举,均名落孙山。无奈之下,他把希望都寄托在长子张居正身上,希望他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张 居正果然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12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23岁(1547年)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升为编修。以后不断晋升,穆宗在位 时已任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与高拱并为内阁宰辅,深受穆宗的赏识。
隆庆二年(1568),张居正上《陈六事疏》,提出省议论、振 纲纪、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6项施政措施,这份奏疏体现了他的依法治国思想,内容都切中时弊,可以看出是他经过仔细的观察与思考后才提出来 的。明穆宗对这份奏疏十分赞赏,当即命令下发各有关部门执行。但是,当时的首辅李春芳不想有所作为,对张居正的奏疏也是敷衍了事,并没有认真执行。这令张 居正十分寒心。他知道,只有自己成为内阁首辅,才能彻底贯彻改革计划。机会终于来了,穆宗去世的当年,张居正便与宦官冯保合谋,驱逐了当时的首辅高拱。隆 庆六年(1572)六月十六日,也就是神宗登基的的第七天,神宗下旨将高拱革职,以张居正为首辅。
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后,马上便着手进行改革。他以天下为己任,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由于神宗积极支持他的改革措施,所以事情进行得很顺利。张居正的改革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整顿吏治。明代中期吏治腐败十分严重,为了改变各级官吏因循守旧、贪污腐败、办事拖沓、不重实效等弊病,张居正创立了"考成法",用以考察官吏的 政绩。张居正以考成法为依据,赏罚分明,奖善惩恶。对于那些秉公办事、为百姓着想的廉吏,列为上考;而把那些敷衍上司、花言巧语、不办实事、搜刮百姓的官 员列为下考。他把整顿吏治与对黎民百姓的态度联系起来,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体现了他"以民为本"的思想。这样既稳定了社会秩序,又提高了行政效率。在实 行考成法的过程中,许多贪官、冗官被裁汰,一些政绩卓著的低级官员被破格提拔,为国家机构注入了新的活力。张居正还抑制各地强宗豪族,禁止他们欺压百姓, 为非作歹。他用法度伸张朝廷权威,振肃纲纪,一些豪族的不法行为得到了抑制。经过张居正的精心治理,明代吏治得到了极大改善。
第二, 整顿边防。明代嘉靖年间,边疆形势严峻,始终被"南倭北虏"所困扰。南倭在嘉靖末年基本平定,"北虏"问题却迟迟没有得到妥善解决,鞑靼人经常进入明朝边 境抢掠财物、杀害百姓。早在隆庆年间,入阁不久的张居正在首辅徐阶和内阁重臣高拱的支持下,主持了巩固边防的工作。他任用谭纶、王崇古、方逢时、戚继光、 李成梁等名将驻守边防。尤其戚继光和李成梁,都堪称是一代名将。在嘉靖年间,戚继光率领他的戚家军和俞大猷等在东南沿海并肩作战,最终平定了倭寇。隆庆元 年(1567),张居正将戚继光调到北方,镇守蓟州(今天津蓟县)。此年戚继光被任命为都督同知,负责蓟州、昌平、保定三镇军务,此三镇紧靠京师,从而有 效地防范了蒙古对京师的进犯。戚继光镇守蓟镇16年,蒙古军队几次来犯都未能得逞。李成梁于隆庆四年(1570)以辽东都督佥事之职代理辽东总兵职务,镇 守辽东。万历二年(1574),李成梁升任辽东总兵,统辖东北军队,西防蒙古,东防女真。李成梁镇守辽东20多年,多次打败蒙古人的进犯,巩固了明朝的东 北边防。戚、李二人在镇守北部边疆的过程中,经常相互配合,共同抵御蒙古,使得边境防御力大大加强,蒙古不敢轻易犯边。史书称赞戚继光为"古来少有的一位 常胜将军",称赞李成梁说"边帅武功之胜两百年所未有",尽管有溢美之词,但基本符合事实。
除了任用名将镇守边疆外,张居正意识到必 须改善同蒙古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边疆的不稳定因素。隆庆五年(1571),宣大总督王崇古上《确议封贡事宜疏》,提出对蒙古封贡、互市的八项主张。 这一主张得到高拱、张居正等人的大力支持,最后得到明穆宗的批准,这一事件又称为"隆庆和议"。其内容是:明朝封鞑靼首领俺答为顺义王,其余各部首领也被 授予都督同知、指挥同知、千户、百户等职。同时根据王崇古的建议,恢复了与蒙古的双边互市。从此,困扰明代二百年的蒙古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明朝消除了来 自北边的威胁。俺答封贡后,蒙汉两族友好相处,边境安然,数千里军民安居乐业,又免除了兵戈征伐,节省了财政支出。
第三,财政改革。 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张居正实行了以下几项措施:(1)倡导节俭。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和各级官员,而且要求最高统治者神宗也厉行节约。他多次向神宗建议"节 用爱民","以保国本"。在他的据理力争之下,许多花费巨大的工程都没有进行,这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2)清理陈欠赋税。张居正先后几次下令地方官员 清理积欠的赋税,并将这一点税作为考查地方官的一项标准,对征收税额不足的官员或降职或罢官。(3)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是赋役征收的一种方 法。它的实行由来已久。早在嘉靖年间,在张璁的主持下,江南部分地区就已经实行,但是并没有在全国推广。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 "一条鞭法"的赋役改革。"一条鞭法"的具体内容是:将赋税、徭役和土贡物品合并成一项,并折合成银两征收;征收标准按人丁和田亩分担,赋役以州县为单 位,原有赋役额不变;赋役折银后由地方官负责征收。"一条鞭法"简化了赋役征收环节,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役分担不合理的状况,抑制了地方豪强的势力,减 轻了贫民百姓的负担,增加了财政收入。
张居正的财政改革卓有成效。据统计,户部管辖的太仓(国库)在隆庆元年(1567)的收入是 201万两白银,万历元年(1573)约是281万两。经过张居正几年的治理,到万历五年(1577),太仓的收入已达到435万两白银。仅凭以上的数字 对比,我们就知道张居正改革的成效了。万历初期的几年,成为明代历史上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张居正功不可没。
明王朝自英宗以后政治日 益败坏,虽然孝宗、穆宗时有过改善,但是仍没能从整体上抑制住江河日下的颓势。历史选择了张居正,他怀着满腔经邦济世的热情,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在国 家危亡的关键时刻,毅然挺身而出,顶住巨大的压力,革除弊政,实行新法,力挽狂澜于既倒。在因循守旧、积重难返的时代,如果没有超人的魄力、卓越的才能和 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献身精神,是绝对做不到的。历史上的改革家,很少有善终者。从商鞅到两税法的杨炎,再到范仲淹、王安石,无一不是如此。功高盖主,张居正 不会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他仍然选择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明朝的积弊,我们又怎能不佩服他人格上的高大?
事实证明,他的改革是成功的。改革之后,国家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历史进入了"张居正时代"。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张居正并不是圣人,他也有缺点。
张居正是个地道的实干家,而不是一个"空谈误国"者。他有满腹经邦济世之才华,却因为庸人挡道而无用武之地。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救国于危难之时,济民 于水火之中,他不惜玩弄权术,与太监冯保合谋,将李春芳、高拱等排挤出内阁。当意识到离职回籍的高拱对朝政仍有影响力,可能威胁到他的首辅位置时,他又同 冯保炮制了王大臣事件,必欲除之而后快。
随着自己的大权在握,张居正也开始奢靡起来。万历五年(1577),张居正回乡为父亲守丧, 在途中,各地官员为了巴结他,每一顿饭都为他准备了上百种的美味佳肴,张居正泰然受之,还连呼没有下箸之处。他乘坐的轿子更是豪华,前面是居住,后面是寝 室,旁边还有两个侧间,立有童子,时刻准备伺候张居正的起居。以轿子而言,皇帝都没有他这番荣耀。
此外,张居正还纵容家奴,致使他们飞扬跋扈、仗势欺人。他的三个儿子均因为他的权势而赐进士及第,而他也并不推辞。这些弊病最终导致他死后的清算。
万历十年(1582)六月,张居正病死。万历十二年(1584),神宗便以谋陷亲王、霸夺产业的罪名抄没了张居正的家产,共抄出金2400余两,银16 万两。神宗并不满意,继续对张居正的儿子追赃,导致他的长子张敬修不胜酷刑而自杀。他的弟弟张居易、儿子张嗣修等也被发配远方。
尽管张居正身上存在着种种弊病,但这只能说是白璧微瑕,并不妨碍张居正的正面形象。正是在他的手中,明朝文官的权力达到了顶峰。而太所开创的改革,也让满目疮痍的明朝又得以延续了半个世纪之久。
上一篇:第一章 荆州的神童少年
下一篇:张居正的故事:兼具远见实务,推动行政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