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结怨辽王府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1 属于:张居正
  •   正当张居正神童之名蜚声乡里之时,低贱的家世却使他处在极其不平衡的位置。

      在张居正祖父张镇服役的辽王府,第五代辽王朱致格的儿子朱宪与张居正同岁,自小相识。可这世子生性顽劣,辽王妃为使这个儿子早日成才费尽心血,眼看一名护卫的孙子声名鹊起,而贵为辽王接班人的儿子却这样不成气候,便有心用张居正来激励朱宪,因此特地在王府赐宴张居正。

      按规矩,出身低微的来客只能坐在下位,更何况张居正与朱宪实际上还是主仆关系,可是辽王妃却故意让张居正上座,将朱宪安排在下位,以此警告儿子当心有朝一日会被张居正超越。

       让一个心高气傲的少年才子去反衬一个颐指气使的纨绔子弟,这不仅让朱宪感到羞辱,对张居正来说也是相当难堪。一个被高官器重、前途不可限量的才子,在这 里却因其才华而受到妒忌和揶揄,这又岂是一个少年所能承受的?可不管怎样难堪也得默默忍受,张家的出身和社会地位不容张居正不听命于主人。然而,这两个同 龄不同品性、尊卑贵贱地位悬殊的少年,不可能没有心理的差异。朱宪有钱有势,又有王位可待,怎能容忍一个卒役的子弟强过自己?此事只会促使他由忌生恨,终 于酿成了一场悲剧。

      就在张居正中举的大喜日子,朱宪借口向张家祝贺,强迫张镇饮酒数杯,遂致张镇醉死。

      张家对此敢怒不敢言,由此与辽王结下芥蒂。后来隆庆年间辽王被废,万历年间辽王家人诬告张居正侵占辽王府云云,虽没有得到证实,却也不是事出无因,因两家的怨隙而留下的这件疑案,在后世争议不息。

       史书中没有留下有关张居正对他祖父醉死辽王府感受的记载,但他任京官后,在回乡休假期间所作的中,提到了朱宪在酒宴中强制来客饮酒赋诗的霸道,这已是 在他祖父去世后16年,16年未曾磨灭的惨痛记忆,何况当初功名未就,祖父新亡之时!才子的心高气傲和身份低贱的事实造成的心理上的反差和冲击,不能不影 响到张居正的思想性格和执政作风。

      历史上的改革家在推行新政时,都需要搜罗人才,组建执政的班底,诸如"千金何惜,一士难求""十步 之泽,必有香草""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等不拘一格物色人才的成语名言,都表现出从下层发掘人才的愿望。张居正的观点更彻底,他主张"采灵菌于粪壤, 拔姬姜于憔悴。王谢子弟,或杂在庸流,而韦布闾巷之士,化为望族。"

      这就是说,像周公旦、姜尚这样极负盛名的治世能臣,不是从磨难中 奋起,就是起自下层,而王谢之家的豪门子弟也会沦为平民,湮没无闻。这不是一般地感叹时事沧桑和人事无常,重要的是得出了"采灵菌于粪壤"这一结论!一语 论定,在众人都会掩鼻而过、不屑一顾的粪壤中也能长出高贵的灵芝,这就把从下层发掘人才的见解推到极致。

      这固然是一代改革家的恢弘气魄,也包含了张居正对自己身世的感慨。所以当初对祖父死在辽王府这件公案几乎没有反应的张居正,却在他的政治抱负中展现了深沉的思考。喜怒不形于色,却在理性的思索中得到升华,张居正的城府之深可见一斑,这也是他的过人之处。

      贫寒的家庭出身、低贱的社会地位没有让张居正向命运低头,他凭着自己的努力和才气,一鸣惊人,受到高官和乡亲们的看重,从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这对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年来说,更增加了他的自负。如果就此一帆风顺,也许他的一生就少了些缤纷的色彩。

       然而人事多艰,张居正随后入京参加会试,原本以为唾手可得的功名,却意外地失落。这次挫折给了自命不凡的他当头一棒,使他从踌躇满志中清醒过来,正确地 对待成功和失败。晚年他在给儿子的信中特别强调,张家"所以贻则于后人者",唯有"苦志厉行",这是他对儿女的训诫,也是他自幼奋斗的写照。

    分享到: