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整顿学府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1 属于:张居正
  •   张居正的改革,在有的方面来说,态度很温和,采用的办法也很脚踏实地,甚至是尽量在所谓"祖宗法度"的框架内。但有的方面,却又相当的激进。比如说,在万历三年的初夏,他上了一道《请饬学政疏》,就仿佛往池塘里丢下一颗炸弹,激起了冲天的水柱。

      因为这道奏章,是要整顿天下的学政。换言之,是要拿读书人开刀了!

      张居正自己是通过科举考试,从童生、秀才、举人、进士,一步一步考起来的,他也是读书人的一员,如今怎么会这样忘本啊?

      其实不是忘本,实在是因为当时的读书人,闹得太不像话了。

      全指读书人也不对,张居正这改革要针对的,是读书人中的一个中间阶层——生员,也就是秀才。

      明朝的学制,学校机构从上到下分为三等。南京北京有国子监,相当于中央党校。

      再往下,各府有府学,各州有州学,各县有县学,相当于地方高校,归各省的提学官管理,每个学校有一定的名额,供秀才们读书。

      除此之外,乡村中还有社学,连同有钱人自己办的私塾一样,都属于初等教育机构。

      明代的读书人,初始身份是童生,这个没啥门槛,上过学就算。童生要去参加"童试",就是考秀才。考上秀才之后,然后再参加"乡试",去考举人。考上举人后可以直接做官,也可以参加"会试"、"殿试",考进士。这就是读书人的晋升之路。

      其中,参加"童试"的人中,最优秀的可以进入国子监读书,但这个名额实在有限。所以大部分童生都挤破了头,盯着另一堆名额——各府州县的官办学校。

      根据明太祖朱元璋的规定,这些官办学校的名额是这样的:每所府学四十人,每所州学三十人,每所县学二十人。

      这么一计算,全国范围一千多个州府县,总计官办学校大概是三四万个名额。不少了,但在潮水般的指望靠读书改变命运的童生面前,狼多肉少。

      进入了这官办学校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大了去了!

      凡是进入府学、州学、县学的,成为廪膳生员。这意味着,首先你的吃饭就由官府包了,称为廪膳。廪膳生员每个月可以领取白米一石,还有一部分肉油盐,总之一人读书,全家不饿。

      除了国家管吃之外,廪膳生员还有一项经济特权,就是免役。一家有人考取生员,除了生员自己外,还可以另外免除两个男丁的徭役!前面说过,在明代徭役是很严重的负担,可以免除三人徭役,这是多么幸福的事!难怪那么多父母省吃俭用要送儿子读书,考上秀才就有钱途啊!

      此外还有政治特权。从社会地位上,秀才是可以和县太爷拱手的,上了衙门吃官司也不挨板子,在那个官本位的社会,等于就是个特权阶级。所以,谁说秀才等于中学生?比现在的博士生还啊!

      廪膳生员如此诱人,但名额太少。随着读书人的增多,很快各州府县的学校就都挤满了秀才,每年新名额面对潮水般的新童生,严重供不应求。

      于是又增设了一批"增广生员",其具体名额与廪膳生员相同。这部分人,不再有白米和鱼肉的领取,但是还是可以免除三个人的徭役。

      等到读书热潮更加扩大,连增广生员都不够满足人民群众求知欲望了,又增加了"附学生员"的名分,附学生员的特点是:(1)不限名额,(2)地位比增广生员低一级。除此之外,和增广生员完全一样。

      地方学校除了每年通过童试吸收新同学,以及每三年推荐优秀同学去参加乡试考举人外,还会在内部进行等级考试,考得好的升级,比如从增广生员晋级为廪膳生员;考得差的降级,甚至被取消秀才资格。

       以上就是大明朝"秀才"这一个阶层的大致描述。由此可见,他们具有几大特点。首先相对于普通民众,他们有地位。与是个人都算的童生不同,秀才,不管是廪 膳生员,增广生员,还是附学生员,都享有免除丁役的经济特权,以及地方上的政治特权。其次,他们具有较大稳定性。总数不下六位数的秀才们,能考上举人甚至 进士的,必然只占少数,而连续考试不佳被革除功名的,也是少数。其余的多数人,就将顶着秀才的头衔,度过一生。

      不过,可别被电视剧迷 惑,以为人家是"穷酸"秀才。实际上在老百姓看来,这帮秀才一点不穷。他们有米可领,遇役可免,上衙门不挨打,这就是相当厉害的特权。他们通过地方学校, 建立连带关系,最终隐隐成为一种地方势力。仗着知书达理,能说会道,以及可能有发达的同窗,他们可以欺侮一般民众,甚至还可以压迫地方官吏。喜剧电影《审 死官》里面,周星驰扮演的宋世杰,就是仗着秀才的功名,把堂堂县令都整得死去活来的。同时,又由于科举制度的严格,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就无心进取,很满足于 这种欺男霸女的行为,从而成为所谓的"学霸"。

      在全国一千多个州府县里,这成千上万的学霸,正扰乱着更多老百姓的生活安宁。

      张居正对这些学霸,就和对盗贼一样深恶痛疾。他在万历二年,要求吏部选择能干的人担任提学官,去管理各县的秀才,对不合格者予以开除。但一年以后,并没有看到什么成绩。张居正火了,他认为:

       我当秀才时看到的提学官,多是海内名流,能够以道自重,坚持原则,而旁人也不敢去和他们徇私舞弊。而近年的提学官都不能自重,没有真才实学来服众,只知 道博取虚名,甚至出卖国家的法度来培养自己的交情,而且怕苦怕累,不愿意下基层,不愿意主持考试,结果造成读书人和民间的风气都越来越坏,拉关系走后门 的,剽窃学术腐败的层出不穷,当官则没有政绩,当老百姓则不讲道德。祖宗选拔读书人来做官的良苦用心,也都成了泡影!我去年让吏部选拔提学官整顿学校,到 现在一年了,结果呢?学校风气依旧,吏部也没拿话来说!

      接下来,张居正亮出了自己的杀手锏,他列举了十八条对策,用来振饬学风。

      比如说,他要恢复明太祖时候的一项规矩:国家大事,各色人等都允许直言,唯有生员不许!因为他们既不当官,不用承担责任,又特能言善辩,他尤其警告秀才们,有事没事,别去衙门里转悠,帮人打官司,或者议论官员。要是敢聚众辱骂长官的,一律问罪的问罪,开除的开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